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論語的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53W

國中生論語讀後感1

《論語》是我們從國中時就已經開始接觸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書。以前剛接觸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覺得枯燥乏味急了,當時即使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講解,我們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記硬背還真是什麼都沒有學到。可是當我上了大學之後在圖書館裏看到這本書就不經意間翻了起來,隨便一兩句都覺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為人處事上,還是孝順父母方面等等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國中生論語的讀後感

看到《論語》這本書就像看到初秋時期的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場景。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實了的',不是我説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説了些什麼,他説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羣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假如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説的,從這個角度説,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當然有些真理也還是需要人們不斷去改善它,讓它更加符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國中生論語的讀後感2

當老師佈置的作業中出現了讀背<<論語>>時,我有些驚訝,也有些苦惱,這可不是一件輕鬆和簡單的作業,可當我漸漸走進孔子的故事與世界,我才明白了 這一句句精簡的語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給我們的做人之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名言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死讀書,不思考,又能學到多少東西?會思考,卻不懂學習。又有什麼本事?我總是愛一遍又 一遍地讀這句話,它告訴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學習,邊學習邊思考,學才能有效率。

論語這本書其實是孔子的弟子們在孔子過世後,守喪時編輯而成的,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無怨無悔地對恩師,即使是親生父子也很難有這般情誼。即 使沒有那些關於”孝“的名言。有這麼一羣好弟子做榜樣,也許我做不到像他們一樣如此之孝,但我會努力做一個有孝心,孝順長輩的孩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論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講”誠“的,做一個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誠信。可是在那麼複雜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拍着胸 脯説我做到了誠,做到了問心無愧呢?我不能……但自從讀了論語後,我決心要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誠,孝,仁,道,孔子總是言傳身教,傳給他的弟子,傳給整個華夏民族。論語給我的暑假生活畫上了一個完美地句號。

國中生論語的讀後感3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説:“聖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麼是“仁”。或許後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後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的想象,沒有什麼依據)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説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説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閒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閒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