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人高適的優秀詩詞

來源:文書谷 2.27W

邊塞詩人高適的優秀詩詞篇一

邊塞詩人高適的優秀詩詞

《金城北樓》

唐·高適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

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羨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

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譯文:

在北樓上往西望去,滿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連綿的山峯,那秀麗的景色勝過圖畫。

湍瀨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離弦之箭的破空聲;高掛在城頭上空的一彎月亮形同一張懸着的彎弓。

垂下釣竿我不由十分羨慕姜太公的際遇,當我深刻地領會到人事變化的規律時,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達世事的老翁。

註釋:

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肅蘭州。

磻溪老:指姜太公呂尚。

體道:即履道,躬行正道。

塞上翁:即塞翁,典出《淮南子·人間訓》。指忘身物外,樂天知命,不以得失為懷的人。

羌笛:樂器,出於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調多悽婉。

賞析:

這首詩雖然充滿塞上煙塵,但究其根源,詩人寫的是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悶之情,與其他的邊塞詩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有所不同。首聯寫詩人登高所望見的壯麗景色,起句宏偉,而且跳脱,鋪就出一絕大之空間。詩的頷聯寫水流的急,月勢的靜,兩相映襯,襯托出詩人慾動不能,欲靜還動的心境。前四句景物特點是寫出了塞風光的蒼涼雄壯。頸聯寫詩人追思歷史舊事,對人生際遇,禍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認識,但內心因不得志而鬱結的愁思仍然溢於字裏行間。尾聯是詩人對邊塞生活高度凝練的概括,見解深刻獨到。後四句抒發作者飽嘗世途艱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題的作用。

邊塞詩人高適的優秀詩詞篇二

《聽張立本女吟》

唐·高適

危冠廣袖楚宮粧,

獨步閒庭逐夜涼。

自把玉釵敲砌竹,

清歌一曲月如霜。

譯文:

少女戴着高高的帽子,拂動着寬廣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貴族婦女的模樣,

夜晚獨自在涼爽寂靜的庭院中漫步。

自己拿着玉釵敲台階下的竹子,打出拍子,

一曲清越的歌聲之後,月色顯得十分皎潔。

註釋:

⑴張立本女:《全唐詩》載:“草場官張立本女,少未讀書,忽自吟詩,立本隨口錄之。”

⑵危冠:高冠。楚宮粧:即南方貴族婦女式樣的打扮。

⑶閒庭:空曠的庭院。

⑷玉釵:一種婦女頭飾。砌竹:庭院中臨階而生的竹子。

⑸月如霜:月光皎潔。

賞析:

傳説唐代有個草場官名叫張立本,他的女兒因後院古墳中的狐妖所迷,詩人以此為據,寫成此詩。

此詩一説為張立本女作,而且伴有一個荒誕的故事。傳説唐代有個草場官張立本,其女忽為後園高姓古墳中的狐妖所魅,自稱高侍郎,遂吟成此詩(《全唐詩》卷八六七)。這種附會雖然頗煞風景,卻也令人想到:或許正是因為這詩情韻天然,似有神助,才使當時的好事者編出這樣的無稽之談吧。

詩的內容似無深義,卻創造了一種清雅空靈的意境。暗藍色的天幕上一輪秋月高懸,涼爽的閒庭中幽篁依階低吟。清冷的吟詩聲和着玉釵敲竹的節拍飄蕩在寂靜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個峨冠廣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與景的融合。在這首詩裏,景色全由人物情態寫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極簡煉的幾筆景物點綴得到深化。由情見景,情景相生,是形成此詩佳境的顯著特點。

“危冠廣袖楚宮粧”是一種高冠寬袖窄腰的南方貴族女裝,這身典雅的粧束令人清楚地想見少女亭亭玉立的風姿;從“獨步”可見庭院的空寂幽靜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閒庭”又反襯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逐夜涼”則藉其納涼的閒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夜靜啟開了少女的慧心,秋涼催發了少女的詩思。她情不自禁地從髮髻上拔下玉釵,敲着階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聲吟唱起來。以釵擊節大約是唐宋人歌吟的習慣,晏幾道《浣溪沙》詞有“欲歌先倚黛眉長,曲終敲損燕釵樑”句,寫的是一位歌女在“遏雲聲裏送離觴”的情景,也頗嫵媚,但稍嫌激烈,高適此詩中的少女,孤芳自賞,不求知音,信手擊竹,對月自吟,那種心聲和天籟的自然合拍似更覺曼妙動聽。

抒情的畫意美和畫面的抒情美融為一體,是盛唐許多名篇的共同特點。這首詩寫女子而洗盡脂粉香豔氣息,更覺神清音婉,興會深長,超塵拔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詩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詩題為“聽張立本女吟”,故“清歌一曲”實是吟詩一首。古詩本來能吟能唱,此處直題“清歌”二字,可見少女的長吟聽來必如清朗的歌聲般圓轉悦耳。前三句不寫月色,直到一曲吟罷,方點出“月如霜”三字,不但為開擴詩的意境添上了最精彩的一筆,也渲染了少女吟詩的音樂效果。詩人以滿目如霜的月色來烘托四周的沉寂,使“霜”字與“夜涼”相應,並且此透露出少女吟罷之後心境的清冷和吟聲給聽者帶來的莫名的惆悵,從而在結尾形成“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留下了無窮的韻味。

邊塞詩人高適的優秀詩詞篇三

《營州歌》

唐·高適

營州少年厭原野,

狐裘蒙茸獵城下。

虜酒千鐘不醉人,

胡兒十歲能騎馬。

譯文:

營州一帶的少年習慣在曠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獵。

他們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會醉倒,這些少數民族的孩子10歲就能騎馬奔跑。

賞析:

唐代東北邊塞營州,原野叢林,水草豐盛,各族雜居,牧獵為生,習尚崇武,風俗獷放。高適這首絕句有似風情速寫,富有邊塞生活情趣。

從中原的文化觀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鎮附近的原野上打獵,似乎簡直是粗野的兒戲,而在營州,這些卻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風尚。生活在這裏的漢、胡各族少年,自幼薰陶於牧獵騎射之風,養就了好酒豪飲的習慣,練成了馭馬馳騁的本領。即使是邊塞城鎮的少年,也浸沉於這樣的習尚,培育了這樣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鎮附近就獷放地打起獵來。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似屬兒戲的城下打獵活動的特殊現象,看到了邊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愛的心靈,粗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鮮,令人興奮,十分欣賞。詩中少年形象生動鮮明。“狐裘蒙茸”,見其可愛之態:“千鐘不醉”,見其豪放之性:“十歲騎馬”,見其勇悍之狀。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邊塞生活。

這首絕句的藝術特點是構思上即興寄情,直抒胸臆;表現上白描直抒,筆墨粗放。詩人彷彿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獵活動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讚揚他們生龍活虎的行為和性格,一氣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細節描寫如實而有誇張,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點。詩人善於抓住生活現象的本質和特徵,並能準確而簡煉地表現出來,洋溢着生活氣息和濃郁的邊塞情調。在唐人邊塞詩中,這樣熱情讚美各族人民生活習尚的作品,實在不多,因而這首絕句顯得可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