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

來源:文書谷 2.07W

文化,是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總結、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發展的體現。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篇一:温公愛兄

司馬光一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朝廷。他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人們除了對他的德行備極推崇之外,他發乎真誠的友愛兄弟的情懷,更是流傳千古。

司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兩人的感情特別地好。當司馬光退居在洛陽的時候,每次返鄉探親,總會探望兄長,他對哥哥既敬重又倍極關懷。

當時伯康已八十歲了,而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長就如同事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羸弱,消化不佳,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顧頗為費神。所以每當吃完飯不久,温公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東西?」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

當季節的交替,氣候極其不穩,老人最怕的是着涼。所以天氣稍稍轉涼,司馬光就常常輕撫着兄長的背,並關切地問道:「衣服會不會太薄?會不會冷?」隨時都注意到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夠保暖。日日噓寒問暖,兄弟間的情懷自然地流露,這是何等地温馨感人!

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往往超過父母,故應該彼此相互提攜照顧,正所謂是「同氣連枝,骨肉相連」。又諺雲:「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因而,兄弟間真摯的友愛,是多麼地彌足珍貴,我們應當更加地珍重愛惜。

温公和兄長間的手足情懷一直是古今的美談。故李文耕説道,司馬温公是「一代完人」,他的品德、學識、涵養都無懈可擊,他的孝順、友愛、忠誠都出自於天性,是我們後人的表率。

孟子説:「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也就是説,孩子在孩提時代懂得敬愛父母,稍微長大之後懂得友愛兄弟,這些都不用學習就能知道的,因為它是源自於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

温公雖然高官顯貴,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僕人代勞,鉅細靡遺,都親自操持,這種至情至親的手足之愛,與下人照顧是全然不同的。我們想想,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顧,那是何等感人的畫面!

對於兄長伯康,温公是恭敬到了極處,也愛護到了極處,所謂「友愛至極,無以復加」。《禮記》雲:「聽於無聲,視於無形。」難道不正是如此嗎?

的確,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擁有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畢竟人懂得珍惜的時候短,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後才知後悔,為什麼過去不對他好一點?所以珍惜親情的可貴,是何其重要!

温公的兒子司馬康,也繼承父親之志,自幼就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不僅學識淵博,更通曉經史,又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史學功底,參與了父親《資治通鑑》的編纂工作。侍奉父母極其孝順的他,在母親去世之後,悲痛至極,三天三夜都滴水不進,哀痛逾恆,完全看到温公的風範。

司馬康為人恭敬謹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們見到他温文的舉止和脱俗的內涵,即使不認識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馬光的兒子。因為深厚的學識與嚴謹的家風,薰陶了他非凡的氣宇。他能如此優秀,都與父親的教誨息息相關。

司馬温公照耀青史的偉大風範,啟發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人們從他不凡的品操中,體會到了真正的忠誠愛國與骨肉的至情,也見到了一位讀書人能「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善天下」的卓絕操守。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身體力行,追隨這種不朽的精神風範,世世代代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篇二:孔繁森廉潔小故事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据,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裏,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説:“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裏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羣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羣眾買藥,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篇三: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胸懷大志,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但是他捨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説:“好男兒志在四方,本應該趁年輕時去外面闖蕩,你這樣捨不得家庭,怎麼能成就一番事業?”百里奚聽妻子這樣説,感覺很慚愧,於是下決心出去闖蕩。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隻老母雞殺了為他送行。可是柴房裏卻沒柴了,於是妻子就把門閂拆下來燒了。百里奚告別了妻兒,開始闖蕩。他到過很多地方,雖然他很有才學,但是由於沒有人舉薦,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很快,20xx年過去了,百里奚還是沒有取得什麼成就。此時,秦穆公聽説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談之後瞭解到百里奚確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便封他為相,此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百里奚盡心輔佐秦穆公,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篇四:刮目相看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他出身貧寒,所以他讀書不多,懂得的知識很少。有一次,吳王孫權勸他多讀些書,説讀書對治軍有很大的益處。呂蒙就決定下一番苦功夫,不辜負吳王的期望。從那以後,呂蒙不管軍務如何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時間讀書,漸漸地,學問大有長進。一天,東吳大都督魯肅跟呂蒙談起了軍事。呂蒙提出的見解非常深刻而精闢。魯肅聽後,覺得他跟自己以往印象中重武輕文的呂蒙大不相同,就大為讚賞。呂蒙開玩笑地説:“咱們三日不見,你當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看了)了呀!”

呂蒙的先天條件並不好,但他具有不斷進取的精神,所以最終達到智勇兼全。對青少年來説,為了今後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須從現在開始,抓緊寶貴的學習時間和機會,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培養競爭意識,樹立憂患意識。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篇五:薛譚學歌

戰國時有個叫薛譚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學藝。沒學多久,薛譚便自以為把老師的技藝全學到手了,於是向老師辭行。秦青也沒挽留,只是説明日要為他餞行。第二天一早,秦青在大道邊的涼亭裏為薛譚擺上了酒菜。酒過三巡後,秦青引吭高歌,對薛譚唱起了送別曲。這一曲時而高亢激昂,直入雲霄;時而婉轉動聽,使整個樹林充滿迴響。薛譚聽後自愧不如,趕緊向秦青謝罪,希望留下繼續學習。秦青見薛譚誠心悔悟,就又留下了他。從此,薛譚安下心來學習,再也不輕易説回家了。

薛譚學歌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學習要有始有終,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於表面,如果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到最後就什麼也學不到。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同樣需要端正學習態度,要由淺至深,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掌握知識或技能的精要,實現自身的終極價值。

文化,是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總結、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發展的體現。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篇一:温公愛兄

司馬光一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朝廷。他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人們除了對他的德行備極推崇之外,他發乎真誠的友愛兄弟的情懷,更是流傳千古。

司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兩人的感情特別地好。當司馬光退居在洛陽的時候,每次返鄉探親,總會探望兄長,他對哥哥既敬重又倍極關懷。

當時伯康已八十歲了,而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長就如同事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羸弱,消化不佳,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顧頗為費神。所以每當吃完飯不久,温公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東西?」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

當季節的交替,氣候極其不穩,老人最怕的是着涼。所以天氣稍稍轉涼,司馬光就常常輕撫着兄長的背,並關切地問道:「衣服會不會太薄?會不會冷?」隨時都注意到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夠保暖。日日噓寒問暖,兄弟間的情懷自然地流露,這是何等地温馨感人!

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往往超過父母,故應該彼此相互提攜照顧,正所謂是「同氣連枝,骨肉相連」。又諺雲:「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因而,兄弟間真摯的友愛,是多麼地彌足珍貴,我們應當更加地珍重愛惜。

温公和兄長間的手足情懷一直是古今的美談。故李文耕説道,司馬温公是「一代完人」,他的品德、學識、涵養都無懈可擊,他的孝順、友愛、忠誠都出自於天性,是我們後人的表率。

孟子説:「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也就是説,孩子在孩提時代懂得敬愛父母,稍微長大之後懂得友愛兄弟,這些都不用學習就能知道的,因為它是源自於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

温公雖然高官顯貴,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僕人代勞,鉅細靡遺,都親自操持,這種至情至親的手足之愛,與下人照顧是全然不同的。我們想想,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顧,那是何等感人的畫面!

對於兄長伯康,温公是恭敬到了極處,也愛護到了極處,所謂「友愛至極,無以復加」。《禮記》雲:「聽於無聲,視於無形。」難道不正是如此嗎?

的確,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擁有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畢竟人懂得珍惜的時候短,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後才知後悔,為什麼過去不對他好一點?所以珍惜親情的可貴,是何其重要!

温公的兒子司馬康,也繼承父親之志,自幼就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不僅學識淵博,更通曉經史,又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史學功底,參與了父親《資治通鑑》的編纂工作。侍奉父母極其孝順的他,在母親去世之後,悲痛至極,三天三夜都滴水不進,哀痛逾恆,完全看到温公的風範。

司馬康為人恭敬謹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們見到他温文的舉止和脱俗的內涵,即使不認識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馬光的兒子。因為深厚的學識與嚴謹的家風,薰陶了他非凡的氣宇。他能如此優秀,都與父親的教誨息息相關。

司馬温公照耀青史的偉大風範,啟發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人們從他不凡的品操中,體會到了真正的忠誠愛國與骨肉的至情,也見到了一位讀書人能「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善天下」的卓絕操守。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身體力行,追隨這種不朽的精神風範,世世代代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篇二:孔繁森廉潔小故事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据,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裏,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説:“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裏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羣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羣眾買藥,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篇三: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胸懷大志,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但是他捨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説:“好男兒志在四方,本應該趁年輕時去外面闖蕩,你這樣捨不得家庭,怎麼能成就一番事業?”百里奚聽妻子這樣説,感覺很慚愧,於是下決心出去闖蕩。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隻老母雞殺了為他送行。可是柴房裏卻沒柴了,於是妻子就把門閂拆下來燒了。百里奚告別了妻兒,開始闖蕩。他到過很多地方,雖然他很有才學,但是由於沒有人舉薦,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很快,20xx年過去了,百里奚還是沒有取得什麼成就。此時,秦穆公聽説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談之後瞭解到百里奚確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便封他為相,此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百里奚盡心輔佐秦穆公,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