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13篇)

來源:文書谷 9.91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史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讀後感(13篇)

《史記》讀後感 篇1

同學們喜歡讀名著,更喜歡去吸取裏面的知識和道理。而《史記》這本書就是一本很好的代表作。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並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寫出了這本鉅著。

老師領我們一起閲讀了《史記》中的一冊《帝王之路》,通過閲讀我發現裏面有許多做事因堅持不懈而成功的'人。舜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舜的父親是個盲人,母親去世後,父親又娶妻生下了象。象和父親、後母都想殺死舜,可舜還愛着自己的家人,他一心為民,被鄉親們敬重,舜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百姓及他的家人,從而最後舜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

讀到這裏,我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做事不堅持的人。尤其在讀書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媽媽經常對我説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而我卻覺的它是一件特別枯燥的事,總是爸爸媽媽督促着我去讀書。有時今天讀了,明天就不想讀了,總是堅持不下來。在期會考試的時候因我不喜歡讀書,缺點就全部暴露出來了,閲讀理解的題目錯的很多;讀不懂題目的意思;文章前後呼應不起來,導致題目理解不透反而做錯了題。看到成績的時候,我才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現在我每天養成堅持讀書半小時的好習慣,經過努力,我的語文閲讀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讀《史記》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一些歷史知識,還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自古至今,所有帝王之路不是輕而易舉就走上去的,我們通過讀書也找到了自己學習的榜樣。

感謝父母和老師讓我愛上讀書,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喜歡的讀書名言: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牟姿璇)

《史記》讀後感 篇2

這個寒假,我在家裏讀了一本書:《史記》,它是由西漢時期司馬遷寫成的。

這本書記錄了從傳説中的三皇五帝到漢朝期間的故事。其中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有可憐的趙氏孤兒,有神農氏為了大家能對野花草有了解,嚐遍百草,因誤食劇毒草死去,還有一些君主殘暴無情,民眾忍無可忍,紛紛反抗,朝代滅亡的`教訓。在這一個個故事中,有一個故事我印象最深。那就是大禹治水。堯在位時,洪水氾濫,鯀被派去治水九年後因為治水不力,被流放了。大禹被任命帶大家治水。他吸取父親鯀的經驗教訓,積極實踐,帶領大家辛苦治水。大禹三次經過他家,但為了治水快點完成,一次都沒進去看看,直到治水完成。

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大禹為了能夠更快的將洪水治理好,使得所有的百姓不再繼續經受洪水的折磨,不再使天下一片混亂,犧牲了自己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三次過家門卻一次也不進去看看。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令我感動。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阿里木,他自己就不是很富,整天靠賣羊肉串為生,生活十分貧苦。但是他看見有些偏遠山區的孩子沒錢讀書,只能在家。他為了這些孩子的前途,把本來就不多、靠賣羊肉串賺的錢,幾乎都捐給了孩子們,還準備在十年之內賺錢建一所學校給孩子們上。他們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在平時也應像大禹、阿里木這樣,學會奉獻,可以是捐錢給貧困兒童,可以是在同學困難時幫助他,也可以是參加一些活動,如植樹、清除地面垃圾等等,這樣都是無私奉獻。

這本書不僅告訴了我歷史,也告訴了我道理。我一定要記住:要學會無私奉獻。

《史記》讀後感 篇3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麼深動。《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史記的讀後感。今天我終於把厚厚的一本《史記》讀完了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收穫還真是不小。

《史記》這本書記敍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敍事簡明生動非常得吸引人。《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並且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讀後感《史記的讀後感》。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真正做到了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個人物就出現在我的眼前。他還非常善於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我覺得《史記》的語言真不愧後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五張羊皮的故事》。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春秋戰國時候愛惜人才的秦穆公為了贖回聰明才幹的百里奚用五張羊皮去跟楚人交換他最後秦穆公贖回了自己最喜歡的大臣百里奚。讀了這篇故事後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樣他如果用重金去贖回百里奚的話楚人覺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會輕易交換。但是如果用五張羊皮去交換的話楚人必定會很輕視百里奚而同意交換。聰明的秦穆公就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如願以償。我覺得我應該向秦穆公學習。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穫了不少碩果。我認為《史記》這本書值得一看。

《史記》讀後感 篇4

歷史是現實的寫照,人類社會發展每天都在我們眼前不斷更迭。有人説歷史是最最好的教輔書。是的,我們可以通過歷史看見我們的過去,預測我們的未來。這讓我們在歷史的輪迴和變遷過程中,我們能夠更加從容,這些都是歷史教給我們的。

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從來對《史記》不吝嗇讚美之詞,它也完全配得上的這樣的讚頌。《史記》是文學和歷史的兩座高峯,幾千年後的今天也一直都是學界,探討學習的典範,足可見其影響力。司馬遷在受到極大屈辱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經典,他的精神令人驚歎。正如他在《史記》中所提及的那樣,成就偉業的人誰不是輕易享受俗人之福的,他不是一個追求功名利綠的人,他只是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就算是沒有受天底下最大的屈辱,我相信他依然能夠創作出這篇經典,只不過這樣的遭遇讓人能夠更清楚的認識到這部作品和作者的.偉大。換言之,是理想讓他有屈辱着活下去的勇氣和意志。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死很簡單,但是如何活下來卻不易。苟且偷生,享受殘生不是司馬遷所想的,他是以這樣的方式明志,他有比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因為他知道就這樣死去,歷史上將只會留下茶餘飯後的笑談。

歷史上有很多像司馬遷這樣身處逆境的人物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的,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孫臏,呂不韋,韓非……他們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僅僅因為他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精神,他們都領悟了人生的真諦。我們當代人不應該學習他們這種常人很難擁有的毅力嗎?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的道理大概都清楚了。

《史記》讀後感 篇5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説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敍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為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裏,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為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為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着個人利益,才會讓那些真正為國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記》讀後感 篇6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

《史記》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大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萬字。其中本紀主要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寫成的歷代帝王和諸侯國的簡要大事記;書是典章制度的專篇,內容涉及經濟、天文、曆法、水利、文化等重要領域;世家主要記載王侯封國的歷史變遷;列傳主要是人物專記,上自大臣大夫,下至某些領域的代表人物,均在傳中,還包括部分境內外少數民族的專篇。《史記》五大部分中以本記和列傳所佔篇幅最大,是書中的主體,因此後世的世學家將這種世書編纂體裁為記傳體,這也是司馬遷在史學界的創舉。

史記讓我瞭解到了許多故事,如:為人們嘗百草的神農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亂的軒轅氏(黃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射傷齊桓公,但還被齊桓公重用,完成了齊桓公當時的春秋霸業,這體現出了齊桓公的大度,才讓諸侯臣服他;廉頗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故事,藺相如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惠文王的'尊嚴,趙王讓他當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頗嫉妒,但為了國家利益忍氣吞聲,最後竟讓廉頗主動負荊請罪。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在少年時因別人威脅,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過一位漂母的恩惠,當上大將軍後不忘報恩,送了那位漂母許多酒菜,還賞給她一千兩黃金。

看完《史記》就彷彿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家著作,魯迅先生曾高度讚揚《史記》,這本書還能讓我們在提高古文閲讀能力的同時增加歷史知識。

《史記》讀後感 篇7

《史記》是司馬遷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的我沒事就喜歡看下這裏面的故事。今天我來説説商鞅的故事。

商鞅是衞國國君的後代,因為古代男子的姓氏規則,所以商鞅也叫做衞鞅。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實力。讓秦國成為當時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其實在商鞅在秦國變法前,已經有魏國的李悝變法,和楚國的吳起變法。但是他們的變法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讓這些國家強大起來,但是不久因為得罪了貴族利益集團,最後都失敗了。商鞅來到秦國前,秦國的國君是秦孝公。當時商鞅在魏國相國公叔痤門下擔任門客,公叔痤病重,當時的魏惠王問公叔痤有什麼人可以繼承公叔痤來輔佐他。

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當時商鞅並沒有特別大的功績。所以魏惠王對公叔痤的話不是很信任。公叔痤又補充了一句,如果不用商鞅的話那麼就應該殺了他。最後公叔痤去世,而魏惠王既沒有用也沒有殺。

商鞅聽説秦孝公非常重視人才,於是商鞅進入秦國,在和秦孝公交談之後秦孝公非常認可商鞅,於是採用了商鞅的'變法策略。在秦國商用變法讓秦國採用嚴苛的法律,並且普通百姓可以用戰功升級。後來秦孝公死後,秦國有人舉報商鞅謀反,商鞅聽到消息以後準備逃亡魏國,然而當他風塵僕僕準備趕到旅館休息的時候,遇到旅館人員要求登記。因為商鞅自己立法一定要登記,所以為了安全商鞅只能悻悻離去。後來商鞅被抓住,最後被處以極刑。

讀完商鞅的故事我覺得商鞅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對秦國統一六國有巨大的作用,如果沒有他可能戰國時代還要持續幾百年吧。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我們要不斷調整自己,認證面對生活。

《史記》讀後感 篇8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的心血創作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中國上古傳説中的皇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是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萬字。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產生了影響,魯迅先生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司馬遷的筆下,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他們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那些平淡簡潔的語言,卻讓人讀起來彷彿置身於其間。

走進《史記故事》,那些王侯將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躍然在紙上。有的聖明賢德,有的殘暴不仁,有的英勇無畏,有的昏庸無能……堯舜的開啟聖得,商紂王的酒池肉林,殘酷刑罰,周厲王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楚漢雙雄的風起雲湧,廉瀾的將相和,很多很多,讓人走在歷史的長河中,彷彿看見了司馬遷在奮筆疾書。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祖先的智慧,祖先的創造,祖先的無私奉獻。我們中華民族能長盛不衰,正是因為他們這種無私精神的照耀。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做人要從小樹立起遠大的志向,制定奮鬥目標,為將來做好優良基礎。

司馬遷寫的《史記故事》會很容易跟着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熱淚盈眶的悲劇英雄感動,又為那些貪圖便宜的小人憤慨。

困難與挑戰給人挫折,卻能讓人奮進,而保守雖暫時保身,但卻會讓人墮落淘汰。所以我們遇到挫折,就要做一隻勇於同風暴拼搏的雄鷹,展翅高飛。

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看到風雨時候的陽光

《史記》讀後感 篇9

孫臏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就是孫武的後人,號稱“兵學亞聖”,是春秋戰國發展時期中國傑出的軍事家。但是他的一生都是命運也是坎坷,由於我們自己的才華被同門師兄弟龐涓所嫉妒,被龐涓陷害挖掉膝蓋骨,失去了進行雙腳。我想,此時的孫臏認為除了學生身體的疼痛,更嚴重的是心靈的創傷。但是對於一個企業無法正常站立工作的人,卻能夠在戰場上可以指揮關係億萬勞動大軍,成為了國家傑出的軍事家,依靠的是他堅強的毅力和足智多謀的才華。

在這個故事中,讓我欣賞孫斌的戰爭策略。 例如,“賽馬”,孫繼讓田忌使用劣馬和對方的優馬比;使用第二馬和對方的中馬比;使用中間馬和對方的.下馬比,使田忌只失去第一輪。 還有一個著名的“魏救趙”,孫斌説:“想解開亂七八糟的東西,不能拉周圍;在一旁勸説,不能説服加入。 避現實,出其不意,一旦形式發生變化,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 最後,田忌將軍採用了孫斌的策略。 用魏出兵攻打趙肯定派出了精鋭部隊,而留在國內則是老弱病殘的推理。 魏國精鋭部隊聽到這個消息,立即返回救國。 就這樣,不僅解決了趙構圍攻的危機,還讓魏無羨逃跑,一舉兩得。 從這些策略中可以看出,孫是一個足智多謀,精通軍事的師。 在最後的“馬嶺之戰”中,孫斌仍然用高超的戰術來陷害他的敵人龐娟殲滅,萬箭復仇。

作者進行最後一個寫到,當太史公司馬遷經濟遭受宮刑時,不願意選擇苟活在世,是孫臏認為這類主要人物的故事可以激勵了他,讓他勇敢地活下來,最後完成了《史記》的寫作。

讀完這個故事我有兩種很深的感受: 第一,當我們遭遇挫折時,千萬不要放棄自己,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其次,《史記》真的很有趣,這本書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智能超人的戰略故事,還有很多好的人物故事值得我學習。

《史記》讀後感 篇10

富春江裏江水滔滔不絕,我手中捧着一本《史記》,細細品味,感慨萬千……

讀着《史記》,我彷彿回到了那個羣雄逐鹿的年代,回到了那個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我看到了那個頂天立地,身殘志堅的司馬遷,看到了一諾千金的男兒形像。司馬遷用了整整18年的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爸爸司馬談的遺願,寫好了一篇52萬字的史家鉅作———《史記》。

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對大家知道中華民族的歷史,有着不可磨滅有哪些用途。它就像一個華麗的舞台,君王、英雄、謀士、刺客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斷上台,為大家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故事。

我喜歡的英雄是項羽和勾踐: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卧薪嚐膽。

我賞析的'刺客是專諸、聶政、還有荊軻等人,對君王赤膽忠心,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然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我印象最深的謀士是韓信,從小忍辱負重,念念不忘過去幫過我們的人。在他的第一場戰役裏,就以成功告終。他的一生中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等戰役,無一失敗。關於韓信的一生有一副最佳的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前半句講的是蕭何和韓信的故事,蕭何是韓信一生中的貴人,也可以説斷送了韓信的的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後半句中的兩婦人,講的是漂母和呂后:漂母就是韓信小時候,給他一飯之恩的老婆婆,呂后就是劉邦的老婆,後來殺害了韓信……

讀了《史記》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從中我領會到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記》讀後感 篇11

在這個漫長的寒假裏,我讀了很多本書,但最喜歡的還是那套《少年讀史記》。

這套書共有五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了一篇又一篇《史記》裏所記載的新鮮事,從堯、舜兩帝的禪讓故事到大漢帝國風雲錄,我感受到了沙場上戰士的勇猛與絕世英才的風範。我最喜歡的是其中一冊《少年讀史記.辯士縱橫天下》,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許多歷史人物,像以養士而出名的孟嘗君,像縱橫家張儀,像作法自斃的公孫鞅……但是,我最喜愛的卻是孫臏的故事。

孫臏系出名門,是曾寫過《孫子兵法》孫武的後代。孫臏和同門師兄弟龐涓一起在鬼谷子那兒學過兵法,也曾幫齊國大將田忌贏得賽馬比賽,後來孫臏和龐涓都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但龐涓心生嫉妒,認為孫臏比他更有作為,所以命人挖掉他的膝蓋骨,還在他的臉上刻字,目的.是想讓他一輩子也見不了人。孫臏知道後,在圍魏救趙的戰爭中,用妙計大敗魏軍,也趁機用萬箭射死龐涓,復了大仇。

從這則故事裏,我看出了孫臏的機智勇敢,還看出了他對活着的信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想正是這樣,當司馬遷遭受磨難與宮刑,不願存活於世之時,是孫臏的奮鬥故事激勵了他,才使得他克服困難,勇敢地活了下來,最後完成《史記》這樣的驚人大作。

其實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孫臏”。就像此次疫情中的張定宇院長,知道自己身患絕症,生命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生命,依然奔赴在前線,他説:“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死神手中奪回更多的病人。”你瞧,多像“孫臏”啊!其實,還有許多成功人士經歷了磨難、挫折,但他們抱着滿懷希望,最後成功邁過。

這套書讓我受益。即使我們不能出門擁抱春天,但我依然能在歷史的長河裏暢遊,看遍春秋戰國時期的烽火煙雲,去解析前人的智慧,所以,我要謝謝你,《少年讀史記》!

《史記》讀後感 篇12

《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直受到很多人們的喜愛。當然我也不例外,自我讀了這本書後,一直想寫一篇讀後感,可總是沒能實現。這次,有機會寫一篇,真稱得上盡訴心之所想。

從神話般的三皇五帝到建立奴隸制的夏朝;從遷都至殷的商朝中興到烽火戲諸侯的西周末年;從五國爭霸的'春秋到七雄交戰的戰國;從統一中國的秦朝到休養生息的西漢,這三千年曲折的中國古代歷史,《史記》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將它們描述得更加精彩。不僅是我,凡是讀過《史記》的人都會對它的情節念念不忘。

當然《史記》的魅力不僅在它那曲折離奇的情節,也在那些鮮為人知卻被它一一記錄下的故事。

人們只瞭解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博大思想,卻不知他一生過着流蕩的生活,未能安享天年;人們只知道那位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漢高祖,卻不知他晚年貪圖美色;人們只認識輔佐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卻不知陷害公子扶蘇,與趙高同流合污的李斯;人們只認識周朝的開國天子周文王,卻不知他曾經受過牢獄之災。我們對於這些人恐怕只知道他們的一面,卻不知另一面。但這卻被《史記》記下了,我們應感謝它,感謝它使我們全面瞭解了歷史人物。

然而,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書中所記載的古代聖賢,他們那種忍辱負重、頑強拼搏的精神。

周文王被拘禁,完善了《易經》;孔子終生困頓,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完成了《國語》;孫臏斷了雙腿,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韓非子被秦國拘禁,寫下了《説難》、《孤憤》;就連《史記》作者司馬遷本人也受過宮刑,但他寫下了《史記》這部歷史和文學鉅著。這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

《史記》使我知人詳細,知事全面,也使我懂得了一種高貴的精神。它確實是本好書,無愧於“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個稱號。

《史記》讀後感 篇13

提起劉邦,大家肯定並不陌生。每當我閲讀《史記》,讀到關於他的事蹟時,總是不禁讚歎道:“他真不愧是一代梟雄!”

劉邦心胸寬廣,寬厚待人。《史記》裏記載,當時,農民起義,反叛秦朝,需要一個人先打入關中瓦解秦朝。眾將領閉口不談實力雄厚的項羽,卻一致推薦劉邦,因為他們認為劉邦是寬厚長者,只有他能使百姓信服。劉邦藉此樹立威信,充實軍隊,贏得民心,為後面的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深知,唯有不欺凌,不暴虐,寬厚待人,才能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劉邦知人善任,任才唯賢。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比不上張良;安撫百姓,鎮守國家,他比不上蕭何;連兵百萬,百戰百勝,他比不上韓信,但是他卻能充分地任用他們,並且親之信之,他的成功與這是分不開的。若不是劉邦的知人善任,一代奇才陳平就不會投奔他;若不是劉邦的'任才唯賢,著名説客酈食其也不會依附他。他深知,唯有廣招人才,舉賢使能,團結一心,才能共同推翻強大的秦朝。

劉邦廣開言路,虛心接受。劉邦並不是神人,於是他便廣開言路,察納雅言。別人提出的建議,他總是虛心接受,思慮再三後決定是否聽從。《史記》記載,劉邦與項羽對戰時,楚軍把漢軍圍困在滎陽。正在劉邦犯愁的時候,一個小官陳平獻計:離間項羽和他的部下。劉邦並沒因為陳平出身卑微,而對他的計策不屑一顧,而是加以分析,肯定了這條計策。陳平還需要四萬斤黃金,劉邦也不因為他是小官而不同意。就這樣,劉邦成功削弱了對手,壯大了自己。他深知,唯有多傾聽別人的意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統一天下,實現霸業,成為梟雄!

從一個平民百姓,到一代偉大梟雄,是劉邦的點點滴滴改變了這一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