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為了不教(我的語文教育觀)

來源:文書谷 8.61K
教是為了不教(我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我認為:教是為了不教。
作為一個現代人,需要的是終生學習,老師不可能把一個人一輩子所需求的知識在幾年時間內傳輸給學生。我始終認為學會學習是學生在校專業學習的頭等任務。就語文課而言,就是要學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話説起來簡單,做起來就難上加難了。
我平時經常對學生講,不要迷信課文,要敢於對課文進行全方位質疑,還可從課文所寫人事物的其它角度去感知和認識;把每篇課文當作一個數學例題樣來學習;我推行我實驗我探索:積累——感知——模仿——質疑——創新
很多年輕老師講起課來長篇大論,放不開手腳,面面俱倒。他們總是不放心,覺得還是不遺漏的好,每篇課文從字詞句段篇,從層次到中心到寫法一應俱全在教給學生。有的老師甚至課前還有大段的背景、相關知識常識介紹,課後還有拓展延伸,課後練習更是包羅萬象,把能從報刊雜誌及各地試題中搜捕到的相關練習全都發給學生,搞題海戰術。這樣,一學期下來總覺時間不夠用,人累得半死,考試成績卻始終提不高,學生厭學情緒高漲。
這就是許多地方基層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現狀。
我説這些老師是吃力不討好,精神可敬方法錯誤!
現行語文教材是分單元組建的,一個單元有一個單元的主題,有其訓練重點和目標。單元教學應該抓住這一點不放,着力攻其一點,逐個突破。教學過程要有明確的目標性、針對性、整體性、優化性。
我甚至還建議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處理有取有舍,對教學內容可調序重組,重在引導學生感悟教材、探究教材、創新運用教材。教學過程則重在創設體驗情境,提供主動探究空間;強化誘思導學,注重學生生活經驗的參與與滲透;重視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的重組、分析、處理,維護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成果;多層次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引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早在2001年,我在華中師大第一批湖北省省級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座談會上就談到過,自己有一個大膽的設想,打破傳統的教材體例,按我的上述理念編寫一套全新的中學語文教材。
日本教育家東洋先生有言“一個藴藏可貴才華的青年,只是由於落到了某位半瓶醋的老教書匠之手,於是喪失了英才的光芒,結果以無名小卒告終”。盧梭也曾有言“平庸的教師只能限制學生的智力,把學生束縛在教師自己的狹隘的能力範圍之內”。
願我的一點獻言,有助於同仁們的教學。
(蔡德權)
作者email: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