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12篇)

來源:文書谷 1.7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後感(12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在世界十大歷史名人列單中,有一位家喻户曉的人,那就是——孔子。在孔子的一生中,只在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他的人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一生中教過弟子三千餘人,教出了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有一本書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論的著作——《論語》。《論語》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也對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論語》不僅教給了我們知識,而且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加教會了我們應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在《論語》為政篇中,其中有一篇叫做:“學與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説:“要是隻會讀書學習,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迷惑;要是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那可就危險了。”每當讀到了這一篇,我就會想到自己曾經是那麼的幼稚。經過藉助教輔用書,不思考就直接寫出答案。

記得一年前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高興的回到家,把數學作業拿出來一看,嘻嘻,今天的家庭作業可真少啊!才四道題。於是,我不一會兒,就把三道題寫完了。當抄完了第四道題的題目,一看,這麼難的題,誰會做呀!可我並沒有放棄,我想:只要聽懂了,學懂了,肯定會做。於是,我拿出一張草稿紙,寫寫畫畫40分鐘,直到把那張紙寫的再也容不下一個字,可我終究還是沒有算出來。我心想:這下可完了,明天老師肯定把我當成沒有寫作業的一塊處理。這時門外突然傳來一陣敲門聲,哦!原來是好朋友來找我打羽毛球呀!我正準備出去玩,可又猛然想起自己的作業還沒有寫完。情急之下,我想到了教材全解上的答案。於是,我把答案抄上。之後,也不想想為什麼這麼做,就急急忙忙跑出去和朋友興高采烈玩去了。第二天,老師把作業發了下來,我的了優,我高興極了。

過了幾天,老師進行單元測試,我很快地把前面的題都寫完了。可是做到最後一道題時,我發現這道題和我上次不會做的題一模一樣。而且這道題在試卷中竟然佔了七分。我使勁地想,想上次我到底是怎麼做的,可我就是想不出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別的同學都開始檢查了,可我這一道題還沒有做出來,我在那抓耳撓腮地想着,可始終還是沒有想出來,看着別人都開始檢查第二遍時,我心中不由地後悔起來:我當時為什麼非要抄答案呢?我要是不抄答案,自己思考出來的活,即使是錯的,那也沒有什麼。到時候,可以問老師和同學,也一定會告訴我解題方法、解題思路的。我後悔的低下了頭,默默的把卷子交了,我難受極了,下課後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偷偷地哭了。

過了幾天,老師把試卷發了下來,我才考了80多分。那天,老師嚴厲的批評了我,回到家中,爸爸媽媽也批評了我,並懲罰我不能出去玩,也不能看電視。

通過學習《論語》為政篇中的“學與思”我知道了如果只會讀書學習,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迷惑;但是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那也是不行的。就像我以前只抄上答案,而不去思考解題方法、解題思路,最後就不會做不上題。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再也不會不假思考的完成作業,要多思多學,只有這樣才能紮實的掌握好知識。

古人的言論對我們後人的影響真的深遠呀!我會一如既往追隨聖人的腳步紮紮實實的走下去。

《論語》讀後感 篇2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它涉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來,我認為《論語》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學習和教育的道理,為政之理,禮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第一,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也就是説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會在僥倖躲避災難的的境況下才能生存。第二,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實行仁也會得到好處。但是對於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他的心目中“仁者”幾乎可以與神是同一級別的。第三,做人要孝,孝不僅是在生活中對父母的孝敬,也是對父母的關心也暗含了關心自己。

其次,學習及教育的道理。第一,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求學習是建立在愛好,以學為樂的基礎上。“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不能感到滿足,學習要虛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學習態度端正了,才能將學習進行的更深更透。第二,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時強調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精益求精則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對於現在的學生又是很適用的學習方法。最後《論語》使我明確了學習的目標,“非為個人的功名利祿,非為個人的身死榮辱”,“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的目的`在於對道義的追求,“學以致用”也是孔子提到的學習目的。

再次,教育思想:教育即教書育人。而當今社會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只在履行前一個任務,忘卻了“育人”,不成材要成人這句古語告誡我們:育人是在教書之上的。孔子還重視誘導式教學啟發式教育,要求學生觸類旁通,希望弟子能舉一反三。

最後,為政之道:“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為政之人要用仁德;為政之法用道德用禮教來教化百姓,這樣百姓安居樂業。只有仁德才能

得天下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仁德的君子,人民會信服;他們從政,自然安邦定國。再次為政不能貪圖蠅小之利,眼前之利棄大局未來之長遠利益於不顧。“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當然,讀及《論語》,我不得不説凡事都有正反面。《論語》中關於禮的説法,我卻不敢苟同;森嚴的等級觀,孔子太過於追求周朝的禮樂制度,卻沒有看到春秋取代周其實是歷史的進步。這也啟示了我們不要偏聽偏信,不要固執己見,在變換中認清形勢,把握時代的潮流。

最後,我只想説《論語》值得一生珍藏,一輩子去閲讀。

《論語》讀後感 篇3

好讀書,是一種享受,《論語心得》讀後感。能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大抵來説也需要緣分。緣深,似乎是書呆子,愚不可及;緣淺,開卷無益,擲書而茫然。我們時代的物質與精神享受越來越豐富了,吸引了大多數人的眼球,在此背景下與書結緣真是前世修來的福份,讓人格外珍惜。

認識于丹其人大約始於央視一娛樂節目,她做評點,其貌不揚卻精神颯爽,引經據典機警敏鋭,年紀輕輕的陌生面孔卻成了眾人納罕的對象——亮,亦有點酷。那個時候有種慾望:做女人做到這份上,也應算得盡情盡興了!此為何人?竟然如許淵博而語驚滿場?——其實不知,那時她已在《百家講壇》裏火了半邊天……

然後去書店,抱回一摞書來,就有她在其間。因為生活的瑣屑只是大致翻翻,一直沒有時間去認真品讀,如同那些諸子百家的大部頭書,晾在書架上擱淺,只是想:等到來日空閒細看吧……

後來終於忍耐不住,因為網絡媒體及報紙雜誌又蹦出些許博士,把個火了一時的于丹“論語心得”蔑稱為“廁所”。一個天堂、一個地獄的懸殊評價實在誘惑我,重新從書架中抽出于丹的作品集,拂去塵埃,捧讀一夜,再一夜……

雖然只是看了她的`部分心得,雖然只是“論語與孔子”的一點略影,然而足夠。一來我不想斟酌古人學問,二來我不想咀嚼其文其人,只是隨心翻看她的作品,只一眼就被吸引,就迫不及待地提筆,不完全是因為孔聖人的原因……讀書是為了安身立命,是為了不斷的精神追求。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地,唯有用思想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才是自己心靈的永久歸宿,讀後感《《論語心得》讀後感》。現代社會人類越來越失去自己而成為空心人,我曾經體驗到冰涼徹骨的虛無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正是這種虛無感的真實寫照。帶着這種強烈的困惑,我開始讀聖賢書,從他們那兒我體會到了人生的智慧。我努力修建自己的精神後花園,這個花園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人,天地間最偉大的事業在於做一個人。

提及《論語》,提及孔子,這大約是令布衣百姓頭痛之事,雖然也知道儒家學説的核心思想,雖然也曉得它千百年來的影響,雖然也記得其中的片言隻語,然而於此之前都是師道解説硬生生得塞進腦袋裏的,知之不用或用之生硬——讀于丹的心得則不,她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把一個老朽千古的名人活生生地話活,把世代景仰卻懵懂的枯燥言論激情地演繹在我們的生活裏,工作、學習甚或情感裏,讀之思之,頻頻點頭以示讚許、敬意,因從中深受啟迪……用易中天教授的話來説,于丹眼中的孔子與論語是最具“普適性”的,而正是這種樸實(普適)性,讓敬畏孔子的進一步親近了孔子,讓遠離“論語”的進一步瞭解了“論語”,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不僅僅是“孔論”的魅力。

《論語》讀後感 篇4

在過去的歲月裏,通過學習《論語》,對孔子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説的創始人。但是《論語別裁》只是對《論語》這部着作,做了精湛的詮釋和註解,對孔子本人的記載較少。因此,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是站在門外邊讀,裏面的許多知識不理解。正好,在暑假中,我買到了曲春禮教授所着的《孔子傳》。這本書,對有關孔子的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取捨,用優美的,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從對孔子本人的刻畫和對歷史事件的敍述中,比較詳盡的介紹了孔子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現了春秋末期諸侯割據、爭霸吞併的歷史。通過讀《孔子傳》這本書,使我對孔子有了更深的瞭解和認識。

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有其不可磨滅的功績。他設教授徒,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藝”者72人。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孜孜以求,不恥下問,總結出了一整套治國平天下之道和教學經驗。其中很多的教學經驗,也正是我們做老師的所要學習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鑑價值。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並不得志,但是在他任中都宰和魯國大司寇時,曾將魯國治理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户,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遺憾的是,他雖然歷盡艱辛、周遊列國,最終不為各國國君所重用,只能勤奮讀書,設教授徒、盼望能為國家多培養有用之才。

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he),他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員猛將。由於立戰功,魯君封他為陬(zou)邑大夫。叔梁紇的第一個妻子為他生了九個女兒,他覺得愧對祖宗,於是又立了一房妾,雖然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卻是殘疾的',先天跛腿,取名孟皮。叔梁紇後又娶曲阜名門顏蘘的小女兒顏徵(zhi)在為妻。顏徵在漂亮賢惠、德才兼備。她和叔梁紇結婚兩年,還沒有孩子,於是他們就到泥丘山神那裏去求子。果然,到了年底,顏徵在生下了一個孩子,取名為孔丘,他就是後來的偉大的聖人孔子。

孔子從小聰慧過人,起初他的母親教他讀書識字,但是漸漸地他母親發現,孔子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就讓孔子跟着他的外祖父學習“六藝”。由於孔子的勤奮好學,他的博學多能,逐漸得到了人們的承認,開始有人登門求教,那個時候收下了第一個弟子顏路,即顏回的父親。孔子的理想就是能讓自己的滿腹經文,得到用武之地,但是由於當時魯國宰相的嫉妒,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只有下決心:創辦私學,設教授徒。

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循循善誘、因人施教。他同時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大膽質疑,他區別不同情況進行解答。他的學生中有的性格粗魯、憨厚,有的耿直、淳樸;有的擅長舞劍,有的長於辭令;有的謙虛,有的逞能;有的適合教書,有的適合做官……孔子總能找到適合教育他們的方法,並且讓他們心服口服。看到這裏,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們,他們都是鮮活的生命,千差萬別,老師在沒有對他們做充分的瞭解和分析,就用統一的教學方法要求他們,讓他們做到一致,那是不現實的。因此,作為老師,還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可以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來。

《論語》讀後感 篇5

現在我們常常能聽到一些人為光陰而歎。就像劉禹錫所説:“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也就是説蒼山不老,但是人的心中卻有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就像《春江花月夜》所發出的無端之問“江畔何人出見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侍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可見,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應當對人生做一個規劃。可是,我們該有什麼樣的規劃呢?

孔子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為幾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人生的座標,人生的規劃。在這個人生座標上有幾個事情被孔子特別的強調了出來。

“十五而志於學。”這是説十五歲應該立志學習了。這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但今天看來,十五歲才開始學,實在是太晚了。通常在我們五,六歲時,就已經進入學校了。但是我們學得怎樣呢?孔子給自己,也給他的學生一個要求:“學以致用。”這個標準我看後非常慚愧。因為我已經過了十五歲,而且已經學了十一年了。但學到的可以至用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這似乎與現在的教育制度有那麼一點點的關係。我並不知道現在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怎麼樣了,但我知道我離“向學能為己之學,學以致用。”還差得很遠很遠。“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自信。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曾提出“正,反,和”的觀點。他認為我們在童年時,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一切事物都是光明的。到了少年時,我們會出現逆反心理,覺得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邪惡和黑暗,一切事物都是醜陋的。而到了三十歲時,我們就應該到了“和”的階段。我們應該建立心靈的自信。“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在面對多種選擇時,應該建立自己的位置,面對太多的選擇時能敢於捨棄,使心靈變得淡定而從容。孔子對“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釋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我要學習上達,讓自己合乎大道。就是説當我們到了五十歲時,內心要有一種定力去對抗外界。“六十而耳順。”之中“耳順”的意思是聽別人説什麼都覺得有道理。這並不是意志不堅定的表現,而是因為內心有定力,所以可以理解各個年齡段的人説出的話。這樣即是給了別人最大的理解和包容。所以,北師大的于丹教授説:“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與包容。”而人到了七十歲,才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以上就是孔子的人生座標了。也就是孔子教導大家的人生座標。于丹教授認為,這種人生的座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是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是的,隨着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能方便的得到大量信息,這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生命的效率。而且,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都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讓我們做一個有君子仁愛情懷,能符合社會道義標準的人。讓我們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社會的崗位,都能作出一種無愧的交待。讓我們提前實現人生的最高境界。這也就是《論語》的精華,即是人生之道了。

《論語》讀後感 篇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一詞,早在《易經》中就已出現,孔子將其引用並上升到人的道德品質層面,且被儒家學派不斷完善,成為中國人的道德典範。

一部《論語》不過兩萬字左右,其中“君子”兩字出現一百多次,另一個《論語》的核心範疇“仁”也出現一百多次,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

孔子對君子的論述林林總總,有理有據,詳細嚴謹,塑造出了一套完整全面的`道德標準:重義輕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守護志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嚴於律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處事務實,“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注重承諾,“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知書達禮,“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恪守本份,“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獨立自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堅持原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善於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為人謙遜,“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樂於助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心胸寬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中有兩處提到智、仁、勇,一處説道:“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另一處幾乎相同,“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中庸》引用孔子的話:“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後世所謂的三達德。智為聰明智慧,仁為寬厚慈愛,勇為勇往直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而完美的人格品德。

孔子説:“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孟子也説:“上有好者,不必有甚焉者矣。”顧炎武説:“士君子處衰季之朝,常以負一世之名而轉移天下之風氣。”王夫之説:“國有君子,國可不亡”。儒家將君子教化黎庶看作建立政治秩序的關鍵,正如孟子名言:“君子之守也,修其身而天下平”。

時光荏苒,春華秋實,千載滄桑。君子總是令人敬佩,傳為美談;小人依舊被人不齒,遭受唾棄。屈原是君子,鄭袖是小人;岳飛是君子,秦檜是小人;高攀龍是君子,魏忠賢是小人;譚嗣同是君子,袁世凱是小人……君子小人之間的矛盾鬥爭湮沒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風煙深處,君子形象卻如傲雪梅花一般愈顯高潔。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君子人格的有益內涵是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合理資源,當今社會也需要君子精神:誠信、正直、高尚、堅毅、勤奮、進取、自信、樂觀、互助、奉獻、公益、關懷。

君子之人,可謂和善;君子之家,可謂和睦;君子之國,可謂和諧;君子之世,可謂和平。

時代進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千變萬化,但是傳統美德不能丟棄,做人不可忘本,生活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根基,否則豈非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還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條君子正道繼往開來。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語重心長、氣象萬千的由衷慨歎。

《論語》讀後感 篇7

孔子是中華民族思想情操的締造者,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播者,孔子開創的儒學、經學、易學、幾千年來終究成為了中華思想的文化主流,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出事後由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的偉大鉅著。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彙集。《論語》中的許多名言已成為千年名言,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建樹產生了不朽的影響。難怪前賢説:“半部《論語》治天下。”

正是:“一句名言一錘音,撞響寰宇鏗鏘聽;哲人雖己乘鶴去,千古不朽震古今。”

當翻開《論語》,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名言便吸引了我,這麼熟悉!於是我興致勃勃地讀了下去。讀着讀着,原先對讀古書的.一些擔心隨之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親切感,這一句我讀過,那一句我國中的時候曾經背過,原來我們常説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也出自《論語》。

合上書,靜靜地回味,一句話始終不能讓我忘懷,這一句話始終激勵着我。那就是曾子説的一句名言。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對,每天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盡心竭力了嗎?與朋友交往誠實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温習了嗎?看了這幾條,似乎自己做的還不錯。但是我作為企業的一員,而且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我是不是該每天問自己,我今天學習了嗎?我今天的工作認真的完成了嗎?“反思”是現今較為時髦的一個詞語,學生時代要反思,步入社會要反思,進入工作崗位更加需要反思,每行每業都強調反思,原來這麼時髦的詞語也出自《論語》。

“我今天讀書了嗎?我今天學習了嗎?”這句話讓我汗顏,作為煙草的一員,我們每天都強調加強學習,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但問問自己,我自己每天讀書了嗎?我沒有做到,我發現自己現在讀書很功利,需要什麼了,趕緊找書,翻看電腦。《論語》不是教育我們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嗎?自己為什麼不能保持每天學習的良好習慣呢?原先總是有很多理由,工作忙,事情多啊,總喊着:怎一個累字了得!“總是説:“不是我 不想學習,是自己沒有時間學習,是自己讀不進去!”讀着《論語》,細細反思,真實感悟頗多,人都到了永遠忙碌的地步,怎麼還有回首來路的心情和處世不驚的心態,怎麼可能細細欣賞教育之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去採摘教育之樹結出的一個個果實呢?所以,我告訴自己,每天都要有閲讀的時間,要有思考的時間,閲讀,會讓我們歸於平靜,與偉人、名人對話;思考,會讓我們穿越歲月的迷霧,鍛鍊敏鋭的智慧。

靜靜的讀着,靜靜的思考着,也靜靜的收穫着。20xx年,我給自己定下了讀書的目標,我一定要好好的為自己充電,為了使自己將將計劃落實到行動中,我為自己制定了讀書的“四不要”:不要等有時間才閲讀學習,見縫插針,想讀就讀;不要等到要用了,要檢查了才去學習閲讀,任何地方都可以閲讀學習;不要盲目的閲讀,急功近利,立竿見影是妄想,永遠不要嫌自己讀得太晚,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穫。

新年的讀書行動,就讓我從認真讀《論語》開始吧!“吾日三省乎吾身!”牢記計劃,牢記讀書,付諸行動!

《論語》讀後感 篇8

前不久,我讀了《論語》這本書,我之所以讀它,是因為它與《百家姓》、《孫子兵法》……書一起來到了我的手邊。

《論語》這本書分有20篇,其中,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公冶長篇等比較有名。有時候,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的孔子。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讀的。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甚至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5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年紀不大的小女孩當了愛因斯坦的老師;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我還知道一個關於不恥下問的笑話:有一個人,官位很高,但學問不高,平日喜歡不懂裝懂。又一次,他去喝喜酒,見到桌上放着很多水果,他不認識石榴,又不肯放下架子問人,就裝出內行的樣子連皮啃。只覺得又苦又澀,就對夥計説:“這饃饃還沒煮熟,你得再煮煮。”就是這種不懂裝懂的人,才會遭到別人的冷嘲熱諷。

《論語》讀後感 篇9

趁着寒假的閒暇時間,仔細的誦讀了這一本薄薄的小書——《論語》。孔子提倡師生之間應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它是儒家思想的經典。它是我國一份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説,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他所説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説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徵。

啟發式教育,現在的老師都不陌生.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欲教好,因材施。孔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因材施教.由於孔子在教育方針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招收學生時也做到來者不拒。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自己會學習.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舉一反三。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蕩、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處世為人,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同樣也要感謝那些嘲諷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因為只有他們的嘲諷才更讓人感覺至深,才更讓人覺醒與自強.《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且彼此間要留一點分寸。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麼才是"淡如水",水的純淨與清徹.

通篇讀完發現,書中頻頻出現的一些詞語:坦蕩,温暖,從容,樸素,和諧......其實,這些就是本書所要告知我們的為人處世的真諦.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學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處世、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種種,給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間與遐想的餘地.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的生活的祕訣那樣,卻需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讀後感 篇10

這句話也是許多藝術門類的高妙的境界。

拿圍棋來説吧:初學圍棋,一定要學定式,要背、要記各種變化,但圍棋手無不向往“行雲流水”的境界,可是,新手卻只能老老實實地用定式來應對種種變化。

但一個新手漸漸成了高手的時候,他可能有一天就開始自創新招了,開始不走定式了,可能一開局就往天元隨手下一子呢。對於對手的招式,他不會背定式去應對了,他會分析這棋到底是怎麼回事,然後決定下在什麼地方。這時,他會覺得棋怎麼下都可以,於是很可能走出許多定式上所沒有的東西,讓人大吃一驚。這時他就能體會出行雲流水的意境,也能享受從心所欲的快樂。

但是這個高手繼續成長,也許有一天,又到另一境界:下棋時,依舊是從心所欲、見招拆招、行雲流水,但是應對的招數,在別人眼裏,就是某定式中的招數——而他自己卻渾然不覺,早已忘了定式。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再比如,初學琴的人一定要練習種種姿勢,種種指法,這令初學者非常痛苦。但是真正的大師在彈琴的時候,會時刻留心指法或姿勢之類的規矩嗎?不會的,他只是全身心投入到曲子裏,享受音樂的美妙之旅了。但是,從別人的'眼睛來看,他的指法不會錯,姿勢也不會錯。這也是“從心所欲不逾”的表現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於孝道,在論語裏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孝道也佔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裏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麼“父母在,不遠遊了”、什麼“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朋友,你發現沒有:中國古語説“父慈子孝”,為什麼在論語裏,只看到關於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於父愛、母愛的內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埃

為什麼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須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説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二十四、五歲了。記得再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於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須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麼呢?因為“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説費話,子女怎麼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檢討一下吧,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嗎?知道他們愛看什麼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論語裏説,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論語》讀後感 篇11

還記得有一陣子,于丹在百家講壇上連續地講了《論語》這部書。據説當時還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有不在少數的人自打這時都開始重新的審視自己生活中的點滴。等到我真正的讀于丹的這部書,已經是一年之後的寒假了。看過這部書之後,我感覺孔子很牛。而且牛的很有道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要表達孔子的意思是指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廣大人民羣眾,親近那些有仁德,品格高尚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化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小小的一句話,短短的幾十個字,一語道出了人一生中應該所遵循的道理與規矩,將從孝順到學習,從禮貌到交友融合在一句話之中,這難道還不能夠表示孔子的偉大思想麼?所以我認為,孔子牛在這第一點。

中國古代的基層知識分子被稱為“士”,也就是這個階層撐起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那個部分。雖然孔子也曾經官拜到省市那一級別的官位,但是歸根結底,孔子還是一個思想永遠比身份更高的人。這種境況就使得孔子只能夠將自己的民眾根基打牢以便於傳播自己的思想。於是乎,“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這一稱號便流傳了下來。別説,孔子還真的是擁有教學天才。開辦了一個私塾,自己兼任校長和教師的孔子一教就出了弟子三千,其中的佼佼者還有七十二位。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為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和文化流通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我認為,孔子牛在這第二點。

第三點或許許多人都沒聽過——孔子牛在,他是一個民族傳統禮儀的傳承者和不被大眾重視的文化的忠實保護者。孔子所處的,是一個多變的時代。雖然春秋戰國沒有如同19世紀那樣巨大的改變,但是寫在書中的“王室衰微,諸侯稱霸”的的.確確的發生在那個時代。為了稱霸,就要不計手段,以利益為最高目的。那麼,無論是如何卑鄙,如何被人所不齒的手段都可以被視為是正當的行徑。在國家與國家都如此混亂的情況之下,孔子作為一個簡單的教育家或許還作為一個小小的官吏,高高舉起“復興周朝禮儀文化,傳承古典文明精神”的旗幟,向大眾傳播着自己獨到的思想和中國最值得稱讚的禮儀文明,這不是正代表了孔子自己的性格麼?作為一個時代人物,孔子牛在這三點,也為人所稱讚於這三點。

我不知道我總結的孔子是否是學者心目中的孔子,也並不清楚這是否是歷史上真正的孔子,但是至少我可以肯定一點——這是“牛”在我心目中的孔子。也許一切都正如易中天老師所説:

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

《論語》讀後感 篇12

“天下君王至於現任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於世,學者宗之。”這是古人司馬遷對孔子的稱讚,也是對教育行業的肯定,這也激勵着我們在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可以創造不凡。《論語》記錄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內容涉獵廣泛,包括哲學、道德、政治、教育等等,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我作為一名教師,讀完此書我對教育有了以下幾點新的認知。

一、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學生眾多,而且性格各異、年齡參差不齊,因此孔子將學生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學內容也因人而異。他將學生按智力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類,按性格分成狂者、中行、狷者三類。學生不同的智力接受能力不同,不同性格學習興趣不同,分類不是為了給學生定性,而是更好的進行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成長。我在這想談的是在我教學的這段時間裏,遇到很多有趣的學生,有調皮搗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對於這些學生,剛開始對於他們,我可以説是無計可施,但是經過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發現他們總想着做一些事來吸引別人,只不過做的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時我就扮演和他們一樣的角色去和他們交流,在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詞需要我們老師去踐行,一些事需要我們老師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去善待學生的錯誤,要去用關心融化學生的不足。對於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進內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讓學生對本學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樂課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

二、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趙校長也曾説過:“班級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亞於我們老師”。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前段時間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問我老師你會唱《最美的期待》嗎?當時我楞了一下,這不是抖音裏面的`嗎?看着她充滿渴望的小眼神,感覺她想做我的小老師,就説了句不會啊!讀後感·她開心的説那我來教你吧,她唱了幾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這時學生就説,老師你騙人,你不是説你不會唱麼,我笑了笑,最後這個小插曲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後來我發現我和這位小女孩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中被拉進了,同時她在常態課上表現的也很積極!

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友善的朋友在身邊,那是件快樂的事了,這是我在工作這段時間裏對這句話的理解。第一,和學校裏的老師做朋友,朋友不僅僅只在處室內,還有在校園內相遇時的點頭微笑,彼此之間談談工作,談談學校生活;第二,和社會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學習增進自己,那會是一種享受;第三,和學生做朋友,做好良師益友這個角色,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拉近彼此的關係,同時引導他們如何去生活,去學習,如何快快樂樂的成長!

萬世師表,三尺講台,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