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成功的成功之道

來源:文書谷 1.49W

風險是指多於一個可能性將會出現。而可能性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壞。假如一位投資者投入資金,他投資的目的當然是獲得盈利。若他投資失利,所投資的項目價格下跌引致損失的情況,這便是投資的風險。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風險管理成功的成功之道,歡迎閲讀!

風險管理成功的成功之道

風險管理成功的成功之道:

善用移動止損:

很多時候投資者可能因為忽略了跟隨匯率的波動而作出適當調整的重要性,往往令一筆交易會由盈利變成虧損。舉例一位投資者於1.3000買入EUR/USD及設定止損於1.2975,若匯率於投資者交易以後上升至1.3040,但於高位欠缺上升動力而轉向下滑,甚至跌破投資者設定的1.2975止損單,投資者便會由最初的盈利40基點變成虧損25基點。若要確保這宗交易的盈利狀態,投資者可下一個30基點的移動止損,當匯率上升至1.3030時,投資者的止損單便會同時上升30基點至1.3005,就算匯率於後來大幅下跌,觸發了止損單,投資者也可保留5個基點的盈利。一般設定移動止損的策略是:

1. 設定的基點需要高於承受風險的基點,以確保移動止損被觸發後能獲得盈利。

2. 跟據不同貨幣的波幅而設定移動止損的基點,如歐元兑美元每天平均波幅是82點子,在單向趨勢市場下,投資者便不宜將移動止損的基點設於40以上,以增加觸發移動止損次數的機會。

設定風險回報比例:

於交易前,客户是需要根據自己的交易集慣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交易貨幣及設定其風險與回報之比例,客户可以比較不同貨幣對近年每天的平均波幅作參考。跟據過往資料統計,專業的投資者可以捕捉趨勢的百分之八十;中級投資者可以捕捉趨勢的百分之七十;而初級投資者最多也只可以捕捉趨勢之百分之六十,客户可根據自己的交易經驗及貨幣每天的平均波幅來設定盈利目標。而一般建議客户的止損與回報比例最大也只是1:2,即若盈虧目標為100點,所承受的最大損失只可為50點子。客户可參考以下各大主要貨幣對近3年的每天平均波幅:

英鎊兑美元:128點子。

美元兑瑞郎:105點子

歐元兑美元:97點子

美元兑加元:94點子

美元兑日元:82點子

澳元兑美元:66點子

紐元兑美元:65點子

不要與大趨勢對抗:

“趨勢是你的好朋友”這句話你可能聽過千百遍,但你有沒有真的跟着做交易?很多時候投資者會逆市而行,相信匯價有機會見底回升或見頂回吐,而嘗試摸頂或撈底。但他們很快會因虧損而承受逆市而行的教訓。客户需要留意外匯市場每天成交量為1萬9千億美元,沒有一位投資者可以一己之力改變市場的走勢。當客户明白這個道理後,於趨勢上升時買入,於趨勢下跌時賣出,短線投資便成為一個簡單的交易。

理性地落盤:

大部分人認為成功的投資者都是一局定勝負,因為“高風險,高回報”。其實成功的投資者絕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是投機而不是投資。他們會先於我們公司的模擬帳户熟習平台操作及練習交易技巧,不斷累積經驗從而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交易原則,然後在真實交易時穩守這個交易策略,那麼勝利自然會來的。

風險管理投資者常犯的錯誤:

改動止損單:

有部分投資者在進行交易時會與他們所定下的投資策略有所出入,他們於開始交易時會設定止損為100點,然而當匯價逐漸接近止損位時,很多投資者會因不能承受自己錯誤的交易及期望大市會有回頭的一天,而將之前設定的止損位增加至200點。若大市跟客户的期望不同,客户很可能會繼續改動止損單,很多時候這些投資者的結果便是因保證金不足而引致自動斬倉。

過量持倉:

外匯投資者於投資時必須持有足夠的資金,在外匯交易中,間中的虧損是無可避免的。對新手來説,他們很容易因為過量交易而在匯市出現輕微波幅後便把資金輸得一乾二淨,或出現被迫補倉甚至被強制平倉,往往因此而錯過了隨後的黃金入市時機。另外,很多投資者會持有多種不同貨幣對的倉位,由於投資者不能專注於每種貨幣對的分析,可能會影響投資者的市場分析能力。投資者可根據不同貨幣的波幅,來衡量自己所持的資金是否足夠承受市場上的動盪。

盲目追價:

假設一位投資者希望於歐元跌破1.1700時賣出歐元,但當他第二天早上發現歐元已跌至至1.1660左右,很多時候投資者會因不能接受自己錯過入市機會,而不理會匯率已經跟他理想的價格相差很遠而盲目入市,結果引致重大損失。外匯市場瞬息萬變,錯失入市機會亦是投資活動的一環,請緊記於外匯市場中機會是無處不在,而且是會不斷出現的,投資者應接受現實及自律地不要盲目追價,以防損失。

過份自信:

投資者千萬不要因為相信匯價有機會見底回升,希望於匯價下跌時不斷建立買倉,而藉此拉低正在虧損的持倉的平均買入價。於下跌的市場趨勢不斷建立買倉是非常危險的交易方法,我們從沒有看到有投資者使用這種交易策略而最終不是虧損而回的。當投資者發現自己的交易未如理想,便應該當機立斷將投資終結或重整交易策略。

風險管理成功的案例

從全球統計數據看,跨國併購中有近6成的企業合併後利潤下滑。但是,財務專家認為,運用財務風險管理技巧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併購風險。

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王重娟日前在《“一帶一路”國別投資實務》論壇上,分享了三個案例,其分別從匯率管理、融資策略和會計準則等不同角度,介紹了併購鏈條上財務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

王重娟指出,近十年,中國企業已有很多成功的海外併購活動,有些已經獲得了穩定收益。“在併購方向明確的前提下,併購是一項存在財務風險的投資,一位優秀的投資人或掌舵者往往應具備高瞻遠矚的大局觀,以及考慮完善的執行細節能力。”

文章要點

1、好的收購通常會顯現出中長期使企業主業增效的特點。

2、很多優秀併購都是計劃性行為,在這方面,企業往往是最佳舵手。

3、收購在財務上一定會帶來短期盈利能力和資金鍊的影響,這時財務運營至關重要,要預判目標公司的債務結構、盈利情況以及考慮到對自身財務報表的影響。

4、不能去收購日後無法消化的資產,有的時候業務鏈不是越長越好,除了控股外,中國企業走出去還可以考慮參股或簽訂長期採購協議等交易模式。

5、需要熟練掌握並運用新的融資工,如併購基金或槓桿收購。

6、中國企業最好在充分掌握分析信息的基礎上,做出主動決策,國際通行的做法是法律和財務的盡職調查是收購前兩個基本盡調。

7、對西方企業和個人而言,願意在規則框架下認真做事,因此推出明確的管控模式和規則很重要。

實錄全文

作為信永中和的合夥人,這些年我們陪伴中國企業客户走向海外,風風雨雨戰鬥在資本市場的第一線,近7、8年我們只在專注地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境外併購的財務風險管理和併購整合。

外界通常説的併購案是如何驚心動魄地完成交易,然後“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以後就閉幕了,之後的悲歡離合媒體和外人很難看透。作為會計師,我們需要長久的和王子公主在一起生活,所以可以得見一個併購交易從前端的設計和後端的併購整合,期間所有的經驗教訓感同身受,深有感觸,因為所有的結果都體現在整合以後的合併財務報表上。

數據顯示,從全球範圍看,只有29%的公司合併後利潤上升,57%的企業合併後利潤出現下滑,這些看似是靜態的數據其實是可以管理的。

在我們看到接觸到的案例常常看到一些防不勝防的礁石,比如20xx年中鐵建爆出沙特項目41億元的虧損,中冶集團20xx年年報中,計提了海外資產54億元的鉅額減值。

事實上,這些年中國企業也有很多漂亮的運作,早在“一帶一路”之前這8、9年,中國企業已然有很多走出去的併購活動,並且成功地獲得踏實的收益。總結一些併購鏈條上與財務管理相關的成功經驗,希望一葉知秋,能給大家提供借鑑。

耐心尋找正確交易

我們有一個煤炭客户的澳大利亞子公司當時鉅額虧損50多億元,但是經過管理匯率利率的風險的敞口之後,20xx年合併利潤扭虧為盈,在當今如此嚴峻的的煤炭形式下逆市上揚。這其中就有併購後發揮的整合的結果,特別是企業制定的西煤東銷、澳煤入華、魯煤外銷的戰略。

企業收購在本質上和基金投行等資本玩家不一樣,很難實現短期盈利或者一夜暴富,好的收購通常會顯現出在中長期使企業的主業增效,這其中或者是規模,或者是市場,或者是技術,能使主業的整體能力得到提高。

很多企業在走出去之前非常糾結,在內部往往會分為兩派意見:走出去找死;不走出去等死。二者各有道理,爭議很大,此時企業管理層要小心避免一個致命風險,就是不是耐心地去尋找正確交易,而是匆忙地抓住眼前交易。

一些國外同行告訴我們,他們印象中亞洲很多的併購往往是這樣的情況:高管早上一醒來,發現一個很好的投資項目,或者投行推薦了一個項目,就認為必須要抓住他,就開始幹了。

優秀的併購很多都是計劃性的行為,見識卓越的公司管理層會把併購列入長期戰略計劃和當年的年度計劃,會通過建立一個機制,系統地篩選和追蹤潛在的併購目標,因此他們往往能夠搶得先機,獲得最佳的收購時機。在這方面,企業往往是最佳舵手,任何外部專家或諮詢機構,都不會比企業更瞭解行業動態和公司自身定位。

如果目標公司和企業的主業能夠實現戰略上、組織上、財務上的契合,就會是一個好項目,但是由於收購,財務上一定會帶來短期盈利能力和資金鍊的影響,這時就體現出財務運營的至關重要,因為要預判包括目標公司的債務結構、盈利情況以及考慮到對公司自身財務報表的影響。

我們不能去收購日後無法消化的資產,此外,由於企業存在着有效邊界,有的時候不是業務鏈越長越好,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候喜歡控股,實際上還可以採用參股或簽訂長期採購協議等等的交易模式。有一種聲音就在探討,對於一些不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收購,比如説豬肉購買,有的時候參股或簽訂長期協議,也是好辦法。

在併購道路上方向很重要,在方向明確的前提下,從財務角度看,併購還是一項存在財務風險的投資,所以一個好的投資人或掌舵者往往是高瞻遠矚的大局觀和執行細節考慮相完善結合的產物。

運用創新融資工具

分享一個成功的案例,這是一個融資決定生死存亡的案例,我們有一個客户天齊鋰業,原本是一家主營不到4億元,淨資產不到10億元的中小板民營公司,但他們在20xx年成功地上演了一出“蛇吞象”的收購。

這一切緣起於一個被迫出手的競爭性收購。20xx年,天齊鋰業最大的競爭對手美國洛克伍德打算以每股6.5加元收購總價7.3億加元的一家澳大利亞鋰礦企業,這家企業是天齊鋰業主要原材料的供應商,天齊鋰業被迫展開了一場在全球範圍內激烈的鋰礦收購戰。

洛克伍德顯然具備有絕對優勢,他們認為像天齊這樣小的中國企業無法和他們匹敵,因為光是中國國內的審批流程就要走3個月,更別説大規模的籌措資金了。

天齊鋰業的策略是,先用少量資金,收購澳大利亞鋰礦企業19.9%的攔截性股權,這可以暫時否決洛克伍德的收購計劃。之後天齊鋰業開始大規模融資,包括引入中投公司,最終獲得了100%的控股權。

但是這一收購案後來仍然繼續,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洛克伍德繼續和天齊鋰業簽訂協議,從天齊鋰業和中投手上買了49%的股權,這一次的買價達到了9.7億美元,比天齊鋰業收購時溢價了20%。

天齊鋰業通過收購獲得了上游的鋰礦企業的礦山資源,也和國際巨頭洛克伍德打開了下游延伸的產品空間,這場收購戰打得非常漂亮,但當時融資成本非常高,壓力也非常大,現在看這是值得的。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提到融資工具的創新和運用,像併購基金和槓桿收購等在國外已經非常成熟,但在國內剛剛開始運用。

中國證監會不久前發佈了《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了上市公司可以向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定向權證、優先股等等,給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支付選擇,有利於提高併購效率,擴大併購規模。

會計準則不同導致不同結果

目前很多企業在尋找海外油田目標,我們有一個案例發生在前年,目標公司在美國,中國公司要去買塊油田,油田的產量非常好,雙方已經簽了框架協議,中國公司付了定金,信永中和主要去做中國市場上合規性的信息披露。

要收購的公司不是直接的一手油田,而是證券化資產的產品,黑石基金、索羅斯基金都在裏面。公司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是得克薩斯州的石油天然氣的銷售,另外一部分是這個實體所承載的美元應付債券,就是可轉換的公司債,所有條款要先滿足債權人的利益,目標公司發行了近5億美元的公司債,這佔據了公司所有者權益的絕大部分。

如果按照美國準則的處理,要先確認權益部分的公允價值,再用發行價格減去權益部分價值,獲得債的公允價值,但在中國要先確定債的價值,再確定權的價值,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淨資產或估值顯現的結果大不相同。

但是按照美國準則的模式,意味着中國股東進入之後,先要給對方打幾年工,把債還清,期滿以後才會有分紅和收益,這會影響到現金流以及合併後的盈利測算和估值。

之前各方沒有充分的意識到這個問題。有人説這是國外基金公司下的套,我想即使下套,也是美國基金公司按規則認真透明地下套,是否願意購買是商業決策,也許瞭解以後還要購買。

這裏我想説的是,中國企業最好在知曉各種信息、分析各種信息和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才做出主動決策,避免毫無退路的被動局面,國際通行的做法是法律和財務的盡職調查是收購前兩個基本的盡職調查。這不是走過場,也不能和合規性審計混為一談。

税收籌劃策略

估值環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這其中和投行、律師都有聯繫,互相要去檢查有沒有重大的或有負債、擔保、訴訟這些事項,這些也都會影響到企業的淨資產、估值和未來的盈利能力。

簡單説一下税收籌劃,在收購整合的過程中會用到海外控股公司,中國香港是税收規則最為簡單的地區之一,新加坡是公司税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其和全球64個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徵税的協定。開曼羣島是避税天堂,但也受到世界各國税務機關的質疑,近年來跨國公司也不太願意選擇。

國際跨國公司如果在歐洲展開收購,荷蘭是一個正在興起中同時也比較隱蔽的避税天堂,其和90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税收協定,比較適合作為歐洲的金融控股地和現金池。

國家税務總局在20xx年到20xx年發佈了一系列的關於企業境外所得税抵免規定的文件。其核心意思是,如果認定為居民企業或居民企業投資符合三層控股的外國企業,在國外已經繳納了預提所得税,回到中國母公司時,可以抵免,這解決了部分企業雙重納税的問題。在實際操作執行中,還需要跟税務機關進行詳細溝通。

明確規則很重要

這些年我們觀察和切身體會最深刻的就是整合環節,中國企業在走向世界的時候,整合起步還是比較艱難的。在很多資本市場上,對於中國公司會有一些先天性的負面標籤,主要面臨一些內控、文化、公司治理以及管控模式等方面的問題。

我們從內控和財務管理角度總結出了一些建議,核心的觀點是,推出明確的管控模式和規則很重要,對西方的企業和個人而言,他們更希望明確遊戲規則,並願意在規則框架下認真做事。

上面這些結構性治理的“硬件”即使到位,也還需要一個重要的軟性保障,就是溝通。從具體細節上來説,要明確和固化上傳下達溝通的渠道和職責環節,還有跟當地的利益相關體,比如説小股東、當地政府、獨董以及當地媒體等等,處理好跟他們的關係,這也是很多企業成功整合的共同之處。

操作層面的技術是次要的,中國一些優秀的企業家、投資人、專業機構組成的隊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汗水為中國企業的生存發展保駕護航,這些勤奮耕耘的人羣在各自崗位上踏實地做事才是最讓我感動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