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論語精彩讀後感範文

來源:文書谷 5.12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論語精彩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論語精彩讀後感範文

七年級論語精彩讀後感範文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作為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着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為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着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為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持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着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為,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為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為“德”應該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着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七年級論語精彩讀後感範文2

“先生授我以詩書,我為先生傳知識”,這裏的“先生”説得就是孔子。《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辭約義富,語句、篇章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淺近易懂,用意深遠,雍容和順。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及其所要表達的觀點。

語錄諄諄,讀取學習之法。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為好學也已矣。”我們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就像懸樑刺股的主人翁孫敬,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讀書到夜半,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髮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樑上,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憑藉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為了一代鴻儒。還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把學會的知識常常複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是我們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論語》給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言微旨遠,應思讀以致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紙上談兵,不會靈活運用,就像我們背單詞一樣,最後能記住的單詞沒幾個。學習是要下點苦功夫的事,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學會的。

柏寒鬆勁,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會我們要謙虛待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還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警醒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啟發我們要思考問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提醒我們交友要謹慎;“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説我們對真理要有敬畏虔誠之心。

字字斟酌,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回味解讀。

七年級論語精彩讀後感範文3

以仁愛待天下人《論語》。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可以感受到他兼濟天下人的仁愛之心,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地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世界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無美不備的《論語》的倫理思想核心是“仁”。“仁”這個詞在孔子以前已廣泛使用,但作為哲學範疇的提出,是從孔子開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準則。所以《論語》説孔子很少談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讚許的是仁。

“仁”字在《論語》中出現百次以上,但是,對於仁的確切含義,《論語》中並沒有純定義式的界説,常常是根據提問人的不同情況而隨問作答,每次講解並不完全一致。如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説:“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於禮人。”這就是仁。一旦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於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仁。具體做法是不合於禮的東西不看,不合於禮的.話不聽,不合於禮的話不説,不合於禮的事不做。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説“愛人。”子貢問:“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把好處給人民而且能夠賙濟大眾,這個人怎麼樣?可能算是仁人嗎?”孔子説:“何止是仁人!一定是聖人了!堯舜大概還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樹立的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説是實行仁的方法了。”這表明,孔子所講的仁,有對己、對人兩個方面的基本含義。對己就是“克己復禮”,即剋制自己,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一旦做到了這點,天下人都會稱許你是個仁者。“克己”不僅是消極意義的自我剋制,還包含積極意義的自覺實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以及對天下人的仁愛之心。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重要在於那一個“仁”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