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簡介

來源:文書谷 2.93W

張浩

張浩簡介

張浩,原名林作培,曾用名林育英、林仲丹,化名林春山、李生等,1897年2月25日生於湖北黃岡縣。  

192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 參與領導了漢陽鋼鐵廠工人罷工、長沙人力車伕罷工,先後任上海楊樹浦部委書記、武昌市委工委書記、滿州省委書記、全國總工會常委兼海員工會書記等。1933年,受中共中央委派參 加赤色職工國際在蘇聯舉行的國際職工代表大會,任中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為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期間,參加了共產國際七大,參與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935年11月受共產國際指派回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接通了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的聯繫,促成了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會議的召開,正式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1936年1月,張浩以共產國際代表的特殊身份出面做張國燾的工作,迫使張國燾同意瓦窯堡會議的決議,為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做出了貢獻,捍衞了黨內的團結統一。張浩是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曾任援西軍和一二九師政治委員。這位傑出的革命家,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鎮原這塊紅色熱土上也曾留下了他戰鬥的足跡和光輝的身影。

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後,紅四方面軍之三十軍、九軍、五軍渡過黃河,1936年11月10日,中革軍委決定河西部隊組成西路軍。西路軍在西北軍閥馬步芳、馬步青騎兵和國民黨胡宗南部優勢兵力夾擊下,雖經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但由於環境惡劣,眾寡懸殊,給養困難,形勢危急。1937年2月27日,中革軍委決定以紅四方面軍的四軍、三十一軍為基礎,加上紅二十八軍、三十二軍等組成援西軍,任命劉伯承為司令員,張浩為政委。此後,毛澤東專門與張浩進行了一次談話。毛澤東説:“這個任務很艱鉅。長征途中,許多幹部、戰士在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錯誤的危害下,曾三過草地,吃苦甚多,犧牲了不少人。幹部、戰士的政治思想工作任務很重,沒有一個得力的人去不行,所以,中央決定派你去。軍事上,伯承同志很強。這樣,援西軍裏的文武兩將都是硬角色。”張浩上任後,與劉伯承司令密切配合,面對援西軍組建後指戰員中出現的種種思想傾向,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證了軍隊內部的思想統一,維護了黨內軍內的團結。

援西軍組建後,由於幹部戰士對援西任務、目的不明確,張浩到部隊時,幹部、戰士紛紛向他和劉伯承提問:為什麼剛回陝北又要去甘肅?當初為什麼要調西路軍過河?有的同志認為這次援西有3000多裏,而且又要過沙漠,有畏難情緒,不願去“援西”。對此,張浩認為統一指戰員的思想迫在眉睫,司令部於3月5日召開援西軍出師動員大會,會上張浩同志告訴廣大指戰員,西路軍的同志西渡黃河後,經過數月的艱苦作戰,現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黨中央在決定派我們援救他們,西路軍是黨領導的一支人民軍隊,是我們的階段兄弟,他們是為新中國而戰,是為人民而戰失利的。現在,他們遇難,我們能見死不救嗎?他強調,紅軍長征後,部隊損失很大,經過長征的每一個同志,都是革命的骨幹、黨和人民的財富,也是革命的火種。西路軍的每一個同志也是如此。今天,中央派我們西進援救西路軍,就是挽救火種,挽救財富。這次援西雖然要走3000多里路,而且還要走荒無人煙的大沙漠,但為了革命,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我們要以大局為重,發揚過去那種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和捨己救人的精神,營救、援助我們的階級兄弟。在這次會上,劉伯承司令員也講了一番肺腑之言。政委、司令員的戰前動員報告,使援西軍將士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振。當天,部隊從三原、淳化出發,日夜兼程西進,經過半個月的急行軍,部隊於3月中旬到達甘肅鎮原縣。

部隊剛到鎮原,就收到了西路軍發來的一份電報。電報中説,他們經過數次血戰,迭遭挫折,幹部、戰士大部犧牲、被俘,餘下人員被迫上了祁連山的康隆寺,已經彈盡糧絕。援西部隊遠水解不了近渴,不必渡河。收到這份電報後,援西軍與西路軍的電信聯絡中斷。這一噩耗的傳來,援西軍指戰員都非常悲痛,心情沉重,情緒低落。張浩同志很快從悲痛中解脱出來,開始進行勸慰、疏導。他説:“西路軍是我們黨領導下的一支很好的隊伍。他們當中,有的參加了黃麻暴動,有的是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衝殺出來的工農子弟,還有的是威震川東的遊擊健兒,他們和我們援西軍的指戰員親如骨肉,情同手足。聽到他們失敗的消息,大家痛心疾首,非常難過,這是很自然的。但我們也應懂得,西路軍失敗了,已經無法挽回,難過也無益。西路軍的失敗,是個局部,革命的形勢還是很好的,革命的前途也是光明的。我們要把痛苦當作動力,把我們的部隊整頓好,並好好擴建軍隊。我們如果這樣做了,我相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革命的烈火一定會越燒越旺,人民軍隊一定會越戰越英勇,越戰越強大!”經過他和劉伯承等領導的耐心勸導,使同志們較快地從悲痛中擺脱出來,投入了工作。

援西軍雖未能實現“援西”,但在駐紮鎮原期間,接應收留了數千名失散的西路軍官兵。劉伯承、張浩等想盡一切辦法迎救、接應西路軍失散官兵,對收留的西路軍人員,都熱情歡迎,給予妥善安排,及時做好思想工作和政治審查。宋任窮在一篇文章中談到當年劉伯承、張浩率領援西軍指戰員收留西路軍的失散人員時,曾這樣説:“為使在極其艱苦鬥爭中失散的西路軍指戰員能夠很快找到我們,援西軍政治部在蘭州到西安的公路上沿途書寫和張貼了通告,寫明紅軍的駐地,歡迎他們歸來。對於歷盡千辛萬苦陸續歸來的同志們,我們都熱情接待,回來一個去看一個,回來一批看一批,對他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慰問。一天下午,我隨劉司令員、張浩政委到招待所看望西路軍失散人員,他們一見到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在收留西路軍失散人員的同時,在軍中開展了批判張國燾錯誤的鬥爭。這場批判一開始,有的人在批判張國燾的錯誤時,將紅四方面軍與張國燾混在一起,似乎整個四方面軍中沒有好人。許多連隊、機關開會討論時,不同意見的人常發生爭論,有時還爭得面紅耳赤。張浩很快發覺了這些錯誤的傾向。他深入各軍、師、團,一次又一次地向幹部、戰士作報告,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對基層官兵進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深刻認識張國燾錯誤的嚴重性,提高廣大指戰員的思想覺悟,並按照中共中央規定的政策界限,將張國燾與紅四方面軍廣大幹部戰士嚴格區別開來。他反覆強調:紅四方面軍是好的,紅四方面軍的幹部戰士對黨是忠誠的,有的同志跟着張國燾犯錯誤,是因為張國燾是中央派來的,對他不瞭解。所以,過去的錯誤應由張國燾負責,廣大幹部戰士是沒有責任的。決不能因為張國燾的錯誤,就抹殺紅四方面軍的功績。我們批判張國燾的錯誤,目的是使廣大幹部戰士深刻認識張國燾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危害性,並從他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使我們黨和軍隊今後再不出現類似的錯誤。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張浩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僅使援西軍的幹部戰士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還肅清了張國燾錯誤路線在紅四方面軍中的影響。對張浩在援西軍的工作,援西軍十二師政委胡奇才將軍在《張浩同志在援西軍》一文中有一段敍述:“張浩同志很重視思想政治工作,也很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往往用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把深奧的道路講得使人心服口服……我雖然在張浩同志領導下工作不到一年,但張浩同志那種平易近人的謙和態度,顧全大局、維護團結的高貴品質和聯繫羣眾、深入細緻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作風,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張聞天夫人劉英同志也在一篇回憶張浩的文章中説:“他工作很忙,到處請他作報告……他每作一次報告,都要查閲很多書籍,並結合他豐富的實際鬥爭經驗,講得生動具體。所以,他的報告很受歡迎。”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援西軍和陝北紅軍的一部改編成八路軍一二九師,張浩出任一二九師政委並參加中共中央軍委領導工作。 1938年1月因健康原因黨中央調張浩回延安, 1942年3月6日,張浩在延安中央醫院逝世,享年46歲。毛澤東親自送了“忠心為國,雖死猶榮”的輓詞。 黨中央號召大家向張浩學習:學習他對敵人英勇不屈的精神,學習他對羣眾的密切聯繫,學習他在黨內正派的作風。,毛澤東、朱德、任弼時、楊尚昆等中央領導人親自為張浩守靈、執紼、抬棺、奠土,這是毛澤東一生中唯一一次執紼抬棺,當天《新華日報》發表了《悼張浩同志》的社論,對張浩一生的貢獻和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戰鬥的一生……他在艱苦奮鬥的一生中,學習和掌握了革命理論,領導了職工運動,成為中華民族解放運動中最優秀的戰士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