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于丹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于丹論語讀後感

于丹論語讀後感1

我讀過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後第一個感觸就是萬物歸一。

這是一個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萬古規律。綜觀人的一生,人這輩子,要麼忙着生存,要麼趕着去死。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麼是看見的,什麼是看不見的?大多數人都在為自己平凡而樸實的生活忙碌打拼,卻忘記適時停下休息欣賞自然之力與自然之美。人有追求與信仰,為實現自己理想進行能動性的創新與改進,以最大限度適應自身生存的環境,但或許就會漸漸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瘋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為。從地球看我們生活的城市,很小;從銀河看地球,微小;從宇宙看銀河,微乎其微。而我們每一個個體,每個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還是有那麼多的人在爭,在鬥,為了無休止的利益,為了滿足與吞噬無限膨脹的慾望,在我們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並不屬於任何人的東西,我記得網絡上有一個簽名:天上的星星,為何象人羣一樣擁擠,地上的人羣,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樣疏遠?我想,這就可以用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心態問題罷!簡言一句話,人,應該學會看透生命的本質,看穿亙古廣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潛在的規則與本質。

如果説把寰宇看得寬闊透明,那麼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就應該看得坦然釋懷。四海之內皆朋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則是我的第二個感觸。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維簡單的一首詩十足勾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來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個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麼困難。在今天,我們仍然也會以擁有一個和多個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價值意義。可是,上帝總是帶有一絲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讓人如親鄰一樣貼近。我們總是期望別人有多麼瞭解自己,然後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後的感歎,然而事實上沒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只有認清自己,才會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則就會做出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產生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現在,地球更象一個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夠的`旅費,每個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當然,如果可能,我們也可以認識任何一個在從前想都不可能想過未曾謀面的傢伙,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被無限地擴大與擴展。而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也因此該得到闊延和釋放,古人所云比較封閉的交友概念現在也已經絕跡,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

與人產生爭執和爭吵再所難免,因為我們的頭腦中存在成千上萬個不同的idea,因此人與人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式並不相同,對待同樣一個問題的處理方式和反應程度也不盡相同,於是偏差和誤解便產生。對待這種事情的我們該如何面對處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直率去對待所有的問題,我們想讓別人瞭解和理解我們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麼我們就要學會用最簡明最直接的説話方式去將我們的想法陳述給對方去聽。可惜的是,許多人並不願將他們的直率使用到應該使用的地方,因為我們都很自我,都很主觀。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這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我們過於自我,過於固執,固執得乃至無法放下偏執。這就嚴重得多了,回頭想想,我們連宇宙都可被認識,那麼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把自己頭腦中的idea真實地放映在對方面前呢?事實上我們可以做到。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也許無法做到最好,但我們起碼可以用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我們的朋友,家人,愛人和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善良的人們。孔老夫子説幫人錦上添花不如幫人雪中送碳,能及時帶給別人最迫切的需求,那是我們道義上的責任。

我相信人本善良,只是在成長中受到了種種誘惑吸引,自己定力不夠才漸漸變成各種各樣的形態出現在人間。把握住內心的尺碼,不論外在怎樣,我本善良。希望自己在學習過此書後能用更高一層的心境和態度來釋懷面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那才是我最終學習此書的目的。

于丹論語讀後感2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于丹論語讀後感3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今天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温馨的勸導。

于丹教授的《百家講壇》,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為大家講述她解讀《論語》的心得,教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給我們的生命之旅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論語--處世之道》,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于丹教授講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們做事情也要講究分寸,做到什麼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們做的什麼事情不一定分好壞,是分時間的,什麼時候做對,做不對,應該分為不同的場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這個時候做就不應該,換個時間做就對了。她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則面對一切。在偉大的宇宙空間,人生僅僅是流星般的閃光,在無限的河流裏,人生僅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説人生有限,我們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們人應該隨時避免心靈資源的浪費。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騙自己的話,那還能相信誰了呢?人的行為要有分寸。做什麼事情都要懂得適度。做事情也不用過於密集。于丹教授講了“豪豬的哲學”,彼此不傷害又能保持温暖。與領導、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當然,這並不是疏遠朋友,當朋友有需要的時候,一定是能幫上忙的一定幫。交友原則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納自己。我們説交結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結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於約束、控制自己,該説的該做的大膽去説去做,不該説不該做的堅決不説不做。現在同學之間,將來人際之間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單憑一方的主觀願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寬容,落落大方,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誠的情感,而寬容大度正是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觸最深的還有于丹教授講的《論語--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于丹教授解釋説:君子心裏面時刻裝着法律法規,説話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而小人則無視這些,心裏老是想着佔點小便宜,撈點小實惠。

細細想來,頗耐人尋味。在現實生活中,那些遵紀守法,禮讓謙和,虛懷若谷,與人為善的人應當是君子;那些違法亂紀,橫行霸道,不講公德,雞腸小肚,陰險奸詐的人應當是小人。在工作單位上,那些遵守紀律,遵守規章制度,團結同志,關心他人的人應當是君子;那些無視紀律規章,自私自利的人應當是小人。

然而,縱觀歷史,橫覽當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難分清的。芸芸眾生,攘攘生靈,模樣都差不多,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所謂的君子細察其言行,偶爾也現“小人”之跡;所謂的小人觀其言行,時常也有“君子”之舉。這又應驗了我們的“辯證法”,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都是相互轉化,相互包容,相互滲透的。

我認為《論語》中的所謂的“君子”和“小人”是一個純概念化的名詞,所説的君子是一個理想中的完人,是我們推崇的道德規範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樣,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努力摒棄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闢講解和深刻的體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才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以後一定要再細細品味幾遍,相信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穫!

于丹論語讀後感4

《論語》我熟悉,于丹對於我卻很陌生。但是《論語》心得這本書使她進入了我的視線,直至成為我所敬佩的人之一。而我也很幸運地能夠在這樣一位師範大學教授、古代文學碩士的帶領下去發現《論語》的真諦,讓古聖先賢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一個平淡的假期。

本來以為這樣一本解讀典籍的書應該是以一種説教的語氣,用很多晦澀難懂的字句來向我們闡述大道理。我開始甚至懷疑我能不能看懂這本書,能不能理解幾千年前人類留下的精神財富。但是當我翻開這本《論語》心得,疑慮便煙消雲散了。正如於丹常説的,《論語》的道理是樸素的,温暖的,他自己的解説也帶給我一種簡單而貼近心扉的感受。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在的許多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他們的成就。看《論語》心得,彷彿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有些也許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對於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釘子的寓言我記憶猶新。在我們這個年齡,常常由於一時衝動而説出一些不經過大腦的話來,傷害了身邊的人還渾然不自知。但是現在於丹提醒了我們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因為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後再拔掉,籬笆上也留下了洞,不會復原了。現在我一想起這句話就不覺心驚,好像忽然發現自己做過那麼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願今後不會再這樣不謹慎地處世了。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總是放不下,怨恨一時難以消除。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看了這段話,我頓時明白了為什麼自己會因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麼久都不開心,原來是自己放大了傷痛而已。一個“恕”字可以使自己擁有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為呢?

全部讀完這本《論語》心得後,我覺得貫穿全書的思想就是注重心靈。那個有抑鬱症的喜劇演員的故事可能會給我們現代人很大的啟示。在紛繁的社會裏,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們,在職業角色的外衣下,我們還有多少空間留給心靈呢?為什麼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我們生活得不夠歡欣,不夠幸福?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物質太多,看心靈太少。這大概是這本書最觸動我的一部分。我開始試着拋開與物質的糾纏,聽一聽心的聲音,按照最真實的想法去行事,體驗真正的快樂。那句話已深深烙在我心裏——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同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這一刻,《論語》之於我的意義,我對《論語》的看法已經徹底改變。它不再僅僅是“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熟悉詞句的出處,而是我今後人生的心靈導師。以前我看《論語》是萬萬全全地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對待的,雖然也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但是也認為只有在那個民風淳樸,物資匱乏的古代才適用,而對於我所處的這個人心不古的時代的意義並不大。可是于丹卻遊刃有餘地將這部《論語》與現實交織在一起,讓我們發現這本語錄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過去、現在甚至將來的任何時刻都能引導幫助我們。只要以不同的角度來看,他就適用於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每一件事。而我們這些中國人,更應該為了血液裏流動着儒家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我想以序言裏的一段話來結束: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味,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