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話“重陽”

來源:文書谷 2.65W
獨在異鄉話“重陽”

家鄉沒有過重陽的習慣,特別農村,開門見山,出門爬山,天天都等於登山,九九重陽登山,也就什麼特別了。再説,正值秋深農忙時節,忙於收割,縱是重陽來了,在嘴上掛一掛,該幹嘛還得幹嘛,大不了晚上多幾個菜,也是番薯芋子居多,緣於此,所以沒有強烈的重陽節情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誰寫的還真忘了,後來問同事的兒子才知道是唐朝王維寫的。都知道重陽要插茱萸,賞菊花,登山,為什麼做這些後來請教了老學究才知道重陽節的來由:相傳漢代汝河出現瘟魔,到處播散瘟疫,民不聊生。一個叫“恆景”的青年,為除瘟魔,走遍千山萬水,尋師學藝,終學得一身武藝,九月九日,恆景手持寶劍,身插茱萸,頭戴菊花,將瘟魔剷除。為紀念這個日子,人們這天都要登山插茱萸,祈福消災。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楚詞》中提到,屈原《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地兮,造旬始而觀清都”。當然,這裏的重陽是指天,而不是節。三國曹丕《九日與鍾鰩書》中,則明確寫出重陽的宴飲:歲往月來,忽復重陽,九為陽數,而明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復會。“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至於關於重陽節的詩詞頗多,感覺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最膾炙人口。
  今天看報紙,《廣州日報》頭版有報道:廣州20萬人登高喜迎重陽佳節。才知道,重陽節到了。廣東人有過重陽的習慣,並勝過七月鬼節,在湛江工作時,當地人到重陽那天總要,殺雞宰羊,上山祭奠祖先,緬懷先人同時更多的是祈福,以求人丁興旺。按廣東人的習俗,只有在重陽節當天的子夜零點在山上度過,才算真正的重陽登高,並且要連續三年登山祈禱,願望才會實現。還有種説法,九九重陽,代表天長地久,長壽。江浙一帶,重陽並不時興登山,而是家家户户做糯米粑,在廳堂下或祖墳墓前供上,祈求平安。也有借重陽祭奠祖先,比清明隆重,被稱為“大清明”,而清明節被稱為“小清明”。隨時代的變換,更多的人以重陽節為鍥機,有登山鍛鍊鍛鍊身體的,有借重陽談情説愛的,也有帶上一家遊玩的,其樂融融。
  “咿咿呀呀”,街上傳來鼓樂之聲,肯定是那個家族去祭奠祖先。看看鐘,今中午十二點,是了,一些顧客不會來了,過重陽呢。吃飯吧,慵懶的伸個懶腰。朝對面的的小飯館走去。拿過菜單,瀏覽一遍,要個酒糟芋子,叫瓶啤酒。也算給自己過個“重陽”。
※本文作者:醉裏笑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