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後感(15篇)

來源:文書谷 5.63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的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的讀後感(15篇)

《論語》的讀後感1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最近,我們讀了孔子的學説,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論語》中寫了許多學習態度,交友之道,君子之本等等。還包括仁、德、禮、義、道、智、信等內容。

在《論語》這本書中有許多指導我們學習的方法。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謙遜,好學的人。他並不會體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而是不恥下問。還有對待學習的態度,例如:“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講述了學習不能有虛假,不知道就要虛心的向人請教,不能不懂裝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講述了學習是有樂趣在其中的。死記硬背還不如去投入到文章中,尋找其中的樂趣。

這本書裏還有一些交友之道,例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句話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告訴人們交友的原則。交正直,誠信,知識淵博的朋友有好處。交阿諛奉承,花言巧語的朋友有害。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當他人不理解自己時也不要心懷怨恨。這樣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方法。學過的東西要不斷温習,學習是要勤于思考,這樣才能不多獲取新的東西。

《論語》的讀後感2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閲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説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的讀後感3

“一則小故事藴含着一個大道理,一段小經歷濃縮着生命的真諦。”請您和我一起走進《論語》,它會讓我們感受到心靈的陽光。

《論語》分為十一個部分,有《論語 學而》、《論語 為政》、《論語 里仁》、《論語 庸也》、《論語 述而》、《論語 秦伯》……

一天,我剛看完手中的《論語》,下樓玩耍時,看見一名男子扯着一位老奶奶的衣領,惡狠狠地説:“我少給了你的`錢又怎麼了,你能把我怎麼樣?”眼看千鈞一髮的時刻就要來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這裏,説時遲那時快,我三步並作兩步,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先給了他一個下馬威,然後振振有詞地學着《論語 為政》裏面地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連泛愛眾而親仁都沒有做到,你還有什麼希望可談呢?”那名男子聽了我的話,臉一下子紅了,他對我説:“小弟弟,你説的很有道理,我應該向你學習。”周圍圍觀的人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就這樣,一場“可怕的戰爭”結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突然覺得自己在平時做的還不夠好,不過我也不會放棄,我們現在主要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學生。

《論語》的讀後感4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説:“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的讀後感5

老師讓我們學習《論語》,在所有論語裏,有一則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觸的一側論語,那便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這則論語是説:經過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後一個落葉的。它告訴了我們:只有經過艱苦的環境的磨鍊,才能更加體現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幫母親拾柴火,夥伴們陪着我一起去。可那些樹枝卻是長滿了尖刺,朋友們時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難遭厄運,被扎出一道道傷口。漸漸地,夥伴們放棄了,便勸我陪他們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滿頭大汗的母親,咬了咬牙,一口回絕朋友,又埋頭幹了起來。

下午回到家裏,媽媽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誇獎了我。那時的我,手上的疼痛依舊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悦。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經歷過逆境。逆境中的掙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難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們才能進步,才能磨鍊自己。

古人有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這個社會裏,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別人就會超越你,適者生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我們應該學會磨鍊自己,不管條件怎樣惡劣,環境怎樣艱苦,我們都應堅持下來,做一棵不懼“歲寒”的“松柏”。

風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憑他的摧殘擊打,我們都要逆風飛翔。

《論語》的讀後感6

這個寒假,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感觸最深的,那就是中國古典著作—《論語》。

《論語》剛開始看,不那麼容易懂,只能依靠旁邊的著解翻譯着讀,最後,也就習慣了“之乎者也”。《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是最後編寫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魯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對任何人都以仁義為主,思想核心便是“仁”。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反映學習態度的,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聰明的選擇。同樣,我們上課時不也應該這樣嗎?遇到不懂的地方,馬上問老師搞懂,學習成績才能名列前茅。讀了這本書,像是得到了大量知識道理一樣。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它可以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許多學習的方法,讀了這本書,你就會發現身邊許多事的道理,不妨去讀一讀,看一看。

《論語》的讀後感7

《論語》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向我們傳授了古人們的美德;《論語》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語錄都是一顆星星,璀璨無比;《論語》是一台時光機,把我帶到了春秋末期,讓我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賢聖之道……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全班同學都和《論語》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為我們講解《論語》內容的是小蔡同學,他拋磚引玉,為我們開了個好頭。後面的.同學講得更是精彩:論仁愛篇、論修養篇、論孝友篇……講得最好的非小於同學莫屬了,他聲情並茂、引經據典,還巧妙地把我們以前學過的“小人之過也,必文”和“君子之過也,必改”進行了對比講解,我們聽後都覺得對“知錯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來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改寫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小人先言而行後從之”。哈哈,我也變成古人啦!

《論語》這個“大朋友”教會了我什麼是“仁德”,怎麼去結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麼做才算是孝敬父母。這一段時間系統地學習《論語》知識真是令我受益匪淺呀!

“半部《論語》治天下”,以後我要繼續學習《論語》,讓自身的品德變得更加高尚。

《論語》的讀後感8

孔子説過好多的名言有關於友誼的,時間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的: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貴的的東西他最平凡可又珍貴,我們要獲得它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學家愛迪生説的:''仁慈是心靈美而不是行為美的體現。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衞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衞,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偉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學習。

《論語》的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孔子説: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危險。”

配的啟蒙故事是“砍柴的學問”。講的是古代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的老師鬼谷子教學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柴無煙,百擔有餘”,並限期10天內完成。龐涓想都沒想,就埋頭開始砍柴。孫臏經過認真考慮後,專門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個窯洞裏,把榆木燒成了木炭,然後找了一根柏樹枝當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為百(柏)擔有餘(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木柴,火雖然燒的大,但是濃煙很多。接着鬼谷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

讀了這些,我覺得孔子説的真好,讀書學習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學的東西記住了,但是同由於理解意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記住,只有在學習認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還沒有弄明白,及時向別人請教,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我要象故事裏的孫臏學習,不管做什麼中都要多思考,特別是在學習上努力地做一個會學習會思考的好學生。

《論語》的讀後感10

論語是國學經典,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語錄,是我們學習國學必讀的書目。作為一個喜愛文學的人,自然不能少了國學這部分,而且我們還要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論語中的很多句子大家都閲讀過,例如學而時習之的學而篇,就是課文的一部分,被我們所熟知甚至背誦,但這只是《論語》這部著作中的冰山一角,通讀整部著作,你一定會收益更多。

在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經典語錄讓我感悟頗深,例如,孔子説“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卻含這關於學習和思考的哲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就犯了這兩個錯誤,有的學生善於思考,但對於學習卻不勤奮,因此雖然很有天賦但學習的廣度和厚度不夠,因此也無法成為一個博學的人,這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的含義;而也有一些同學非常勤奮,但不善於思考,學習和閲讀的東西很多,但都是粗讀,淺嘗輒止罷了,並沒有深入思考到底讀了寫什麼,讓我們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麼幫助,這些就是典型的學而不思了。

上面僅僅從孔子語錄學而篇中的句子為例講述論語的思想,雖然涉及內容很少,但足以説明論語的內涵之深刻、思想之博大,而我們要想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就必須繼承和發揚先賢的優秀思想和精神,論語就是代表優秀文化的經典國學著作之一。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堅持思考的過程,這是我從論語中學到的,以後的我會更加勤奮努力,也會多實踐思考,讓自己更加優秀。

《論語》的讀後感11

假期,我讀過許多的書有:《孟子》、《三國演義》、《窗邊的小豆豆》、《論語》等等。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本《論語》。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學的創始人。《論語》就是記載了孔子告訴弟子們做人的道理和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我讀完了一整部《論語》,知道了許多平時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個人想成就大事必須具備的品格,《論語》這本對我來説是人生進步的一大階梯。這可是儒家創始人,聞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説的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釋文》孔子説:“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於貧困之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利用仁。”這句就是講了一個做人的`道理。

我還記得一開始我讀《論語》的時候。沒讀兩天就沒有興趣了,不愛讀。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知道了論語中記載的做人的道理是多麼的重要,才開始慢慢的閲讀《論語》開始還是覺得沒什麼意思。後來堅持每天閲讀,感覺其中每句話都有很深傲的意思,從讀完《論語》之後,我的言行舉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變得有條有理也喜歡和人交往了,結交了許多正直的朋友。

《論語》這本書裏邊講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裏,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論語》的讀後感12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經典。今天,我就來向大家推薦一本書《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根據老師的言行編寫的。這本書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些名言警句,直到現在還在鞭策着我們。

孔子有個故事:孔子的學生顏回給大夥兒煮粥。顏回煮好了粥,揭開鍋蓋,有粒灰塵掉進了鍋裏。他想:扔了灰塵會扔掉很多米。而這粒灰塵,誰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塵和米。孔子看見了,心想:平日裏我教他的禮節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顏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給老師。孔子説:“我剛夢見了神靈,第一碗粥,要先給神。”顏回聽出了話裏的意思,説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顏回道了歉。孔子這種知錯就改的態度,我們應當學習。

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論語》裏有一句話“言必行,行必果。”現在這句話用於表揚。但是如果背了後面的話,你就懂了。這句話連起來是“言必行,行必果,鏗鏗然小人哉。”這其實是一句批評的話。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聽信,一定去做,沒有正義感,不區分正義和邪惡的人,真是個小人。

最後我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經典瑰寶成為每一位中國人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把它放在心靈房間最顯眼的地方時常拿來擦拭。這樣,中華經典才會世代傳承,中華民族昌盛久遠。

《論語》的讀後感13

孔子所宣揚的仁具有泛愛的特點,是對春秋時代人的價值發現的肯定。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但是孔子的仁愛與基督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別,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為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仁學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嚴等內容,這一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命題中表現的很明顯。他既承認人是目的,且承認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嚴。這裏並無貴賤、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這同當代社會的人權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點。孔子對子夏説,“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從道德實踐上説的,並不是從地位或職業上説的。

首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使用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導致文學作品的成敗。早於《論語》的《尚書》等著作,語言雖莊重渾厚,然其斧鑿痕跡頗重,不適合大眾閲讀和傳播。

《論語》因為基於了口頭語,兼收了古文特點,把兩者融二為一,使其雖與我們隔了上千年的時光,讀起來仍然朗朗上口、雋永有味。

讀《論語》,時間概念模糊了,我們彷彿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個老人的親切睿智,那羣學生的坦率可愛,統統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論語》的讀後感14

寒假的時候,陳老師陪着我們一起讀了《論語》這本書,它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歡一節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教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温習?

於是,我開始反省自己今天在這些事情上有沒有真的做好。早晨,媽媽讓我幫忙給妹妹取一雙襪子,我立馬就去拿了,妹妹還謝謝了我,我聽了以後心裏很開心;中午家裏來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小女孩,我真誠的'邀請她和我一起玩我心愛的玩具,想到這裏我的心裏就樂開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規作業,卻沒有温習學過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想想老師那麼辛苦的教我們知識,我們卻總是一邊學一邊丟到腦後,從來不知道“温故而知新”,以後我要堅持温習我學過的知識,那樣我才會越來越棒!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的好,就要繼續保持,哪些方面沒做好,就要不斷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後也可以把裏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優秀!

《論語》的讀後感15

有這樣一位聖人,他的語言從古傳今,有的還轉變成了成語,從一代又一代的人口中傳下來,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裏面的每一句話都讓人回味無窮,每一句話都讓我們思在其中,我的感悟加上老師的講述,讓我終於知道孔聖人真是偉大。

打開語文書第50頁,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們知道了學習複習的重要,從老師的話中,我聽到了孔子曾經七晝夜衣食無着卻還能講學、彈琴,真實絃歌不絕。繼續聽課,我終於更深刻的知道了我從小背到大的句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真正含義,讓我明白要學思結合,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

它讓我知道時間就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我要珍惜時間,很多人都説時間的重要,我也如此,可我沒有真正的做到利用時間,而是浪費了它。時間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充分利用起來,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時間換不來也買不來,孩子的歡笑換不走他的腳步,老人的歎息也無法使他留步。它是大自然的雕刻者,記錄下,也流逝着每一個人的青春年華。我們要在這有限的時間裏去學習,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是沒有終點的,它伴隨着我的成長,我們終身都需要學習,始終都需要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今天的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也讓我開始了自己對時間的規劃與重視,但這都是因為那一個人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