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然然遊鎮遠

來源:文書谷 4.58K
悠悠然然遊鎮遠

作為一個文化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乃至高境界。一路行來,發現山水優美的鎮遠,文化底藴竟如此豐厚。細細想來,真是不虛此行啊!
在鎮遠,能完美體現各地民居建築的特色與宗教建築文化之間相互融合的當首推“青龍洞”。青龍洞古建築羣位於中河山麓。青龍洞在建築上的最高明之處就在於依山就勢,充分利用懸崖峭壁、深溝淺壑、天然溶洞等自然條件,創造出了一種融石崖、溶洞、古樹、藤蘿等為一體的“貼崖建築”;也因此成就了那重樓疊彩、巍峨凌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迴廊如帶,曲徑通幽的建築奇觀。因為它的建築幾乎都是掛在懸崖陡壁之上,人入洞中,但見洞中有閣,閣中有洞,或者一半是樓一半是洞,且洞與洞之間,樓與樓之間的起承轉合時的挑樑搭柱也全然沒有把中國傳統建築中嚴格對稱的規則放在眼裏,或因地勢高低分立長柱、短柱,或以巨巖作為支點托起一座殿堂,甚至以一根獨木建成一座“獨柱亭”。這一切都使青龍洞平空又多出了幾分灑脱、大氣以及險峻和雄奇。難怪著名考古專家羅哲文遊洞之後,禁不住詩興大發:
“一山飛峙大江邊,殿閣彎廊吐霧煙。入黔何處風光好,鎮遠城頭一洞天。”
青龍洞始建於明代初葉,佔地共2萬餘平方米,大小建築30餘處,建築面積6156平方米,由青龍洞寺、中元洞、萬壽宮、紫陽書院、蓮花亭、祝聖橋6部分組成。由於各部分修建的時代和主持修建者追求的效果不同等原因,使整個青龍洞呈現出一派雜揉紛呈、萬佛爭勝的寶地,其間佛、儒、道三足鼎立,形成奇特的宗教文化現象。
到青龍洞,必先經過祝聖橋。祝聖橋原名舞溪橋,因為給康熙皇帝祝壽而改名祝聖橋。該橋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直至明崇禎元年才建成,期間歷時二百五十年。橋建成後又三次被洪水沖毀,重建三次,現存的是清雍正元年重建的。該橋曾是滇黔古驛道上的重要通道。橋的正中建有一個三層的樓亭,飛檐蹺角,亭亭玉立,名“魁星樓”。魁星樓正面的樓柱上刻有一幅清代風流太守汪炳敖題的表明祝聖橋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對聯:
掃盡舞溪煙,漢使浮搓撐鬥出;
闢開重釋路,緬人騎象過橋來。
由於歷史的原因,青龍洞的建築彙集了全國各地不同宗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築精華,同時也把各民族的民居建築、宗教建築、以及商業建築進行了一次巧妙的結合。透過這些不同的宮、院、殿、閣、樓、亭可以看到中原文化、邊疆文化與域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使人們在青龍洞這個宗教園林建築羣中,既可以看到江南園林的精巧玲瓏,苗、侗民居的古樸自然,也可以看到中國漢文化建築代表的各種園林與西南邊睡的吊腳樓和及其他結構各異的寺廟之間的完美融合,這在國內外其他宗教建築羣中是極少見的。
本人雖然在建築公司呆了八年多,但作為一個建築外行,我只能以外行的眼光從建築外在的結構和形象方面去欣賞和品味青龍洞。除了青龍洞建築羣裏的這些建築以及建築物上的各種各樣的凸雕、凹雕、木雕、石雕、浮雕、圓雕、透雕、雙面雕、鏤空雕等等讓我大開眼界之外,我真正感興趣的卻是這些樓宇寺廟裏供奉的各路神仙。
青龍洞裏住着大小神仙幾十位,玉皇大帝、釋迎牟尼、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觀音菩薩、藥王菩薩、文殊菩薩、堯、舜、禹、財神爺、朱熹、雷神、張三丰、赤腳大仙、十八羅漢、鬥姥、呂洞賓、杜康,再加上山下天后宮裏的媽祖、龍王、土地公公和土地娘娘等等,各路神仙齊聚一地,場面熱鬧非凡。更讓人忍俊不住的是這些神仙聚在一起卻並不爭奪地盤,大家不僅相安無事,而且高興的時候也隨着鎮遠人的興致隨意串門。按照常規,青龍洞裏應該住着煉丹的道士,中元洞住的應是佛家弟子,儒家弟子應在紫陽書院秉燭長讀。可是,這一切規則到了中河山就全然不是這回事了。青龍洞裏不僅有觀音殿,連財神爺也忍不住跑來湊熱鬧;紫陽洞中不僅有老君堂,還有杜康在此長歌對酒,看樣子根本就沒把儒家的那一套禮儀放在眼裏;而那一邊張三丰則正在中元洞裏舞拳傳道,幾千年了,那把雨傘和一個包羅萬象的包袱還掛在石洞的壁上,讓人看了彷彿覺得那老道士並沒走遠,也許只是臨時下山打酒去了。
聽説鎮遠以前還在中元洞裏辦過廟會,會期就選在佛主釋迎牟尼生日四月初八的那一天。而每年在紫陽洞裏舉辦“杜康會”時,鎮遠的百姓居然也敢在提倡“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大家朱熹面祭拜酒神。聽了讓人不禁啞然失笑,心想,看來恐怕連神通廣大的佛祖和嚴謹治學的朱熹面對超脱的鎮遠人也毫無辦法,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入鄉隨俗了。
“三教”在山上的青龍洞裏已鬧得不可開交了。而山下,大約在清代同治年間,天主教、基督教也相繼傳了過來。天主教在鎮遠城內的周大街建立了天主教堂,由德國神甫魏澤民傳教。基督教也在周大街建起了福音堂,首任牧師是英國傳教士雍保真。基督教傳教範圍很廣,在玉屏、石籲、思南、印江、錦屏、黃平舊州、重安江等地都設有支堂。傳説在紅軍長征時期,紅六軍團路過鎮遠、黃平,因莽莽大山,道路難尋,當時長期駐守在鎮遠福音堂的瑞士籍教士勃薩特手上正巧有一幅用法文繪製的地圖,於是紅軍請他拿着這張地圖隨軍隊歷經18個月的艱難旅程,輾轉行走18300多公里,和紅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與李德一起成為走過長征路的僅有的兩個歐洲人。後來勃薩特出版了一本回憶錄——《神靈之手》。這本書成為世界上第一本介紹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史的書。
文化的力量竟如此之大,使這個偏居一隅的小城成為一個“卧佛醉仙”之地,一箇中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博覽會。這讓人不禁想到設在紐約的那個國際性組織——聯合國。如果説那裏是當今世界各國的聯合國,那麼鎮遠的青龍洞內就應該是仙界的聯合國了。試想現任聯合國祕書長對我的這個建議也應該持贊成的態度。只是要在這些神仙們當中也選出一個祕書長和五個常任理事國來,其難度就非同一般了。
走出青龍洞,站在祝聖橋上再回眸那一片層疊而起的重樓危閣,一座座梵宇宮殿、樓台亭閣雄踞錯落,貼崖凌空,與山腳下的舞陽河及蒼石、巖洞、懸崖、陡壁、綠樹篙草、遠山近水,行船炊煙等等渾然一體,恰似一幅懸掛在舞陽河畔的山水長卷。
到今年為止鎮遠建縣已經整整2280多週年。在元朝以前至明朝,鎮遠均以軍事為主,商業為輔;而到了明朝中期尤其明末清初以後,曾經戰雲密佈的鎮遠漸漸進入了商業經濟的鼎盛時期。建國以後,又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而重歸沉寂。

應該説,鎮遠是興也交通,敗也交通。二千多年前,在那個交通極度落後的冷兵器時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西南邊陲上獨一無二的交通命脈、軍事要塞和經濟都會。二千多年後的今天,在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撥開現代文明浮躁喧譁的泡沫向歷史頻頻回望,去尋找時光流逝的痕跡,去以審視的目光重新認識歷史、解讀文化的時候,重振西部,重振鎮遠,應當是當代鎮遠人乃至首要考慮的問題。
但我還是那個私願:但願鎮遠不要走全國許許多多的古城鎮一樣,湮滅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之中,成為千城一面中的一個,千萬要耐得住寂寞,不驕不躁,保住自己的特色與特點,保住自己獨特的多元文化成為。這才是鎮遠之所以成為鎮遠,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套用一句老話: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哦!偉人教導我們: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鎮遠,希望你一路走好!

作為一個文化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乃至高境界。一路行來,發現山水優美的鎮遠,文化底藴竟如此豐厚。細細想來,真是不虛此行啊!
在鎮遠,能完美體現各地民居建築的特色與宗教建築文化之間相互融合的當首推“青龍洞”。青龍洞古建築羣位於中河山麓。青龍洞在建築上的最高明之處就在於依山就勢,充分利用懸崖峭壁、深溝淺壑、天然溶洞等自然條件,創造出了一種融石崖、溶洞、古樹、藤蘿等為一體的“貼崖建築”;也因此成就了那重樓疊彩、巍峨凌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迴廊如帶,曲徑通幽的建築奇觀。因為它的建築幾乎都是掛在懸崖陡壁之上,人入洞中,但見洞中有閣,閣中有洞,或者一半是樓一半是洞,且洞與洞之間,樓與樓之間的起承轉合時的挑樑搭柱也全然沒有把中國傳統建築中嚴格對稱的規則放在眼裏,或因地勢高低分立長柱、短柱,或以巨巖作為支點托起一座殿堂,甚至以一根獨木建成一座“獨柱亭”。這一切都使青龍洞平空又多出了幾分灑脱、大氣以及險峻和雄奇。難怪著名考古專家羅哲文遊洞之後,禁不住詩興大發:
“一山飛峙大江邊,殿閣彎廊吐霧煙。入黔何處風光好,鎮遠城頭一洞天。”
青龍洞始建於明代初葉,佔地共2萬餘平方米,大小建築30餘處,建築面積6156平方米,由青龍洞寺、中元洞、萬壽宮、紫陽書院、蓮花亭、祝聖橋6部分組成。由於各部分修建的時代和主持修建者追求的效果不同等原因,使整個青龍洞呈現出一派雜揉紛呈、萬佛爭勝的寶地,其間佛、儒、道三足鼎立,形成奇特的宗教文化現象。
到青龍洞,必先經過祝聖橋。祝聖橋原名舞溪橋,因為給康熙皇帝祝壽而改名祝聖橋。該橋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直至明崇禎元年才建成,期間歷時二百五十年。橋建成後又三次被洪水沖毀,重建三次,現存的是清雍正元年重建的。該橋曾是滇黔古驛道上的重要通道。橋的正中建有一個三層的樓亭,飛檐蹺角,亭亭玉立,名“魁星樓”。魁星樓正面的樓柱上刻有一幅清代風流太守汪炳敖題的表明祝聖橋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對聯:
掃盡舞溪煙,漢使浮搓撐鬥出;
闢開重釋路,緬人騎象過橋來。
由於歷史的原因,青龍洞的建築彙集了全國各地不同宗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築精華,同時也把各民族的民居建築、宗教建築、以及商業建築進行了一次巧妙的結合。透過這些不同的宮、院、殿、閣、樓、亭可以看到中原文化、邊疆文化與域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使人們在青龍洞這個宗教園林建築羣中,既可以看到江南園林的精巧玲瓏,苗、侗民居的古樸自然,也可以看到中國漢文化建築代表的各種園林與西南邊睡的吊腳樓和及其他結構各異的寺廟之間的完美融合,這在國內外其他宗教建築羣中是極少見的。
本人雖然在建築公司呆了八年多,但作為一個建築外行,我只能以外行的眼光從建築外在的結構和形象方面去欣賞和品味青龍洞。除了青龍洞建築羣裏的這些建築以及建築物上的各種各樣的凸雕、凹雕、木雕、石雕、浮雕、圓雕、透雕、雙面雕、鏤空雕等等讓我大開眼界之外,我真正感興趣的卻是這些樓宇寺廟裏供奉的各路神仙。
青龍洞裏住着大小神仙幾十位,玉皇大帝、釋迎牟尼、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觀音菩薩、藥王菩薩、文殊菩薩、堯、舜、禹、財神爺、朱熹、雷神、張三丰、赤腳大仙、十八羅漢、鬥姥、呂洞賓、杜康,再加上山下天后宮裏的媽祖、龍王、土地公公和土地娘娘等等,各路神仙齊聚一地,場面熱鬧非凡。更讓人忍俊不住的是這些神仙聚在一起卻並不爭奪地盤,大家不僅相安無事,而且高興的時候也隨着鎮遠人的興致隨意串門。按照常規,青龍洞裏應該住着煉丹的道士,中元洞住的應是佛家弟子,儒家弟子應在紫陽書院秉燭長讀。可是,這一切規則到了中河山就全然不是這回事了。青龍洞裏不僅有觀音殿,連財神爺也忍不住跑來湊熱鬧;紫陽洞中不僅有老君堂,還有杜康在此長歌對酒,看樣子根本就沒把儒家的那一套禮儀放在眼裏;而那一邊張三丰則正在中元洞裏舞拳傳道,幾千年了,那把雨傘和一個包羅萬象的包袱還掛在石洞的壁上,讓人看了彷彿覺得那老道士並沒走遠,也許只是臨時下山打酒去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