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故事700字

來源:文書谷 2.07W

歷史和故事之間有着很強的聯繫性,故事是歷史的傳播載體,起到了傳承歷史的作用,歷史則是故事的內涵,豐富了故事的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故事7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700字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700字篇一:李白與杜甫的相遇相交

李白與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相差11歲。

其實,李白不僅在實際年齡上比杜甫大11歲,而且在詩壇輩分上整整先於杜甫一個時代。

兩人見面時,李白已名滿天下,杜甫還只是嶄露頭角。杜甫早就熟讀過李白的很多名詩,此時一見真人,崇敬之情溢於言表。一個取得巨大社會聲譽的人往往會有一種別人無法模仿的輕鬆和灑脱,這種風範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讓他加倍地神采飛揚。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這種神采的,因此他一時全然着迷。

李白見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歷來不太懂得識人,經常上當受騙,但那是在官場和市井。如果要他來識別一個詩人,他卻很難看錯。即便完全不認識,只要吟誦幾首,交談幾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斷。杜甫令他驚歎,因此二人很快成為好友。他當然不能預知,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將與他一起成為執掌華夏文明詩歌王國數千年的最高君主而無人能夠覬覦;但他已感受到,無法阻擋的天才之風正撲面而來。

他們喝了幾通酒就騎上了馬,決定一起去打獵。

他們的出發地也是見面地,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部,舊地名叫陳留。到哪兒去打獵呢?向東,再向東,經過現在的杞縣、睢縣、寧陵,到達商丘,從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東地界,當時有一個大澤濕地,這便是我們的兩位大詩人縱馬打獵的地方。

當時與他們一起打獵的,還有一位着名詩人高適。高適比李白小3歲,屬於同輩。這位能夠寫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種慷慨佳句的詩人,當時正在這一帶“混跡漁樵”“狂歌草澤”。也就是説,他空懷壯志在社會的最底層艱難謀生,無聊晃悠。這是他的“地盤”,溝溝壑壑都瞭然於心,由他來陪獵,再合適不過。

擠在他們三人身邊的,還有一個年輕詩人,不太有名,叫賈至,比杜甫還小6歲,當時才26歲。年齡雖小,他倒是當地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在這片大澤濕地北邊今天山東單縣當縣尉,張羅起來比較方便。賈至還帶了一些當地人來湊熱鬧,其中也有幾個能寫詩的。

於是,一支馬隊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適,他帶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馬隊的主角,由賈至陪着;稍稍靠後的是杜甫,他又經常跨前兩步與李白並駕齊驅;賈至帶來的那些人,跟在後面。

當時的大澤濕地,野生動物很多。他們沒走多遠就挽弓射箭,揚鞭躍馬,奔馳呼嘯起來。高適和賈至還帶來幾隻獵鷹,這時也像閃電般躥入草叢。

箭聲響處,獵物倒地,大家齊聲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獵人,更像追逐嬉戲的小孩。馬隊中,喊得最響的是李白,而騎術最好的應該是高適。

獵物不少,大家覺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鮮,但賈至説早已在城裏備好了酒席。盛情難卻,那就到城裏去吧。到了酒席上,幾杯酒下肚,詩就出來了。即席吟詩的不是別人,是李白和杜甫,連高適也只能躲在一邊了,真是奢侈至極。

詩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內質卻是生命力的勃發——無論是詩的個體、詩的羣體、詩的時代都是這樣。沒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們喜歡的詩。因此,由詩人用馬蹄寫詩的曠野,實在可以看作被我們遺落已久的宏大課本。

詩人用馬蹄寫詩的地方也不少,但這兒,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寫,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獵活動中,高適長時間地與李白、杜甫在一起,並不斷受到他們鼓舞,決定要改變一種活法。很快,他就離開這一帶,遊歷去了。

李白和杜甫從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後,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東見面,高適也適時地趕了過來。不久,又一次告別,又一次重逢,那已經是秋天了。當冬天即將來臨的時候,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大詩人永久地別離了。

當時他們都不知道這是永訣,李白在分別之際還寫了“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的詩,但金樽再也沒有開啟。因此,這兩大詩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點,中間還有不少時間不在一起。

世間很多最珍貴的友情都是這樣,看起來親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細細一問卻很少見面。相反,半輩子坐在一個辦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進友誼的最外層門檻。

就在李白、杜甫別離的整整20xx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那時,李白已經54歲,杜甫43歲。他們和唐代一樣,都青春不再。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700字篇二:最著名的“酒肉”太子

乍看題目,也許有人會説哪個太子不喝酒吃肉啊!但本文中的這位皇太子卻是做酒肉買賣的,自任大掌櫃,還練就用手掂分量“一抓準”的絕活,最終又被廢黜於三升酒。故本人戲稱其為歷史上最著名的“酒肉”太子。

話説晉武帝司馬炎有個傻瓜兒子司馬衷。當初司馬炎把自己的才人謝玫賜予司馬衷,這傻瓜還算爭氣,不久謝玫便生下司馬遹。

這司馬遹天資聰穎。有一天夜裏,皇宮中失火,司馬炎登樓觀望,時年五歲的司馬遹扯住司馬炎的衣襟至暗處説:“夜裏突然出事,應當防備可能的變故,不可以站在亮處,讓別人看到君面。”

司馬炎聽後驚喜:這孫子太有才了!於是便在很大程度上看在司馬遹的份上,讓司馬衷做了繼任人。

可惜的是,這司馬遹成年後卻並不好學上進,整天介與左右隨從變着花樣玩耍,加之那皇后賈南鳳指使宦官引誘,使司馬遹變得奢侈揮霍又驕橫暴虐。

身為皇太子,他月俸祿五十萬錢,但經常預支兩個月還不夠花銷。無奈之中,便在他的東宮開起酒肉店,做起酒肉等一干買賣撈點“外快”。

皇太子開的店,大概不敢有人收税賦,也用不着繳納市場管理費、衞生檢疫費、牲畜屠宰費和保護費之類的,所以買賣興隆。

資治通鑑》第八十三捲上説司馬遹“於宮中為市,使人屠酤(“酤”是古代的一種清酒),手揣斤兩,輕重不差。”

司馬遹的生母原是屠夫家的女兒,也許是受外公的影響,司馬遹對屠宰與賣酒肉尤其感興趣,不僅自任酒肉鋪子的大掌櫃,還不時在櫃枱前做夥計。他能憑手感掂量出酒肉的分量,試稱後斤兩竟分毫不差,讓顧客覺得難以置信。

如此“絕活”,要是趕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司馬遹完全可能被樹為商業戰線“一抓準”標兵之類的先進典型。

若從現代“品牌效應”的角度看,這“皇太子”無疑是一大品牌,那“一抓準”又是一大品牌。有此“兩大品牌”,酒肉鋪子的生意便可想而知。

司馬遹開酒肉鋪子,既為賺錢,也作為一種自得其樂的玩耍,而且玩耍的興趣越來越廣。

據時任太子洗馬江統給司馬遹的上書可知,司馬遹還愛好陰陽家的小把戲,按風水對東宮大加修繕,各類陳設都拘泥於風水上的禁戒忌諱。他親自在後園從事雕樑畫棟的勞作,確實是天賦一雙巧手,若不是生在帝王之家,本應該是一個難得的能工巧匠。

如此大興土木,開銷實在太大,酒肉鋪子生意最好也難以為繼。司馬遹又讓西園出售蔬菜、藍草子、雞、麪粉等,開起了雜貨“超市”。

所謂玩物喪志,沉溺於玩樂之中的司馬遹,已顧不上每日清晨問候侍奉皇帝的規矩,對太子洗馬、中舍人的規勸是不聽反怨。

他還搞惡作劇,把針插在中舍人杜錫常坐的氈子中,杜錫被針扎得鮮血直流。

之後,又中了賈南鳳所設圈套,一氣喝下三升矯詔所賜之酒,在醉得不省人事時抄寫一封給傻瓜皇帝的大逆不道之信。從而先丟太子位,後被賈南鳳使人根除。

熱衷酒肉買賣,又被廢黜於三升酒。“酒肉”太子司馬遹死的那年夏季,出現日食。之後便是“廢后不廢帝”的宮廷政變與“八王之亂”。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700字篇三:貪官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乾隆帝做了六十年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了勝利。他志滿意得,驕傲起來,把自己稱做“十全老人”。他越來越喜歡聽頌揚的話,於是,就有人用討好奉承的手段取得他的寵信,掌握了大權。

有一次,乾隆帝準備出外巡視,叫侍從官員準備儀仗。官員一下子找不到儀仗用的黃蓋。急得不知怎麼才好。

乾隆帝十分惱火,問:“這是誰幹的好事?”

官員們聽到皇帝責問,嚇得張口結舌。有一個青年校尉在旁從容不迫地説:“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責任。”

乾隆帝側過臉一看,那個校尉眉目清秀,態度鎮靜,乾隆帝心裏高興,把追問黃蓋的事也忘了,問他叫什麼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珅(音shēn)。乾隆帝又問他的家庭情況,讀過哪些書,和珅也無不對答如流。

乾隆帝十分讚賞和珅,馬上宣佈他總管儀仗,以後又派他當御前侍衞。和珅是個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什麼,他件件都辦得十分稱心;乾隆帝愛聽好話,和珅就盡説順耳的。

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當作親信,和珅也步步高昇。不出十年,從一個侍衞提升到了大學士。後來,乾隆帝還把他女兒和孝公主嫁給和珅的兒子。和珅跟皇帝攀上了親家,那權勢更別提有多大了。再加上乾隆帝年老力衰,朝政大事,就自然落在和珅手裏。

和珅掌了大權,別的大事他沒心思管,卻一味搜刮財富。他不但接受賄賂,而且公開勒索;不但暗中貪污,而且明裏掠奪。地方官員獻給皇帝的貢品,都要經過和珅的手。和珅先挑最精緻希罕的留給自己,挑剩下來再送到宮裏去。好在乾隆帝不查問,別人也不敢告發,他的貪心就越來越大了。

有一回,有個大臣叫孫士毅,從南方回到北京,準備朝見乾隆帝,正巧在宮門口遇到了和珅。和珅一見孫士毅手裏拿着一隻盒子,就問:“你手裏是什麼東西?”

孫士毅説:“沒什麼,是一隻鼻煙壺。”

和珅走上前去,不客氣地把盒子抓在手裏。打開一看,那隻鼻煙壺竟是用一顆大珠子雕刻出來的。和珅拿在手裏,看了又看,嘴裏連聲嘖嘖稱讚,涎(音xián)皮賴臉地説:“好寶貝!就送給我,怎麼樣?”

孫士毅慌忙説:“哎,不行了。這件寶貝是準備獻給皇上的,昨天已經奏明皇上了。”

和珅臉色一沉,把珠壺往孫士毅手裏一塞,冷笑着説:

“我不過眼你開個玩笑,何必那樣寒酸相!”

孫士毅把那隻珠壺獻給了乾隆帝。過了幾天,他又跟和珅碰在一起,只見和珅得意揚揚地説:“我昨天也弄到一件寶貝,您看看,能不能跟您上次進貢的那隻比?”

孫士毅走過去一看,原來就是他獻給乾隆帝的那隻珠壺。孫士毅嘴裏隨口應付了幾句,心裏想,這件寶貝怎麼會落到和珅手裏,一定是乾隆帝賞給他了。後來,他偷偷打聽,才知道和珅是買通太監從宮裏偷出來的。

和珅利用他的地位權力,千方百計搜刮財富,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員,知道他的脾氣,就儘量搜刮珍貴的珠寶去討好和珅。大官壓小吏,小吏又向百姓層層壓榨,百姓的日子自然越來越難過了。

乾隆帝在做滿六十年皇帝后,傳位給了太子顒琰(音yóngyǎn),顒琰即位,就是清仁宗,又叫嘉慶帝。

嘉慶帝早知道和珅貪贓枉法的情況。過了三年,乾隆帝一死,嘉慶帝馬上把和珅逮捕起來,叫他自殺;並且派官員查抄和珅的家產。

和珅的豪富,本來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結果,還是讓大家大吃一驚。長長的一張抄家清單裏,記載着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希奇古董,多得數都數不清,粗粗估算一下,大約值白銀八億兩之多,抵得上朝廷十年的收入。

後來聽説,那查抄出來的大批財寶,都讓嘉慶帝派人運到宮裏去了。於是,民間就有人編了兩句順口溜諷刺説:“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