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5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1

這個題目很吸引人,特別是對於我這種剛升上大學的大一學生,一直很迷茫,空閒的大學生活是我一度過着無所事事的生活。雖是迫於上交作業,才想起這本書來,但剛一開始讀便被吸引。很快地,就把這本書讀完了。口語化的語言似與作者面對面談話,緊貼於現實,描述了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現狀,並能準確指出問題所在,令人受益匪淺。

大學生與非大學生的區別是什麼?不僅僅只是一本畢業證那麼簡單,也並非在於是否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能。書中説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大學跟技校也就沒什麼不同了。若大學生只是掌握書上空洞的內容,那大學生的技能可能不如於一名經驗豐富的技師。所以,大學生真正要學的是教材上那些知識和理論應用於社會實踐的能力,需要的是系統分析的能力。教材上的東西當然要學,但這只是前提和基礎,最關鍵的是還要進行自主性學習,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得到系統的思維訓練。

大學生有理由讓自己讓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要做一個思想深刻的人,第一,多看有思想深度的書;第二,將自己的思想植根於現實的土壤。在“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的同時,還應該與社會現實為友。書是良師益友,讀大學,必先讀大師。大師是經師與人師的統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為師表”,不但有淵博的知識,有原創性、奠基性、開拓性、前沿性的學術知識,還能做到文以載經,是知識和品格完美結合的代表,是知行統一的典範。以書會師,延伸自己。而若沒有對現實的關注,如果自己的視野只侷限於自己的利益範圍之內,那他只會被這個社會孤立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裏。我們要善於見微知着,只要你善於思考身邊的看上去似乎毫無意義的.小事,你會發現,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

在三岔路口,為了避免猶豫不決,儘量少走彎路,一開始就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並且矢志不渝地朝着這個目標前進。因此,人生規劃是每一個大學生至關你重要的事情。我們在仔細權衡自己的動機並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之後,再審慎地做出選擇。

書中還提及專業問題,作者認為專業無冷熱,學校無高低。勸誡我們:你只是你自己!沒有哪個用人單位會認為你代表了你的學校或者你的專業。如果你行,別人只會肯定你一個人,不會説你們學校的都很行;如果你不行,別人只會對你一個人搖頭,不會一棍子將你們專業的人全部打死。所以,請不要以為自己學校有名或者專業熱門就自以為是,也不要因為自己學校不好或者專業冷門就灰心意冷。古人云,天道酬勤。天道未必酬一切勤,但是天道絕對只酬勤。換句話説,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但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結果。哪怕你的專業熱得發紅發紫紫得發黑,你只有經過不懈的努力以後才能取得成功。

讀大學,不是在大學裏讀書的意思。在大學,可以利用更多的資源來充實自己,讀的是有深度的書、社會、大師,學的是知識基礎上的、超越技能的系統分析能力。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2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我把寶貴的時間都獻給我的學習和生活,我也不會留下任何遺憾而自責。

  ——題記

今天的我有點鬱悶,有點無聊,有點寂寞,有點空虛,總想找點事來打發時間,所以我就信手拿起一本《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書來讀。本以為又是一本説教的,枯燥的書,但後來才發現,這本書並不是我想的那樣,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我下定決心讀完它。

這本書以樸實,真摯的語言向我們介紹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讀什麼,感人肺腑,使我受益匪淺。書中給我的感觸是:要養成善於思考,見微知著的習慣。其實生活就是一本教科書,只要留心觀察處處都有奇蹟發生,文章的主人公就是那種善於思考,留心觀察的學者,即使是一個小廣告,一則新聞,他都不會放過,仔細觀察他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有一次,寶潔公司推出6款洗髮水,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肯定認為沒什麼奇怪,6款就6款啊!有什麼特別的!但是主人公卻提問,為什麼寶潔公司不集中精力做一個洗髮水品牌?這些品牌之間有什麼聯繫?帶着這些疑問,他開始有意識觀察寶潔的廣告,通過日積月累,他對寶潔的產品很熟悉,日後到寶潔公司面試,他一舉成功。其次,我學到“買一送一”的促銷思維運用到求職招聘的過程。“買一”就是做到術也有專攻,精通自己的專業,“送一”就是發展自己的特長,使自己的特長作為分賣品免費贈送,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想起在書上學到了許多,但是在現實中什麼也沒有學到,不禁鼻子一酸,淚水就這樣順流而下。

進入番職已有半年多,時間來去匆匆,回憶起失去的青春才猛然想起,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那樣的.頹廢,1800多個日子已從我的手中溜走,像針線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淚潸潸。想起自己深陷頹廢的沼澤地裏許久,喪失了生活的鬥志,放棄了奮鬥的目標,但是一直都無動於衷,放任自己,任其自流,使自己在頹廢中學習,在頹廢中生活,在頹廢中交友,在網絡中沉迷。。雖然知道頹廢正一步一步的吞噬自己,但是自己就是不想改變現狀,所以搞得自己每天都過行屍走肉的生活!但是自從看了《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本書以後,我受益匪淺,給了我陰暗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和光明,讓我深深瞭解到,失去的青春,抱怨也無濟於事,為有現在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在大學期間,培養自己的個個方面的能力,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為自己的青春書寫絢麗的一筆。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很快就過去!頹廢的日子就要結束,接下來就要整理情緒,收拾心情,制定目標,然後朝着目標不斷努力,只要努力過,奮鬥過,執着過,我想即使失敗了,我也無怨無悔!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3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看到這個書名,我就沉入了深思。進入大學也快一年了,可是從未去思考過:進入大學,究竟要做些什麼,究竟要學些什麼,應該怎麼做,才能怎樣做才能擁有更多的能力來適應以後激烈的工作競爭。而且這一年似乎都是在矇混日子,有時候真的感覺好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該往哪走……

而且,説實話,進入大學後, 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課餘時間,然而看書的時間還相對減少了。即使拿起教科書以外的書來翻閲,也很少看什麼有營養的書。而這一本書也是經人推薦才去看的。但是給了我無限的感想。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本書中涉及了很多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戀愛,人際交往,兼職等一系列關於大學生的事。而這些內容無一例外的都是在引導我們如何讀大學。並且書中最強調的一點是:大學生一定要有系統分析能力,大學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這是作者開篇提出的一個關於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區別的觀點。我很認同作者的這個觀點。()專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成為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區別。非大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實踐專業方面的'能力,同樣可以達到大學生的標準。大學生,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個人思想的深度,對這個人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對主觀意識的發展,對生活和人生的認識和把握等都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大學這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境,對你的思想深度的發展和變化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

那麼,讀大學,我們究竟讀什麼呢?以下是我看完這本書所得出的結論:

第一:學會思考。想法決定活法,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大學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知識體系構建的黃金期,這個時候的積累影響着一個人未來的發展。通過思考,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及大學目標,制定詳細的計劃,然後不斷去實施。

第二:學會學習。學歷不能代表能力,文憑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大學時,我經常告誡學弟學妹一定要學會學習,首先把專業知識學好,日本戰略管理之父大前研一在《專業—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中也反覆強調了專業的重要性;除了學好課本上的知識以外,還要學習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如延邊大學得天獨厚的韓國語學習氛圍,東北亞區域國際合作交流等等資源;還要抱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適應大學,學習如何和同學、朋友、老師相處……

第三: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衡量幹部的重要標準!這是我進入公司後最深刻的感悟。大學期間,一些學生過於關注學習成績,而缺乏社會實踐,不具備解決問題的操作技能,當遇到問題時,不知如何去解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説,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就。可見,一個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解問題的能力又源自於思考、學習及實踐的綜合。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思考、學習,再加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4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個古老而深刻的問題,作為大一新生,開學已經兩個月了,真正融入大學了嗎,還是在外徘徊彷徨?我想大多數都是後者吧!至少我是屬於後者的。這個問題我也曾多次問過自己:為了什麼遠隔萬里來求學,上大學難道就是為了那一紙的畢業證書嗎?通過這次經貿學院學風建設活動,我接觸到了《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本書,這不就是始終縈繞在我內心深處久久不能回答的問題的答案嗎?

那我就對於其中的一些章節談一下我的理解。大學,只是讀書嗎?顯然不是,我們要做的應該更多,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的應該更多,除了專業技能的學習,自身素質的提高日益重要。自身素質的提高包括很多:與人溝通交際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新事物能力等等。這些素質的提高從書本中不能完全得知,這就學要我們的思考,學會思考,細微知著,着眼於小事,思考身邊每天發生的現象,舉一個人盡皆知的例子,一個蘋果砸在牛頓頭上,他卻悟出有引力定律,可是人盡皆知的例子中我們學會了多少其中的精髓,又有多少人在細心觀察者身邊發生的故事。每天都有很多件小事從我們的身邊悄悄溜走。看到一則廣告,聽到一則新聞,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情。可是,只要你善於思考身邊的這些看上去似乎毫無意義的小事,你會發現,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

不要苛求於學校的條件,有很多人抱怨學校的住宿條件差,飯堂總不能讓人滿意,總是羨慕其他大學的硬件設施,當初選大學考慮更多的是學校的教學樓是不是新建的,圖書館是否漂亮。過客,我們只不過是匆匆的過客,當我們大學畢業我們能從學校帶走什麼,當我們被學校“細心”的清除學校時,你是否還要考慮學校的條件呢?我們唯一能從學校帶走的就是知識和能力。圖書館那麼漂亮,可是大學四年你都不知道各個樓層藏書的種類,豈不是很悲哀?語心湖環境很迷人,可是大學四年你都沒有去過早讀,豈不是很淒涼?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善於學習,善於學習身邊人的優點和長處。我們的老師就算能力很差,但畢竟老師比我們多行了很多年的路,經驗和閲歷比我們豐富的多。況且我沒門學校的師資還是比較好的,身邊的同學也是我們學習的對象。讀大學,還要學會“讀同學”。這裏説的同學不只是説自己同班的同學,而且還包括別的班級別的院系的同學,包括高年級和低年級的同學。這些人用“校友”、“學長”之類的詞語來指稱或許更貼切吧。

“專業無冷熱,學校無高低”對於作者的這一點論述激起我學習的動力,但點不是對於整體而言,而是個別特例,我相信,我就會創造這個特例,天道酬勤,這是我永遠信奉的真理,努力多一點,就會別人多學一點,你的競爭力就會增強一點。請同學們努力吧!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5

進入大學這個小圈子,身邊一直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告訴我要怎麼過,看完這本書後,算是對自己有了一點思考了。有所選擇,有目的性的讀,不要盲目跟從,知道自己是要什麼事最重要的。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千招會,不如一招熟。書中辨證地看待了專與博的關係,書中列舉了許多應聘者對什麼都通,但知之甚淺,最重要的是沒有一技之長,用人單位無法把他安排到一個適合他的職位最後無奈辭退他的事例,很有説服力。畢竟,許多人是靠着“一招鮮”過日子的,如果連本專業都沒有讀透,那又怎能稱之為“專業”呢?其實我以前也犯過這樣的毛病,什麼都插一手,像吉他、畫畫、攝影……雖然也得過一些獎,看似紅紅火火,冠冕堂皇稱之為多才多藝,實則浪費了不少時間,分散了精力。話又説回來,博對專起着補充的作用,有時還有意想不到的用處。作者提出了新穎的觀點,仿照賣產品時的買一送一,把自己的其他方面的才能也附帶送出去。誰知道擅長打乒乓球的你是否會遇到一個“志同道合”的老闆呢?誰知道喜歡歐洲古典文學的你是否會遇到一個有着同樣愛好的上司呢?

大學究竟讀什麼。我個人認為,主要讀以下三點:

第一:學會思考。想法決定活法,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大學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知識體系構建的黃金期,這個時候的積累影響着一個人未來的發展。通過思考,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及大學目標,制定詳細的計劃,然後不斷去實施。

第二:學會學習。學歷不能代表能力,文憑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大學時,我經常告誡學弟學妹一定要學會學習,首先把專業知識學好,日本戰略管理之父大前研一在《專業—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中也反覆強調了專業的重要性;除了學好課本上的知識以外,還要學習如何利用身邊的資源,如延邊大學得天獨厚的韓國語學習氛圍,東北亞區域國際合作交流等等資源;還要抱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適應大學,學習如何和同學、朋友、老師相處……

第三: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衡量幹部的重要標準!這是我進入公司後最深刻的感悟。大學期間,一些學生過於關注學習成績,而缺乏社會實踐,不具備解決問題的操作技能,當遇到問題時,不知如何去解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説,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就。可見,一個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解問題的能力又源自於思考、學習及實踐的綜合。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思考、學習,再加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