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羽儀簡介

來源:文書谷 3.13W

水鄉茶居(節選)

楊羽儀簡介

作者:楊羽儀

在廣東水鄉,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個村莊,百步之內,必有一茶居。這些茶居,不像廣州的大茶樓,可容數百人:每一小“居”,約莫只容七八張四方桌,二十來個茶客。倘若人來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臨河水榭處,灣泊着三兩畫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頗有味。

水鄉人飲茶,又叫“歎”茶。那個“歎”字,是廣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論“歎”早茶或晚茶,水鄉人都把它作為一種享受。他們一天辛勤勞作,各自在為新生活奔忙,帶着一天的勞累和溽熱,有暇“歎”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緊張生活的一種緩衝。我認為“歎”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歎”茶的特點是慢飲。倘在早晨,茶客半倚欄杆“歎”茶,是在欣賞小河如何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麼?瞧,兩岸的番石榴、木瓜、楊桃果實,或濃或淡的香氣,滲進小河裏,迷濛、淡遠的小河,便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也許,是看大小船隻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櫓揚帆來去,看榕蔭、朝日及小鳥的飛鳴吧!倘在傍晚,日光落盡,雲影無光,兩岸漸漸消失在温柔的暮色裏,船上人的吆喝聲漸漸遠去,河面被一片紫霧籠罩。不知不覺,皎月悄悄浸在小河裏……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為之傾倒,然而多是“卜佬”的茶客。他們“歎”茶,動輒一兩個小時,有如牛的反芻,也是一種細細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一座水鄉小茶居,便是一幅“浮世繪”。茶被“衝”進壺裏,不論同桌的是知己還是陌路人,話匣子就打開了。村裏的新聞、世事的變遷、人間的悲歡,正史的還是野史的,電台播的大道新聞還是鄉村小道消息,全都在“歎”茶中互相交換。説着,聽着,有輕輕的歎息,有呵呵的笑聲,也有憤世嫉俗的慨歎。無怪乎古時柳泉居士蒲松齡先生要在泉邊開一小茶座,招呼過往客人,一邊“歎”茶,一邊收集可寫《聊齋志異》的故事了。

在茶居里,也有獨自埋下頭,靜靜地讀完一張《羊城晚報》的人,讀着,讀着,突然拍案而起,驚動四鄰。他們評論着、歎息着、讚揚着……茶越“衝”越淡了,話卻越説越濃。一樁樁事兒,就在“歎”茶中經過“斟盤”而“拍板”了。這時,茶客們的興致更濃了,他們舉起茶杯“碰”起杯來……(楊羽儀的成名作《水鄉茶居》,二十多年來,全國性的散文選本(包括當代選本、百年選本、世紀選本)中,選這篇散文的不下三十種,新近廣東高職高專編的《大學語文》也選此文做教材。)(羊城晚報2006-6-16)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