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創業成功的人

來源:文書谷 1.57W

自己獨立創業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這的確是很難的一件事。不過,就算難,也有獨立創業成功過的人。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獨立創業成功的人,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獨立創業成功的人

獨立創業成功的人篇1

不用擀,不用抻,撕!撕!撕!就行了!

張志權扔掉飯碗的緣由很簡單,工廠效益不好,沒錢花張志權發家的經歷也很簡單,鑽勁兒讓他掌握了一手“絕活”。

1998年末,他開起了小吃部,收入當然比上班強。河南的表舅來東北,閒聊間提起舅媽做的手撕面。表舅只是隨便説説,張志權卻上了心。刨根問底地問個沒完,表舅説不清楚,只好説,將來向你舅媽吧!將來?哪成!第二天,他便關了小店,和妻子一道去河南把舅媽接來東北。當時,只是一時衝動,沒想到今天就是靠“吃”這碗“面”發了家。

回來後的近一個月的時間,張志權的小吃店一直未營業。他開始根據舅媽提供的做法研究手撕面的整個製作過程。和麪、醒面、撕面及各種湯料配製,他反覆試驗了上萬次,一個月竟用掉了7袋麪粉。做好後,親友一致反映面好吃、筋道、口感好。此時一套各種指標精確到兩、錢、分、秒的手撕面製作方法已經形成了。他摘掉了小吃部的牌子,大大方方的做了個燈箱,“綠色手撕面”亮亮堂堂地打了出來。與此同時,一張漂亮的“菜譜”也隆重推出在門口(立式燈箱);綠色手撕牛肉麪、綠色手撕豬肉面、綠色手撕素炒麪、綠色手撕蕃茄面………

起初,人們都嚐嚐新鮮,可這一嘗不要緊,頭回客,都變成了回頭客。這條小吃街上,蘭州拉麪、手擀麪、水餃等麪食部顯得冷清起來。

他家可火了!有時候,屋裏的座位滿了,客人就在外面等,有着急的主兒,乾脆端着到外面吃。一位常客説:“我在家裏也試着像您那樣撕,可怎麼也撕不成條,竟是一些麪疙瘩呀!”張志權笑而不正面回答:“因為我的手沒長在你的手上呀!”

生意火爆不止。夫妻倆忙不過來了,請了兩名小工,有了人手,他們又增加一些簡單的小炒、涼拌菜,效益自然又增長了一截。王金剛是小工中的一個,後來成了另一家“綠色手撕面”的老闆,生意也一樣紅火。

説起王金剛開店,夫妻倆還鬧了很長時間拐扭。妻子堅決不同意他把和麪技巧教給王金剛,可張志權認為他家有困難,幾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夠供兩個弟弟上大學。張志權費了好大勁説服妻子,王金剛的店才開起來了。20xx年10月,小區規劃,樓區附近的出租屋一律拆除。當然,他們的“手撕面”館也未能幸夠。沒事做了,張志權靜下心來,算了一筆帳,他自己都有點不信,僅有兩萬人口的小鎮,三年下來,去除生活費用,税務等各項支出,竟存下了35萬!

獨立創業成功的人篇2

在這間神祕的小屋裏,主人張軍天天琢磨着,短短一個月時間,竟然將8萬元變成了一百萬元,就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張軍:“一下子的話,自己才帶幾萬塊錢過來,開張不到一個月,怎麼會馬上差不多變成百萬富翁了。”

這個從八萬變百萬的事發生在1996年。當年的8月,在老家做生意失敗的張軍孤身一人從肇慶來到廣州城,找到了當時在廣州做服裝生意的哥哥。

哥哥張憲:“我説倒不如這樣吧,以前老爹做的菜挺好的呀,不如拿出一兩道菜出來試試,後來就提醒了他。”

哥哥的提醒讓張軍想起了父親以前做過的羊肉煲,從小吃到大,張軍就覺得那味道不同於一般的羊肉味道,沒準這東西能賣出一點錢,他決定在廣州賣羊肉煲試一試。

張軍:“當時首先資金不足,帶着幾萬塊錢,然後就走遍了廣州的大街小巷。”

哥哥張憲:“那個時候找場地真是費勁啊,在廣州一有報紙登就跑,一天找七、八家談,談來談去,一開口就是頂手費,就是十幾萬。”

頂手費就是除了租金以外的一種費用,也被稱作轉讓費。在繁華地段一個50到100平米的小場地,頂手費至少需要六萬元,而對於全部家當只有8萬元的張軍來説,顯然太貴。

哥哥張憲:“在《羊城晚報》專門有一個版面,我就看,他看了就問這是什麼地方啊,人家不要頂手費,就有900多平米。”

張軍:“這裏以前是政府的飯堂,它就不收頂手費,而且還有一些台、凳啊,在這裏可以節約一些錢。”

這個900多平方米的地方不需頂手費,租金又很便宜,但由於處於背街處,人氣很差,不是做生意的理想地盤,很多人就放棄了。資金短缺的張軍,很快就租下了這個場地。

張軍:8萬多呢,要2.2萬一個月租金,要交一個月的租金,然後還要押兩個月的押金,這就去掉了我6.6萬了,當時只剩下1萬多,就隨隨便便買了兩個鍋,買幾個碗,這樣就開張了。”

1996年10月,張軍倉促籌備後,他的羊肉煲店終於營業了。很快他卻發現了關係小店生存的大難題。

張軍:“廣州人呢,什麼都吃,他就是不吃這個羊肉,因為這個羶味很重,他們很抗拒。”

好在以前父親給家人做羊肉時,通過當歸、玉竹等中藥材,再加上一些按比例調製的特殊配料,去除了羊肉羶味,吃了還不上火。

哥哥張憲:“我父親留下來的,我們兩個人分的,完全可以去掉這個羶味,而這個湯的口感也很好。”

去除了羶味的羊肉,能不能打動不吃羊肉的廣州人,張軍自己心裏倒還真是沒什麼底。直到一星期後,廣州日報一個老問的到來徹底堅定了他做羊肉煲的信念。我們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

老顧客 朱志堂:“一是沒有羶味,二是炮製得比較清甜,很適合我們廣州人的口味。特別是我太太啊,她20xx年都沒有吃過羊肉。這裏的羊肉改變了她20xx年不吃羊肉的習慣。”

張軍:“我覺得既然可以改變她20xx年不吃羊肉的習慣,也可以改變全廣州人對羊肉的那種抗拒心態。”

顧客:“我就是廣州本地人,從小都不吃羊肉的,就有朋友介紹我到這裏來吃羊肉,我吃過後覺得這裏的羊肉香味很濃,沒有羶味,而且帶有一點點的甜味。”

一時間,愛喝湯的廣州人都來到張軍的店裏專門吃羊肉煲了。短短一個月時間,他竟然賣出了30多萬元的營業額。 就在他生意小有成就時,一個可以立即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突然出現了。

張軍:“開張大概一個月左右,就有一個香港的餐飲集團過來,後來他們就講,我們想出20萬,把你的配方買下來,你的店呢,你的一個大排擋店,雖然不值什麼錢,但是我們也出50萬給你。”

突然降臨的好機會,讓張軍有些措手不及。他算了算,這70萬加上自己已賺到的30萬,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自己完全可以成為百萬富翁了。張軍有些喜不自禁,而妻子更是贊成他趕緊賣掉配方和餐廳。

張軍妻子:“生意很難説的嘛,是不是,今天好賺,明天不一定好賺,所以就跟老公商量,把這個餐廳賣出去。”

張軍:“她説你幾萬塊錢開起來的,有這個價錢也合理啊,也划算啊,你自己做,你看這個好,到時候萬一不如你想的時候,怎麼辦,你不是白白丟了機會。”

張軍還徵求了謹慎的哥哥的意見。哥哥也認為能有百萬家財,確實是個不錯的機會。

哥哥 張憲:“當時的餐廳酒樓很多都做不下去的,我們就想,我們也不懂,做這個東西再做下去,這條路能走多遠呢,確實是心中沒個底。”

就在大家越是贊成賣配方的時候,張軍倒反而變得理智起來,他覺得這個配方不能就這麼賣了。翻來覆去思考了好幾天,他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最不滿意的還是妻子,為此夫妻倆爭執了將近一個月,張軍最終決定自己來發展。就在那段時間,很多香港明星都來捧場。張軍就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開始為自己做宣傳,他不僅拉住明星合影,還把這些合影掛在了店裏的牆上。

張軍:“很多人為了看明星而跑過來的,他在這裏吃東西,又覺得今天可不可能碰到什麼明星呀,他有這麼一種期待,所以對我們店的這個知名度呀,起一個非常好的宣傳作用。”

藉助明星的人氣,張軍和他的羊肉煲很快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媒體中傳開了,東南亞一帶慕名來吃的人也是一個接着一個。在這三個月內,他的營業額每天都在遞增,這讓他自己都吃驚不小。

張軍:“每天的營業額呀,一千兩千地遞增,從一開張做兩三千的營業額,一直做倒了七八萬,那個當時的情況,真是每天都是添加設備,客源越來越大。”

兩年之後,就在1998年11月,張軍的店裏幾乎天天爆滿,達到了未蓋新樓前營業的最高峯。也就是在那時,香港的那家餐飲公司再次找到了張軍。

張軍:“我們又招待了他,他説這次我明人不做暗事了,就直接開個價碼,我們給你500萬,把你的配方買下來。”

但是這次,500萬對於張軍只不過是個小數目。1998年冬天,每天排隊等待用餐的人都有幾百號,他的生意已經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還是沒有賣掉羊肉煲的配方。

張軍:“一個月最好的生意可以做200多萬,250萬的營業額,純利潤大概是140萬,一個月,所以當時500萬,對我們來説呢,我們的價值遠遠不止的。”

1999年,隨着張軍賣羊肉煲賺錢的事在廣州本地傳開後,當地的同行都開始盯緊了這塊可以獲取利潤的市場。

那段時間,廣州街頭到處掛滿了清補羊肉煲的招牌,餐飲業中的羊肉市場達到了空前的飽和狀態。看到同行都來攻佔這塊市場,張軍很快就在廣州開了一家分店來佔領地盤。但奇怪的是,同行中做羊肉褒生意的大都不到兩年,又紛紛消失了。

同行 吳兆鴻:“到現在來説,很多想做羊肉的企業呀,為什麼他們都放棄不做呢,原因有一點差異性確實太大了。錢是有的賺,但是客人要付的,要想去吃的肯定是最正宗最好的。”

原來這個差異性就是市場上羊肉煲的味道五花八門,而張軍的羊肉煲,既沒羶味,又很清甜,最能迎合廣州人的口味,所以殘酷的市場競爭後他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問:“這些就是你的配方嗎?”

張軍:“對,但是比例要控制好,要不然煲出來的味道就會像中藥一樣,很難吃的。”

問:“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能告訴我們嗎?”

張軍:“不能。告訴你你就發財了。”

從20xx年至今,他每開一家分店,都將配方中最特殊的部分碾成粉末,按一定比例調配過去。現在,他已經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廣東省的幾個大城市有了分店,他的羊肉褒也已經植根到了南方人的心目中。不要説在冬季,就是在餐飲業比較蕭條的夏天,他的羊肉煲照樣供不應求。

同行 吳兆鴻:“在冬季某一個月,嘗試一下就算了,就沒有好象現在的這種風潮,就是無論夏天冬天,都想去吃的那種感覺,他就把這個風潮帶動起來了。”

由於張軍一年四季對活羊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冬天宰羊時,羶味還能忍受,一旦到了夏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非常大,他很快想到了一個新辦法。

張軍:“後來呢,我們就改了,跟有實力的,有信譽的公司籤一個合約,叫他們幫我們把羊宰好,然後運過來。”

供貨商:“最少每天都有1000多斤左右,最多的時候,在冬季,比如説他們最高峯的時候呢,兩噸到三噸左右的量。”

張軍和這個供貨商從20xx年時就開始達成了協議,由於運輸過來的山羊都是已經宰好的,這不僅解決了衞生問題,還保證了貨源的穩定。現在,張軍更看好了自己羊肉煲的前景,準備將羊肉煲遍佈於任何有餐飲市場的角落。

獨立創業成功的人篇3

胡啟立是武漢科技學院電信學院應屆本科畢業生,紅安農村人。4年前,他借債上大學。在大學期間,他打工、創業,不僅還清了債務,為家裏蓋起了兩層洋樓,自己還在武漢購房買車,擁有了自己的培訓學校。

他創業走過了怎樣一條路?學校師生對他創業又是如何看的呢?

從小收購土特產賣

胡啟立1982年出生在紅安縣華河鎮石咀村一個普通農家,父親在當地礦上打工,母親在田裏忙活。

在胡啟立3歲那年,父親在礦上出事了,腿部嚴重骨折癱瘓在牀,四處求醫問藥。三年後,父親總算能下地走路了,可再也不能幹重活累活。為給父親看病,家裏幾乎家徒四壁。

胡啟立的父親不能下地幹活,只得開了家小賣部,賣些日用品。胡啟立小小年紀就經常跑進跑出“添亂又幫忙“,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從小就接觸到了買和賣。

慢慢長大了,胡啟立在商業方面開始顯才。全村20多個同齡小孩,他的年齡和個頭都不是最大的,但卻是“領袖”,他經常帶着同伴們去挨家挨户收購土特產,如蜈蚣、桔梗、鱔魚等,賣到販子手上,掙些零花錢。

20xx年,胡啟立讀高中,學習成績還不錯,正在讀高一的弟弟輟學外出打工,給哥哥賺學費。胡啟立心裏不是滋味,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考上大學,讓家裏人過上好日子。

胡啟立説,他從那時就開始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大一好好學習,儘量多去學點東西,從大二開始,尋找機會掙錢,力爭大學畢業的時候,自己能當上老闆。

大學聯考時,他本打算報考一所商學院,卻遭到家人的反對,好在他對電子也有興趣,最後選擇了武漢科技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貼海報發現校園商機

20xx年9月,胡啟立帶着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和從姑姑那借來的4000元學費,到武漢科技學院報到。

進校後,胡啟立感覺大學生活比高中生活輕鬆多了,空閒時間也多,他利用這些空閒時間逛遍了武漢所有高校,也熟悉了武漢的環境,這為他的下一步創業打下了基礎。

大學時間相對充裕,稍不注意就會養成懶散的習慣,胡啟立是個閒不住的人,他決定提前走入社會,大一下學期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比原定計劃提前了半學期。

20xx年春季一開學,胡啟立開始給一所中介機構貼招生海報,這是他找到的第一份兼職工作,並且交了10元錢會費。

“貼一份0.20元,貼完了來結賬。”中介遞給他一沓海報和一瓶糨糊,胡啟立美滋滋地開始往各大校園裏跑。

“貼海報,看起來容易,其實很難做的。”胡啟立沒想到貼份海報,還要受人管,一些學校的保安輕者驅趕一下,嚴重的會辱罵甚至動手。

3天后,胡啟立按規定將海報貼在了各個校園,結賬獲得25元報酬。同行的幾人嫌少,都退出了,而胡啟立卻又領了一些海報,繼續幹起來。不過,他心裏也開始在想別的門道了。

一次,他在中國地大附近貼海報時,看到一家更大的中介公司,就走了進去,在那裏遇到一位姓王的年輕人

王某是附近一所大學的大四學生,在學校網絡中心搞勤工儉學。幾個學生商量,能不能利用網絡中心的電腦和師資,面向大學生搞電腦培訓。網絡中心同意了,但要求學生們自己去招生。

“只要你能招到生,我們就把整個網絡中心的招生代理權交給你。”王某慷慨地説。胡啟立想,發動自己在武漢的同學幫忙,招幾個人應該是沒問題,就滿口應承下來。

做招生宣傳要活動經費,胡啟立沒有經驗,找幾個要好的同學商量,結果大家都不知道要多少錢。有的説要5000元,有的説要20xx元,最後胡啟立向王某提出要1800元活動經費,沒想到王某二話沒説,就把錢給了他。

胡啟立印海報,買糨糊,邀請幾個同學去各個高校張貼,結果只花了600元錢,淨落1200元。這是他掙到的第一筆錢。

儘管只花了600元錢,但招生效果還不錯,一下子就招到了幾十個人。然而,這些學生去學電腦時卻遇到了麻煩,因為動靜搞大了,學校知道了這個事情,叫停了網絡中心的這個電腦培訓班。胡啟立幾次跑到網絡中心,都沒辦法解決這個事情。他無意間發現網絡中心樓下有個培訓班,也是搞電腦培訓的,能不能把這些學生送到那去呢?

對方一聽説有幾十個學生要來學電腦,高興壞了,提出給胡啟立按人頭提成,每人200元。非常意外地,胡啟立一下子拿到了數千元錢。

辦培訓學校,圓了老闆夢

20xx年,“胡啟立會招生”的傳聞開始在關山一帶業內傳開了。一家大型電腦培訓機構的負責人找胡啟立商談後,當即將整個招生權交給他。

隨着這家培訓機構一步步壯大,胡啟立被吸納成公司股東。但胡啟立並不滿足,他註冊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一家專門做校園商務的公司。

胡啟立談起成立第一家公司的目的:“校園是一個市場,很多人盯着這個市場,但他們不知道怎麼進入。成立公司,就是想做這一塊的業務,我叫它校園商務。”

同時,胡啟立發現很多大學生通過中介公司找兼職,上當受騙的較多,就成立了一家勤工儉學中心,為大學生會員提供實實在在的崗位。他的勤工儉學中心影響越來越大,後來發展到7家連鎖店。“高峯時,每個中心能有一萬元左右的純收入。”

20xx年下半年,由於業務越做越大,胡啟立花20多萬元買了一輛豐田花冠轎車,在校園和自己的各個勤工儉學點奔跑。去年9月,他又將豐田花冠換成30多萬元的寶馬320。記者問他為何換名車,他説:“談生意,好車有時候是一種身份證明吧。”

在給一些培訓學校招生的過程中,胡啟立結識了一家籃球培訓學校的負責人,開始萌生涉足體育培訓業務的念頭。經過多次考察比較,20xx年底,胡啟立整體租賃漢陽一所中專校園,正式進軍體育培訓。當年招生100餘人,今年的招生規模預計是300人。“以前都是為別人招生,這次總算是為自己招了。”

如今,胡啟立已涉足其它類型辦學,為自己創業先後已投入200萬元左右。

師生眼裏,他是個怪才

儘管現在成了校園裏的創富明星,但胡啟立一點也不張揚。

雖然在外面買了房子,但胡啟立現在還和以前一樣住在學生宿舍,吃食堂,而且他看上去和大多數同學差不多,只不過稍顯得老成一些。

只是在學校很難見到他的人,用同學們的玩笑話來説:“誰要想見他,都要提前一個月預約。”他和同學關係都比較好,雖然經常不在學校,但是如果有消息的話,一般不出半天就會通知到他。

“他是個怪才,我們都很佩服他。”胡啟立的同學裴振説,其實,班裏對胡啟立的看法,分成兩派:一部分人十分羨慕他,大學還沒畢業就能自己賺錢買車買房;另一部分人認為他雖然創業成功了,但學習沒跟上,而且他現在從事的工作和專業沒什麼關係,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專業,怪可惜的。

胡啟立在大學期間,學校也為他創業提供了幫助,從院長到老師,都為其創業和學習付出了更多心血。由於忙於創業,耽誤了一些課程,學校瞭解他的特殊情況後,特事特辦,按規定允許他部分課程緩考。

班主任杜勇老師談起自己的這個特殊學生,也連説:“我帶過很多學生,但胡啟立是其中最特別的,創業取得的成績也較大。”他認為在現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整體不太好的前提下,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做得好的話還可以為別人提供崗位。“但要是能兼顧學業就更好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