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金紅色故事傳説

來源:文書谷 2.8W

江西省,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贛(gàn),別稱贛鄱大地,是江南"魚米之鄉",古有"吳頭楚尾,粵户閩庭"之稱。那麼關於江西瑞金紅色故事傳説,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江西瑞金紅色故事傳説

江西瑞金紅色故事傳説

【毛澤東在瑞金和當地老百姓的感人故事】

紅軍橋

在瑞金城東6公里處葉坪村,有一座木頭搭建的橋,橫跨綿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邊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駐地,即葉坪革命遺址羣。這座橋被羣眾稱為"紅軍橋"。這座橋是毛澤東、也是黨和蘇維埃政府與羣眾的"連心橋"。

年的一天,毛澤東赴葉坪村 相鄰的洋溪村去調查農業生產方面的情況,研究部署中央蘇區經濟建設工作。途徑綿江河,發現架在河堤上的幾塊木板由於歲月滄桑和洪水的衝擊已經腐爛,人一上橋,橋身便晃晃悠悠,吱呀作響,非常危險。

毛澤東看見不遠處趕來陪同調查的鄉幹部老謝,一邊招呼一邊焦慮地説:"老謝你看,這座橋都成這個樣子,再不修一修,説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險呀!

老謝的臉刷地紅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最近農忙,沒時間顧上了,再説,農忙也很難僱人。"毛澤東在瞭解情況後説:"黨的幹部一定要急羣眾之所急,不能因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羣眾的基本的生活問題,它將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和根據地的建設!

毛澤東接着説:"現在不好請人,我們自己動手。

在毛澤東的提議下,鄉幹部改變了原先僱請工人修橋的打算,發動鄉村幹部利用午休時間找木頭備石料。到了施工的日子,毛澤東早早地來到河堤邊,與鄉村幹部一起抬木頭、扛石塊。老謝很不安地説:"毛主席,您工作那麼忙,這裏由我們來做就行了。"毛澤東拍拍老謝的肩膀説:"既然來了,就一起幹吧,人多力量大嘛,早一天修好就早一天方便羣眾。"臨近黃昏,綿江河上重新又架起了一座穩固的新木橋。

謝大娘家的"天窗

謝大娘住在葉坪村的北端,左鄰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謝家祠,也是當年全國蘇維埃區域黨的最高領導機關--中共蘇區中央局的駐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王稼祥等人就居住在謝大娘家的二層樓上。

一天晌午,毛澤東外出歸來,看見謝大娘在房間里納鞋。由於房間採光不好,謝大娘用線頭穿了幾次針眼都沒有成功。毛澤東連忙走過去,笑呵呵地説:"大娘,讓我來。"説話間,就把針和線連上了。毛澤東來到房間內看了看,問道:"房子光線不夠,為什麼不多開個窗呢?"大娘搖了搖頭説:"房子後長了棵大樹,即使窗子開得再多,也被它遮光了。"毛澤東聽謝大娘一説,心裏不由暗暗自責起來,是謝大娘把採光好的房間讓了出來,自己同住在一幢房內卻沒有及時發現。

當晚,毛澤東輾轉難眠,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來。

次日清晨,毛澤東叫警衞員拿來鋸子、鐵錘等工具,將謝大娘住房的樓板撬開了一平方米大小的方孔,用木鋸將樓板鋸成一個個柵欄狀,再用鐵釘固定,做成了一個平躺式的"窗口",同時將房頂上泥瓦換成了玻璃瓦。

不一會兒,暖暖的陽光從玻璃瓦透過天窗照進了房間。謝大娘感激地握住毛澤東的手,連連稱謝。至今這扇奇特的"窗户",依然還保留在謝大娘的房內,不僅成了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內的一道風景,也成為人們探究當年蘇區幹羣關係的獨特的"窗口"。

紅井

1933年4月,毛澤東隨臨時中央政府機關遷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壩,住在元太屋。

在這期間,毛澤東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瞭解情況,解決問題。一天,毛澤東來到村口,迎面走來一箇中年漢子,挑着滿滿的兩桶水,隨着步履肩上的扁擔一顫一悠,桶內混濁的水不時往外溢出,毛澤東關切地問:"老俵,這水往哪挑呀?

挑水的人叫楊家興。他沒想到會在村口遇上毛主席,邊走邊説:"挑回家做飯。

毛澤東一聽,連忙説,你等會兒。

這水你從哪挑來的?"毛澤東進一步問道。

池塘裏。"楊家興説完,轉身就要走。

毛澤東快步走到楊家興面前,攔住説:"你帶我去看看。

毛澤東和楊家興來到池塘邊,只見村邊連着幾口池塘,有的婦女在浣洗衣服,有的挎着菜籃在洗菜,有的在涮馬桶,旁邊還有三三兩兩的老俵用水桶來挑水。"其他地方沒有水源嗎?"毛澤東接着問。

沙洲壩這個村,是個荒沙地,常年乾旱缺水。平時,外鄉人都説,有女莫嫁沙洲壩,無吃無穿無水洗手帕。"楊家興無奈地回答着。

毛澤東聽了之後,想了想説:"為什麼不打口井呢?

聽説要打井,池塘邊的人一下就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説:"不是不想呀,以前連肚子都填不飽,大夥就沒心思了,將就着喝塘水了。

過去辦不到的事,我們今天要辦到,而且要辦好。"毛澤東動情地説。

在毛澤東的帶領下,蘇區軍民一起開挖了一口寬1.7米、深6米的水井。並從乾涸的河牀上挑來了鵝卵石,用三合土壘砌了井壁。毛澤東還下到井底鋪設了過濾澄水的石礫和木炭,井水常年不幹,清涼甘甜。從此,沙洲壩羣眾結束了飲用髒塘水的歷史。

紅軍長征後,國民黨幾次派人要填埋水井,沙洲壩人民奮起抗爭,用鮮血和生命保住了水井。解放後,沙洲壩人民對水井進行了維修,取名"紅井",並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表達了對毛澤東同志的深切懷念。紅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羣眾是我們的手腳

1931年9月28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和紅一方面軍總部從永豐遷駐瑞金葉坪村。葉坪的區、鄉幹部前幾天就開始忙着動員羣眾讓出空房,組織村民整治村周環境,清掃垃圾,以迎接他們的到來。

村子北頭的謝老漢,早就與老伴商量好了,將樓上光線好又通風的房間都讓了出來,自己搬到樓下帶着兩個年幼的孫子一塊住。收拾停當後,見村幹部領着個高個、面容和善的紅軍向他走來,一進屋村幹部就向他介紹,這就是以前常聽大名卻未見着的毛澤東,安排住在你們家。談話間毛澤東很隨和地登上二樓,看見房間整理得乾淨、整潔,感激説:"老謝,給你們添麻煩了。

謝老漢一聽,不好意思地回答:"不嫌棄就好!委屈你啦。

毛澤東呵呵地笑了一陣,之後又問:"你們住哪呢?

老謝回答説:"就在樓下。

毛澤東笑着繼續説:"我們就是一家人了。以後有什麼困難都可以跟我説,您老可不要客氣哦。

謝老漢聽了毛澤東這些親切的話語,激動得説不出話來。

毛澤東住下後,與同住在這裏的蘇區中央局委員們一起開始着手召開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和成立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各項準備工作。謝老漢見毛澤東一天到晚都是忙這忙那,自己孫兒很不懂事,每天不分早晚,有事沒事總要哭鬧一番,影響毛澤東手頭工作,很過意不去,總想找個機會搬出去。於是,找到村幹部,要求搬到別的地方住。村幹部也覺得他説得在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並幫助他很快聯繫了其他的房子。

老謝從村幹部家回來後,想到能早一天搬開就可以早一天不影響毛澤東的工作,於是出門邀了幾個鄰居來幫忙,抬的抬,打包的打包,急着要搬走。

不一會兒,搬動雜物的聲音還是驚動了毛澤東。毛澤東滿臉笑容走下樓來,問老謝:"你這是幹嘛呢?"老謝只好將幾個孫子吵鬧要搬家的事告訴毛澤東。聽説老謝要搬家,毛澤東的笑容從臉上消失了。當即批評村幹部,嚴肅地説:"這個房子本來就是老謝的,如果現在讓老謝搬走,我們就反客為主了,就損害了老謝的利益。"毛澤東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説:"羣眾是我們的手腳,如果離開了羣眾,我們的工作就寸步難行,我們的革命事業就成了無源之水。"村幹部聽了毛澤東的話,羞愧地點了點頭。毛澤東招呼大家把老謝家的東西重又搬了回去。隨後上前握住老謝的手説:"我是你的房客,房東要走了,我還不知情,我有責任,咱們還是要同在一個屋檐下。"毛澤東風趣的話語和密切聯繫羣眾的方法,使在場的同志深受感動。

我不能例外

1934年春,中央蘇區隨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加劇,為了補充實力,各地猛烈開展了擴紅運動,紅軍隊伍的擴大,對糧食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糧食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

為支援前方紅軍,臨時中央政府開展了節約糧食運動。毛澤東帶頭提出每天節約二兩米。毛澤東的身體本來就不太好,再加上吃不飽飯,經常感到頭暈眼花,身體越來越虛弱。警衞員吳吉清目睹毛澤東日漸消瘦的身體,心痛地勸道:"主席,你節約了幾天就行啦!你的身體那受得了呀!

不,決不能讓前線戰士餓着肚子去打仗,我們在後方挺一挺就過去了。"毛澤東不顧小吳的勸説。

有一天午餐,小吳瞞着主席偷偷向伙房多要了一蒲包飯,毛澤東發現後,要求小吳送回伙房。小吳説:"主席,飯都拿來了,你就吃吧!下次,我不多拿就是了。

不行,我是黨的幹部,應該帶頭執行,我不能例外。"小吳知道毛澤東的脾氣,只好極不情願地把飯送回了伙房。

由於毛澤東等領導人的身體力行,廣大羣眾也自動開展了節約糧食運動,從而節約了大量糧食支援紅軍,保證了前方軍糧的供給。

此外,臨時中央政府在動員節約糧食支援前線的同時,大力發展了農業生產,鼓勵開荒種糧種菜。毛澤東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在沙洲壩元太屋後的黃土崗上整畦種菜。

有一天,毛澤東又起早來到他開墾的那塊菜地。恰巧遇到正在晨練的赤衞隊。看到主席埋頭鋤草,汗水濕透了衣衫,平常白天忙於調查,夜裏又要整理材料,常常通宵達旦,紛紛勸説:"毛主席,你工作那麼忙,這地還是由我們來種吧!

毛澤東聽了,向他們揮了揮手説:"謝謝你們啊!要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我不能例外。"説完,又幹了起來,直到把地鋤完,才回去。

“我不能例外”。體現了毛澤東同志嚴於律己,克己奉公的美德和共產黨人的先鋒模範作用。

要做羣眾的主心骨年夏,瑞金下肖區兩個幹部來到沙洲壩元太屋向毛澤東彙報工作。一進屋,毛澤東看見他們臉有難色,心急火燎的樣子,心裏便猜出幾分,知道他們工作上又碰到什麼難題了,便放下案頭工作,一邊給他們倒上涼茶,一邊安慰地説,不着急,先歇一歇。

毛澤東聽完區幹部最近開展工作的經過,提醒道:"有沒有開展宣傳動員呢,各項工作要取得羣眾的理解和支持,必須要做艱苦細緻的工作,不是開一兩次會就可以完成的,關鍵要解決羣眾的後顧之憂;目前工作又多,不僅時間緊,任務重,如農業生產、認購公債、擴紅支前、節約糧食等等,工作要分輕重緩急來處理。平時,你們工作一忙,往往就顧此失彼了。"聽毛澤東這麼一説,兩個村幹部臉上露出了笑容,説:"毛主席,你幫我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

接着,毛澤東端起桌上的桃子招呼他們説:"來,吃桃子。"並對兩個區幹部説:"你們看,一個桃子,它就有一個桃核,桃核是很堅硬的。羣眾他們也應該有一個核心,這核心就是共產黨。我們都是共產黨員,要在羣眾中起核心的作用,就要了解羣眾的所思所想,把解決羣眾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作為我們工作的重點。

毛澤東的一席話,讓兩個區幹部豁然開朗。在毛澤東的影響下,下肖區幹部身體力行,工作踏實,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各項任務都能出色完成。尤其在擴紅支前活動中,出現了"八兄弟當紅軍"的典型,在中央蘇區影響很大,還受到《紅色中華》報的表揚。曾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巡視團巡視員的朱開銓同志,在《六十六年之革命生涯》一書中回憶道:"毛主席教育幹部,從不使用刺激的批評使人難受,而總是從愛護出發,啟發幹部自己來認識。"

【[故事]周恩來在瑞金 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

周恩來(1898—1976)江蘇省淮安縣人,原籍浙江省紹興市。1931年12月入瑞,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增補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2年兼臨時中央政府勞動與戰爭委員會主席;10月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和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黨代表。1933年春,任中共中央局黨務委員,代表中央領導軍事工作,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與朱德指揮紅一方面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重大勝利。中共六屆五中全會,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府主席團成員、中革軍委副主席,6月以後成為紅軍主力突圍“三人團”成員之一,10月率中央黨、政、軍機關和中央紅軍長征。

1931年12月,周恩來從上海經地下交通線輾轉來到中央蘇區就任年初成立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一職。這時,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剛剛在瑞金開過不久。周恩來雖未能到會,但仍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剛踏進蘇區的土地,周恩來高興地看到蘇區各地洋溢着濃烈的革命氣氛,但也驚愕地發現由於肅反擴大化,縣、鄉、村蘇維埃幹部不願多説話反映情況,一般老表見了“公家人”也惟恐避之不及。看到這樣的情況,周恩來心急如焚,夜不能寐。1932年新年伊始,周恩來第一次主持召開蘇區中央局會議,就專題討論蘇區肅反工作,並通過了旨在糾正肅反擴大化的《蘇區中央局關於蘇區肅反工作決議案》,從而有效地制止了蘇區肅反擴大化,受到黨內同志和黨外羣眾的由衷稱讚。

3月,周恩來赴贛縣江口主持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同時委派項英去瑞金縣城東面的東華山,請正在那裏賦閒“休養”的毛澤東即往前線參與決策。江口會議上,周恩來果斷決定放棄攻取贛州轉而分兵以擴大蘇區,毛澤東以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率領紅一、紅五軍團組成的東路軍向閩西發展,從而再度回到軍事領導崗位。不久,周恩來又支持毛澤東攻取漳州,展開時局的計劃,並親自組織後勤保障,調動瑞金、會昌、興國等地農民運輸隊隨軍行動,保證了漳州戰役的勝利。10月上旬,在“寧都會議”上,他堅持保留毛澤東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職務,留在前方參與指揮紅軍作戰。在此意見遭到否決的情況下,他受命接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職務。

寧都會議後不久,蔣介石在中央蘇區周圍集中重兵,發動第四次圍剿,周恩來與朱德靈活運用毛澤東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經驗,不斷排除“左”傾錯誤干擾,指揮紅一方面軍攻佔了黎川、建寧、泰寧、邵武、資溪、金溪等七個縣城。1933年2、3月間,又取得了黃陂、草台岡大捷,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

1934年9月,第五次反“圍剿”敗局已定,中央紅軍即將突圍轉移,為穩定南線局勢,周恩來派何長工、潘漢年與粵軍軍閥陳濟棠談判。10月初,談判成功,雙方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解除封鎖,相互通商,必要時相互借道”的協議。為紅軍突圍轉移時順利通過贛粵邊境創造了有利條件。10月中旬,周恩來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徵,離開瑞金。

關於江西省的建制沿襲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商朝時期,江西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禹貢》《周·職方》江西皆屬揚州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

秦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所轄地域與今日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十三州,江西屬揚州。三國時為吳地。獻帝建安五年(200)時,孫策分廬陵、雩都等縣置廬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孫權釐置彭澤郡(旋廢)、鄱陽郡。嘉禾五年(236),孫權廬陵南部都尉,隸揚州。

西晉元康元年(291),增設江州,領10郡,治所南昌。東晉鹹康六年(340),遷至潯陽郡(江西九江市),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大業末年,蕭銑及林士弘佔據江西。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其監察區下轄8州,治洪州(南昌市)。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958),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併入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仍置江西行省。江西行省轄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轄13路、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元末,陳友諒佔據江西。

明洪武九年(1376),置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轄13府78縣,布政使司衙門駐南昌府。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 。洪武二年(1369)瑞州路改置瑞州府;鉛山直隸州降縣;三年(1370)南豐直隸州降縣;九年(1376)江西行省改置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

20xx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