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論語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2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熱)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1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閲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説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讀後感2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後感3

近日公司組織員工學習論語,之前讀的時候沒有領略到論語的博大精深、通過這次深入閲讀與瞭解,才真正意識到裏面所講與我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

在我讀過的書中,我覺得《論語》是我讀過最有含義,最有藴含的一本書。這本書教給我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都是有力量的的`,因為,它教會我了很多人生道理、讓我們懂得感恩生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這一則讓我明白了要以學習興趣愛好才可以真正學習到知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明白了時間的寶貴。孔子在河邊感歎到:”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日夜不停。什麼都可以用金錢買到,但唯獨時間不可以,讓我們懂得珍惜時間、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還有一則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逢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這一則中我知道了,在三個人當中,其中一位必定是我的老師。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學習他好的一面,同時,意識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去完善自己、可以讓自己更有正能量、積極地去面對身邊所發生的!

論語讀後感4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論語讀後感5

説到國學, 博大精深。以各學派思想為中心的書籍也是甚多。學派有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學;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學;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學……而《論語》中所謂的國學是狹義的國學,側重儒學。

《論語》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儒家典籍,讀書人一直將它列為必讀之書。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論的編匯,共二十篇。《論語》的“論”字包含了討論、編次的意思。

要了解儒學和《論語》,就要了解孔子這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是儒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家都説孔了是聖人,而孟子就更確切地説孔子是聖之時者,意思就是説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孔子善於處世,,很知道因時制宜。

孔子之所以被人尊重,是因為孔子的儒學思想首推“仁”。孔子把“仁”作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將“孝”“悌”作為“仁”的基礎,敬愛父母兄長是實現仁德的第一要求,也是建立社會秩序的基石。正如孔子所説的“入則孝,出則弟”,才能“泛愛眾而親仁”。“仁”的第二要素是誠信,具“忠信”並提。曾子把“信”作為每日三省的內容之一,“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則説“人而無信,不則其可也”。在儒學中,“信”與“孝、悌”一樣,也是實踐“仁”最高道德原則的一個重要的基礎道德規範。

論語讀後感6

《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仔細揣摩此句哲言的含義,不難得出,對於古典文化經典的弘揚與傳播者而言,不僅要對古典文化經典有深入研讀,更要經過深度的思考與探究才能得出經典的性質以及其中所藴含的奧祕。我們在深入瞭解古代經典文化的同時,應當積極調動身邊的人去了解中華文化,讓更多的人對古典文化產生興趣,從而實現全民知古論古的良好社會氛圍。讓中國古代經典繼續延續傳承,不斷髮展。讓崇洋媚外成為過去,讓愛古通今成為風尚。將這承載着我國五千年文化精華的'經典哲學帶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去,是各位大學生應有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因為我們是中華兒女,我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孕育的。

我們應當將這優秀傳統傳承下去,不能讓如此輝煌神聖的中華文化毀在我們這一代手裏。互聯網技術如此先進的當今社會,人們已很難放下手機去拿起紙質書本重拾那古代文化經典。當今大學生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靈巧地運用網絡技術讓國人對中華古代文化經典重拾興趣,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為弘揚中華傳統服務。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接軌,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國人眼前。

論語讀後感7

對於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亦即,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就我的理解而言,此處的“學”應指掌握生活中事物運行的規律,它既囊括了我們課堂上學習到的物理、化學、音樂等科目的知識,也包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聆聽到的教誨。由於經過長期實踐的證明,它總是具有正確性與客觀性。因此,“學而不思則罔”裏的“學”是屬於理性範疇的。反觀“思”,思考,應指個人的對生活中事物的思考,與“學”相反,它是主觀而感性的,雖然它未必總是正確,但因為它是由每一個個體獨自進行的,因此它獨特並且真實可感,對個體的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

光學習而不思考,則相當於盲目地接受知識。不經過自己的一番考量,別人説它對,你就認為它對,別人説它錯,你就認為它錯,這樣所學習回來的知識,是不會在腦海裏停留多久或是對人造成多大影響的,因為它來自於表面的記憶而非深刻的理解,換句話説,學了就是白學,所以即使學習了,人還是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於缺乏方向,“思考”這艘大船是會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個方向前進,卻對前方的風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險的,要趨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學習”來當這艘大船指南針。

而在《論語今讀》中,李澤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話來闡述這種有關學習和思考的求知觀:“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的確如此。

論語讀後感8

《論語》真是讓人百讀不厭,它優美洗練的句子,精闢的思想,既給人美感又給人啟發,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讀《論語》有感作文。如學而第一的第十章: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聞、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一章的意思是:子禽問子貢道:"先生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有心求人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説:"先生憑温和、善良、恭敬、節制和謙遜的態度來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動把政事告訴他。先生這種取得別人信任而獲知政事的方法,與別人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通過讀這一章,我知道了,如果要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首先,必須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要如何取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呢?這就要做到子貢説的:聞、良、恭、儉、讓。

論語讀後感9

儒家學説的核心內容是仁義道德,一部《論語》,除了孔子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剩下的就是這個了。綜觀孔子的一生,他遊説諸侯,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學説,雖屢受挫折卻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混亂動盪的春秋亂世,他的思想和實踐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昭示着個人人格的偉大魅力。《禮記·大學》雲:“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孔子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很好地踐行了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觀。

在孔子身上,隨地隨地自然流露的仁愛之心、君子風度、修己反省品質、待人交友之道以及平時的言辭等等,無不體現着社會的良知和天地間的正氣。他以其言其行向人們昭示:“仁者愛人”是人間正道,是做人的基準,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君子的標準。所謂君子,必須能志道、據德、依仁,還要有義、有禮、有遜、有信,再學習一定的“六藝經傳”。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一詞的`份量極重,因為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德的學説,其終極目標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謙謙君子,這樣的社會才能有德有禮——人人周而不比、羣而不黨、和而不同。可見,修身對於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論語讀後感10

已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中有句話: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已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清朝有一個叫張英的人,被皇帝賞識官位升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一天他母親來信説要擴建房屋,而恰好他們的鄰居葉家也要擴建房屋,因此他們兩家因為此事情吵了起來,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勢。母親在信中母親隱隱約約説想讓他用官威來壓服鄰居葉家的意思,看到信後,張英想了又想:於是給母親回了一封信,信中寫了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強,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的母親看見信之後,領會了兒子的良苦用心,馬上就主動把將要砌建的.院牆退後三尺,葉家知道後也立即把自已家的院牆退後了三尺。因此,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街巷。這件事情一時被傳為佳話,在桐城一直保留着這條被人們所樂道的“六尺巷”。看完這個故事後,我有許多感想:我認為:這個故事應驗了孔子所説的一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故事同樣講的是待人之道,這句話對每個人都是一個忠告,那就是在生活和學習中對於自已不願乾的事情不要強加他人之身,每個人都要學會換位思考並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考慮考慮,自已都不想幹的事情就不要讓別人去做了,自已做了這件事情都會很痛苦,為什麼要讓別人再痛苦呢?我想:讓我們的社會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少一份指責吧!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忠誠的勸告吧-------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我讀了一本書,它由孔子在講課的時候弟子記錄下來的由語言編成的`《論語》。現在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孔子吧。孔子,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51卒於公元前479年。它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稱為聖人。

孔子思想、學説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全書共分20篇,512章,約20000餘字。

《論語》即孔子的論和語,論就是議論,語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覺悟。它是一部含義深遠的古代學術理論,內容大多是孔子回答別人的言論。

《論語》是一部偉大的思想總集,他記錄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和研究孔子最可靠的原始資料。《論語》言簡意賅卻含義深刻,字字珠璣,耐人回味。字回行間滲透着聖人的思想、言行和處世為人之道。可以説《論語》是中國文學最成功的傳記書之一。它對我國2500年的思想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與《聖經》對西方人一樣,深刻而廣泛。

論語讀後感12

《論語》是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如果我們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我們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來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我們,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改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我們還要善於反省自己,該説的話該做的事,説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説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説了也去做了!我們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説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俞洪敏的成就就得益於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這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俞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於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閲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恆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於人世間!

論語讀後感13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們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

寒假裏,媽媽要求我讀他有關交友的論説,以便對我今後的交友起到指導的作用。同時,她又向我推薦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以幫助我理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在這段話裏,孔子教育我們兩點,一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誠實和見多識廣的.好朋友值得交往,對自身有益。二是不要交壞朋友,溜鬚拍馬,不誠實和誇誇其談的壞朋友千萬不能交往,否則害處很大。

怎樣和朋友相處呢?孔子曰“侍君有三愆:言末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我和媽媽一起閲讀了《論語》的原文和于丹老師的心得後一致認為:朋友之間需要互相尊重和真誠,更要把握分寸,不能要求對方一定要怎麼做。

今後,我在交友時首先要注意禮儀,比如當我提醒同學臉上有點墨跡時,要很有禮貌地個別跟他説,不要説很多次,也不要冒失地去摸他(她)的臉,更不要譏笑他(她),這樣,在一個友好和平的環境中,我會交到很多的好朋友。

論語讀後感14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着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可是現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繫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彷彿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裏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説:“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

論語讀後感15

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着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裏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裏,曾經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語詞。

孔子要求“為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眾,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眾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