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 通用14篇

來源:文書谷 2.12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 ,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後感 通用1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書裏面,人物繁多,忠臣良將,奸邪佞臣,見利忘義,走過路過的,不計其數。若是按三分前、三分時來梳理,則比較容易廓清:何進、董卓為首時期,曹操為首的魏,劉備為首的蜀,孫權為首的吳。

一個頭頭沒了,是不用擔心的,自有人出來當頭頭的,比如董卓挾天子暴戾無仁被梟首,李傕、郭汜等就立馬出來“扶持”朝政,他們下去了;曹操就“走馬上任”,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子孫後代衰弱了,司馬氏強了,來替換曹魏,這樣的更替很自然,自在情理之中。世界就是這樣,落後捱打,誰強誰説了算,此理自盤古開天地起已誕生。倒是那明明已弱勢的,霸佔着要位不肯相讓,還説什麼什麼篡逆篡逆的,是你們沒有認清形勢,貪心太足不勞而獲得世上最絕的享受。那些辛苦付出之人怎能不眼紅怎能不生怨憤呢?這怨這憤以致蜕變成禍患播撒出去,落於該落之人和不該落的人。要是衰弱的有自知之明,早早乖乖讓賢,人家怎會讓你自縊呀、用藥酒鴆死的呢?説遠點,該怨大禹,發明的世襲制害了多少卿卿性命啊!書裏頭的“禪讓”雖説都是被逼迫進行的,但也是形勢所然啊!所以,弱勢的該卧薪藏膽,別依仗自己是皇脈硬佔其位,該審時度勢,該做皇帝做,做不了痛快點讓。觀看中國和周邊國家,整一個現實版“三國演義”呀!此中玄機無限。姚卓晨説,《三國演義》,你打我,我打你,大家打來打去。話樸實到沒有一點修飾,卻真個是道出了精髓。

.曹操被定位成奸雄,我獨欣賞這位“奸雄”。這曹操,事業心很強。為了實現抱負,廣搜人才,文有荀彧、程昱、郭嘉、劉燁等,武有典韋、于禁、樂進、許褚等。可謂濟濟一堂。那許褚、徐晃,是曹操從敵方陣營中挖牆腳得來的武將,這完全是曹操愛惜人才,不忍傷害他們,寧肯招降他們為自己所用。古話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曹操積極網羅人才,愛惜人才,給人才合適的位置,所以操手下的文武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卧蠶眉、丹鳳眼的關羽,是曹操用盡心思不得擁有的人才。曹操對於關羽好,好得沒話説,送金銀、送美女、送戰袍,送房子、送爵位、送從呂布處得來的赤兔馬,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甚至還關注到關羽鬍子的養護問題,送錦紗囊護鬍子,其照顧之周到,其用心之良苦,實在比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還虔誠三分。曹操之喜歡關羽,不是“收買”一詞能斷義的。

關羽得知劉備消息,依照先前和曹操約定的三個條款中的一個--沒辦法告別的情況下就不辭而別。關羽不是沒機會告別,而是曹操為留他故意設的局,無論曹操怎樣挽留,關羽非走不可,以致沒有通關公文的情況下護送二嫂,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夏侯惇妄想截住滅他,曹操都不計較關羽斬殺守關將領的罪責,屢次遣使者放過關羽。在曹操的心目中,關羽就是忠就是義,當然關羽的.勇在“温酒斬華雄、殺袁紹大將文丑、顏良”時早見識過了,所以心裏就只有“敬”,沒有“滅”了。可能大家認為曹操沒有贏得關羽的心,其實曹操曾經得到過了,那是在曹操被孫權火燒赤壁敗走華容道時,關羽想起曹操的種種恩情,竟然忘卻向諸葛亮立下的軍令狀放曹操逃生。關羽死得很悲慘,父子二人均被孫權斬殺,狡猾的孫權把關羽的頭獻給曹操,欲避危而嫁禍於魏,曹操在司馬懿的提醒下心裏明鏡似的,以王侯禮葬了關羽,孫權嫁禍計沒有得逞,也算是曹操自始至終都是厚待關羽。

曹操的對關羽是柔之極,對妨礙他的人是殘之極端。斬殺他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就是這個人物極端兇殘的一個例證了,那句“寧教據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成了曹操兇殘的象徵。曾經給他醫治風疾的吉平,曹操追查衣帶詔的時候,打得他身無容刑之處,操親自“就階下截去其九指”,又令人各割去其舌,吉平撞階死後,曹操令分其肢體號令,其殘忍、兇暴已無法用確切的詞語來形容。至於他殺董承、董貴妃等等一切妨礙他的人,早已是跟斬殺動物無異了,因為他自己也早就煉成食肉嗜血的野獸了。

禰衡,當時的名士了,被江夏的黃祖殺了,這殺人的罪名實在應該算在曹操的頭上。禰衡被孔融推薦去説劉景升投降,初次見面,禰衡就膽大包天把曹操的心腹將領一一數落 :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户,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 ,樂進課使取狀讀詔,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槽,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可使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禰衡鄙視曹操,也同樣鄙視為他服務的人,罵得痛快,罵得淋漓,罵得曹操勃然大怒。怒歸怒,曹操沒有立即殺了禰衡,而是動着腦筋侮辱他--當朝賀宴享的鼓吏。禰衡沒有浪費這個機會,“脱下破舊衣服,裸體而立”,以“清白之體” 斥責曹操“眼濁、口濁、耳濁、身濁、腹濁、心濁 ” 。 這當面受了這麼大恥辱的曹操還是沒有殺禰衡,讓他去説服劉表。劉表受了辱罵,知道曹操怕落得“害賢”之名不殺,遂轉遣去見黃祖。那黃祖一有勇無謀之士,捱了罵就立馬殺了禰衡。這就讓曹操“借刀殺人”得逞了。曹操得意了,只要稍有頭腦的人一思索就能看破曹操的伎倆的。

《三國演義》中,曹操從殺黃巾軍出場來,到風疾而終,做過的壞事是數不勝數了,刻畫得從頭壞到尾。讀曹操的詩歌,完全沒有那種“壞”的感覺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諸葛亮用計火燒博望坡後,夏侯淳大敗而歸。

曹操知道後便領大軍來攻打劉備。在曹操攻打劉備前,諸葛亮就説過,為了抵禦曹操的大軍,須取荊州為安身之所。可是劉備這傻腦筋,一心為仁義,説劉表是他同脈之人,漢室宗親,哪能去佔領他的地盤。就算是劉表快要病死了,那這荊州也是該他的兒子繼承。人家曹操都快領着大軍來了,你還在這裏發慈悲。就在曹操準備派軍攻打新野時,孔融諫曹操説,咱不能行無義之師,恐失民心。曹操哪能聽這傢伙的,先前推薦的禰衡就很混蛋,更何況是和他是朋友的孔融。嘖,之後呢經過一小人,郗慮的打小報告。(孔融之前得罪了郗慮。)因此,孔融就被曹操給殺了。他倆兒子倒是冷靜的很,當得知父親和自己都要被殺時,竟靜靜地坐在家裏,下棋。這等心性倒是值得嘉獎。還有,孔融你的知名度最大來源也就是四歲讓梨了吧。後邊,真沒見你怎麼有過大作為。現在還被曹操宰了。

劉表病危,把劉備叫來後説他的病已經病入膏肓,沒得治了。他的兒子也沒有才能去管理荊州,希望劉備他能當荊州之主。劉備這傢伙,説他一定要竭力輔佐劉表兒子,絕對沒有其他想法。劉備,你忘了你上次在和劉表喝酒時不小心説出的話了嗎?現在還來這套。劉表大兒子,劉琦,來看望他爹,卻被人説住了。他,就這樣回去了。你這大兒子當的,可真憋屈。先是被蔡夫人逼的不得已求助於劉備,劉備讓諸葛亮幫他出了一個計謀,領軍在外可免除蔡夫人的殘害。後是自己來看望自己的老爹,被蔡瑁這傢伙給説住,只好回去了。你知道你父親是很想見你的嗎?最後他大叫數聲吐血而亡。就這樣,你的位置也被你弟弟,劉琮給奪了。怪誰呢?廢長立幼這事肯定會引起人不滿,李珪就這樣做了,自然,也被斬死。劉琮這也是個慫包蛋子,看見曹操大軍之震勢,慫了。召集謀士經過一番商議後,決定,投降曹操。曹操知道後可是很高興,不費一兵一卒便可獲取荊州。送降書的人在回去時,被關雲長關大爺逮着了。送書這人,宋忠,也不會説謊話,幾眼幾句沒騙過關羽,再加上一直盤問,只好説出前後事實。劉備聞之大哭。你怎麼光哭,你的諡號可是昭烈皇帝,烈呢?我就光見你懦了。演義和史事差距好大。在三國志裏記載,劉備可是幹過不少有膽氣的事,例如,張飛怒鞭督郵這事,其實是劉備乾的。還有火燒博望坡,也是劉備乾的。唉。這些英勇事蹟都給張飛,諸葛亮,以在演義中凸顯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反倒使劉備在我印象裏是個愛哭鬼。至少我看完一遍三國演義並且不知道三國志時是這樣的。

當曹軍已經到達博望時,諸葛亮出謀劃策,説要去返程暫時躲避,並且四處張榜,以告訴百姓,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們願意跟我們樊城,就去。此榜一出,大堆百姓願隨他們肯定會後悔帶着這些百姓的。之後諸葛亮這樣這樣,那樣那樣,吩咐眾將官該怎麼做。關羽被派到白河,去用沙袋遏制其上流水。第二天三更,也就是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聽見下流有人喊馬嘶之聲就把布袋撤了,放水淹之。這已經屬於修仙範圍了。還有關大爺乾脆叫大禹二號吧,之後不是還有關大爺水淹七軍之事嘛,看來關大爺很適合玩水。張飛則是去白河水流緩慢之處去埋伏。趙雲則是引軍三千,分為四隊(趙雲在這裏邊算是兵最多了的,關羽一千,張飛一千)在東西南北四門各埋伏。西南北三門之軍,等到曹軍進城安歇民房時,用些可以着火的東西,點了這裏,獨留下東門不燃。等到着火,曹軍肯定是領兵從東門而出,這樣,趙雲領兵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剩下還有兩將,懶得説了,就糜芳眼熟點,劉封,真沒印象。當曹軍引兵到達鵲尾坡時,許褚看見坡前有一簇人馬,打着青、紅旗號(這也就是剛才糜芳和劉封領的.部隊)就下令停止前進,並告訴曹仁。許褚覺得前邊有伏兵,但曹仁覺得前面沒有伏兵,便下令繼續前進。誰叫曹仁官大呢,對吧。事實上,曹仁的行為也是對的。許褚前進時,抬頭一看山,劉備和諸葛亮在山頂上對坐飲酒。這嘲諷開的,滿分。有句話説得好,你必須先攻打這個帶有嘲諷的僕人不過,許褚上去後就被山上擂木炮石打了下來。就這樣,他們進城。一切如同諸葛亮所策劃的一般無二,先是被火燒後出東門被趙雲打,又是糜芳來佔便宜,接着他們來到白河處休息,在上游的關羽,開閘放水,唔,也即是拉開袋子,又一堆曹兵被水淹死。

餘者向水流緩慢之處,遇到張飛,自然是又是一頓好殺。諸葛亮計謀用的不錯。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獨愛《三國演義》此書,今來評——我眼中的三國是如何的。

先來做個科普介紹。《三國演繹》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小説。小説講了三個國家,三個統帥,在那個硝煙縱橫的年代,展開的一場激烈的角逐,政治上的、軍事上的、人形上的……配合了當時廣袤的背景,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某個時期古代的雄偉壯麗山河打拼的偉圖,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悠久歷史,濃厚藴含,耐人尋味;滄桑故事,沁人心扉,深觸人心;孤雄羣英,璀璨人物,令我落淚又痴醉……而其中的故事,自然是多不勝數的,每一個性格的刻畫,都會引起不同的共鳴!

百十智聖,獨愛鳳雛!

“卧龍鳳雛,二者得一便可安天下。”讓我們瞭解了婦孺皆知的諸葛亮的同時,也讓我們認識了那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為了讓劉備有一個名正言順得到西川的理由,不惜以命相博的龐統。

自古以來,人們都習慣於以貌取人。相較於諸葛亮的年輕俊秀,長相砢磣的龐統,自然會被人所忽略。也正因為如此,才能被求賢若渴的劉備所發掘,從而實現了他的鴻鵠之志。與其説是龐統成全了劉備取西川的夙願,倒不如説是劉備成就了龐統的滿腔抱負!

千百英雄,獨戀梟雄!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欲殺賊,必先屈身事賊!”狂傲的.話語,除了一代梟雄——曹操,有誰敢言?從孤身入虎穴刺殺董卓,到誤殺呂伯奢一家之後的斬草除根,再到赤壁之戰敗後的積極樂觀,更到最後因為多疑猜忌而殺楊修、忌荀彧、防司馬懿……

這一切的種種無疑都在向人們證明着那首《龜雖壽》裏的豪情壯志,以及那種不甘平庸的不倒翁精神。

哪怕屈身於賊,他大氣,他忍讓,他機智,他做事果斷,他珍重人才……故而有了現代的梟雄之偉稱。

依稀記得煮酒論雄之情節,多麼令人緊張又熱血……

袁術何?冢中枯骨。

八駿可為?虛名無實。

江東孫伯符?借父之名爾……

萬千凡人,獨喜楊修!

“一人一口酥”、“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兩句話讓我們記住了喜歡出風頭的楊修。謀者,應大智若愚,不該自作聰明,更不能隨意臆測主子的用意。

古語有云:伴君如伴虎。更何況,他伴隨的還是那個生性本就多疑善妒的曹操呢!有此結局也是意料之中。他能看破曹操的用意,卻看不透曹操那忌賢妒能的本性。如果他能懂得何時顯才,何時用,估計他必當會成為繼荀彧郭嘉之後的又一大謀臣……

人物特色各類齊全,從平凡到不平凡,一路路走來,英雄與凡人都累了,但他們都創出自己的輝煌——這是人物!

在大千世界很東西會流失,會消失,可是一本書卻將更多的東西留存了下來!他們有着自己的戰績,有着自己的驕傲,即時在黃泉重聚,即時軀體埋於黃土,那事蹟依舊會隨書被人永頌。

這戰績有成功,更多的是在那背後的失敗所鑄就的成長……

三國紛爭戰事起,漢末誰曾命諸侯。

白手起家刺董卓,卻被追殺無顏色。

三換宿主不得顧,誰歎玄德是明主。

唯後不得聖主心,只將才華葬落鳳。

多次不違直諫言,卻被年輕負才華。

誰想當年風發時,至今卻是無善終。

從人到事,從古到今,從觀看影視劇到書中文言文,從説到寫,一句經典的題詞總是在我腦海盤旋,不停地徘徊,不停地在被吟誦着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便是震撼了無數人的——書魂!

人物?事件?書魂?這些單純隨書,略失慕豔意,真正的想法其實還有這很多很多,待我一一做解。

此書為經典,四大之一,個人認為不僅是內容、深度,更有一個有意思的原因,也正因為這個緣故,使我對於三國有了更大的興趣,那就是——一個成功作者的成長史!

剛開始“被斬於馬下”“一刀,斬於馬下”“戰數回合,不敵”等彰顯出了一個新秀對於戰鬥過程的不擅長,後一章章的進步,一章章把我代入,一章章令我刻苦銘心的震撼。

剛開始的人設,印象最深的是燕人張飛,特逗特好玩兒特厲害。“哥哥心腸忒好”“叉叉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叉叉,和你並三百回合”……如此憨厚形象着實令人莞爾,雖真是卻又隱隱不妥,直到後來,見他智擒劉岱,印象一大翻轉!令我刮目相看,其大智若愚,其勇攀比呂布,其憨厚已於其表。這在我看來不單單是人物的成長,也是作者的把控能力的提高,很多時候故事的情節是需要沉澱和醖釀的,我想作者當初也是這般,與書為友,用盡經歷揮灑筆墨,將自己所愛所感所經歷的,一一以文字的形式為我們展現了出來。

那麼,合上書的你,對此書有了解了麼?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今兒再看【三國演義】,呂布那麼神勇、還得認三個爹啊!可惜、做他爹的都是一個死字了得,不然他會有好馬好戟美女人嗎?

董卓過於張揚、曹操含蓄;董卓想當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貨色、結局卻截然不同。最愛劉備總是哭哭滴滴、他的苦感動了趙雲之勇、拴住了關羽張飛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還三分天下;劉備的哭哭滴滴還打動了羅貫中的文筆、感動了讀者和觀眾的心扉;劉備的哭哭滴滴、遮掩住了他劉備的本來面目、儼然化身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

顏良要好心好意告訴關羽 劉備在我主這裏、關羽卻趁顏良不備一刀殺之,一代名將顏良就這樣成就了關羽的聲名,真是有點滑稽。關羽身陷曹營,曹營的不少猛將看不慣關羽的心高氣傲、就像當年劉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慣韓信一樣,關羽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不敢與曹操為伍、只能千里走單騎找尋劉備,因為劉備是他的拜把哥、因為劉備此時 落魄更有他關羽的用武之地,這就成就了關羽忠義的好名聲。由此可見、關羽打鬥善於趁其不備 避實擊虛;善於踩着別人的名氣提高自己的聲名;關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善於以自己的狂傲來增強自己在劉備心中的信任度,最後也由於狂傲丟了地盤丟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馬懿,他就一個‘守’字、最後打敗了孔明。由此可見、孔明雖智、但有些言過其實。孔明用什麼‘木牛’馬、用什麼天時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馬懿、最後把失敗的責任推給馬謖、把失敗歸結為天數。孔明在諸侯崛起的氣候下、獨投劉備、從未帶過兵打過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順手、不是他孔明天下無敵、而是此時沒遇着司馬懿,他遇着的是平庸的曹仁夏侯惇,他遇着的年輕的'一心一意對付曹操的周瑜,他遇着的是此時驕傲得意以致麻痺大意的曹操.....這些有意無意佈置的巧合、把孔明塗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事實就是事實、無論什麼化身、孔明投錯了意氣用事的主子、直接註定孔明只是曇花一現的結局。再看司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底下、司馬懿不驕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個守、就一個綿裏藏針、就一個扮豬吃虎;對外避開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後拖死孔明。對內、避開了曹操一族的鋒芒、審時度勢、最後一統天下、建立晉朝。由此可見、孔明的才華表現於外、善於抓住人的心理、是一個天才的人生藝術表演家;司馬懿才藏於內、強調實質、注重實效、不圖表面的光華、能恰到好處的一劍定乾坤,無論是在軍事、還是政治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馬懿的深謀遠慮可與勾踐比美了。

記得以前第一次看‘三國’、剛開始看時、我料定劉皇叔必一統天下、因為他愛民、仁義、心懷人民的疾苦;我料定曹操應該不會有好結局、因為他奸詐、暴殺恩人、負天下人。當我看完以後、相反的結局讓我瞠目結舌好久。歷史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的車輪滾滾,無論你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是真奸還是假奸,歷史車輪滾滾永遠向前進,這些鮮活的生命、只是歷史長河泛起的浪花,是非成敗轉頭空。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在寒假裏,我讀了發多書,其中有《百分百好作文》、《三國演義》等。我最喜歡看《三國演義》,裏面有劉、關、張桃園三節義,三人成為異姓兄弟,雖非同年同月生,但願同年同月生,有這份魄力讓我深受感動,三人中劉備為大哥,替關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為張飛鑄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長的的蛇矛。如此看來,劉備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歡讀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他在晚上大霧來臨時,命三十條船周圍扎着稻草人,向曹操進攻,曹操以為有人偷襲,派一萬人拚命射箭,諸葛亮是不費吹灰之力取得十萬支箭,夠聰明吧?還有關羽刮骨療毒,劉備三顧茅廬,曹丕篡位,諸葛亮火燒連營,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後,被諸葛亮的聰明佩服,為關羽的英勇神武而驚住。説關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趕快醫治,華佗説:“需要把肉切開。颳去骨頭上的毒,再把肉縫合”,關羽説:“快開始吧。”華佗用刀把肉刮開,讓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關羽神情自如,邊下棋邊喝酒吃肉,傷口縫好了,關羽説:“先生真是神醫,手臂真不那麼痛了,太謝謝了。”華佗卻説:“沒事,今日真見了將軍英勇,百聞不如一見,真是名不虛傳。”關羽説:“哪裏,哪裏。”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X,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

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

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

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趙雲開始跟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趙雲幾進幾齣,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脱險。劉備入西川,趙雲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劉備死後,趙雲跟隨諸葛亮北伐,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雲英武瀟灑,武力超羣,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眾喜愛的小説人物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衝鋒陷陣未嘗敗績,長阪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眾的謀略。隨諸葛亮弔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而趙雲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讀《三國演義》有感一部《三國演義》從國小二年級讀到高中二年級,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站在歷史舞台的出口回首,那座風起雲湧、英雄輩出的舞台有喜劇也有悲劇。人民決定着滾滾歷史大潮的流向,合勢而行者成為喜劇主人公,反之則出演了悲劇。我想其間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時勢卻不得不背勢而行的失敗者,譬如那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孔明。

卧龍出山前吟過一句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守候在歷史舞台風雲際會處的他,早已預料到自身的結局麼?立志"鵬飛萬里"的孔明堅信"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對自己的才華充滿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來。大雪中,那位靠着點漢室血統而寄人籬下卻又不甘平庸的劉備三顧茅廬。玄德固然尚不成氣候且稍乏治國大略,卻是一個能為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於是孔明選擇了自己一生事業的君主,羽扇一揮,他述出一段《隆中對》。那實在是"時勢造英雄"的一個最完美的典型。他扼住所有的關鍵:"外聯孫權,內修政理"、"赤壁之戰"、"智取漢中"、"西和諸戍,南撫夷越"全部落實。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是最好的寫照。

於是,諸葛孔明成為一代人傑。

悲劇開始了。漢中與荊州是孔明鉗制中原之大螯。然而"關張無命",那位忠肝義膽卻又有許多個性缺陷的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對孔明而言是致命傷。從這時起,《隆中對》的後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漢政權圖就霸業、統一中國的可能性也永遠失去了。( )假如荊州不失,蜀漢便不會在彝林之戰中大傷國力,孫劉聯盟也可能牢固,然後乘曹操之死,"天下有變"之機,從荊州與漢中同時出擊——合天下者,必為奇才蓋世的諸葛亮了。但歷史是那樣的無情!漢中失卻可再奪,荊州失於魏國亦可再奪,孔明實不放心但又確無他人可譴的荊州守將關雲長,偏偏把他失給了令孔明迴天無術的東吳。於是,諸葛亮的後半生,在無望中掙扎,他陷入了歷史的死角,成為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指揮者。

這一切並不在於他不識時局,恰恰相反,一切盡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面對殘局,他卻不能放棄掙扎。劉備白帝託孤時,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諾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他獻上了一生,萬死不辭。正是劉備及其部下毀了孔明一生功業而留下一攤殘局,卻又給他冠上一頂無法摘脱的金帽。

於是他上表劉禪:"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亡之?"儘管已看到蜀漢必亡,"夙夜憂歎",他卻必須去承擔,在沒有任何可乘之機的條件下,"庶竭駑鈍,興復漢室",只為,一條理由——"報先帝"!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孔明聽到了另一種召喚——兩千年來支撐華夏文化的精神強音——大義!意氣相投,堪託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懷,而明君一旦相遇,便畢生想報,肝腦塗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貞之節操,將相之風範。現代人難以徹悟中國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為一主而死節的忠貞。但在需要君主的時代裏,孔子先賢所倡導的忠貞死節是極其崇高和高貴的。孔明用智慧和生命擁抱大義,上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成敗固難測,道義實肩荷。孔明隔斷對閒雲野鶴般隱居生活的懷念,那每每讓我淚下的那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唯一的選擇。

至此,他寫下了後半生。失敗了,卻成為千古英雄。

孔明壯志未酬,不能説懷才不遇。歷史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又是冷酷的。正如司馬徽再薦名士是所云:"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站在歷史舞台出口的我,只能遙思當年大星隕落、秋風蕭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無命。

歷史從一開始就已註定,無法改變。"分久必合"而"合"者並非孔明。然以一代人傑成為千古英雄,忠成大義者,又必數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問際會的風雲,喧囂的歷史舞台,究竟何者為英雄?煮酒論英雄的曹孟德面對韜晦趨身的劉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只被人稱作"奸雄","攜民渡江"但在治國大略上稍遜一籌的劉備只可被道作"仁君".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備者,方堪號作——英雄。

英雄之於時代,猶如火種之於乾柴。時勢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時勢,但時代卻永遠不可沒有英雄!任何歷史永遠都只由人民決定,但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

站在歷史舞台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題記

蘇聯作家高爾基曾經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生活中,的確也是這樣。我認為,在人物描寫這方面,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與《西遊記》有一拼。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他描寫成了“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仁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但是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的一面,給人以一種“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他的“仁”,但又給人留下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這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西晉史學家陳壽對歷史上劉備的評價是“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是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就是他為人做事不折不撓,不肯屈居他人之下,最終才成就了他的帝位。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小説虛構的人物,他的原型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玄奘法師。小説裏的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法號玄奘。他是遺腹子,自幼在寺廟中長大。由於種種原因,他最終遷移到京城著名的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脱穎而出,最終被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去求取真經。

與劉備一樣,唐僧,這個《西遊記》中的主人公也體現了“仁”的這種品質。例如,在“三打白骨精”這個片段中,雖然那一家三口都是白骨精變化而成,但我認為唐僧並不知情,應不算錯,因為他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星”,而且他是出家人,向來講究以慈悲為懷。

《三國演義》中,要説到“智”,當仁不讓的便是諸葛亮了。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羣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

可以這樣説,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經超過了他在三國曆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是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為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説“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由此可見,小説《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並非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説人物。

孫悟空,又名美猴王,齊天大聖。系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迸裂見風而成之石猴。他性格活潑聰明,機智勇敢,嫉惡如仇。如今,孫悟空在中國儼然已成為了機智與勇敢的化身。

孫悟空是唐僧西天取經路上收的第一個徒弟。他原來大鬧天宮,自封為齊天大聖,被如來佛祖壓制於五行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就下了孫悟空。他感慨不已,經觀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最終修得正果,加封鬥戰勝佛。

我個人認為,小説《三國演義》中,對主公最忠心的是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莫敵”一虎將,傲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義忠誠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

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羣”。關羽“省書不悦,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可謀的`武將性格。但在小説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了“義”的化身。

當然,提到“義”,在小説《西遊記》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沙悟淨了。沙悟淨,也叫沙和尚。他原為天宮中的捲簾大將,卻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王母娘娘,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做了妖怪,後被唐僧師徒收服。儘管在取經的路上,常有挫折,每在這時,豬八戒總是嚷嚷着要“散夥”,但是沙和尚卻沒有這樣想。還是在“三打白骨精”這個片段中,作者用了為數不多的筆墨,但是卻將沙和尚的忠義表現地淋漓盡致。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西遊記》,都有着中華民族濃厚的民族氣息,同樣也是我們民族的美德:以仁待人,以智待事,以義待人!

所有具有民族氣息的中國小説都是我們中國歷史長河中一顆顆閃耀的星星,正是這些閃耀的光芒,讓我們的歷史更加地輝煌、奪目!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題記:林俊杰的歌《曹操》中説“不是英雄,不讀三國。”

在看三國前,便對三國裏的著名故事,英雄人物早有耳聞。“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煮酒論英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已是家喻户曉,已成人們的美談。“火燒新野”,“空城計”,“赤壁之戰”等故事中的計策也令人嘖嘖稱讚。而英勇無比的趙雲,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大仁大義的劉備更是令我敬佩不已。但難以瞭解深奧的古文,就一直沒有嘗試看。

好不容易迎來了暑假,忽然對三國演義有了興趣,便拿起一直被遺忘在書櫃中的《三國演義》準備細細品讀一番。

讀完三國,感慨萬千。就憑第一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令我想到了許多許多。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這一次次的改朝換代,就是一次次的分與合後慢慢進步,然而中國解放,也是分後的合。光開頭第一句話,就這麼有道理,而這麼多的故事,更能讓我懂得更多的道理。

曹操曾煮酒論英雄,那我也來論論。三國中的英雄有好多好多,像關羽,周瑜就是。但英雄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先説關羽吧,他温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自然能看出關羽武藝的高強。但關羽太傲,視羣雄如草芥,他也太愛意氣行事。赤壁之戰中,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看出了關羽的仗義,但也看出了關羽的意氣行事。劉備去吳國迎娶孫小妹那會兒,關羽和張飛又差點氣走了諸葛亮。而關羽的最大一次錯在他失守荊州。關羽不聽勸告,自作主張,從而敗走麥城,還搭了自己的.性命。關羽之死,劉備悲傷過度,一絕不正,蜀國也日漸消沉。借曹操的話“哀哉雲長,痛哉雲長,惜哉雲長。”

再説周瑜。在看三國前,我還不相信有人會被氣死,現在,我真信了。周瑜的缺點在於心胸狹窄,“既生瑜,何生亮”就道出了周瑜的內心。在諸葛亮出現之前,周瑜或許以為自己是一個無人能敵的聰明人了,但在孫劉聯盟之初,諸葛亮出現後,周瑜是日日夜夜想着要殺諸葛亮,對諸葛亮是又嫉又恨,因自己對諸葛亮之恨而不一大局為重,目光放短了。是魯肅的千勸萬勸才使周瑜放下了想殺諸葛亮的念頭。後來劉備佔據了荊州,周瑜氣得吐了血,對荊州朝思暮想,一直莽撞地想攻打荊州。周瑜千方百計地設法攻取荊州,先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後來主動對荊州發起攻擊又遭受埋伏,這兩氣加上前面一氣居然把周瑜給活活氣死了。可見此人的小肚雞腸,其實,周瑜並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他自己的原因。周公瑾享年三十六歲,江東一代豪傑就這樣走了。

如果我們人人都想周公瑾那樣心胸狹窄,那這世界上是不是就沒活人了?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新時代。就説我們班吧,就是一個社會的小縮影。我們班寫作高手如林,寫作新黑馬是一批批地不斷湧現。在我們班,只要有好作文就要到講台上去讀。有一段時間沄的文章一直受老師讚揚,而我在班裏寫作三人行中,這一段時間我的作文成績卻成績平平,陷入了寫作低谷。三人行中的其他兩人的作文也被老師讚揚。老師雖然沒有批評我,但我自己心裏卻明白,我羞愧萬分。我想,如果這種情況下我像周公瑾那樣的話,那我的成績非但不會恢復,反而會更加的糟。我自然很羨慕沄,我痛下決心,一定要回到以前的寫作水平,我細心揣摩,用心寫作。在幾星期後,我又寫出了佳作。

既然英雄身上都有這麼多缺點,那更別説我們平凡人了。

三國中我最喜歡趙雲了,好像沒什麼大缺點,神勇而又忠義,膽大而又心細。或許是羅貫中把他寫的太完美了。三國中的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美名遠揚,名垂青史,還有一類是臭名昭著,遺臭萬年。而美名遠揚的人皆是英雄,但這英雄都不是完美之人,武官無謀,文官無勇,難得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周瑜,卻又心胸狹窄。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的夢想就是——哈哈,雖然不要當英雄,但也要當一個女中豪傑。我其實是一個比較愛哭的人,這也是我的缺點,每次受到挫折,或被老師重重地批評,我第一件事不是想接下來該怎麼努力,而是想忍住!忍住!不能哭!淚水不能留下來!可每次都無濟於事,眼淚流了下來,使我感覺我是個軟弱的人,但其實我並不是那樣,我自認為還是挺堅強的,只是止不住眼淚罷了。要當女中豪傑,必須改掉愛掉眼淚這個毛病,才能使自己真的堅強。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李清照最有骨氣的一首詩。如果人人都覺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話,那這世界上就沒有懦弱的人了。我也要做人中豪傑!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暑假裏拜讀《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無不個個極盡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如果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曆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魏國的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 再説蜀國。先説國君劉備吧,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 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最後説説東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尤為重要的還是周瑜氣度太小。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吐血而死,實在可惜。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七分事實,三分虛構”,這是某位我不知的學者對《演義》的評價。我認為這絕不是説整部小説百分之七十是歷史,百分之三十是想象,而是虛指整部小説所有的主要歷史事件,所有人物的總體形象與正史是相符的。也就是説,劉備的確忠厚過人,諸葛亮真的是智駭天地。那麼,那三分區別於歷史的虛構呢?

小説與歷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主觀色彩的濃淡,而在總體情節主要以《三國志》為藍本的前提下,主觀思想的表達,最好的方式就是體現在人物形象上。但人本身是複雜的,不可能臉譜化,所以為了突出人物最為鮮明的一種特質,以及將同類人的不同人物區別開,就需要對一種特質強化,而將其他特質弱化。於是就有了對於《三國志》某些掐頭去尾,補充擴寫想象的處理。而羅貫中對人物形象的處理真是相當的成功,不僅將《三國志》已經形成的人物特質無限放大,更是將那些其他普遍的特質處理得令人叫絕。我就以劉備為例子。

劉備,魯迅説他在《三國演義》中“其仁似偽”。顯然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仁”。而《演義》對這一點進行了相當的強化。比如三讓徐州、三顧茅廬、摔阿斗、華容道放曹操等等。其中有的是無中生有,比如説摔阿斗、華榮道放曹操,有的像三讓徐州,在我模糊的對於小時候看過的那本注音版的《三國志》的記憶中,劉備只讓了一次徐州,而且更多的出於對時局、利益得失的考慮。《演義》顯然是誇大了他的表現。但我們還是要看到劉備那些常人難以做到的仁德之舉中,的確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史可考的,而且《三國志》中的確也貌似給過他“忠厚”這一評價。再者,這些仁舉中有些是出於政治謀略和收買人心,但更多的是出於劉備真正的“仁心”。比如在《三國志》中也確有記載,在新野慘敗後,劉備逃跑中還帶上了十幾萬當陽民眾,這讓行軍速度大大減慢。從這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劉備在生死關頭還不忘百姓,為了蒼生而寧可面對強敵,足以見其“仁”;二是十幾萬兵馬隨一人出逃,這絕不是劉備的強迫就可以實現的,而是當陽人真心實意地交生機於劉備,足見其在當地深得民心,足以見其“仁”。

所以劉備確為仁德之主,而且他的“仁”的產生也是可以理解的.:劉備與孫、曹不同,他早年社會地位極其低微,多少有農民領袖的意思,長期的底層勞動中見識了百姓疾苦,自然也關懷百姓。

但正如前面説,小説是將其“仁”放大了,而劉備實際也有勇猛而剛烈的一面,特別是頗有心機的一面。而小説為了人物形象多樣豐滿真實立體,也只是對其淡化,不以陳述。劉備真的是個心機BOY,煮酒論英雄時,借打雷掩飾是其一,還有對蜀將的無數次激將法也可見識。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看似顯其仁德的“白帝城託孤”。劉備把諸葛亮叫過來,前面大概就是説,哎呀,我當時咋個那麼倔呀,不聽你勸,被東吳縱火犯燒個精光,現在要死了。然後令我不解的是劉備對諸葛亮説,你的才能遠在曹丕之上,定能興復漢室。你説拿諸葛亮和誰比不好,非要和曹丕,一個是君主,一個是臣下,難道不有點隱喻失義?然後劉備説,如果我兒子實在輔佐不了,你就廢了他自己當皇帝吧。哎呀呀,我兒子是大王皇帝,你廢了漢帝自己當皇帝。曹丕幹了啥?廢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我這跟你説,你這樣乾和狼心狗肺,我們天天喊着要宰了他的曹丕何異,你敢這樣幹?最後還是對着諸位大臣將軍説我,不行了,你們一定要好好幹,弄死“篡漢之逆賊”。哎呀呀,還不忘記提醒諸葛亮,你敢這樣幹,看看我這幫兄弟不整死你個“篡漢逆賊”。更重要的是,劉備瞭解諸葛亮的人品,知道他不會這麼幹,但是還是有必要提醒他一下。彌留之際尚且如此,平時劉備的城府之深,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最後我還想談一談對於正史的態度。羅貫中是極度尊重歷史的。雖然他是寫小説,但他卻始終以陳壽的《三國志》為綱,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有史據可依的。我還隱約記得張飛喝退曹兵,原文書上只有幾十個字,而張飛智奪瓦口隘只是魏傳上的一筆帶過,趙雲救阿斗甚至是一句批註,而羅貫中以其絕妙的藝術手法,將其寫為精彩無比的故事,同時也以藝術手法對正史進行了改造。但現在的各種評論、網絡輿論都認為《演義》讓許多人心中的歷史扭曲了。《演義》是扭曲歷史,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要極力糾正,還原所謂真正的歷史。但我倒是認為《演義》正是羅貫中對於歷史充分尊重完成的。而且那些所謂“正史”就沒有主觀色彩,就沒有扭曲改造了嗎?我認為不是的。

何謂真正的歷史,那些泛黃的讓你皓首窮經的史書嗎?那些斷壁殘垣,獨墓孤冢嗎?那些你以為的“絕對權威”嗎?我認為不是的,我以為真正的歷史在於讓人鑑古知今,讓人探索人性、社會、自然的規律,讓人在那些英雄壯跡中激發力量,找到精神支柱。正是:你能瞭解多遠的過去,就能創造多大的現在,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真正的歷史不在別處,在於人心。現在你叫囂着的真理,他説的虛構,一切真假美醜,自有人心來定。人心覺得真實的,能夠鑑古知今的,能夠探求真理的,能夠催人奮進的,那就會留下來,那就是歷史。不見得史官秉筆的就是一幕幕過去,不見得采風民間的就是虛妄。若你要找一絲不差的歷史,那就去找那塊石頭。它什麼都知道,但它什麼都不會説,什麼也不會做,因為它知道的那不叫歷史,叫過去。汲汲於過去和歷史者,就像那句打油詩説的: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大國相互鬥爭為主要的題目,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刻畫了很多人物形象。

先説説關羽吧。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劉備,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劉備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縱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然劉備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讀《三國演義》有感600字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最着名、最傑出的歷史小説,他向我們展示了精彩壯闊的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的關羽、趙雲……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一個人物,他的一生鞠躬盡,死而後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退敵、以木偶智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一個個故事打動人心,。使人難以忘懷。就拿“草船借箭”來説吧,雖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萬支箭陷害他,可他顧全大局,豁達大度,不願意在大敵當前時與周瑜鬧翻,而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他預測三天內必有大霧,瞭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受箭的面積大、數量多;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為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歎不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好書,每閲讀一次,我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讓我收益匪淺。讀《三國演義》有感600字

《三國演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它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和民間傳説的基礎上編寫的。裏面的人物活靈活現,如:魏國的奸詐哥—曹操,蜀國的妙算哥—諸葛亮,爽快哥—關羽,吳國的大美女—小喬,大喬,周瑜黃蓋等…

曹操不用我介紹都眾所周知了。他可是非常奸詐。有愛才,可是又美中不住的是,此人心胸狹窄,所以賢才忠服他的並不多~我從他身上看到了人類最醜陋的一面,但又看到了好的一面。但在京劇臉譜中,曹操的臉大部分是白的,在京劇中白臉代表陰險、狡詐、狠毒。·中而言之,我從中得到啦一個啟示:做人要實在。要心胸寬廣,要光明磊落,不要處處算計別人。

諸葛亮簡直比蘋果的雙核A處理器還厲害,他的腦子的智商決對超過999999999…………比愛因斯坦牛!在火燒赤壁那一戰中,因為颳了東南風+火攻才贏的。可是大家知道不?在當時那個季節,刮東南風得機率幾乎為,可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竟知道會刮東南風!!!!諸葛亮你的腦袋那麼發達!為什麼死那麼晚!你多唱唱‘我真得還想再活一萬年’説不定老天真顯靈來。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們讀到的道理是很多。劉備重情義,是位仁君。他的領土中沒有一個人抱怨劉備的,反而受到人民的愛戴。我認為;人民是軍隊的後盾。民心在誰那,誰就是勝利者!抗日戰爭就是見證。

厚厚的《三國演義》翻完啦,説實話每次讀完後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讀書破萬卷,筆如有神......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在悠悠五千年的華夏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東西泛着耀眼的光芒,猶如浩渺銀河中的明月,在皎潔的光暈下,照亮着無數後輩前進的腳步。而他們的創作者,也就這樣緊緊地被世人所銘記。他們的靈魂與他們創作的作品一樣流芳百世。這樣一本書,它傲然屹立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峯,他的名字叫做《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出自明代作家羅貫中筆下,以西晉陳壽的《三國志》為基礎,經過作者大膽的藝術創作而完成的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長歌。它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説及第一本章回體小説。使高深難懂的正史,以一種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並廣為流傳深受大眾所喜愛、傳頌,其中奇思妙想的文字,妙趣橫生的細節,深深地打動了我,而它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經典。

東漢末年,英雄輩出,各路豪傑逐鹿中原,這方唱罷我登台,不論是“狹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韜光養晦”的大漢皇叔劉備還是歷經三世擁有着“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孫權,都被這樣一本書洋洋灑灑地寫出了生命力。或許只是寥寥數筆,一個富有張力清晰完整的故事就呈現在我們面前。

魏蜀吳三足鼎立,我獨鍾情於蜀國。從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到得荊州進而收取益州漢中,整個西南地區為其所有,三分天下有其一。這離不開蜀漢團隊中成員們的精誠合作,協同作戰。而且在這個團隊中,有三個核心組成的中軸線,彷彿鐵三角一般,支撐起了蜀漢的堅強脊樑。

“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孔明,雖然蜀漢弱小,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窮盡一生致力於恢復大漢天下。人被擊倒了不可怕,精神頭信念垮掉了才可怕,這種矢志不渝的信念,在一個團隊中方顯得彌足珍貴。“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句詩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對諸葛亮的評價。而我也深深地崇拜着敬重着他,每當我捧起手中那本小説,我的眼前總能浮現出諸葛丞相的身影。他,年少躬耕於南陽卧龍崗,自從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以來,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三把大火燒的曹操焦頭爛額,元氣大傷。他,能言善辯,乘一葉小舟,單人獨闖江東,舌戰羣儒,促使孫劉兩家聯合破曹,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更是不在話下。他,知己知彼,扭轉乾坤。用“空城計”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蜀漢天下,嘔心瀝血,寫出一篇傳世名作《出師表》,每當讀起,就能體會到諸葛亮治理蜀國的用心良苦和其勵精圖治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

在長阪坡百萬曹軍陣中殺得七進七出一身是膽的趙子龍,他武藝超羣、品質高尚,無論是軍師孔明交待的大事小情,還是處理日常的軍務,總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這種幹工作的態度,是一個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銀盔銀甲素羅袍,手提亮銀槍,胯下一匹粉頂搏龍駒”。這句話,描寫的就是趙雲。想象一下,站在長阪坡前舉目遠望,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身穿銀甲,在曹操的百萬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只為了保住自己主公的唯一血脈阿斗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是多麼的威武與豪邁,每到關鍵時刻,總能看到常山趙子龍的身影,任勞任怨,不計得失,不愧為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

大漢皇叔劉玄德之所以能從一個“織鞋販履”的草根之輩,一步步通過努力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團隊掌舵人,成功的背後離不開他的禮賢下士,善於用人,他常自詡:“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吾占人和。”是的,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主觀能動性,這是一個團隊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魯迅先生曾評價過,説劉備之德近乎偽,我不是很認同他的説法。劉玄德是我最佩服的三國人物,在許昌韜光養晦時,他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談論起天下英雄,酒過三巡,曹操言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劉備聞之大驚筷子掉在地下,但他處亂不驚,忙於雷聲做掩飾,藉故方能躲過一難。為了求得賢士匡扶漢室,他不顧關張倆兄弟的再三阻撓,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三分天下有其二。曹操十萬大軍圍攻新野城,他扶老攜幼讓數十萬城內百姓與其一同撤退江夏,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愧為一代賢明君主。

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個人品讀過三國之後,心中泛起的那一絲絲漣漪也是不一樣的。他們為了信念,為了遠大的理想抱負而努力,併為之奮鬥終身。這不正是我們當代年輕人要學習的地方嗎?無論是卑微的小人物,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人物,只要立足本職愛崗敬業,不拋棄不放棄胸中那團火焰,那麼他們都是自己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4

最近,電視劇《三國》正在一度熱播。由於有些集劇情的改變,令我啼笑皆非。這也許是因為我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吧!

《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説。它起源於漢靈帝年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描述了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彝陵之戰等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眾多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作者通過真實動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主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統治者的暴虐和醜惡。羅貫中筆下的人物,被描寫的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如:奸險狡詐的曹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心繫百姓的劉備,武藝高強的關羽……

諸葛亮可謂是最受大家推崇的人了。在書中,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各種事例無一不體現出他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確,他有着淵博的軍事,軍事政治才能和經天緯地之才。他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也源於對天下大勢的調查分析。《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證明這位蜀國賢相不僅有安邦治國的軍政才能,而且有為國家興亡的獻身精神。

書中的歷史人物深深地打動了我。劉關張的團結一心,勇往直前,讓我領悟到團結的力量與頑強的精神品質。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讓我懂得了默默無私的貢獻精神的偉大。每當我翻開《三國演義》,閲讀那一段段蕩氣迴腸的`文字,心裏總會響起一種共鳴,感到一種震撼。我彷彿來到了歷史的星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了昔日羣雄逐鹿的情景。從中我明白了應以智處事,以勇克難,以信待人……就會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失去了勇往直前的精神,人們將會變得沒有生氣,心灰意冷。作為我們來説,在今後的人生中,會遇到許多困難,那麼,我們就應該樂觀積極的面對,堅持不懈地努力,總結和吸取自己失敗的原因和根據,再採取措施改正糾偏。我們的人生就會走向一個正確的軌道。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才可以勵志圖志。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説到:“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