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故事會手抄報素材

來源:文書谷 2.1W

歷史故事即生動又有趣,符合現代國中生的心理狀態,而且也更符合現代國中思維發展的需要,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古代人物故事會手抄報素材。

古代人物故事會手抄報素材

古代人物故事會手抄報素材1:梅蘭芳蓄鬍拒為侵略者演出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梅蘭芳被迫從北京遷居上海。為應和國內的抗戰氣氛,他傾注了極大的愛國熱情,連續趕排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劇,以期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日士氣。與此同時,他接到了蘇聯官方的演出邀請,然而如果乘火車去蘇聯,則必須經過“偽滿洲國”。得知此事,他明確向蘇方表示:絕不會踏過日本侵略者侵佔下的中國土地去蘇聯,否則寧願取消此行。蘇方見他態度堅決,不得已改派專輪將他先接到海參崴,然後再在那裏乘火車直達莫斯科。抵達蘇聯後,他的演出大獲成功,原定8場演出,被增加至15場,大部分蘇共政治局委員和包括高爾基在內的文藝界知名人士都到場觀看,最後一場謝幕達18次之多。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很快侵佔了上海。自此,梅蘭芳開始堅決拒絕登台演出,不給日本侵略者表演。由於斷絕了經濟來源,梅蘭芳一家生活窘迫,甚至靠典

當度日。此間,曾有一個偽裝成好人的漢奸數次上門糾纏遊説,“演幾場普通的營業戲和政治毫無關係,您現在坐吃山空,生活很不寬裕,只要梅老闆出來演一場,一百根金條馬上送到府上!”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朋友勸説梅蘭芳為了生計去演出幾場;但也有朋友力薦梅蘭芳拒絕演出,避免給日本人留下口實。多重壓力聚於梅蘭芳一人身上,最終,梅蘭芳喝道,“這個口子開不得!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我們不能上這個當!”

蓄鬍明志拒為日本人登台

1938年初,梅蘭芳全家移居香港,深居簡出,很少露面。他每天作畫,他喜歡畫飛鳥、佛像、草蟲、游魚、蝦等物。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梅蘭芳開始思考對策,並想出了“蓄髮明志”的辦法。他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説,“當時只感覺到形勢越來越嚴重,得想個辦法對付。有一天早晨正對着鏡子刮臉,忽發奇想,如果我能長出泰戈爾那樣一大把鬍子就好了。於是我三天沒刮臉,鬍子長得還真快,小鬍子不久就留起來了。雖沒有成為飄灑胸前的美髯公,沒想到這還真成了我拒絕演出的一張王牌。”

在此期間,曾有漢奸褚民誼來勸降,他本身也是資深票友,梅蘭芳拒絕之後,嘲諷他説:“你演得好,不如你自己演吧。”梅蘭芳還對友人説,“別瞧我這一撮鬍子,將來可有用處。日本人要是蠻不講理,硬要我出來唱戲,那麼,坐牢、殺頭,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駐軍司令酒井看到梅蘭芳蓄鬍子,驚訝地問:“像你這樣的大藝術家,怎能退出舞台藝術?”梅蘭芳回答説:“我是個唱旦角的,如今年歲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經不能再演戲了,這幾年我都是在家賦閒習畫,頤養天年啊!”數日後,酒井派人找梅蘭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幾場,以表現日本統治香港後的繁榮。正巧,此時梅蘭芳患了嚴重牙病,半邊臉都腫了,酒井獲悉後無可奈何,只好作罷。

賣畫謀生打傷寒針佯裝病

為了擺脱香港日偽的糾纏,梅蘭芳一家當機立斷,離開香港返回闊別三年多的上海老家。此舉令日本侵略者惱羞成怒,將其存於香港銀行的高額存款全部凍結。梅蘭芳全家的生活頓時舉步維艱,梅蘭芳夫人急中生智,提議像何香凝女士一樣賣畫謀生。當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蘭芳先生畫作,歡迎光臨”的廣告時,爭相購買。不到兩天就全部售罄,許多知名人士還提出為梅蘭芳辦畫展。

然而日偽漢奸獲知此事後大肆搗亂,派來便衣警察提前進入展覽大廳大做手腳,驅趕前來參觀的羣眾。梅蘭芳走進展廳後,發現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彆着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還有一些寫着“送東京展覽”。梅蘭芳夫婦目睹此景,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紙刀,刺向一幅幅圖畫。

之後不久,汪偽特務頭子吳世寶提出要宴請梅蘭芳做一次慰問演出,並於次日對梅蘭芳夫人説,“如今日本人當道,還是識相點為好。”梅夫人當即回擊説:“梅蘭芳是個中國人,豈能出賣祖宗、放棄節操!”特務頭子聽後勃然大怒,硬領着梅夫人去看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在宴席上端來一鐵罐硝鏹水進行威脅,梅夫人毫不畏懼,鎮定自若地説:“硝鏹水豈能毀掉他的國格和人格!”言罷,拂袖而去。

在這一嚴峻形勢下,梅蘭芳夫婦想起在香港以牙痛驅走日本人的經驗,連續注射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冒着數日高燒40度的生命危險,佯稱病重。日本人來後,摸了梅蘭芳滾燙的額頭,信以為真,只好無奈地搖着頭走了。

抗戰勝利落須恢復青春容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了。正在全家歡慶的那一天,梅蘭芳忽然從客廳裏不見了,老幼正在詫異,梅蘭芳眉開眼笑地以摺扇半遮着臉的下部從內室出來,幽默地笑道:

“瞧!我給你們變個戲法兒!”然後,他像魔術師般的緩慢地移開摺扇,露出了依然當年的青春面容,小鬍子突然消失了!這引起了全家和許多在座老朋友的一片歡呼。

史蹟尋蹤

梅蘭芳紀念館

梅蘭芳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這裏是梅蘭芳度過人生最後20xx年的地方。1986年10月,故居對外開放。院內陳列着梅蘭芳使用過的部分戲裝、道具、館藏資料及國內外友人贈送梅蘭芳的書法、繪畫等紀念品。

補白

梅蘭芳入黨

1959年3月16日,梅蘭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入黨時他談起自己説:“我在抗戰時期有點愛國表現,黨肯定我,人民鼓勵我,我感到莫大安慰。我知道,黨和人民鼓勵我,是體諒我當時的實際處境,能夠保持氣節,覺得難能可貴。可是我意識到自己做得還是很不夠的。比如説,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中國人都像我那樣隱居起來,中華民族能解放嗎?所以比起八路軍、新四軍,特別比起那些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和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奮戰、流血犧牲的文藝戰士,我感到慚愧,我今後要向他們學習。”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

古代人物故事會手抄報素材2:劉伯温的故事

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從鳳陽出發,攻克了金陵,旗開得勝,威風凜凜。進軍江浙又獲節節勝利,取金華,定括蒼,更是振奮人心。朱大將軍為創建大業,壯志滿懷,派人蓋起了禮賢館,叫人貼出了招賢榜。浦江宋濂,麗水葉琛,龍泉章溢,都引到了婺江。

朱元璋大將軍歡歡喜喜,設宴迎賢,大營內外熱熱鬧鬧,燈火輝煌。席上,金華火腿噴噴香,蘭溪鯉魚活鮮鮮,紹興老酒綠汪汪。宴間,宋濂站起來説:“大將軍,我仨才疏學淺,恐怕邦不了大忙。還有一個好友,名叫劉伯温,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滿腹文章,才學過人。將軍如願意,可派人聘他來,共輔大業,建國安邦。”朱元璋一聽又驚又喜,忙説:“你,你快講,劉賢士今在何方?”

宋濂見朱元璋求賢若渴,便説:“劉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朱元璋“嗯”了一聲,也説:“劉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葉琛説:“到九都要過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崗。”

朱元璋“啊”了一聲,跟着説:“到九都要過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崗。”

章溢説:“你要誠心去聘,黃銅不值錢,黃金不論兩!”

朱元璋“唔”了一聲,點點頭説:“你要誠心去聘,黃金不值錢,黃銅不論兩!”

宋濂三人輕輕地發了笑,朱元璋知道自己説錯了,臉紅得象塊豬肝,慌忙舉起酒杯説:“來來來,痛飲幾杯吧!”

朱元璋要派人去請劉伯温了,大營裏外忙得團團轉,絲庫取綢緞,銀庫包白銀。綢緞量了一千尺,白銀稱了一千兩,朱元璋馬上派人送到南田去。那送禮的人們翻過了七十二崗,涉過了三十六條水,走啊走,走了七天七夜,好容易才找到南田,尋到劉伯温。

這一天,劉伯温正在家裏看書,見來了幾個生人,還挑着許多東西,便問道:“你們要做什麼?”送禮的人笑笑,説明了來意。劉伯温聽後,搖搖頭,禮物一點不收,話語一句不講,只顧自個走出門,裝着是砍柴放羊,上山去了。送禮的人怏快不樂地回到婺江,把去請劉伯温的情形一説,朱元璋大失所望。他想,莫不是嫌我太小氣嗎?於是,便叫人再加綢緞一千尺,再加白銀一千兩,火速送往南田。

那知道,這一回啊,送禮的人到南田村口,劉伯温就知道了。他關了門,離開村莊,爬上後山崗,看起了風光。那些送禮人便追出了村,爬上後山崗,總算又找到了劉伯温。一看是前些天來過的原班人馬,劉伯温就笑笑説:“請你們告訴大將軍,我伯温什麼財物也不要,只討他白紙一張!”話才説完,劉伯温就自個兒走下山崗。

送禮人回到婺江對朱大將軍説後,朱元璋從黑夜想到天明,也猜不透劉伯温要白紙是啥明堂。“真是個怪人,白銀不要,要白紙一張!”朱元璋左思右想還是摸不着底,只好糊里糊塗地對送禮人説:“好吧,就送給他白紙一張!”

白紙一張,四四方方,送到南田,劉伯温果然收下,當下就動身來婺江。

哈哈,一張白紙勝過綢千尺,勝過銀千兩,請到了劉伯温,朱元璋樂了,看看燈,燈在跳,看看火,火更旺。

朱元璋在禮賢館見劉伯温。劉伯温對朱元璋説:“將軍送我銀兩、綢緞,小才不敢無功受獎;討來白紙一張,奉還草書幾行。”劉伯温果真送上白紙黑字一張,朱元璋接過一看,大吃一驚,原來那上面寫着有關時務的十八條妙計,一條條清清楚楚,有根有據,全都説在理上。看啊看,朱元璋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站起來,一巴掌拍在茶碗上,連聲説:“想不到啊想不到,劉賢士真是一片忠腸!”禮賢館可熱鬧了,劉伯温只是笑笑,朱元璋心裏甜滋滋的,象注滿了蜂蜜。

一天,朱元璋正在吃麥餅,只咬了一口,遠遠看見劉伯温走來,就放下不吃了。他想,人家都説伯温同諸葛亮一樣會神機妙算,今天倒要試試,於是拿起一隻碗扣在麥餅上。劉伯温走到身邊,朱元璋就指着那碗説:“劉賢士啊劉賢士,你説碗下是啥麼事?”

劉伯温搖搖頭説:“恐怕猜不中吧!”

朱元璋便説:“猜不中也沒有要緊吆!”

劉伯温看了一眼,便説:“將軍要我説,我便説,我看那,又象日又象月,好似金龍咬個缺。”

朱元璋笑笑,看已被猜中,進而又説:“劉賢士真是神機妙算,就請算一算我的命吧!”

劉伯温也笑笑説:“將軍要我當個算命測字先生,那我就開言了,請將軍快寫個字來!”

朱元璋不知是真是假,果然用手蘸着茶水,在桌上寫了個“鳳”字。

劉伯温知道朱元璋還在試探自己,便皺了皺眉頭,閉上雙目,象算命測字人一樣唸了起來:“鳳是凡間鳥,百鳥都朝陽。鳳陽鳳陽,帝王之鄉,鳳陽鳳陽,不是建都地方。”劉伯温每念一句,朱元璋的眼睛都瞪大三分,頭頸往上伸一伸。原來鳳陽是安徽的一個縣名,朱元璋出生在鳳陽,一心想打回鳳陽建都。他好生奇怪,怎麼自己的心思都會被猜出來呢?可朱元璋卻故意説:“劉賢士説的有理,只是,地上的小蛇難成龍,山中的猢猻不敢稱王,我沒有想過要建都鳳陽啊!”

劉伯温知曉將軍有意包藏,也認真地説:“那是我白白糟蹋了將軍白紙一張!”

朱元璋一聽,連忙説:“好好,膽大騎白馬,心大管天下,劉賢士志存高遠,必成大業。”

從此,朱元璋信用了劉伯温,劉伯温也盡心竭力輔佐朱元璋。文武結合,果真建國定邦,保全了一段大明王朝太平盛勢的歷史。

古代人物故事會手抄報素材3:徐文長難倒竇太師

徐文長(1521-1593)明文學家、書畫家。名渭,初字文清,後改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年二十為生員,屢應鄉試不中。中年做過幕僚,於抗倭軍事,多所籌劃。後編寫《會稽縣誌》,曾對地方的政治、經濟,提出一些改革主張。徐氏善詩文,風格新奇,不落窠臼。所作戲曲論着、雜劇,頗有超越前人見解和打破陳規之處,有些作品表現對當時政治現實的不滿。工書法,行草縱逸飛動。擅繪畫,特長於花鳥,用筆放縱,水墨淋漓,頗有創造。對後世大寫意花卉畫很有影響。着作有戲曲論着《南詞敍錄》,雜劇《四聲猿》,詩文《徐文長全集》等。

徐文長從小就很聰明,十多歲時學問已經相當淵博。

有一年秋試,皇帝派了一個叫竇光鼐的老太師到紹興來主試,他為了籌備考務,提前來到紹興。

竇太師每次遊街過市,總是有一塊“天下無書不讀”的御賜金牌扛在前面,鳴鑼喝道,耀武揚威,自以為文章壓倒天下,目空一切,傲慢非常。

這天,正是盛暑季節,炎熱非常。徐文長聽説竇光鼐要來了,心想:把他的御賜金牌除下,給他一個下馬威。主意既定,就赤膊坦腹,睡在東郭門內的官道當中。

“嘡嘡……”鳴鑼喝道的聲音越來越近。頭牌執事看見一個小孩睡在官道當中,就稟告老太師:“有個小孩擋官攔道!”竇光鼐聽説擋道的是小孩,他不以為意,吩咐停轎,自己出來看看。只見那攔道的小孩睡得很熟,連忙把他叫醒。徐文長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發落。竇太師開言問道:“你睡在石板上作什麼?難道不怕皮膚燙焦?”徐文長大大方方地回答説:“不作什麼,曬曬肚皮裏的萬卷書”。竇太師聽他口氣很大,就説:“既然你喜歡讀書,一定還會對課。我有個課要你對,對不出,你應該讓道迴避。”徐文長立刻提出反問:“如果對得準,那怎麼辦?”竇太師心想:一個小孩有什麼了不起。就隨口説:“如果對得好,把全副執事停在這裏,老夫步行進學宮!”

竇太師想起紹興南街有三個閣老台門,便隨口出題:“南街三學士”,徐文長不加思索,回對:“東郭兩軍門”。竇太師一聽,覺得南街對東郭,文官對武將,而且這五個台門都是紹興城內有名氣的,不由得點頭稱讚:“奇才!”這時徐文長故意問竇太師:“你那塊金牌上的六個大金字,作何解釋?”竇太師聽他問起金牌,馬上得意地説:“皇上曉得我天下無書不讀,因此御賜這塊金牌!”徐文長接着又問:“那麼,太師爺,你對《時憲書》總該熟讀吧?”竇太師被問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説熟讀,就連書名也沒有聽到過。徐文長見時機已到,把早已準備好的《時憲書》拿出來,遞給竇太師説:“太師沒讀過,學生倒會背。”説着,就朗朗地徑自背誦起來,背得又流利,又純熟。

竇太師果然也聰穎,真是過目不忘,名不虛傳,等徐文長背完,他也會背了,但徐文長還能倒背,竇太師卻不會。徐文長理直氣壯地問:“太師爺既有書未讀,那麼這塊金牌將作何處理?”竇太師尷尬地説:“那當然對我不適用了!”

竇光鼐只好實踐自己的諾言,剛想舉步朝學宮走去,徐文長卻叫住他:“啟稟太師,自古中國才子算浙江,浙江才子算紹興,紹興處處出才子,太師要小心提防!”竇太師冷笑一聲,憤然而去。

等到開考的時候,大家寫好文章,收畢文卷,竇太師吩咐暫勿退場,一面抽卷閲讀,好的果然很多,特別是徐文長的考卷寫得更好,但是卷後卻畫上了徐氏祖先的靈位,竇太師藉此提筆落批:“父親雖好,祭祖太早。”

為了想試試紹興才子的本領,竇太師唸了一個課:“寶塔圓圓,六角八面四方。”叫大家對來。全場默然無聲,大家都想不出好句。竇太師連聲催促,全場只好舉起一隻手來搖搖。竇太師一看,沒有不搖的人,連徐文長也在內。

這時候,竇太師洋洋得意,禁不住冷言相嘲:“紹興果然多才子,對起課來變呆痴!”竇太師正想返場,徐文長突然高聲喊道:“太師你弄錯了,我們都已對出,而且對得很好。”竇太師一下愣住了!徐文長接下去説:“這個課我們人人從小會對,因為考場規矩森嚴,不能你言我語,鬧成一片,只好用手搖搖作個暗號,就是對:‘玉手尖尖,五指三長兩短。’不是很好嗎?”竇太師經他一説,驚訝得呆若木雞。

從此,竇光鼐進出府門,只聽到鳴鑼喝道的聲音,再也看不到“無下無書不讀”的御賜金牌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