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的故鄉

來源:文書谷 6.18K
甘肅之於全國來講,最有名的地方,怕是敦煌的莫高窟了。

八月初,我們頂着烈日,來到了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敦煌市。中午我們乘坐汽車從嘉峪關出發,汽車在戈壁灘上穿行,盛夏的太陽熾熱地照射着大地,柏油路上,遠遠地望去,彷彿蒙着一層霧氣,迎面而來的車輛帶着一種飄忽和變形,影影綽綽地越來越近,然後呼嘯着擦身而過。道路兩旁的戈壁灘上空曠而荒涼,偶爾地能遇到一蓬蓬的駱駝草灰着臉向着太陽,頑強而倔強地生長着,在它土灰色的外衣下,透出的那一點耀眼的綠,在這片彷彿沒有一絲生命的地帶裏帶着一種強烈的、倔強的感情喧泄着生命的含義。

沙漠中的綠洲

到達敦煌市,已是黃昏,太陽收斂了它的光芒,吃過晚飯,夜已經完全籠罩了城市,羣星閃爍,映襯着街市的喧譁,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夜晚呈現在我們眼前。

敦煌市不很大,與普通的小城帶給我的感覺一樣,寬曠的街道,城市中樹立的雕塑,建築物上閃爍的霓虹,然而酷夏的夜晚,已然沒有白日裏的熾熱,在沙漠中建造的城市,依然帶着沙漠地帶特有的地理氣候,白天酷熱難當,夜晚因為沙子保温作用極差,雖是盛夏卻已經是涼氣逼人,也許正是旅遊城市的緣故,所到之處,處處都能見到賓館、飯店的影子,車來車往,門庭若市。對於初來乍到的我們,在這一點上,還是相當的新鮮與難忘的。

街市裏還是象白天一般熱鬧,晚睡的現代人,吃着烤肉,喝着啤酒,海闊天空的閒聊着,對於我們這些外鄉人,他們怕是司空見慣了,一點也沒有驚奇的樣子,烤肉老闆招呼我們也象是招呼着常來的食客,熱情而又帶着熟悉中的不經意,擦桌倒茶,手腳麻利的點鈔找零,不停地翻弄着手中成把的肉串,火苗忽上忽下地竄動,不時有油汁滴在燃着的炭上,“嗞啦”一聲,冒出一股白煙。

不遠處還有很多賣瓜果乾貨的攤位,敦煌瓜果的甘甜聞名遐爾,怕是與這裏的氣候有關吧,氣温高、温差大、乾旱少雨,日照時間長,使得瓜果生長得如蜜般甘甜,老天從不厚此薄彼,對一切都是安排得如此合理,讓這個地方遠離現代的文明和繁華,就給它蜜汁一樣的豐富物產來替代它的匱乏和遺憾,讓慕名而來的人一定要經歷荒涼、酷熱、生命的乾涸,才能找到這片歇腳和憩心的家園。

敦煌還有一個別名——沙洲,顧名思義,沙漠中的綠洲,這樣的比喻怕是合適而貼切的吧,我不知道是先有了這片城市,還是因了莫高窟、月牙泉這些名勝和美景而讓這裏聚集了人羣,漸漸出現了這樣一座名城,怕是兼而有之吧!

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它的對面,是《山海經》中曾記載的“舜逐三苗於三危”的三危山,可見,在這裏,曾經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爭,餘秋雨曾在他的《敦煌莫高窟》中説起三危山時,有這樣的句子:“那場戰鬥怎麼個打法,現在已很難想像,但浩浩蕩蕩的中原大軍總該是來過的。當時整個地球還人跡稀少,噠噠的馬蹄聲顯得空廓而響亮。讓這麼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氣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而在我看來,莫高窟的神奇,之所以吸引着億萬人不遠萬里,甚至遠渡重洋地來到這裏,或是參拜,或是遊覽,大抵是因為它在人類心底那個遠不能及的神祕,以及在這樣遠古蠻荒時代帶給人類的力量的華美和深藏不為外露的底藴。這是造化,是奇蹟,是一種你怎樣比喻誇張都不為過的精神依戀。

有記載説公元三六六年,一個叫樂僔和尚來到這裏,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像有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晚霞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相對應。此刻的樂僔全身被霞光映得通紅,他激動萬分,他彷彿在此刻心靈洞開,於是他發願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裏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

莫高窟就這樣誕生了。當然,它經歷了千年的填充和修建,在它南北長約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層的洞窟當中,年代的更迭、遞進,人物形態、服飾的變化,舉手投足間都將我們帶進了一個神話般的世界裏。屍毗王割肉救鴿的故事、九色鹿捨己救人的故事、五百強盜成佛的故事……等等這樣我們在日常耳熟能詳的故事,在這裏,在這裏美麗的壁畫裏再一次被我們閲讀,而這樣的感覺是神奇而感動的,它們超越着宗教,卻在冥冥裏召示着我們、感化着我們、激勵着我們,用它們千年的色彩衝擊着我們的視線和內心,沉澱出一種完美和清澈的極致。

一組組飛天的形象,栩栩如生般地飄浮在洞窟的每個角落,女子的裙裾,她們的眼神,她們嘴角的微笑,她們輕揚手臂從天而降的花雨,她們側身、輕轉,輕靈而曼妙的飛翔,無一不顯示着工匠們的高超技藝。難怪藝術家從莫高窟千手觀音得來的靈感,在舞台上以《絲路花語》、《千手觀音》的祥和與美妙飄洋過海,征服着億萬觀賞者的內心,對美的追求和享受,使這一切從神話中走了出來,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和靈魂,走進了我們追求美的心境當中。

沙漠的眼睛

敦煌市郊鳴沙山北麓有一泓碧水形如彎月,碧波盪漾,清澈見底,泉水被鳴沙山四面環抱,這就是著名的月牙泉。

在未見過月牙泉之前,我看到過它的照片,除了驚歎之外,可以説它並未帶給我太大的震憾,但當我第一眼看到它時,目及之處,它的温柔與晶瑩卻是讓我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我內心的激動的。四面黃沙堆積、覆蓋,千百年來流沙沒有淹沒它,乾旱沒有摧毀它,如果説自然界真有神奇之力,真有斧奪天功的力量,那麼,月牙泉就是我所見到過的最不可解釋的奧祕,是自然界以最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的優美神話。而現在,我就站在這個神話的邊緣,注視它,試探它!


月牙泉邊,亭台樓閣,垂柳娉婷,蘆葦搖曳,花草飄香,鳥雀飛翔,風景如詩如畫,站在高高的沙丘上俯視它,如夢幻一般的謎,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在幾千年的嫻靜裏,深得天地之韻律,出落得越發玲瓏剔透。

傍晚的月牙泉邊人羣已經漸漸散去,白天的喧囂已經被落日的餘輝漸漸淡化、隱去,有風吹起的感覺,我看到,不遠處的沙丘上有風帶着沙滑動的印跡,沙丘上紛亂的足跡漸漸地不再那麼清晰,耳朵裏聽到有絲絲的聲響,敦煌的朋友告訴我,起風了,那是沙粒間輕輕滑動的聲音,他們叫我,你看,風會把沙從下面吹到高處。白天裏被人們踩下去的沙,此時卻被風一一吹了上來,天已經漸漸有些發黑,在沙丘的頂上,腳面不時的有沙遮掩,看來,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法則和力量的,為了不使沙丘移為平地,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它會重新地修整它們,讓它們永遠保持着凹凸起伏的景緻來。月牙泉在夜幕裏,晶亮的一片,彷彿黑色的眼睛,流光、清澈。

遠處,有一片燈火輝煌的地方,在沙漠的邊緣裏顯得格外顯眼,朋友告訴我,那是敦煌機場,距離這裏很遠,現代化人工的智慧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就這樣相互彰顯着,顯示着文明與自然的和協與不可侵犯。

回頭再看一眼月牙泉,耳邊迴響着田震低沉暗啞的嗓音:

“就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

有美麗的月牙泉,

她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樂園,

從那年我月牙泉邊走過,

從此以後魂繞夢牽,

也許你們不懂得這種愛戀,

除非也去那裏看看。

……

看啊 月牙泉 想啊 戀啊 月牙泉……”

  

飛天的故鄉
甘肅之於全國來講,最有名的地方,怕是敦煌的莫高窟了。

八月初,我們頂着烈日,來到了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敦煌市。中午我們乘坐汽車從嘉峪關出發,汽車在戈壁灘上穿行,盛夏的太陽熾熱地照射着大地,柏油路上,遠遠地望去,彷彿蒙着一層霧氣,迎面而來的車輛帶着一種飄忽和變形,影影綽綽地越來越近,然後呼嘯着擦身而過。道路兩旁的戈壁灘上空曠而荒涼,偶爾地能遇到一蓬蓬的駱駝草灰着臉向着太陽,頑強而倔強地生長着,在它土灰色的外衣下,透出的那一點耀眼的綠,在這片彷彿沒有一絲生命的地帶裏帶着一種強烈的、倔強的感情喧泄着生命的含義。

沙漠中的綠洲

到達敦煌市,已是黃昏,太陽收斂了它的光芒,吃過晚飯,夜已經完全籠罩了城市,羣星閃爍,映襯着街市的喧譁,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夜晚呈現在我們眼前。

敦煌市不很大,與普通的小城帶給我的感覺一樣,寬曠的街道,城市中樹立的雕塑,建築物上閃爍的霓虹,然而酷夏的夜晚,已然沒有白日裏的熾熱,在沙漠中建造的城市,依然帶着沙漠地帶特有的地理氣候,白天酷熱難當,夜晚因為沙子保温作用極差,雖是盛夏卻已經是涼氣逼人,也許正是旅遊城市的緣故,所到之處,處處都能見到賓館、飯店的影子,車來車往,門庭若市。對於初來乍到的我們,在這一點上,還是相當的新鮮與難忘的。

街市裏還是象白天一般熱鬧,晚睡的現代人,吃着烤肉,喝着啤酒,海闊天空的閒聊着,對於我們這些外鄉人,他們怕是司空見慣了,一點也沒有驚奇的樣子,烤肉老闆招呼我們也象是招呼着常來的食客,熱情而又帶着熟悉中的不經意,擦桌倒茶,手腳麻利的點鈔找零,不停地翻弄着手中成把的肉串,火苗忽上忽下地竄動,不時有油汁滴在燃着的炭上,“嗞啦”一聲,冒出一股白煙。

不遠處還有很多賣瓜果乾貨的攤位,敦煌瓜果的甘甜聞名遐爾,怕是與這裏的氣候有關吧,氣温高、温差大、乾旱少雨,日照時間長,使得瓜果生長得如蜜般甘甜,老天從不厚此薄彼,對一切都是安排得如此合理,讓這個地方遠離現代的文明和繁華,就給它蜜汁一樣的豐富物產來替代它的匱乏和遺憾,讓慕名而來的人一定要經歷荒涼、酷熱、生命的乾涸,才能找到這片歇腳和憩心的家園。

敦煌還有一個別名——沙洲,顧名思義,沙漠中的綠洲,這樣的比喻怕是合適而貼切的吧,我不知道是先有了這片城市,還是因了莫高窟、月牙泉這些名勝和美景而讓這裏聚集了人羣,漸漸出現了這樣一座名城,怕是兼而有之吧!

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它的對面,是《山海經》中曾記載的“舜逐三苗於三危”的三危山,可見,在這裏,曾經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爭,餘秋雨曾在他的《敦煌莫高窟》中説起三危山時,有這樣的句子:“那場戰鬥怎麼個打法,現在已很難想像,但浩浩蕩蕩的中原大軍總該是來過的。當時整個地球還人跡稀少,噠噠的馬蹄聲顯得空廓而響亮。讓這麼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氣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而在我看來,莫高窟的神奇,之所以吸引着億萬人不遠萬里,甚至遠渡重洋地來到這裏,或是參拜,或是遊覽,大抵是因為它在人類心底那個遠不能及的神祕,以及在這樣遠古蠻荒時代帶給人類的力量的華美和深藏不為外露的底藴。這是造化,是奇蹟,是一種你怎樣比喻誇張都不為過的精神依戀。

有記載説公元三六六年,一個叫樂僔和尚來到這裏,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像有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晚霞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相對應。此刻的樂僔全身被霞光映得通紅,他激動萬分,他彷彿在此刻心靈洞開,於是他發願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裏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