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論語讀後感12篇

來源:文書谷 2.96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論語讀後感12篇

論語讀後感1

在家媽媽要求我背論語,那些之乎者也把我弄的暈頭轉向的。可媽媽卻説:“筱昕,這是國學,都是些做人道理,它將成為你一生髮展中指路的明燈,行為舉止的準繩,與人交往的原則。”可我還僅僅是被動的背誦,但不久前發生了件事,讓我深刻理解了論語中的深意。

這件事發生在一個萬里無雲的下午,那天我們在外公家聚會,那天是外公生日。我看見可愛的弟弟叮噹就逗了逗,問他:“叮噹,你説,知道你媽媽什麼時候的生日,也請我們海吃海喝一頓吧?”“媽媽的生日我怎麼會什麼時候?”叮噹滿不在乎的回答我。“叮噹,你怎麼能這樣呢,你媽媽生日你都不知道啊,媽媽養育你多辛苦,你怎麼能這樣不關心媽媽呢?”“嗯,姐姐我知道了,你知道你媽媽的生日嗎?”叮噹問,“啊……我當然知道了。”騰的我滿臉通紅,羞愧極了,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我趕忙岔開話題結束教訓弟弟的口氣。“弟弟,走姐姐給你説故事去。”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論語裏有一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

記在心裏,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邁而擔憂。我很懊悔啊,我自己不也是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齡和生日,還好意思教訓弟弟。想想每次我生日都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因為爸媽在我生日之前就想着怎麼幫我過的有意義,而且不管多麼忙都會陪着我度過,而我卻從來沒有想過爸媽的生日是什麼時間。

我想起了前幾天老師佈置的一項作業:給長輩洗腳、做飯等孝順長輩的行為,老師還要求爸爸媽媽寫感想。我是給媽媽洗腳,我看了媽媽寫的感想,其中有一段媽媽是這樣寫的:“媽媽,把腳放進盆裏,小心別燙了。”我把腳伸進盆內,女兒用稚嫩的小手輕輕地為我撫摸、搓擦……一瞬間暖暖的温情湧上心頭,我撫摸着女兒低着的頭,我覺得自己很幸福,這種幸福的感覺充盈着渾身暖洋洋的。女兒長大了,懂事了,真切地體會到了“女兒是媽媽的貼身棉襖”。我熱淚盈眶,媽媽我哪裏是您貼身的小棉襖。其實,當時的我僅僅把它當做一個任務去完成,而這小小的舉動竟然讓媽媽如此感動,我真的很羞愧。我趕忙抱住媽媽,媽媽很詫異地説:“怎麼呢?發生什麼事了?”我已經泣不成聲的説:“沒事的媽媽,我就是想和您抱抱,媽媽我愛您!”媽媽温柔的抱緊我説:“媽媽也愛你!”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愈加深刻了,我們做孩子的,一定得記得多陪伴父母,哪怕是一句輕聲問候、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擁抱。對父母來説都是温暖的。我下次再碰到弟弟我可得好好地和他聊聊這個道理了。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會認真細讀論語,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讀後感2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在這個歷史文化中又藴含了淵博的文字,藴含了中國美妙的語言,更藴含了從最早的奴隸社會到如今絢麗多彩的現代社會的偉大發展歷程。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贏利的歡呼同時也經歷了失敗的轉衰,譜寫了一章又一章壯烈的歷史篇章,它為中華的子孫後代留下了輝煌的歷史文化,更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國小時,中國名著和外國名著相比,我最喜歡閲讀外國名著,因為它和我一樣童心未泯。但上了國中後,我接觸更多的是中國名著,瞭解更多的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聽説更多的也是有關中國文化,哪怕在聊天裏,聊最多的也是中國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歡上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我最喜歡閲讀的名著是《論語》,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沒怎麼弄懂裏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課時,學到了《論語》。於是我對《論語》就有了深一層的瞭解。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寫的,而在《論語》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內容。《論語》中,使我受益頗深的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懈怠。這句對於此時正值風華正茂的少年來説,真是一個讓人積極向上的句子。

就舉兩個事例來説吧。在我們班的同學中有很多學習成績很好的。這些成績好的同學平時學習多是勤思考,踏實學的。而有兩個同學的思維方式不一樣,思考與學習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時成績很好,但在考試中往往容易出錯。他在我們班可以説得上是安靜而成績又好的學生吧。在每次上課過程中,老師提出的問題他都毫不理會,只顧着玩他的遊戲。而等到老師寫出答案後,就急忙抄寫,下課後多看這個問題的解答,在平時練習時總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試就出很多錯誤。這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

許玲則是隻會思考而不喜歡學習的一名同學。老師提出的問題們總是積極思考,但不喜歡寫練習,更不喜歡做筆記。所以每次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總以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聽課。這就是所謂的“思而不學則殆”。

要是這兩位同學能夠學與思相結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離不開認真,仔細,更離不開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體組成部分中,大腦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們有大腦這一構成部分,就應該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我們自己成為大腦真正的主人,敢於超越常人的思維習慣,樂於在廣袤無垠的未知世界裏自由馳騁。中國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單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光輝。

論語讀後感3

幫趙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趙普曾説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果真如此嗎?仔細想來也不盡然。自古以來熟讀《論語》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趙普那樣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過,趙普的話也很有道理,同樣是鬼谷子的學生,孫臏和龐鵑的之間差距怎麼會那麼大呢?做為一個好學生趙普從《論語》裏肯定學到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那麼這本書中到底講了些什麼東西呢?

想想自己對於這本書的瞭解還只限於國中課本上的幾句話,真是有點兒慚愧。但要讀通這本書對於自己來説確實有些困難,更不要説對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雖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卻為自己提供了一個瞭解《論語》機會和途徑。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收穫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認識到了孔夫子的偉大和博學。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見識、高尚的情懷無不令人敬佩。在兩千多年前他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生活體系,自我的修養、對人的態度、人的生活觀價值觀等等,從他的隻言片語中流露了出來,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迷人。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樸實,既完美又真實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論語心得》問世以來,既有讚譽,又有指責,仔細想來這是很正常的。這些評論越多,越説明的她的書影響大,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從書中篩選着,比較着,分析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對於《論語》一書的見解告訴了我們,無論從哪方面説都是無可挑剔的。正因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難實現了,所以經常表現出來的就是迂腐和虛無漂渺,想讓其成為人人遵守的信條太難了,以至於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我們心中的樂土。

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説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的。那麼論語中鼓勵交什麼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説: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我認識到了孔夫子的偉大和博學。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見識、高尚的情懷無不令人敬佩。在兩千多年前他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生活體系,自我的修養、對人的態度、人的生活觀價值觀等等,從他的隻言片語中流露了出來,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迷人。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樸實,既完美又真實的人格。

論語讀後感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搖頭晃腦地背誦着《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論語》是兩千五百年前的經典語錄,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一句話看上去十分平常,我卻認為它就是一條真理,因為我有着深刻的體會呢!

有一天夜晚,我在家裏做奧數班的預習作業,我的人在書桌旁,可心早已飛到電腦桌旁去了;嘴裏雖然念着:“5X+3y=34,X+y=10……”腦子裏其實是想着等一會兒怎麼把遊戲打通關。都怪媽媽,遊戲玩到一半就不讓我玩了,非逼着我預習奧數班的作業。我不停地抖動着手中的筆。書桌摸起來十分不舒服,涼涼的、滑滑的。我的心不在焉地盯着窗户,窗外黑黑的,平時皎潔明亮的月亮在今天也顯得特別無趣。

我已經沒有心思再做題目了,便與爸爸説:“爸!我做好預習作業了,去玩會兒電腦!OK?”

“都懂了嗎?”卧房裏傳來老爸粗重的聲音,“一定要認真預習,有些題目老師可能一帶而過,不會仔細講的。你只有理解了考試才能考好。

“哦,知道了。”我不耐煩地回答道,心裏卻嘀咕着:怎麼那麼煩的,真是。

“2x+3y=50,3y+3z=54,那麼x、y各是幾?”老師枯燥地講着方程式,我卻一點不懂。窗外吹來一陣清風,感覺很涼快。耳邊想起一陣嗡嗡嗡的聲音,像蜜蜂一樣。我迷迷糊糊的上完了課。

“開始考試了,請大家準備好。”這下慘了!!不會考這種枯燥的x、y吧!我還沒弄懂呢!試卷發下來了,白紙上黑色的字顯得極不協調,我能看懂每一個字,卻不懂怎樣解。我的腦子裏一片空白,這可怎麼辦??我手裏捏着筆,黏黏的,全是汗了。綠色的鉛筆閃着詭異的光,好像在嘲笑我:“誰叫你不懂裝懂,這就是後果,哈哈,知道錯了吧!晚了!”可想而之,我這次考試考得很差

爸爸知道後,語重心長的對我説:“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因為想做別的事而違心地説:‘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在學習上如此以後在工作上也如此。”“哦。”我似懂非懂地説。爸爸笑着説:“這次考試對你來説,就是這個道理的最好驗證。”

隨着年齡的增長,《論語》中許多的精髓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當中,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校的`校本課程裏編輯了《論語》的經典語句,讓我們誦讀。二零零八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悦乎。……”也出自《論語》。

《論語》影響着我們這一代人,現在,我時刻提醒着自己做一個人格修養完備的人。讓我們共同把這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思想精華繼續發揚光大吧!

論語讀後感5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後感6

《論語》中令人感觸甚為深刻的絕非只這幾句。如果你沒有讀過《論語》,閲讀它必然會讓你有所感悟,昇華你的人生和靈魂,而如果你曾閲讀過,也必然是“温故而知新”。

《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學習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説:“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脱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

論語讀後感7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最近讀了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説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説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説: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説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讀後感8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

在開篇的"天地人之道"裏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質量,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態度積極,和親人朋友,同事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多方面又十分精闢的道理,乃至讀完,行人處事的一切尺度,豁然於眼前: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蕩,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但這種寬容變有尺度,並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報怨,以德報德。其實面對自己過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當時有過許許多多的情緒,可是走過來回頭再看的時候覺得其實也沒什麼,不管是幫助愛護自己的,還是曾經嘲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都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經歷而已,處世為人,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同樣也要感謝那些嘲諷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因為只有他們的嘲諷才更讓人感覺至深,才更人覺醒與自強。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麼才是"淡如水",水的純淨與清徹。

對待事業:"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並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

通篇讀完綜合發現,書中頻頻出現的一些詞語定,坦蕩,温暖,從容,樸素,和諧~~其實,這些就是本書所要告知我們的為人處世的真諦。夜以繼日裏,我終於讀完了它,合上書的剎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開心靈枷鎖的鑰匙。這些枷鎖是虛妄之想的枷鎖,庸人自擾的枷鎖,面對不順,不公,不義,不禮而只知一味或憤慨,或憂鬱,或禮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極避之的枷鎖。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處世,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種種,給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間與遐想的餘地。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

論語讀後感9

有句話説的好:‘讀史使人明智’論語就是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論語》的學習它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等為人處世之道,我學到最多的是學習。

論語的第一句就告訴我們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作為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説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在温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温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書本學,不如向世人學,學習是一種悟性,處處皆學問。人的行為,價值觀,禮俗,知識的傳承,體現在的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一個人的內心有智慧,而且願意好好去學,甚至樂意比自己差的人去請教,這就是一種難得的態度。

論語可以讓每個人都各有所得,受益匪淺。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我們不斷努力學習,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去,我們就會更充實。

論語讀後感10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遽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接下來我作為教育者,從教育態度、教育原則、教育方法三個方面簡單談談論語對我的啟發:

1、教育態度:為人師表,以仁育人

論語雖然已是兩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現在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響。它提醒着我們:對學生要充滿仁愛。

《論語》文中多處提到了仁愛。可見,在孔子的心中仁愛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更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學習論語的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學態度,孔子在處理師生關係問題上,從來沒有作為老師的那種驕傲高貴,他對自己的學生都關懷備至。孔子説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認為學術沒有貴賤高下之分,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以仁育人的教育原則,我們要學習孔子的以身作則,教書育人的態度,每個人各有所長,相互學習才能一起成長。

2、教育原則:教書育人,有教無類

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貢、子路這樣)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論什麼樣的人,孔子都會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親切交談,鼓勵勸勉。我們要學習孔子教書育人,一視同仁的教育態度,不分(貧富,智慧)類別,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不斷從中積累教育經驗,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

3、教育方法: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從顏淵的感歎中我們瞭解到“......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中做到有耐心的"循循善誘"的啟發智慧,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鑑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導學生不到他經過苦思冥想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先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説而説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我們要學習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抓住時機,明確要求、觸類旁通,因勢利導、啟發點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來掌握它。從而不斷提高我們的教育策略,促進孩我們的孩子思維、智力、身心各方面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論語》字數簡潔,句句經典還需要我們結合自身經驗慢慢品味,結合生活不斷思考。

論語讀後感11

孔夫子以前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向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正因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資料,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髮奮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能夠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此刻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適宜。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好處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禮貌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能夠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後感12

讀過《于丹論語心得》有了些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説服力和感染力。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都要作出正確的判斷。《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説説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

二是 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範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賙濟貧困的人,並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麼呢?卻很少去思考。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並對他人的付出。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