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方法

來源:文書谷 2.53W
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方法

 在中學的作文教學中,如何發揮修改一環的作用,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步驟。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有必要在這方面化力氣。
  (1)走出“改”的誤區
  目前黨校的寫作課,大多是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寫作文,老師改作文。學生們普遍認為:按照老師的要求寫完了交上了就是完成了任務,只等教師評個成績。改的問題,則與已無關。至於那種為應會考試而進行的限時作文訓練,更是強化了這種片面的認識。
  在我們的教師中,確有不少的人,工作很負責,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把“改好”學生作文的重任攬到了自己一邊,為了達到通過自己的修改,提高學生作文質量的目的,他們精批細改、一絲不苟,樂此不疲。殊不知,學生的文章的質量雖然被你改“高”了,但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往往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還是葉聖陶生生批評的中肯:“學生不明白為什麼改,你改了也沒有用,有的根本不認真看,真叫做勞而無功,至多也是勞而不得”。
  學生的“無關”和教師的“包攬”,使批改進入誤區,在這個誤區中,師生的的主客體關係完成全顛倒了,教師辛辛苦苦地改,而學生對教師批出的病句卻不願修改,甚至只看成績,不看批語的現象也比比皆是。那末,作文批改的實際效果實在是可想而知了。
  要發揮修改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方面的作用,我們必須走出這個誤區,把修改的重點轉到教“學生自改”上來。
  (2)提高“改”的認識
  “寫好了文章,還是自己改”,學生對此並不一定能接受,即使勉強服從,也不一定努力去做。因此,要使學生能自覺、認真修改自己的文章,必須從提高對“改”的認識抓起。
  人們在工作中寫的各類文章,都將產生社會效果。質量高的文章,人們看得懂,喜歡看,讀者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受到良好教育,吸取真正的知識或準確的信息,有的還讓人們據以作出決策,反之,如文章質量不高,有時哪怕文章中一句一詞一個標點的“敗筆”都可能貽誤讀者,引起不良的社會效果。因此,文章作者必須以對社會、對讀者,同時也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儘可能提高文章的質量。
  高質量的文章是怎樣出來的呢?一稿而成的好文章實在不多見。“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符合認識規律的經驗之談。為了端正學生的寫作動機,提高寫作的責任感,我們要結合實際事例,闡述這些道理,促使他們自覺克服作文“只寫,不改”的不良傾向,提高對“改”的認識。人們對於問題的認識是在不斷地學習研究中深化、拓寬、提高的,文章也是在不斷的研究修改中提高質量的。優秀的作家都十分重視修改,優秀的作品也是從精心的修改中產生出來的。魯迅先生在逝世前兩天,曾以驚人的毅力,奮筆為文,寫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草稿寫成之後,他自感“已經沒有力氣了”,但先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兢兢業業修改這篇文稿,修改的痕跡竟達六十三處之多,其中刪改的達二十八處。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小説《優秀夢》,作者曹雪芹“披閲十載,增刪五次”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佳話。可以這樣説,正是作家們那種嚴謹、負責的寫作態度,為我們“改”出了流傳千古的作品。
  青年學生要把今天給老師同學閲評的習作看成是送交社會的文章,一定要以嚴肅的態度對待寫作;一
  要養成一絲不苟,反覆錘鍊的修改習慣。
  (3)訓練“改”的能力
  要學生改,還要使學生具有改的能力,為此,必須注重改的訓練。據筆者實踐體會,教師易組織、易檢查的訓練,可有以下兩種:
  一種是互批共議法。即學生之間交換批改,互相討論。在這種形式的訓練中,每位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評論者,批發和討論可以在課內進行,也可以在課外進行;課內以同桌為,課外則可自由組合。操作時,可分三步進行:第一步,粗評:批者把文章看二三遍後擬出修改設想;第二步,研討:批者與作者交換評改意見,共同討論;第三步,修改:批者的意見被採納後,作者就在原稿上作修改,雙方的見解有分歧的,一時統一不了的部分,則在總批處寫上批者和作者各自的保留意見。在雙方完成“互批共議”後,就把作文老師批改,教師的批閲,要對雙方的保留意見作出恰當的評判。必要時,可把兩位學生找來,當面幫助分析。
  這種形式的訓練,一般都有明確的評改指向,可按照某一特定要求來組織,側重於提高某一方面的寫作和批改能力。由於採用的是“面對面”的評改方式,雙方坦陳已見,針對性較強,對提高某一方面要求的達成度效果明顯。
  另一種是綜合病文分析法,其操作方法是:教師根據學生某類作文所暴露出來的弱點,作一篇有多處缺點的綜合病文,印發給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修改。這是一種側重於提高學生修改文章能力的綜合訓練。文章的病態表現,有些可明顯些,有些可隱蔽些。使批改有易有難,形成訓練的梯度。此種訓練一般宜在課堂上進行。前半節課,先由教師提出修改要求,再讓學生批改,在尋找、分析文章存在問題的同時,能改則改,不能改則批,後半節課主要用來反饋,矯正學生修改情況,通過師生討論,逐條落實必須個性的病句。當然,如時間緊迫,可直接收交修改稿,由教師閲讀、打分,並作為一次作文成績記載入冊。
  教師寫病文,讓學生檢查毛病,在教育心理學上叫做“創設‘問題情景’”,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努力探窮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確實,學生面臨病文這一“問題情景”修改的興致往往是很高的。
  (4)培養“改”的習慣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現代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作文教學的理想境界。這個目標體現在作文教學中,應包括培養學生良好的修改習慣,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生工作中,自覺做到每文必改。
  不少教師作文教學中有這樣的做法:即要求學生先打草稿,再謄寫正稿,如果以這種做法為基礎,變機械謄寫為精心修改,明確作出一文兩稿(草稿與正稿)的規定,就能促進學生良好修改習慣的養成。
  人是有成就需要的,學生也總想把學習搞好,包括希望自己能寫好每一次作文,以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肯定。原來的那種一文一稿定成績的做法,卻常常使他們感到這一稿寫糟了,這一次作文也就只是“糟”的記載而無法挽回了。如果要求學生寫好草稿,再在教師的指導下經自己的認真修改而形成正稿。使他們認真吸取老師對草稿的閲批意見,按老師為他們指出的更為具體明確的要求,努力改好寫作文。
  學生在這樣的訓練中,一次次地獲得成功喜悦而形成良性循環,促進修改習慣的養成。
  語文教師如能在國中三年級,象重視觀察能力及審題、選材等能力一樣重視對學生修改能力的培養,我們的作文教學效果將會更好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