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熱門]

來源:文書谷 1.8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熱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一、《給教師的建議》揭示了基礎教育的奧祕。

基礎教育似乎是十分淺顯的,幾乎什麼人都可以對此評頭品足,但它又彷彿是十分神祕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費畢生的精力都沒能把它研究透徹,以至於每一次的教育教學改革都要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動員,進行一番又一番的“”。然而,當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之後,就會給我們一種豁然開朗感覺: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通過具體的教育案例,幫助我們明確如何認識和對待學生的規律和道理,有助於我們的每一個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處理學生及其所出現的問題。

《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通過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閲讀課外書籍來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對於我們在教育中解決對“後進生”教育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有着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運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實踐,有説服力地解析一個一直困擾着人們的問題:勞動與教育的關係問題。過去一般都是認為勞動可以讓孩子們在勞動中培養勞動觀念和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書中則把勞動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智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於我們如何研究和組織勞動實踐是有積極意義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上、下)》,揭示了一個被人們長期忽略的教育原則:啟發學生自我教育的問題。作者深有感觸地説:“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導學生的自我教育的過程中,我想勸告青年老師和學校領導們防止一種最主要的困難,那就是故意地、人為地做出教育別人的樣子”則又給我們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時候以方法上的指導;

《要保持“水源的清潔”》,通過一個被判決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歲的青年用48頁練習本所寫成的信以及與其進行交談的案例,深刻地論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潔的抽象的道理,讀來可以讓人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這些能夠揭示教育奧祕的篇章,不僅有助於我們認識教育的規律,結合具體的教育對象因材施教,還可以讓我們在遇到類似的問題而又沒有合適的解決辦法時,通過對本書的閲讀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給教師的建議》探討了教學藝術的真諦。

教學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也是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憑藉。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的人還經常會產生許多的“遺憾”,而把教學説成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如何把握這門藝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是每一位從教的人所追求的一種目標和境界。怎麼才能使得這種良好的願望成為現實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做了許多有益的並且是成功的探討,不僅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學習的極好教材,也是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的教師進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據。

《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是作者的一篇教學經驗總結。“譬如你正準備教一年級。那就請你看看四年級的教學大綱--首先看語文和數學教學大綱,也要看看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大綱。請你看看閲讀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級的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請你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一下。請你想一想,要使學生以後的四年級和五年級順利地學習,那麼他在三年級時應當知道些什麼。”這段話具體而又科學地論述了教師在完成某一年級的教學任務時,應該如何處理好鑽研教材和了解相關年級和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的關係,怎樣在一個全局的體系上來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採用合乎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而真正做到這一條,在我們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不要把學習之母變成後孃》則通過形象化比喻進行闡述:“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會變成兇狠的後孃。“學而時習之”是我國傳統的複習方法,在這裏與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興趣的祕密何在》則從多個側面闡明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這些觀點對於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學生學習和創造、實踐的興趣,有着直接的指導作用。

三、《給教師的建議》是提升自身素養的教材。

面對信息社會、知識經濟、課程改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等等因素的挑戰,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

作為教師,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須“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並告誡老師們要達到這種教育目標,“教師要有學習的願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動的奧祕的志向,沿着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峯”。教育實踐中大量的事實表明:兒童是把我們的老師當作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來崇拜的,如果我們不慎重對待,就有可能走向給我們所描繪的那種反面的狀況。

教學業務是教師的最基本的素養,怎麼樣來提高這方面的素養呢?儘管我們現在有了教師培訓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進修效果,特別是提高教學業務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許多值得研究和討論的問題。

四、《給教師的建議》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參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們教育界的一個艱鉅的工程,儘管以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急速地推進,但是,在深入的過程中仍有不少的問題和困難在制約課改的進程。讀了這部著作之後,我發現了作者的建議對於我們解決課改的難題,實現課改的目標是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構建學習化的社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本次課程改革要實現的一個目標。教學什麼樣的知識、培養什麼樣的技能才是對學生最有價值的問題,也一直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也是難以統一的問題。閲讀《學生應當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這一章,從其中的那學生在十年內應當掌握的12種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觀察世界、會思考、閲讀、收集資料、研究能力、寫作、寫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為社會成員都必需要黨齡技能,不僅是今天,就是將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上述只是在閲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有待於廣大的同行們通過精心地閲讀、細細地品嚐,在應用實踐中體驗、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都説好書就像一泓清泉,清澈明淨,可以當鏡子映照自己。這幾天趁暑假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我對這本終身受益的書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有的一以貫之,有些結合了新的模本和背景之後的新的體驗,經典之作永不過時。

在近四十的教育生涯中,蘇霍姆林斯基始終用心做教育,研究教育。他所總結出的經驗之談,距今雖時跨半個多世紀,但是依然觸動着讀者的心靈。

一、興趣是教育事業之源泉

這本書首先給我心靈衝擊的是他在第二條建議中對年輕人發出的警示和勸告:年輕人,勸告你們,自己檢驗一下,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興趣,那就離開學校。我想,這是每個在職教師以及將教師作為職業選擇的人必須直面的課題:你到底熱不熱愛教育?它能不能給你帶來創造的快樂?畢竟現實中有很多被教育折磨得身心疲憊甚至生病的老師,正是由於缺乏或喪失了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

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教育工作,如果你的心裏充斥的是痛苦、厭惡、想要逃避的情緒,那麼你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不愛教育事業,你不適合做一個教育者。那就離開學校,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否則工作會繼續地使你感到無止境的痛苦,不但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而且你的學生也會收到諸多消極的影響。

讀到這裏,我也暗暗審視了一番自己的內心。慶幸的是,與學生相處給我的總體感覺是快樂的。儘管也遇到過攻擊性強、對老師惡語相向毫不尊敬的問題學生,但我不會在心底裏真正怨恨她。問題學生就像珍寶,作為教育者,不該厭惡、逃避、冷漠,而應去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並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這會是教育認識和教育能力的一個質的提升,能帶給你巨大的教育成就感。

蘇霍姆林斯基説,每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如果這一個個世界在你面前,你感到每個兒童都有個性,那就勇敢地選擇崇高的教師工作作為職業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創造的喜悦。我想説,這一能力正是基於教師的職業興趣,只有熱愛學生,才能發現他們的鮮活個性。反之,你可能會覺得學生們都千篇一律,單調無味,甚至很費力才能記住他們的面貌和名字。

我堅信,對教育的熱愛會是一股源源不斷的源泉,使得教育長河不斷奔騰,永不幹涸。

二、只有抽象的大綱,沒有抽象的學生

沒有抽象的學生可以對之機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學的規律。沒有什麼統一的先決條件能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好的學習成績。任何一門功課的教學大綱,只不過是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不是活生生的兒童。這是教師必須正視的一個教育現實,我認為針對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四個字:因材施教。

面對跟不上教學大綱進度的學生,教師首先要理解接受這個事實:即每朵花綻放的時間並不一樣。當遇到後進生,教師應致力於研究用什麼途徑、要多久和克服什麼困難,學生才能達到大綱規定的水平,如何在每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施大綱。

三、用一輩子換來的15分鐘

書中談到一個教師的.案例:每節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但直接準備這個課題的準備,也可以説是教研室裏的準備,則僅花了約十五分鐘。

讀到這裏,我想肯定有很多讀者跟我一樣,十分佩服和羨慕這個教師的備課效率,也有人可能會持懷疑態度。但同時我們肯定都會好奇,他所謂一輩子的準備究竟是什麼?

答案揭曉,這就是閲讀。教師應天天看書,終身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江河。我們平時要養成看書的習慣,把閲讀當成一種甜蜜的“負擔”,首先要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有科學正確的把握,在此基礎上要對自己所教專業融會貫通,同時還要涉獵更多的書籍,形成深厚的文化素養。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裏的一滴水,這個時候備課也就無須花多少時間了。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看來在每個行業都受用。對教師來説,15分鐘備課可以不是奢談,但要用一輩子的準備作為支撐。

四、教育工作是一項協同合作

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而在這張白紙上畫上第一筆的正是父母。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父母的畫筆從來不應中斷,他能在孩子的一生中持續發揮作用。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會持有這樣一種錯誤的心態,他們認為孩子入學後,學校就應該“包攬”孩子的教育工作,自己則能徹底省心。這其實就是缺乏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沒能正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育工作説到底是一種學校、家庭、學生個體的協同合作。

那麼如何改變這一不良狀況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可以設置家長教育學校,其中分為學前部,一至三年級學生家長部,四至八年級學生家長部等。在送自己孩子入學前三年,母親和父親就開始在家長教育學校裏學習。其中包括“怎樣培養兒童尊敬長者”、“怎樣防止兒童冷酷無情”、“學前兒童的大自然教育”等豐富的課程內容。這樣實施以後,就有利於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產生一個連貫的銜接,使教師工作變得更輕鬆有效。

五、培養兒童熱愛繪畫

你也許會納悶,這不是美術老師的工作嗎?其實不然,學科都是相通的,跨學科的學習有時能產生奇效。在我看來,無論什麼學科,都可以跟繪畫結合起來,將繪畫融入到課堂中。雖然現在多媒體技術很發達,PPT就可以呈現精緻的彩色圖片,但如果教師能在講課過程中畫出相應的情節圖,一定能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首先他們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也有助於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這麼嘗試一番之後,你會發現,這羣可愛的學生,他們有時候會對你的畫評頭論足,甚至躍躍欲試想要自己上來一展身手。

繪畫是一種美感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創造力、想象力。教師們如果能夠運用好這一工具,將對教學產生不少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他寫了很多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着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建議,我就其中的受益頗深的幾個建議,談談自己的感受: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會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中有一個故事我現在仍然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向我啟開了一個窗口,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真正的優秀的教師哪個不是終生都在準備一節課啊!這也是我教學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終於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這樣經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們的心靈。也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才可能一版再版,並長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師的書架上,讓我們讀了又讀,常讀常新。

每次打開蘇霍姆林斯基,每次細讀蘇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讀蘇霍姆林斯基,總會為之怦然心動,總會不時地被震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近日,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我覺得這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書中談論的每一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都會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和精闢的教育理論來加以分析。而這些問題恰恰是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常會遇到的困惑,作為一名新教師,面對着純淨如白紙般的孩子們,如何幫助他們成就自己,書寫輝煌的人生,我時常感到迷茫。於是,我就趁着週末空閒,翻開來細細品讀,不由得沉浸在書中的一個個故事裏,一次次為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懷所折服。

書中談到“有許多力量參與人的教育過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師。”由此可見家校配合是如此的重要。這不禁讓我想起開學初的第一節課,教室第一排座位坐着個又黑又瘦又小的男生,他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見我進來,他那一雙黑溜溜的眼睛直瞪着我,看着這麼瘦小的孩子我還以為是走錯班級了呢,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就是本班的小杰。看着他那麼瘦小的個頭,我心裏莫名地對他升起了一股憐愛之心。可是一節課過後,這股憐愛之情就蕩然無存了。課上,小杰就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但他不是在認真聽課,而是微微仰着頭,直愣愣地盯着前面看。從他那迷茫的神情我就知道課堂上講的內容他是完全沒聽進去的,要我多次提醒,他才稍微回神那麼一兩秒,之後又恢復到原來走神的狀態。課後,我把他叫過來辦公室,一開始就用訓斥的語氣批評了他一番,不知是被我嚇壞了還是他根本就不説話,接下來我問他問題他都不回答,我跟他説話他也不理會我,甚至幾次作業中,他都不能按時完成。這下可真把我急壞了,我連忙跟他媽媽聯繫,最後才得知原來他是離異家庭的孩子。長時間以來,讓小杰一直極度地缺乏安全感,也因為沒能得到家人關愛和陪伴,變得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是呀!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一個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就缺少了與世界交流的窗口,慢慢地便會變得內向孤僻,就想自己躲在黑黢黢的房子裏,感受不到世界的温暖與美好。這次與小杰媽媽交流過後,他媽媽也表示要多關愛孩子,有事多跟老師溝通。

“別人遇到困難或是出現過錯的時候,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人們出自內心真誠的幫助而不是教訓。”從那以後,我對他的行為也就更加包容了,課堂上一旦發現他有不好的舉動,我就會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頭,課後也會立即請他到辦公室交談。午讀時他會靜靜看書做摘抄,我就會立即表揚他,並將摘抄貼於“學海拾貝”欄,那天我發現到小杰眼角偷偷地瞟了我一眼,嘴角邊露出絲絲微笑,我心裏特別高興,因為我知道我的愛奏效了。接下來的幾天,小杰雖然還是偶爾會發呆,但是更多時候狀態還是不錯的,課後幫他輔導作業,他也能配合。“家校合一,創造奇蹟”孩子正慢慢地變了……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所言:“如果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始終行動得像一個組織得很好的交響樂隊一樣,那麼,教育的利劍和長矛往往為之交鋒和折斷的許多問題,就會非常容易地得到解決。”是啊,在日常教學中,由於每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參差不齊,教師的教學方法受到很大制約,“一刀切”地施教肯定不行。所以,教師必須深入到學生當中,做一個有心人,全面地觀察瞭解他們。既要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徵,又要了解他們的家庭環境,除此之外,還需要尊重學生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這就需要老師用一雙慧眼去關注學生,用滿懷愛意的目光去看待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提到“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深有感觸。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想必班級裏調皮搗蛋的孩子是最令老師頭疼的。作為教師,總是習慣以一把相同標準的尺子來衡量班級裏的每一位學生,要求孩子都是優秀的。可是,我們忘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在孩子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班上小濤同學開學初動不動就擺出一張臭臉要跟同學打架,同桌是一個換了一個,課間同學對他的告狀也是一波又一波,課上卻是無精打采地趴在桌面上,真所謂“課上一條蟲,課後一條龍”呀。第一次當班主任的我,新手上路就遇到這麼棘手的孩子,還真心力交瘁,我發現每次的批評教育都無濟於事,我就想,我是不是該換種方式去對待孩子。於是,我決定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在一次大掃除中,小濤積極主動承擔起擦玻璃的責任,他那忙前忙後積極幹活的樣子,我不禁對他豎起大拇指,過後當着全班孩子的面毫不吝嗇地表揚了他一番,一下子那副悶悶不樂的表情不見了,燦爛的笑容立即出現在眼前。我藉機找了他談話,發現到這個孩子其實不是真心想搗亂,而只想引起老師關注,我問他:“如果老師給你一個機會最想幹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當值日班長。”噢,天助我也,正有此意呀,我總算心裏有底了。於是我就讓他當週三值日班長,帶領同學們早讀。從那以後一到週三早上,總能見到他早早來到班級帶領同學們早讀,還把班級桌椅排列得整整齊齊。每每這一天我都會大力表揚他,不過我也偶爾會發現到他欺負同學,畢竟改掉一個壞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和其他學生的矛盾依然不斷,我也就隨時準備着説服教育。因為我堅信,我的付出定會見證一個孩子的成長!當太多的責怪、冷落過後依然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時,我們是否可以換一個角度,真正地把學生看成一個孩子,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成長中難免會犯錯誤,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並且用成長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和解決事件,可能我們會收穫到意想不到的東西。只是很多時候可能需要更漫長的過程,更揪心的等待。好的教育,既要讓已經很好的孩子有更好的發展,也要讓暫時不好的孩子,找到好的方向,找到變好的信心。

“一個春天有千萬朵玫瑰,可是,對一朵玫瑰而言,卻只有一個春天。”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理由,每一朵花都想要開放,只要我們能多一些積極、美好的期待,多一些堅信,或許真的就“一切皆有可能”。

擁愛滿懷,靜待花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的年代裏,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教師進行了無數次交談,收到過他們成千上萬封信,從而促使我不得不寫了這本書。”他執著而真誠地對我們提出建議和忠告,寫了很多的實例和體會、經驗,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各個環節。譬如書中談到教師是兒童心中最權威的人,但這同時又是一把手術刀,可以為孩子敏感的心靈進行最細緻、難以察覺的手術,也可以刺痛傷口,所以教師要有勇氣理智的對待,做一個有智慧的、熱愛兒童的、保護兒童的、值得兒童信任的人;又比如談到和孩子溝通談話的時候,他説我們要做到像畫家創作水墨畫一樣,學會留白,話説三分就可以,留下空間讓孩子從中自我反省,遺憾的是我們老師總是把話説的太透,太足;還有談到給孩子推薦閲讀書目的時候,他説這些書單不僅要有世界文化寶庫的書籍,還要有一個後備書單,列入學生畢業後獨立勞動期間應該閲讀的書籍…… 讀着這本書,我在想,這是一個具有怎樣的教育情懷的前輩啊!他對教育的熱忱,他細膩的教育智慧,和對兒童童心的珍視和呵護,深深的震撼了我。是啊,孩子們就像春天含苞待放的花蕾,他們純真善良,卻又是嬌嫩脆弱的,禁不起刺痛和傷害。面對這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我們真的應該保持一份心靈的純度和柔軟。

。讀《給教師一百條建議》有一點是我記憶深刻的。他在第一條建議裏就給我們闡述了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他説如果你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們心中就應該對人、對他身上的良好本質具有無限的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礎在於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他説,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要知道,我們面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他説如果兒童的麼一次淘氣都引起你的苦惱和心悸,如果你認為這些孩子已經鬧到了極點,應當採取一些特別的“消防”措施;如果你每天都盼望着課快點結束,喧譁聲快的消失,可以一個人獨處;如果你面前來了四十個小傢伙,你一眼望去,他們的外貌特徵似乎都是彼此想像的。可是,過了一個月,你依然沒有記住他們的外貌和名字,你感到這四十個孩子是一模一樣,單調乏味的。那麼你就該再三斟酌一下是否適合當一名教師,是不是要選擇教師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因為教師應該是快樂、陽光的;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教師不能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教師應該是熱忱和智慧的結合,同情心和對兒童由衷的關懷同教育才能是血肉相連的。讀到這裏我沉默了,難道我真的丟失了這些最基礎做教師的能力了嗎?因為我有時候也真的會出現蘇霍姆林斯基老師説的那些狀況,有時候真的也很苦惱和力不從心,這時我想起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送與大家共勉:生活不是過你所愛的日子,而是愛你所過的日子。當我們真正的走進兒童的世界,相信兒童的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的時候,你就會把這個孩子捅了那個男孩的腰,那個女孩又用尺子打了別人的頭看的像魚兒在水中游一樣自然。真的有小混世魔王的話,醫治他們也要靠我們的善良、人性以及樂觀主義,這就是我們每位教育者都可以擁有的教育才能!

書中還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就是教師要多讀書,教師要用書籍去影響兒童的心靈。書中有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我想這就是教師文化底藴的事了,厚積薄發説的就是這位歷史老師吧!

關於讀書,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就是我們這些兄弟姐們讀書的時候不太上心,偷了些懶,把我們尊敬的郭校長給惹哭了。在郭校長泣不成聲的那一刻,我們大家好多人也都潸然淚下,這淚水裏有愧疚和歉意吧。讀書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啊,我想我們三小“美學習、美生活”的辦學理念,首先就應該是一種書香美吧! “腹有詩書氣自華”,為慶祝建校二十週年郭校長為我們安排了十多場講座 ,説實話聽講座,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後郭校長的總結和點評環節,他常常是一語中的,讓我們對講座的理解昇華一個層次,當然她的總結之後隨之而來我們中間也總會出現一些熱搜詞,諸如 須臾不可為,泥沙俱下,還有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等等我都沒有聽説過的詞。上週五,她又在手機報上發表一篇文章,讀來真的是清新、雅緻,人生的閲歷恬淡和內心世界的豐滿可見一斑。

三毛説:讀書是最美的,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認為自己的書籍都成為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然是潛藏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他們沉澱在你的精氣神中,你的改變誰都可以感受到。”讀書的用處我們大家都懂,不是還有一句最幽默時尚的話叫做“體胖人跑步,人醜多讀書嘛”,看完我默默地拿着書跑了出去 ……

不斷奔跑,堅持讀書,才能更靠近夢想!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這本書是一位長者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件珍貴的禮物。我邀請大家和我一起捧讀這本書,閲讀讓人生更美麗,讓我們一起美麗,一起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暑假放假之際,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一本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着的《給教師的建議》。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針對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寫成的作品《給教師的建議》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喜愛。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全面反映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有益於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裏的品讀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

書中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令幾乎所有老師都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因材施教”。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稱説:“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説沒有那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但是,他善於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一般認為的“差生”進行分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差生”觀。他認為,一般認定的“差生”,有三種類型:一類屬於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它的覺醒”。第二類屬於“天賦”面紗尚未揭開時的差生。第三類屬於“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學生在課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會顯得越聰明”的觀點,對“差生”是絕對行不通的。要通過對“差生”進行“有足夠耐心”的教育來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而這種針對性的教育,有一個曲折的過程。況且並不是每一個“差生”都有閃光點。也並不是每一個有閃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師發現。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尋找“差生”的閃光點,從激發“差生”興趣入手進而轉變“差生”,是蘇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觀的重要理念之一。費佳是他教過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對學習缺乏興趣,思維遲鈍。在同一班級裏,類似於費佳的學生還有不少。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為這些學生編了有200道應用題的習題集。其中不少題是從民間蒐集的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差生”做這類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只要求他們感興趣,願意動腦筋。他們從這本妙趣橫生的習題中找到了興趣和自尊。“費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題,他都感到是一個巨大的勝利。”蘇霍姆林斯基還專門為費佳他們蒐集大約100本書和小冊子,他説:“有些書和小冊子是跟課堂上所教的內容有直接聯繫的,另一些書並沒有直接聯繫,不過我認為讀這些書是一種智力訓練。”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習成績終於趕上一般學生。在六年級,老師終於發現了費佳的“閃光點”--對物理的極大興趣。費佳很快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優秀的成員。讓差生在學習中有成功感並找回自尊是差生髮現自己“智慧閃光點”的基礎,也是教師轉變差生的關鍵。從哲學的角度看,啟發“差生”尋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規律。

為什麼許多教師終其一生,只是個名副其實的“教書匠”,而蘇霍姆林斯基卻能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僅從下面幾個從該書中列出來的目錄來看,就很能給人以啟示:教師的時間從那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學生、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原來,蘇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簡單地重複“教書匠”的工作,而是在創造性地工作,他對工作有滿腔的熱情,求真務實,有不斷努力進取的精神,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自覺地將教研科研一體化等等,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由此可見一斑。而我們很多做教師的,往往自以為是地認為,只要教好書,育好人就可以了,至於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門專家的事,與己無關,以至於越幹思想越落後,越幹越沒有工作熱情,越幹職業倦怠感越強烈……一個不研究學生心理和行為,不善於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不探索教育規律的教師,怎麼會是一個好教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理可依,有據可尋,同時也知道碰到相應的問題該如何去解決。“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有了深深感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着他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裏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 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書上説: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接下來,我想借着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你是否做到了教育公平?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今年,我也已經是一名任教三年級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老師,因為班裏也有這些讓人頭疼的學生,所以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都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都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 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着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仍就成為了“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比如在給一些後進生布置作業時,也減少了閲讀、寫作方面的作業,但這恐怕離蘇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遠了。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有關吧? 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二、你是否在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

書中講了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教學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像往常一樣聽完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這位歷史老師的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聽課的老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初聽這句話,我十分詫異,因為很多教師,包括自己在內,每次在上公開課前都已經將一堂課的教案背得滾瓜爛熟,準備的時間,可能是幾個星期,幾個月,但往往不需要所謂的一輩子的時間。匆匆忙忙,課堂完全按照預設的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卻忽視了課堂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而這段話向我啟開了一個窗口,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真正的優秀的教師哪個不是終生都在準備一節課啊!

三、你是否缺了時間?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説。試想: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照顧自己的父母,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來,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總之,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是不斷接受新知識的帶頭人,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他不僅是學生的良師,更是學生的益友;不僅是輸送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學家;不僅能夠了解各種社會信息,更是信息知識的應用者,主宰者。我相信,只要我們抱着"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信念,切實地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進行角色轉換,那麼我們一定會邁着紮實、堅定的步伐走進新課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在這個假期裏,我有幸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閲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對於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第一、教師要愛自己所選的職業

在給《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女教師工作幾十年卻不熱愛教育事業的故事。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麼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那麼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歌詞:因為愛,所以愛。所以説,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確定的是愛自己所選的職業,並願意為它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我們的教育經常處於變化的局面中,有時令人十分激動,有時情緒抑制。因此,善於掌握自己,剋制自己,是一種最必要的能力。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一個消除激動和氣憤的方法——幽默。他這樣説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麼,最緊張的,有時能引起很長時間氣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緩和。學生們之所以熱愛和尊重快樂、不泄氣、不悲觀失望的'教師,是因為他們自己是快樂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們會從每一舉動中、每一生活現象中看出很小一點可笑的事。善於無惡意地、懷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東西,用笑話支持和鼓勵正面的東西,是一個好教師和好的學生集體的重要特徵。教師只有在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

第三、教師要學會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這個思想貫穿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時刻提醒着我讓賞識常駐心田。

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在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作為教師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教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學困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如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

第四、教師要養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

從事教學多半年來,我一直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總結,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

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為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裏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第五、教師要學會擠出時間讀書

當校長要求我們讀好某書並且還要寫讀後感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抱怨:教師哪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裏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 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這本書我會反覆學習,希望能從這位偉大的前輩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讀書可以充實生活,特別是讀有影響力的書。教師崗位從教多年的我,閲讀了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深感此書的意義深遠,深感自己對教育理論、教育專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氣不足。我記得多年前閲讀過這本書,近期從新閲讀,仍感觸良多,有重新閲讀的必要。為自己定下每天讀書,充實自己的生活,也為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包括了教學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師工作方法等。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也深入淺出,通順流暢。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歎雖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寫的年代有很大變化,但他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於我們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我們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

我重點看了其中的《6、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76、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78、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96、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書上所談到的費佳、彼嘉、巴甫裏克等學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為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品質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 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 他認為: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 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説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現任班級中一名學生馬劍豪,上課不參與學習,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與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 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 “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書中提到閲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閲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閲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藴,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説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閲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歎:“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而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年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在孩子的大腦裏裝進“激動”的詞彙

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個理解

教師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險一樣防止兒童那種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動的、使人激動的詞彙裝進兒童的意識,並且裝進去之後,還得操心,不要使它變成一支幹枯的花朵,而要像一隻離巢飛去的歌鳥,盡情地欣賞周圍世界的美麗。

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陽光温暖着大地,樹木穿着各種色彩的鮮豔的盛裝。一個外表儒雅而親切的中年男教師領着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在樹林中散步。孩子們在聽老師講述金色的秋天,講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準備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然後教師建議孩子們談談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孩子們説:“一羣白天鵝漸漸在蔚藍色的天空裏消失了”;“啄木鳥敲擊着樹皮,整棵樹都發出響聲”;“路邊開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鸛鳥站在巢邊上,向很遠很遠的地方眺望,它在想什麼呢?”;“一隻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曬太陽……”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説着,體驗着一種無法比擬的思考的樂趣和認識的享受。男教師注意地聽着,微微地點頭,深邃的眼睛裏露出一絲微笑。

這個人就是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在這個“感悟秋天”的案例中,學生們關於秋天的談論可謂異彩紛呈。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這些優美的語言背後承載的是細膩而鮮明的思想,是孩子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真實而美好的世界,而且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已經學會了用語言感受並表達自己看到的一切。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思維的快樂,得到了莫大的享受。我不禁想起了我所聽過的一些課(包括在我的課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過),很多孩子對老師的講解抱着無動於衷的態度,怎麼也不能打動他,點燃不起他眼睛裏的渴求知識的火花,彷彿這些孩子的思維停留在遙遠的地方,是教師無論如何也喚不回來的……對於這種現象,相信每一個有良知的教師都曾經深深地困惑過,苦惱過。關於這一點,蘇霍姆林斯基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他認為,如果詞彙不是作為創作的手段而活躍在兒童的心靈裏,如果兒童只是背誦、接受別人的思想,而不去創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詞彙把這些思想表達出來,那麼,他就會變得對詞彙缺乏領會力,因此兒童對教師的講解表現出冷漠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他建議教師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險一樣防止這種冷漠的態度,防止兒童那種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動的、使人激動的詞彙裝進兒童的意識,並且裝進去之後,還得操心,不要使它變成一支幹枯的花朵,而要像一隻離巢飛去的歌鳥,盡情地欣賞周圍世界的美麗。

我想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實際上包括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知識到底是什麼?知識不僅是目的,還是手段,是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可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取知識,而且這種知識的獲取數量越多越好,因此教學過程也就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長期以來,這種思想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難道教學除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還會有別的目的嗎?“記憶,保持,再現”成了我們一貫遵守的教學原則。但事實卻令人不得不深思:許多學生的語言蒼白,辭不達意,受過多年的語文教育後還很難寫出流利明白的文章。雖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沒有讓孩子頭腦中那些積累的詞彙活起來,變成自己的思想輸出去,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學生已經獲得的知識並沒有變成掌握新知識的手段,沒有變成思維的工具,具體到那些已經在學生頭腦中積存的詞彙,並沒有活躍在兒童的心靈裏,沒有變成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那些詞彙僵化得如同一潭死水。由此我聯想到當今的語文教學,“積累”是被提及最多的詞彙之一,連過去的“基礎訓練”也改成了“積累運用”。但究竟什麼是“積累”,怎樣“積累”?“積累”後怎樣運用?許多老師恐怕沒有仔細地考慮過。

我注意到很多學生在老師的建議下建立了讀書筆記,記錄自己在讀書時的感受和見過的妙詞佳句,由老師不定期地進行檢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五年級女孩的讀書筆記本,精美的封面,雅緻的頁箋,裏面被女孩抄滿了一個個優美的句子,還有大量的歸類成語,可謂妙詞佳句大薈萃。我被女孩如此認真的學習態度深深地打動了,心想這個女孩的作文一定很棒吧!但當我打開女孩的作文本時,一種深深的失望與驚訝的情緒淹沒了我。這個女孩的作文成績平平,隨意挑選幾篇仔細閲讀,發現她在讀書筆記本上記下來的.那些妙詞佳句並沒有出現在她的作文中,還有些句子簡直連通順也算不上。這種現象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總是強調“積累”,這個女孩“積累”了那麼多詞彙,為什麼看不出對她的寫作有所幫助呢?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積累”失去了它的作用?

今日展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終於找到了答案。的確,那些優美的詞彙並沒有作為一種手段活躍在兒童的心靈裏,兒童只是在接受,沒有創造。也就是説,積累本身成了目的。那些詞彙雖然數量可觀,但它們是一隻只被困在籠子裏的鳥,沒有自由,漸漸失去了飛翔的力量;它們是一支支幹枯了的花朵,沒有顏色,也沒有芳香。事實上,學生的思維離不開詞彙,我們很難想象離開了詞彙我們的思考何在。也許有些思考我們沒有覺察到語言的參與,但是當我們在思考邏輯性比較強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語言的參與了。多年來,科學家的研究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人類的思考是藉助於語言而進行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思考。上文提到的女孩,雖然積累了大量的詞彙,但那些詞彙並沒有深入到她的意識之中,沒有成為她思考的工具,沒有成為她觀察世界、表達思想的手段,那些詞彙並沒有“活起來”。

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使這些僵死的知識“活起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是:教師要善於在兒童面前打開通往周圍世界的窗口,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引導學生藉助詞彙來思考,進行生動的創作,認識客體、事物、現象和周圍世界,並且認識其極細微的差別,深入思考這些差別。比如蘇霍姆林斯基帶孩子在一個初秋的日子裏到樹林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並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自己真實的思想用合適的詞彙表達出來,體味思維的歡樂,享受創造的幸福。

因此,不是一味地“積累”,而是把知識變成思考的工具和手段,是我們當今的教師應該特別明確的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完以後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愛,永不言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説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裏,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這麼做,是跟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後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一些老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閲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後進生提高呢?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就一定要多閲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助後進生就一定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轉變角色、教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們有時會很不解地説,“這道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可學生還是沒做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我們在講解時,有時忽視了學生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瞭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通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快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暑假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我從這本書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這本書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對你娓娓道來。作者不喜歡大而空的説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都認為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間就過去了,可收穫卻不大。那老師的時間應該從哪裏來呢?《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在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特別愛開小差,於是在老師他們的評語中都有這樣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應該説,注意力不集中與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蘇霍姆林斯基究竟給我們提出了怎樣好的建議呢?在這裏,他説“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繫,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第三,班主任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育轉化每個班幾乎都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指的是:前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後一樣東西就該要學了;剛學完這一樣,另一樣又忘記了。對於這些孩子,許多老師認為要減輕這些孩子的學習負擔,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內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種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學習越感到困難,他的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閲讀。閲讀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讀中提出問題,讀中感悟。閲讀不僅能使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藉助閲讀發展了孩子的智力。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躍。這也是教師對後進生個別因材施教的重要實踐工作。

第四,《給教師的建議》教會我們做到“愛心、細心、耐心、慧心”。

“愛心”是為師者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蘇霍姆林斯基説“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是愛學生,孔子説:“有教無類”。對全班學生,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還是調皮搗蛋的,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

教師工作是門細活計。教師管的事特別多、但卻要求特別細。大至教學工作,小至掃把、粉筆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樣樣少不了教師操心。因此教師應具有一顆纖細如發的心———細心。為此,我們要認真做好“六個勤”,即“勤觀察、勤交流、勤家訪、勤鼓勵、勤表揚、勤記錄”。

大教育家培根説“無論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靈魂。”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特別強調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用耐心去開導學生,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給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循循善誘的指導他們,努力讓他們明白自己哪兒錯了?為什麼錯?“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這句話説得就是如此。不厭其煩,不厭其細,時時抓,細細抓,是作為一名教師所不可欠缺的。

耐心——教育永遠的希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到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變化,探察他們的心理,重視他們的心靈感受和情感體驗,適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營造和諧、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創造展示的機會和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抓住每一個細節,關注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提高、發展、成功。

以上只是我在閲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然而僅是這點粗淺的認識就已使我受益良多。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我從事教育工作八年時間,一直做班主任。雖然積累了個些工作經驗,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許多困擾。在和同事的接觸中,在和同行的交談中,知道一本書叫《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就像是每一個教師心中的聖經,頗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終於拜讀了此書,從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在此我就其中一條談談我的感受。 日記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談到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時説道: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説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為他們笨,只是他們把時間多數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為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後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對比自己的班級工作,一學期以來,我發現後進生的問題確實是讓我感到十分頭疼的事情,於是我迫切的想從書中得到幫助和啟迪。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究竟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相信每一個教師一般都會覺得這部分學生永遠是一個最為頭疼的羣體,數量不算多,為害卻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謂少,但得到的結果卻總不令人滿意,甚至更多的時候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從邁入國小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一定是個後進生嗎?我想,這個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們想想造成他們現在這種狀況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為能力,還不如不學。古人不是説,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嗎?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的很多所謂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為什麼很多後進生過早地進入社會後,往往後面的發展比某些所謂學校裏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後進生的學習興趣究竟是如何一點一滴消失的,他們在學校中每天最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特別是我們這樣的技校學生。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們的內心,調動他們內心中的`那些積極的因素,活躍他們身上積極的那些細胞。而不僅僅把發展的眼光侷限在一些可憐的知識上面?我們應該更重視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上。

所以,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識之士和更多的老師們能在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現在的學生們全部教育的連貫性和階段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那麼,所謂的後進生應該是另有發展能力的一個可塑羣體吧。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對“後進生”的教育工作中,他總是努力達到這一要求,並且也向所有的教師提出這個建議。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國小生伴隨的智力、個性、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讚歎的東西時,他們的頭腦裏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從他們的心裏觸發到他們真正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一個故事:説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教過他5年——從三年級到七年級。費佳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所以當時會斷定,這孩子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他的思想剛剛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級裏也有和費佳有某種相似之處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總數不算多。我給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的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學生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應用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費佳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文學。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閲讀來克服的。七年級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牀調整技師。

這個小故事雖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識卻不是很輕易就會被看透的。我上國中、高中時都有過很多教師給學生補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認為倡導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科教育為主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學科教師都能夠自覺地在課堂上融入意志品質、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教育。教學生他們閲讀和思考。因為閲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

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是:請記住:學生們學習越困難,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對於後進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們有一個誤區,就是隻是從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對規章制度方面一樣的要求他們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培養,頭疼治頭,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復。這樣做只會讓學生甚至是教師越來越疲憊,如果開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我想學生在逐步發現自己的價值後,就不再會產生一些影響學習的消極情緒,老師的講解和督促始終是外部因素,學生主動要求進步,要求提高,這樣的形勢下,對後進生的轉化或許不會成為教師們的大難題了。

使學生有意識地從平時的學習中積累那種成功、自信的感覺,使他們保持一種渴望、充實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戰。打開孩子的思維空間,拓展孩子的思維視野,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這是無論多少次老師面對面的補習也無法比擬的提高成績的關鍵策略。這對於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啟迪。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內心中喚醒那些所謂的、相對而言的“後進生”,那麼他們將很可快成為人人誇獎的佼佼者!我會繼續研讀那些給教師的建議!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書育人者!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給教師的推薦》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我。”

他寫了很多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狀況和需要,選取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着作裏選取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推薦》。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先學生該這樣教。

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推薦,我就其中的受益頗深的幾個推薦,談談自我的感受:

翻開書,一百條推薦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就應“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必須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向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此刻我最後明白原先我沒有在備課中思考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資料,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為我這種欠缺思考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他要求我們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中有一個故事我此刻仍然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但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我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但是,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向我啟開了一個窗口,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真正的優秀的教師哪個不是終生都在準備一節課啊!這也是我教學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最後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就應安排好自我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用心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我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我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構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在《給教師的推薦》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這樣經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們的心靈。也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才可能一版再版,並長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師的書架上,讓我們讀了又讀,常讀常新。

每次打開蘇霍姆林斯基,每次細讀蘇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讀蘇霍姆林斯基,總會為之怦然心動,總會不時地被震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