作文開篇教學五步曲

來源:文書谷 2.67W
作文開篇教學五步曲

一、賞佳作,調慾望
教師在進行作文的開篇輔導之前,可以事先進行一項預備、鋪墊工作,即引領學生賞析優秀作品,特別是要有意識地讓他們關注文章的開篇,從而使他們感受到寫好作文的開篇對寫好一篇作文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產生自己也要寫一個好的作文開篇的慾望。現當代文學界有很多名家,他們創作了很多名篇,這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名家名篇,從中精挑細選一些長短適度的、優秀的,特別是以開篇見長的文章讓學生欣賞。另外,結合學生的閲讀和感受能力,也可以適當地挑選一些較為淺顯易懂的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供學生欣賞。如果覺得以名家名篇作為學生學習的例子容易使他們產生一種距離感,讓他們覺得難以企及,我們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與他們同齡的甚至是他們同學當中的一些人創作的優秀作品來加以積極引導,讓他們感受到好的開篇對成就一篇佳作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他們,別人能夠做到的自己同樣也可以做到。
二、供範例,引模仿
在使學生認識到了自己也要在作文的開篇上下一番工夫,並且已經充分調動了他們寫好作文開篇的慾望之後,教師這時就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以用來模仿、借鑑的範例,以便使學生在開篇的寫作中能夠有思路、有方向。筆者在輔導時就給學生提供了多種範例,例如引文入題式:“清代張潮《幽夢影》中有言:‘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當面對着海,面對着這片蔚藍時,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為知己呢?”(《面對大海》)又如引用詩詞進行開篇:“‘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是李後主的感悟;‘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李清照的感受;‘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是徐志摩的不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又是蘇東坡的坦蕩。”(《美麗的離別》)
三、實操練,求創新
僅僅有範例還遠遠不夠,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寫出好的開篇,所以實際的操練過程是很重要的。在進行了上面一系列的鋪墊之後,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有了生成創新的可能性。例如,在以“放棄”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筆者的學生就寫出了這樣的開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古人的豪言壯語時刻提醒着我們不要放棄,這是一種毅力和信念的象徵。毅力不能失,信念不能無,可是有時候過分執著的追求未必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懂得學會放棄也是一種美好。”(《不得不放棄》)
四、舉實例,爭完善
學生能夠寫出令人比較滿意的開篇固然是很好的,我們應當積極鼓勵,但也不能一味地推崇,而應要求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以達到精益求精。此環節可以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憑藉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共同完成。例如學生作文中有這樣一則開篇:“古人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的確,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必須放棄一個得到另一個。”(《魚和熊掌》)針對這樣的一則開篇,筆者在肯定作者有意識地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為寫作服務的同時,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開篇有沒有不足之處?能不能進一步完善?結果學生髮現,用“古人曰”這樣一個含糊不定的人物,遠遠沒有用“孟子曰”顯得更有説服力,因為孟子作為先賢聖人被抬出來,表達效果不言自明。再如另外一則開篇:“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江姐捨棄了生命,得到的是革命的勝利、人民的景仰;武則天捨棄了親情,得到的是至高的皇權;伽利略捨棄了愛情,得到的是自由。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獲得,也沒有人會徒勞地付出。舍與得,永遠是成正比的。”(《舍•得》)看了這則開篇之後,筆者讓學生説説它的優劣之處,結果學生興致勃勃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把“捨得”這個詞拆開來講,並且能辯證分析,從而得出“有舍才有得”的結論,思路非常新穎;文章能夠言簡意賅、開門見山地提出自己的觀點,非常有力度;運用三個排比句,通過舉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很有氣勢;三個排比句中,後兩個談的是親情和愛情,但是前一個説的卻是為革命犧牲的精神,顯得有些不對稱;“武則天捨棄親情得到皇權”的例子用在此處有些不妥,對此我們雖然不能批判,但起碼不能褒揚;伽利略的例子很少為人所知,不具有典型性;“舍與得,永遠是成正比的”這句話説得有些絕對……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五、創氛圍,成習慣
作文的開篇輔導結束之後,我們不能就此作罷,因為單單靠幾次作文寫作訓練還不足以使學生具備主動去雕琢自己作文開篇的意識,或者説他們還不能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並且由此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境界。所以,在其後的作文輔導甚至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應該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作文開篇。例如,筆者在輔導學生進行半命題作文“我為狂”的審題立意時就表揚了這樣的開篇:“我不曾與蘇軾相見,但卻能感受到他‘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清高;我不曾與李白邂逅,卻能感受到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灑脱;我不曾與杜甫為友,卻能感受到他‘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的愁懷。這就是詩,滿懷着詩人的情感、氣息,雖然短小,卻有着一顆不死的心靈,穿越歷史的長河,生生不息,令人感歎,令人迷醉。”(《我為詩狂》)在以“靜”為話題的作文講評中,筆者又看似無意實則有意地給學生朗讀了班裏幾位同學的如下開篇:“佛曰:‘靜若止水之心境,脱俗超凡矣。’雖是修禪的學問,我卻從中嚼出了一種人生的哲理。”(《靜若止水》)“孤煙直上的大漠總給我一種無垠的安靜;明月初升的海面總給我一種舒緩的安靜;濃郁迷離的月色總給我一種神祕的安靜。而我所追求的就是這種蒼涼、靜謐、虛空的感覺,就是安靜。”(《靜者為王》)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日常的文本教學讓學生感受到開篇對一篇文章的重要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