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成功的理由

來源:文書谷 1.99W

堅持每天做一件相同的事,很能鍛鍊我們,試試便知。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愚公移山成功的理由,歡迎閲讀!

愚公移山成功的理由

愚公移山成功的理由是堅持:

北山有一位老頭,名叫愚公。

他見太行山和王屋山擋在門前,出門很不方便,就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愚公想把這兩座山都搬走。

有一天,他把妻子、兒女、大大小小的孫子喊來,商量這件事,兒女們倒是都很贊成,可是妻子卻説他是不是老糊塗啦,這麼大年紀還要搬山,挖了的泥土又往哪堆呢。

愚公的壯舉驚動了四鄰,大家紛紛前來觀看,京城有一個寡婦,帶着孩子也蹦蹦跳跳的來幫忙,就這樣,愚公挖山,妻子剷土,兒孫們挑着簸箕往渤海里運,一天連着一天,速度雖然很慢,但是他們從不灰心,每天搬山不止。

一天,天神從空中路過,看到了這場景,驚得急忙跑回去報告天帝,天帝知道了十分的感動,他覺得愚公他們精神可嘉,於是派了兩個兒子去搬掉那兩座大山,他們來到山前把山搖了搖,蹲下身子,一人一座,把山搬走了,從這以後,愚公的家門前一片平原,道路十分好走。

小故事,大智慧

愚公移山它所強調的是一種持之以恆的精神,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毅力”。這座山只是象徵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某一種困難,我們完全可以憑藉我們的智力、毅力或者體力去征服它、解決它。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需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再堅定不移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奮鬥。期間,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但是隻要我們夠執著,堅持一個方向,堅守一個信念,堅信自己的堅強和堅韌,我相信沒有什麼困難是征服不了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層意義。

愚公應該移山的六大理由:

1`首先從客觀分析移山的必要性

愚公移山開篇即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可見,移山前愚公的家鄉,是被王屋太行二山連綿圍住,類似一個自我封閉的小盆地。封閉意味着落後,落後就要捱打,要改變家鄉交通不便、封閉落後的狀態,這山,怎可不移?

從事實層面上來講,愚公是生活在遠古時期的,舉家老小完全搬離故土也非易事,更何況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每家每户只有自己的封地,不是您想搬哪就搬哪,有土有地有糧吃的。

當然,移山較之搬家更艱苦,所以我們再從主觀上來分析愚公為什麼選擇更加艱苦的移山吧

其一,主觀上愚公不願意搬家,俗話説,“寧戀家鄉一杯土,莫戀他鄉萬兩金”,並不僅僅是安土重遷,更重要的是愚公希望通過移山開道,改變家鄉封閉落後的狀態,是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非一家搬走了事,移山所產生的長期效益是遠遠大於搬家的。大家想想,愚公已經年且九十了啊,即使搬了家,又能住幾年呢?移山,是其有責任心,有長遠眼光的表現。

主觀上的第二點,從目的上來看,原文提到愚公移山的最終目標是想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是想移出一條方便與外界溝通的道路,不是愚幹盲幹,愚公移山也不是要把大山移得一顆石子都沒有啊。

由此可見,無論從客觀還是主觀,這山對於愚公來説,都是非移不可。我們再來看看愚公移山產生的價值吧。首先説點直接價值。愚公移山的最後一句“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在座的濟源一帶的朋友們是不是都應該對愚公及其族人説一句謝謝啊。

當然,愚公移山的價值更在於他所產生的精神價值。什麼是愚公精神?是一種正視困難,正視矛盾,持之以恆,奮鬥不息的精神。

我們説愚公移山的故事從事實層面上來説發生在遠古,但其產生的精神價值可以貫穿整個中華民族革命奮鬥史。徐悲鴻在抗戰最艱苦時期創作油畫愚公移山,毛主席在七大閉幕式上也引用了愚公移山故事,號召中國人民最終推翻頭頂的三座大山;

封閉的環境要改造,改革開放,我們提倡“走出去”而不是全國人民都搬走;西藏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我們修了青藏鐵路而不是把西藏人民都搬到鄭州來。汶川地震後央視播出電視劇《愚公移山的故事》用愚公的精神來號召大家重建家園。

故土要改造,家鄉要建設,祖國要發達,家,不可不通,山,不可不移;綜上所述,愚公,應該移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