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

來源:文書谷 2.42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

毛姆的寫法,和預料中有所不同,可能如知乎所説,他已經收放自如,不需要刻意去吸引讀者,字裏行間就已經把人性剖析得很清楚。以“我”的視角去切入主人公的故事,加上中間不時的小插曲,一開始看時,容易讓人不習慣。比較遺憾的是,看完全書,我都沒有明顯感到很大的觸動,即便書中刻畫的人物都算是個性鮮明。我想,或許是我已經看過《異鄉人》,也更喜歡《異鄉人》,所以《月亮與六便士》已難以讓我覺得驚豔。

“為什麼你認為美——這世上最寶貴的東西,會像沙灘上的卵石,一個漫不經心的路人,隨隨便便就能撿到?美是美妙,是奇異,藝術家唯有通過靈魂的煎熬,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造出美。而當美出現,它並非為了讓每個人都認出它自己。”

整個閲讀過程,我一直在困惑,為什麼斯特里克蘭能夠做到,一夜之間,拋家棄子,甚至對於友人的'關愛,都能無情至斯。思來想去,始終不得其解,只能猜想他抬起頭,望見的月亮夠大夠明亮,足以讓他放下世間萬物,忘情追逐。若當真如此,恐怕我一生都難以明瞭,當然也非要明白不可。我也曾想,是否因為西方人素來思想較為自由開放,方能做到如此,但印象裏卻有個李叔同先生,不知他走出家門的那個早上,是否望見了一條芳草連天的證道之路。

“人活在這世界上,免不了有些罪惡感。”

一直以來,我都妄圖窺探人性,雖然經常遭報應,但依舊屢犯不改。大概是這個東西有毒,一旦上癮了就戒不掉了。畢竟當你有了試探的意味,就容易放縱,就容易不真誠。我有時候也感覺自己越來越無情(也可能我只是單純地變自私了)。即使我常常表現出對友人、陌生人的熱情,但實際上,我越來越做不到花時間去對朋友,尤其是老朋友好一點。而且麻煩的是,我又很難去接納新的朋友,雖然去到哪裏,基本都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但是真要交心,並做不到。當然,這也沒什麼關係。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前段時間交了個女朋友,一中師妹,華南師範大學,高中化學老師,喜讀詩書,善寫文章。性格體貼,還喜歡我,也沒有諸多要求。連她都説,“你以後再也遇不到像我這麼好的人了”。可是呀,問題偏偏就在於此,那麼多的優點,卻獨獨漏了,是不是真的喜歡呢?我沒有經驗,卻抱着給自己機會的想法,去嘗試,任由事情一步步地進展。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歡。”

“人要學會珍惜。”可是感情的事情,又怎可如此丈量呢?那天我想起來要看《月亮與六便士》,其實我是想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那麼決絕,他是如何去逃避良心和道德上的責難的,然而最後,我並沒有找到答案。我的朋友告訴我,“一段感情裏頭,沒有對錯,沒有説付出得多,就應該得到該有的回報。”道理我都懂,但是當你明知會傷害一個人,卻不得不去傷害時,終究不是好事。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2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過着“六便士”的生活仰望着“月亮”。我也是如此,但又有些不同。我不斷的朝着“月亮”跑去,但是我沒法像思特里克蘭德那樣將自己的外衣一層一層的脱掉,拋下一切便啟程。我想絕大多數像我一樣的人都是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容器裏,天生帶來的活潑與稜角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變淡慢慢的被磨平。人們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着普世的準則,稍有不同,環境就會變本加厲的還給你,殺你個措手不及。

我時常是個憤世嫉俗的人,不屑於循規蹈矩,不屑於把自己外表打磨的光亮,好讓自己不論在哪個角落都顯得相稱。我也時常欽佩像林黛玉那樣的人,不為世俗所動。

可是我仍然是個矛盾的人。因為我發現,我慢慢的變得會看人臉色説話了,我慢慢變得圓滑了。爸爸曾經經常教導我,做事情總得留個心,不然像你這樣的出去,不免上當受騙。果然,上過幾次當後,我變得“機智”了。你看,我現在生活的還不錯,或多或少也是受恩於它。

我常常問我自己,我追尋的是什麼?我給不出一個很好的答案,但又好像已經有了答案。我想象過年輕時為事業奮鬥,老來和另一半隱居山林。想想空來淘米澆地,閒來看書解悶的生活也還算是不錯。但是,這些“夢想”又多是不現實的。羅胖説,大多數人去古鎮旅遊都期望白天看到小橋、流水、人家,晚上回了賓館躺着的是沙發,做的是SPA,面朝着的是帶着江南煙雨的'河流,背對着的是超級豪華大酒店。你看,人們希望的和真正的做法總是矛盾的。我或許也是一樣的,我也是容器裏的一員。

於矛盾中求生存本身就是困難重重,但不可否定的是,它仍然是生活的常態。是的,所以很多人都過着“六便士”的生活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的,我不能這樣。

雖然,這讓人悲憤不已的過去,仍然在繼續。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話是有人評價毛姆的另一本小説《人性的枷鎖》中主人菲利普時説的,説他像很多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毛姆很喜歡這個説法,所以就用《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本小説的書名了。

看完書後我其實又看了很多書評,大多是鼓勵人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想很偉大,可我並不喜歡這本書,因為書中的主人公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渣男,我想如果我的周圍有這樣的人,我不會覺得他是個為了理想不懈追求的人,他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但是不可否認,這本書將理想捧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月亮,是遠在天邊的理想,是美好高尚的。六便士,是平凡的現實生活,是約束不自由的。看完這本書後,我想每個人可能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月亮與六便士究竟哪一個更重要?有人説,月亮很美好,但六便士是前提和基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説的就是這個意思吧。也有人説,就因為大多數人選擇了六便士,月亮才顯得更加珍貴。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等我攢夠了六便士後,再去感受下灑滿肩膀的白月光。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4

電影《怦然心動》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而《月亮與六便士》正是這樣一本“遇上方知有”的書。

一書一世界,字字皆匠心。《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這位大文豪最負盛名的一本小説。從流動的故事中觀人性的枷鎖,以主人公查爾斯之口語問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我聽到故事後不禁地問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月亮是他飽含浪漫色彩的高尚理想,而六便士是無法逃避的現實。在毛姆的精神世界裏,查爾斯帶着自己的“月亮”隨大火逝去,而月光卻永遠的灑向了人間。短短十幾萬字將這個傳奇人物描繪的淋漓盡致。

抬頭便是月亮,滿眼皆是星光。即將畢業的我們,正處於最好的年華,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時的我們自然是能看見頭頂的月亮,可若干年後呢?是否會被物慾橫流所吞噬,風塵僕僕,緊緊攥着六便士呢?中科院博士黃國平在博士答辯中寫道:幾十年的求學經歷、讀書就是他的月亮。年過半百,歷經滄桑,仍初心不改,歸來還是少年。王振義一生嘔心瀝血研製特效藥,卻分毫不取,牡丹花開兩袖清,“大愛”就是他的月亮。湖南女孩鍾芳蓉高分“屈就”歷史系,對古籍文物的熱愛就是她的月亮。無論何時,不論何處,是前輩還是同你我一樣的青年,都有人始終抬頭仰望月亮,滿眼皆是星光。查爾斯是毛姆內心的展現。也應該是每一個人的側影。

你望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你亦如是。心中有月亮的人才能真正的被月光所照到。翻開《月亮與六便士》,你從中看見一個為理想而堅持的查爾斯映射的就是一個不甘墮落的自己。五月是草長鶯飛,是夏花萌動,而未來是萬丈青山,星辰大海。願這個夏天我們都能站在月亮升起的地方。

抬頭便是月亮,滿眼都是星光。我想這是對即將畢業的我們最好的寄語。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5

初讀月亮和六便士,總給我一種是真是幻的感覺,骨子裏明白這僅僅是小説但精神上卻隱約覺得是多麼真實。對於毛姆為何選這樣的名字,我更加偏向於這樣一種解釋——據毛姆説,這本小説的書名帶有開玩笑的意味。有一個評論家曾説《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説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為下一本小説的書名。這種説法很簡單,我想,也正好符合藝術家們對簡單的嚮往和追求。

其實,我也希望有像斯特略夫那樣的對藝術的欣賞能力。對藝術的欣賞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造,裏面摻雜着自己的人生體驗,這可能就是那種和作者心靈交流吧。可以説,斯特略夫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一心一意地幫助思特里克蘭德換來的卻是家破人亡。這就讓我不禁發問,思特里克蘭德這後半生所追求的一定要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麼?他所追求的藝術並沒有錯,為了藝術他幾乎拋棄了一切身外之物,這讓我感覺到和古希臘哲學家們追求的幸福有着相似之處。伊壁鳩魯説過“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實際上,一個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他能夠最奢侈的.享受生活”。簡單的生活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法則,而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也許在思特里克蘭德眼裏還需要放棄人們那仁義道德,過那種原始人所有的半人半獸的生活吧。所以,他會對拆散斯特略夫的家庭會毫無愧疚;對勃朗什的死也會無動於衷。他所關心的僅僅是自己身心的自由。

毫無疑問,思特里克蘭德是被現代社會所不能接受的人,在初讀時我也不喜歡這樣的一個畫家,即使在一開始便知道他畫了一幅能和西斯廷小教堂中的壁畫相媲美的作品。但當我看到他在馬賽所過的生活時,腦海中迸出了一個詞——安貧。的確,他很好的傳承了儒家“安貧樂道”中的安貧,而對於樂道卻絲毫不以為意。我想,要是孔子知道了一定會氣得從墓中蹦出來和他講解五常中的仁義禮吧,而他也一定會回一句“關我屁事!”。

在馬賽的生活是我對思特里克蘭德態度的轉折點,從一開始的不喜到這時的迷惑。我看到了他那種在經歷周流之苦後依舊堅忍執着的精神,佩服於他的毅力,折服於他的精神。但當我想到他一開始對家庭的拋棄以及後來的致使恩人的家破人亡,這無論如何都是在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抑或説是拋棄了道德。所以,所迷惑的是難道對這更高品質的追求一定要突破那道德這些倫理的枷鎖麼?而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超脱恐怕對於別人而言是一種無法理解的災難吧。

在最後思特里克蘭德找到了精神的歸宿,他創造了能和米開朗琪羅相提並論的壁畫,卻在臨終之際讓自己的妻子毀滅了它。這又讓我想起叛逆的魯路修裏魯路修最後説的話——我毀滅了世界,又創造了它。這種截然不同的做法,讓我感覺思特里克蘭德又有着道家的超然物外,他的確無為,但更加符合道家中小國寡民中的寡民形象。在小説最後,顯然給人的更多的是敬佩之情,雖然在道德上不完善,但也無法掩蓋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正如作者説的那樣: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迴歸到現實,在人性自由和道德的選擇上我更加偏向於那種陰陽調和折衷的方法。追求人性的自由沒有錯,但要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話就大錯特錯了。有些時候我們的確要拋棄人的價值尺度去看待一個問題,這樣才會具有所謂的神性。而在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用道德律去約束自己,讓自己更能融入社會中。不要過分追求超脱,也不要過分讓自身一直處於塵世之中,入世和出世相輔相成在我現階段看來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很喜歡蘇東坡的這句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這種熱愛世界,熱愛人生的生活態度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6

看了第一遍,有個很大的疑問?他為什麼永遠不缺優秀朋友、年輕女人,為什麼創作激情永不枯竭,為什麼臨死讓愛塔燒掉自己的傑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藝術大師的人生之謎一點一點地解開了——

“思特里克蘭德的精神一直脱離了他的軀體到處漫遊,到處尋找寄宿,過半小時的考慮就甘願拋棄一生的事業前途,這才需要很強的個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裏,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如果責備他沒有這些感情,就象責備老虎兇暴殘忍一樣荒謬。”

有幾人能做到這點呢?

“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亂中找到了一個新的圖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來,因為力不從心,心靈非常痛苦。這種熱望無時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個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標,燃燒着他心靈的激情發泄完畢以後,他對自己畫出來的東西就再也不關心了。他象是森林裏的一頭野獸,在一陣猛烈追獵後躺在那裏休息。”

“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

真正的傑作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就是這樣鮮為人知的,難怪愛塔遵照克蘭德的遺願燒掉作品。難怪作家毛姆發出了這樣的共鳴:“作者應該從寫作的樂趣中,從鬱積在他心頭的思想的發泄中取得寫書的酬報。”

克蘭德對畫畫的執着追求、對世俗的不屑一顧,吸引着有思想的醫生、作家、畫家,他們成為了朋友;同時,漂亮的年輕女人勃朗什、愛塔,被他的從不報怨、從不沮喪、從不服輸所征服,全然不顧他的無禮、貧窮甚至譏笑!心甘情願地為他冒險,和他一起顛沛流離!

再讀着讀着,覺得書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圍隨處可見、而自己以前並沒留意:

比如:克蘭德妻子貶低克蘭德,並不是真心的`想貶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説出他最大的缺點就可以保護他不受她朋友們的挖苦以的。”。

我們經常聽到朋友們貶低親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這樣的心態。

再如:“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

不喜歡的事,做與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靈魂寧靜”。

書中想説而説不出來的話太多了!何時掀開,都象是在和知己傾吐心聲,談一會兒都會心曠神怡!

“好的作品讓人顫抖、讓人回味、讓人悲觀,悲觀過後才能變得通透。”《月亮與六便士》,給我打開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從這裏望去,可以看見“激情”-------傳遞着心靈財富的天使,正在專注地發掘和引導普通人潛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敵——物慾!是天敵消滅天使、還是天使消滅天敵?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這裏。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7

沒翻開之前,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因為我實在想不出月亮和六便士有什麼關係,但我縱然無數次路過書店看到了它,也沒有把他帶回家。直到去年臨近寒假,我和一個好友談起喜歡的作家和書,她給我推薦了這本書,説是她近期最愛,她簡單地給我講了這個故事的大概,我一聽就被這曲折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在去北京旅行的路上,我一直帶着它。

毛姆是個很有意思的作家,看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的幽默和智慧,恰如他在本書開篇所講到的那樣:藝術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藝術家的人格,他的人格完全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在本書中,他談論了不少觀點,作家追求的回報到底是什麼?金錢?名利?都不是,應該是揮灑在字的快樂和傳播思想的愜意,至於其他的,那就隨便吧,別去在意讚美或詆譭、失敗或成功。這種精神境界值得當下浮躁的壇裏很多作家學習,也值得我們學習。

主人公名叫斯特里克蘭,本是在一家證券交易所上班,有美麗的妻子,兒女雙全,照理説這樣的日子是完美的,但是突然之間,他背上了拋棄妻子——"負心漢"的罵名,一個人去了巴黎。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和所有的人一樣,認為他是在外面有了女人,和女人私奔去了巴黎,而其實他是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去巴黎學畫畫。他和妻子本可以過着外人看起簡單美好的生活,這種生活就好像書中描述的.那樣"讓你想起平靜的涓涓細流,蜿蜒流淌過翠綠的牧場和宜人的樹蔭,最終湧入浩瀚的海洋。但大海是如此平靜,如此沉默,如此漠然,乃至你突然感到莫名的焦躁。

或許是我的想法比較奇怪吧,反正早在那個時候,我就強烈的感覺到,絕大多數人共有的這種生活是不完美的,我承認這種生活有其社會價值,我明白,循規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氣方剛的我想踏上坑為狂野不羈的旅途,我認為我應該提防這些安逸的歡樂,我心裏渴望過上更危險的生活,我隨時願意奔赴陡峭險峻的嶺和暗流洶湧的海灘,只要我能擁有改變——改變和意料之外的事情帶的刺激。"或許正是因為主人公心中還尚存的一絲激情,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走這條路,即使以後的幾十年他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甚至衣不蔽體,但是他樂在其中,毫不介意別人對他的看法,這是他的獨到之處,世間真的少有人能做到像他這樣灑脱。

我們不知道自己何以會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後將會去往何方。我們必須保持非常卑微的心態。我們必須懂得安詳的美好。我們必須守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以免引起命運女神的注意。這才是生活的智慧吧!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8

思特里克蘭德,一位證券交易家,就如大多數人一樣,他有自己的家庭,有一位美貌但有些虛榮的妻子、兩個可愛而活潑的孩子。他的生活,就像英國貨幣最小的單位“六便士”那樣,平凡普通。可是,他偏偏不想以這種平凡的方式過完一生。他在撿六便士的時候,月光灑在了他的身上,他抬頭看到了天空中虛渺朦朧的月亮,他的眼睛裏燃起了對月亮的渴望。因為這一望,他放棄了六便士,拋棄了美麗的妻子與可愛的孩子們,啟程去了巴黎。大家都以為他有了外遇,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去巴黎只是為了追求自己以前並不擅長的畫畫。他的畫作蹩腳沒有品位,並不為他人所認可。在追求藝術坎坷的'道路上,他有幾次都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但幸運的是,他活下來了,並不停地流浪。他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和一個土著姑娘結為伴侶,共同完成了一卷巨幅畫作,然後思特里克蘭德便染疾而死。死後,新婚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滿壁畫作。

不可否認的是,思特里克蘭德,他對夢想的渴望和對藝術的追求已遠超他人。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做法對於大多數人來説不免偏激。生而為人,我們就有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我們不能因為追求理想,就丟失掉自己對家人的責任感,拋妻棄子,更不能去拆散朋友幸福美滿的家庭,出軌朋友的妻子。

我們可以不甘於平凡的現狀,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的基礎上的,我們不能不顧一切地捨棄掉這個基礎和平台。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平凡的社會中用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變得不凡,在現有的平凡的生活中有趣味、有目標活着,明白人生的意義,直麪人生的痛苦與歡樂。在擁有六便士的同時,細細品味月光的柔和美好,和家人一起仰望月空,腳踏實地。

如何在平凡的大環境中做出不凡的事,去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追求自己的理想,才是更多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吧。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9

讀這本書是由於當初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還有網絡語“等我攢夠了六便士,便去尋找我的月亮”所吸引,於是抱着想要看看到底什麼是月亮,什麼是六便士的好奇心理,翻開了毛姆的書。

書看了有三分之二,對這句話也有所瞭解,對於主人公克蘭德來説,幸福穩定的生活是六便士,追求心中嚮往的畫畫是月亮,然而對於我們大多數讀者來説,最好的解釋是“月亮象徵夢想,六便士象徵着現實”

書中主人公是一個有頭有臉的證券經紀人,有妻有子卻放棄了幸福美滿的家庭,孑然一身踏上追逐繪畫的旅程。雖然我挺佩服他可以做到不顧世人的眼光去追逐自己的.月亮,但是在我看來他也是一個自私無情的人,拋妻棄子,對好朋友的幫助視而不見,作為這樣一個極致的藝術家,我崇拜他的名聲,但我絕對不想和他做朋友。

每個人都有兩面:一面是魔鬼,一面是天使,誰不追求六便士吶?至少我不會為了追求月亮而放棄六便士,人都是很自私的,也可能有人兩者都想擁有。作為平凡中的大多數,我想很少有人能做到查爾斯的豁達吧?而且我覺得也不存在什麼正確的活法兒,手裏握着六便士,閒下來抬頭看看月亮,才是理想又可及的生活吧。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0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我們每個人都習慣了帶着鐐銬跳舞,以至於忘記了自由本身是什麼樣子。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既定的規則之中、標準之下,生命的價值如何,也是來自一個普世的標準來判斷。也因此,職業有了優劣之分,人的生命也有了輕重之別。

站在城市的最高處,看着沉沉的夜幕徐徐落下,璀璨的燈火冉冉升起,熙熙攘攘的人羣,抬眼望去,好像羊羣。

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靈魂,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埋藏了一絲原始的野性。獨特的靈魂,讓我們活成了自己;原始的野性,讓我們學會了反抗;然而,當社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才是人生,當職業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才是生活的時候,我們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恐怕早已面目全非。正如北島的詩所寫的那樣“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大多數人是撿起地上的六便士,為數不多的人在撿那六便士的`時候看看月亮,極少數的人能夠一直駐足把所有都給天上的月亮。

即便是作者自己,估計也是那撿六便士時,抬頭看看月亮的人。所以他把思特里克蘭德最後的歸宿安排在了孤島之上,因為只有在孤島上才允許思特里克蘭德這樣的人的存在。

思特里克蘭德為了追求藝術,辭掉了體面的工作,離開了美滿的家庭,拋棄了對他忠實的朋友。

在常人的眼裏,他無疑是怪物般的存在,是對所謂人性與責任的背叛。但是在他的世界裏,繪畫即使他的全部,世上任何東西與之相比,皆為枉然。他的思想彷彿回到了人類最初、最原始的一個狀態,沒有既定的規則,只有對自我的探尋與追求。

在那個孤島之上,他把他的天才發揮到了極致,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最後在他雙目失明,疾病纏身,彌留之際,他囑託他島上的妻子把他創造的一切都全部燒掉。

思特里克蘭德致死都在叛逆着整個世界。

在浩渺的宇宙中,總有一片自由的天空屬於藝術家。在那個世界裏,他們即是世界,他們用他們的精神勾勒出了一幅不同的鉅製。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思特里克蘭德夫人的淚水,先後兩次,第一次估計是對自己“命運不幸”的自艾,第二次則是對思特里克蘭德離去的“傷心”。與其説是感情的流露,不如説是普世標準下,虛榮的表達。作者如此安排,估計也是對這個世界最辛辣的諷刺。

記得朴樹在《平凡之路》中寫到“我曾經毀掉我的一切,只想永遠的離開。”《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則是真的毀掉了他的一切,選擇了永遠的離開。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1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題記

你是否認識這樣一個人:年過中年,業績平平,與妻子孩子生活的很融洽?這種人,想必在生活中很常見吧。這本書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人身上發生的種種故事。

可如果突然有一天,這個人突然離家出走了,只留下一張“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就拋棄了身無分文的妻子兒女跑到了巴黎,你會怎麼想?憎惡,對吧。書中的每一人一開始都是這樣想的,還為他妻子的悲慘遭遇感到同情。後來,書中的“我”到巴黎與他見面後得知他離家出走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畫畫。你也許會感到驚奇,不可理喻,可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再後來,“我”搬到了巴黎,結識了藝術家——施特洛夫,正巧又遇到了他,並且發現他也常常要為了吃飯發愁,可似乎只要能畫畫,別的也就毫不在乎了。

過了幾個月,他突然病了,病得很嚴重,於是住進了施特洛夫的家。施特洛夫和他的妻子全心全意地照料他,可等他稍微康復後卻又把施特洛夫趕出自己的畫室,要求要獨自在裏面作畫——他當時在別人眼中畫得並不好。看到這兒,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氣憤不已,甚至想鑽進書裏狠狠地打他一頓,可這卻不是最嚴重的。後來,等他痊癒後,施特洛夫的妻子竟對他產生了好感,要求跟着他一起走,可憐的`施特洛夫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悲慘。

許多年過去了,他離開了巴黎,開始了在馬賽的流浪生活。後來他又去了塔希提島,與當地一名土著女子結婚生子,並在那裏創作出了許多令世人驚歎不已的畫作。不幸的是,他患上了麻風病,雙目失明,痛不欲生。可就算這樣,他也堅持做畫,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秒鐘。

他就是毛姆筆下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或者説著名畫家——高更。

這本書書名中的兩樣東西——“月亮”與“六便士”在書中幾乎就沒有出現過,可是書中的道理也離不開它們的象徵意義。“六便士”是數目較少的一筆錢,非常平常,人人都可以擁有。而“月亮”則是非常遙遠的,在當時人們的眼裏是遙不可及的,並且總是那麼神祕,不可捉摸。斯特里本來擁有着那麼多“六便士”——幸福的家庭,穩定的收入。可他卻並不滿足於此,他追求的是“月亮”,他心目中的月亮。其實在現今社會中許多人都是非常“六便士”的,得到了一點微小的好處,就不願意繼續嘗試追求更加遠大的目標,不願意抬頭看月亮。説得好聽點,這叫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可當你真正去嘗試,而到達了“月亮”的境界時,你就會發現當時的“六便士”是多麼的卑微。

可斯特里這個人説來也很奇怪,他作畫時從來不允許有別人在旁邊——任何人都不行。

畫完的畫也從來不想着賣掉,不輕易拿給人看,甚至有時畫完就扔掉或燒燬。你也許會問,那他畫這些畫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書中的“我”通過與他的對話猜測是因為他能感受到世上一些常人感受不到的獨特的東西,只能通過繪畫把他內心深處的想法表現出來,而等他畫完後就認為他該做的已經完成了,那些畫也就不重要了,於是毀掉也無所謂。他不求人們理解他,贊同他,只求自己的內心世界得到“解放”,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

你也許還會認為斯特里有做的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他完全可以與妻子兒女呆在家裏畫畫,為何一定要離家出走,過着窮困潦倒的日子畫畫呢?這就是斯特里另外一個不同尋常的地方了:他對愛情的看法。他認為每一個男人都需要經歷一段愛情,但是當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後就不再需要了。他認為女人總是會想方設法想要討好自己的丈夫,而那會讓女人拖延他們實現理想的腳步。正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寫道:“愛情是一種病,得治。”

這本書中還有一個出彩的地方是作者對人物的分析,把“我”眼中的各種人的行為分析出了各種可能,並試着用可能性最大的一種説服自己。如果你對這本書還有許多疑問的話,去看原著吧,也許那會使你更好地理解“月亮和六便士”。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2

月亮與六便士,我一直對這個名字是分困惑,直到我讀完後才明白,原來月亮是指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是指大約六毛錢人民幣,深陷泥中,也就是世俗的生活。讓我們譯後後記所説的人生如夢,讓我們枕着月亮。毛姆筆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不斷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深黑的夜中不斷揮舞着手臂,想摘下那皎潔的明月,果斷放棄了六便士。但……月亮是那麼好摘的嗎?

斯特里克蘭原市委收入不低的股票經紀人,可他為了心中的理想拋棄了妻兒,放棄了舒適的生活,離開倫敦,去了巴黎,這種行為簡直瘋狂,可他卻毫不在乎,住在簡陋的小屋裏,整個房子亂糟糟,人也髒兮兮的模樣。他一點愧疚感也沒有,也不求舒服,彷彿這才是他想要的.。她也不全無魅力吸引朋友的妻子,最後他自殺了,因為斯特里克蘭並不愛她,這也可看出他一直堅定為追求藝術而放棄世俗功名,兒女情長。

後來他去了塔希提島還結了婚,真沒想到,我想是因為阿諾心甘情願和他生活在大山裏吧。而並非其他什麼,他一個人總會孤單,總會希望有一個人陪伴,但斯特里克蘭還是覺得他依舊可以盡情創作吧。不過後來他命不久矣。

所以夜以繼日地創作,終於在臨死前完成了這幅巨畫。當庫特拉斯醫生又一次來時,情不自禁地感歎着這幅畫的絕美,不得不承認,斯特里克蘭真是個天才。沒想到的是他死前囑咐阿塔將它燒燬。儘管庫特拉斯醫生勸過阿諾,但他還是燒了他這幅偉大的作品,傾刻間消失無蹤,真是一大遺憾。

斯特里克蘭從開始一個沒腦子放棄舒適的人,一個脾氣暴躁冷酷無情的人,一個不被理解接受的人,變成了如今偉大有名的畫家,他的畫價格不菲,這與她的不斷努力與追求藝術之心是分不開的,或許你身邊的某個人看似無用,不務正業的人。到頭來會有一番大作為,一定會驚掉下巴的,有一句話説得很好,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不要瞧不起任何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像斯特里克蘭一樣的人,關鍵在於你如何掌握。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勇敢地追逐夢想,用行動來證實自己,讓那些嘲笑你的人不敢相信。但也要有恆心和毅力,一往無前。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3

思特里克蘭德的前半生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過得四平八穩、波瀾不驚,但他的後半生用世俗的角度來看,卻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範疇而顯得荒誕不羈,但這並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是失敗的。在他的眼中,自己的生命不需要和普世道德有什麼交集,更不用去在意世俗的指點與眼光,雖然在倫理道德上令人不齒,但只要不負內心的熱情與理想,自己的.一生過的就是有意義的,而不是能用簡單的成功或是失敗來評判。

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兩點一線是穩定,成為大股東、左右逢源,有着穩定的收入何嘗不是另一種穩定?只不過人生贏家比起凡夫俗子來説擁有更多的金錢與權力而已。

歸根結底,我們都只不過是在滾滾紅塵中追逐着滿地的六便士,這並不可恥,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生活也都有不同的期許和理解,既然如此,憑什麼能大言不慚地斷言別人的穩定是在浪費生命,自己的努力就是無價之寶呢?

《月亮與六便士》雖然在表面上講述了一名狂熱的藝術家燃盡生命之火照亮熱情與夢想的一生,但在我看來,毛姆並不是在讚美藝術之光的偉大,更不是在慫恿人們都窮盡一生去追尋心目中崇高的月亮,而是在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也都有權力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不可企及的月亮,還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應該是能照亮你內心的追尋之路。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4

“有些人,一出生就好像被拋到了一個本不屬於他的地方。或者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或者與家庭觀念相沖突,甚至對自己當下的身份缺乏認同,似乎某個遠方才是冥冥之中的家鄉。”偶然間看到這句話吸引我讀完了這本《月亮與六便士》。

它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最重要的長篇小説代表作之一。從名字直白的理解,也許月亮代表着崇高的理想,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則代表了現實與卑微。小説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一位事業有成的證券經紀人,他的相貌很平凡,只不過是一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一個恪盡職責的丈夫和父親,而他的家庭也如同世間無數對夫妻一樣感情十分融洽,讓人心生豔羨之感。作者寫道,這種生活模式給人以安詳親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條平靜的小河,蜿蜒流過綠茸茸的牧場,與鬱郁的樹蔭交相掩映,直到最後瀉入煙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卻總是那麼平靜,總是沉默無言、聲色不動,你會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突然有一天,一切常規都被他打破,他離開了原本創造的一切生活,離開妻子孩子,獨自一人逃到巴黎開始畫畫。讀到這裏時我一邊覺得疑惑,為何他能果斷拋棄如此幸福穩定的生活,一邊卻被他的一意孤行堅持自我所打動,正如他自己所説“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裏,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輾轉流離的他最終選擇拋棄文明世界,遠遁到南太平洋與世隔絕的一個島嶼,在那裏找到了靈魂的歸處,創造出了一幅幅令世人震驚的藝術作品。

書中的部分情節讓我對這位畫家一度感到不滿,從丈夫和父親的角度來説,他一定是不合格的。拋家棄子、傷害危難時期幫助自己的朋友,視倫理為無物,藐視時間道德價值,無情而冷漠,用瘋子來形容他不以為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同時又是個天才,中年時期沒有任何基礎,即使生活拮据到快要死去,他絲毫沒有動搖,手中的畫筆似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從不在意任何人的評價,燃盡一生去追求純粹的藝術。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只看到了月亮。每個人都有其複雜性,不同的選擇使我們的人生角色在做一道道加法,而文中他卻丟棄了社會中的各種角色,努力掙脱束縛只為了遵從他內心的聲音——追求藝術。每個人面臨問題的選擇不同,正是在不斷的選擇中造就了各色各樣鮮活的人。如同書中的施略夫特是最早發現主人公才能的人,在危難時伸出援手卻被背叛時依然出於內心對天才的愛惜選擇默默離開,妻子在得知丈夫離開時強大的報復心以及丈夫成名後的虛榮心與她原本温柔可愛的'形象大相徑庭。也許我永遠無法真正理解,更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任何人,但我無法否認他是一個偉大的人。原來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裏的。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一位叫阿伯拉罕的醫生。學生時期的他對於外科手術是個天才,沒有人不承認他的才華過人。然而面對人人豔羨的最佳選擇,他堅持留在了亞歷山大港做一名檢疫員。書中是這麼描寫的:“他從甲板上看着這座陽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看着碼頭上的人羣。突然間感到一陣狂喜,有一種取得無限自由的感覺。他覺得自己好像回到了老家,他當時當地就打定主意,今後的日子都要在亞歷山大度過了。”一個人因為看到另一種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義,只經過半小時的考慮就甘願拋棄一生的事業前途,這需要很強的個性。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裏,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磅,就是成功嗎?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於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可以看出這兩個角色有着相同的特質。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模糊卻認同的東西。主人公在臨死前都不知道自己是個天才,他只是離家後笨拙的開始學畫,堅持內心,在無人問津的小島上心滿意足的度過了一生。而阿伯拉罕醫生同樣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成功,選擇了一個小城市胸懷坦蕩的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的選擇,都註定會不被理解。同樣是天才,一位選擇了純粹的理想,人們認為他是個瘋子,另一位選擇了平凡的快樂,人們認為他是個傻子,但二者都樂在其中。既然免不了被評判,我們為何不無視這些外界的評價堅持自我呢。主人公最終是創造出了驚世駭俗的藝術作品,而天才只是萬分之一,現實中多是碌碌無為的平凡人。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答案,無論外在因素是怎樣,無論我們是不是天才,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一生為之努力的東西的自由,當我們敢於無視外界評價,努力堅持自己的時候,我們本身就已經處於自由之中了。不管是主人公、阿伯拉罕還是我們,始終追求的無非是不辜負來這世界一遭,能夠心滿意足的度過快樂順遂的一生。很多事情縱然拼命也沒能夠達到終點,是否我們就應該後悔當初的選擇呢。我想內心的富足正是在我們每一次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的時候積攢下來的,一切經歷都是探險,在未知中探索自我,找到自己願意為之堅持一生的東西。如同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説到,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自己的路。我試着描述出想要的生活卻始終無法得到清晰的答案,但我想只要還有學習新知識時的激動,品嚐美食時的快樂,與親人朋友相處時的真實,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張薇)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5

一年前,我知道了有一本小説叫做《月亮和六便士》,我知道了它的作者是英國的毛姆。一年後,這本書總是出現在我的眼界,在電視裏,在手機上。在各種信息的“誘惑”下,不買下它,我恐怕是走不開了。

書剛買回來,正值月考,我就把它忘了,任它在某個角落躺着。有一天,我的心情十分不好,從早哭到晚。每一次我哭得特別傷心的時候,就特別想趴到牀上沉沉地睡一覺。醒來,一想到傷心事,又忍不住想睡一覺了。一直這樣到下午,我想我再不找點事做,這一天就要過去了。想到新買的書都還沒看過幾頁,覺得好生可惜。沉下心來讀一會書,這一天也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尾了。

書中的男主角斯特里克蘭德·查理斯,是一位收入不菲的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在外人看來生活幸福美滿的家庭。在書中的我剛剛認識他不久後,一個消息傳來:斯塔裏克蘭德帶着他的情婦到了巴黎。當他來到巴黎時,卻發現,沒有金碧輝煌的旅館,沒有姿色過人的女子,只有一間破爛不堪的旅店和作畫的.工具。他離開的原因只是因為他想畫畫。他從四十歲開始追求理想,從倫敦到巴黎,從巴黎到塔西提島,在臨死前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滿意的畫作。和梵高一樣,他的名聲是在死去以後才被世人所知。

斯特里克蘭德沒有熱血少年那般勵志,有着的只是讓人看不慣的不羈性格。中國清末李鴻章是一個有功有過的人,大家恨他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也讚揚他是洋務運動的領導人。而斯特里克蘭德也時常讓人恨得不行。斯特羅伊夫為他雪中送炭,賞識他的畫作。他卻默認了斯特羅伊夫的妻子——布蘭奇對他的愛。結果到頭來,他卻只把布蘭奇當做一個模特。

但是讀到最後,卻讓人莫名的心酸,不會為他的精神所哭,也不再恨他,因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個人物形象。看到他親手燒掉自己的遺作,反而有一絲絲欣慰,他終於完成了人生中最滿意的畫作了。他這一生,前半生在自己的父親與金錢的手中。過了半輩子,才想起要追夢,這一追,便追到了人生中的最後一刻,他或許是笑着死去的,他失明的雙眼可能在最後一刻看到了那副“天才”的畫作。

對於斯特里克蘭德,我是很佩服他那種勇氣的。他從來不把愛情、女人、家庭當一回事。雖然他很不願意讓別人看他的畫作,可是從字裏行間,我們還是隱隱約約感覺到了,藝術已經在他的心頭上佔據了旁人無法超越的位置,就連是他的親生骨肉,在藝術面前,也不過如此一般。想起一個採訪,記者問大二的一些學生,後悔選擇這個專業嗎?他們多數人很後悔,卻沒有轉專業的勇氣,因此這一生,他們再也無法觸及自己心中的理想。高曉松本來是在人人羨慕的清華大學就讀,但是因為喜歡,因為理想,他離開了這所極富盛名的大學,去了中戲。

我的人生目標實際上是很迷茫的,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想當什麼,做什麼。但倘若我在一條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己所喜歡的另一條道路,我渴望擁有斯特里克蘭德的勇氣,他的個性,他的品德。我想,只有擁有了他所擁有的勇氣,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吧。

《月亮與六便士》,一邊是瀟灑的月光,一邊是閃耀的金錢。我喜歡月光,我也會遠離名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