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後感(14篇)

來源:文書谷 5.59K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14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美在任何人的字典裏都是一個褒義詞,代表被人喜歡的意思。人人嚮往,人人追求。美麗的人成為焦點,成為佳話;美麗的事成為記憶,成為定格。總之,美是自然界創造出來最令人興奮和傾心的事。

美的形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賞美人羣,也就是——職業。

美在每個人的思維裏,幾乎都是不盡相同的。數學家喜歡方正無差的幾何美,音樂家喜歡悦動自由的抒情美,政治家崇尚權利,美術家品析肌體……但不管是毫釐間的測量,瘋狂的高歌,一呼百應的自豪,渾然天成的神奇,都是美。巔峯美感因人而異。

人對於美的判別是善變的,就如同我們喜歡吃多種多樣的食物一樣。

而且人對於美的欣賞是無法阻攔的。

仗劍天涯的劍客視劍如生命,我老師説她認識一個老師傅,頗愛舞劍,可當年文革的.時候,把他的傳家寶——一條圍腰軟劍毀掉了,他就憤然自殺。瘋狂不羈的車手愛車勝過自己,《速度與激情》這系列的電影就恰好詮釋了這一點。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美麗的一面,而這一面,不一定在所有人眼中都是美的,但在少數人眼中那就是最美。就如同人人都有自己的天使一樣。

對我來説,關於美的討論時沒有結果的,因為巔峯美感無須負重。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甚至是可怕的。習慣凌於一切之上,處處可見,儘管有些習慣讓人咋舌。但這轉動習慣的輪子卻無法停止,世界各地的人都無法避開習慣的魔咒。而教育則是延續人類精神文明的載體,是推動整個世界文明進程的主要動力。倘若我們將習慣應用到教育中去的話,想來對我們的教育事業將會是無限的幫助吧。那麼,如何把習慣應用在教育上,並讓其發生作用呢?培根認為:既然習慣是人生的至尊,那麼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習慣如果在幼年開始的,那就是完美的習慣,我們把它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早年開始的習慣。也就是説,教育應當從小開始。一個良好的教育體系的建立必須由良好的.幼兒的教育開始。這就好比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只有在良好的經濟基礎上,才能構建高樓大廈。所以,從教育者的眼光來看,九年義務教育的貫徹實行很是重要。國家和政府應當積極引導國小生和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也要不斷完善青少年的教育體系和監督體系。孩子的未來就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倘若一個好的教育習慣養成,則一個民族也養成了強大的力量。

從《培根隨筆中》可以看出,培根對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都有發人深省的見解和剖析,看培根隨筆我看到了一種哲理美,告誡美。看《培根隨筆》,我彷彿如正在聆聽長輩們的諄諄教導,如溪水淙淙,温潤心田。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培根,直到老師讓讀時,我才知道這個偉大的哲學家,他對人生,死亡等等,還有他倡導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變’讓我對學習產生了新的看法。

在他的《培根隨筆》中,有很多值得品位的地方,讓人不由得停下腳步深思。同樣,在他的文章中,還有許多的名言,其中有許多都讓我記憶深刻,比如,有一根關於讀書的名言這樣説道“書並不與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來”這句話就提醒我讀書要學會思考,在道德方面有這樣一句“有智慧養成的習慣成為第二天性”這句話就告訴了我道德的重要性。

在《論美》中,他講述了人該怎樣看待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只有外在美才是永恆的美,所以,我們這些80後90後更加註重自己的內在美,不要在外在美上攀比,我們更需要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結合,才能發揮美的真正光輝。有一些人注重外在美,而忽略了內在的修養和道德,這樣就不算是真正的美。

死亡在很多人看來是很可怕的,但在培根的《論死亡》中,他並沒有將死亡寫的那樣可怕,讓人們不用那麼懼怕死亡。

總的來説,培根這偉大思想家還是教我很多,這些感悟會讓我以後在人生中受益。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人性和素養的思考——那些機敏謹慎的人,往往會交上好運。

先講個段子,這天小紅碰到小明問:小明,今天上美工課,帶筆不?小明説:帶毛筆。請問:今天需不需要帶筆?如果帶筆,帶什麼筆?

先説天性,天性是隱藏於人心的一種本能,是遺傳和原生環境形成的,是客觀存在而難以捉摸的,但天性的好惡卻極大的影響着一個人的事業成就和為人善惡。

比如上面段子中的小明,我們可以稱之為——逗逼,天性隨意而有趣。瞭解天性,並充分改良和利用好它,對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有着極大的'幫助作用。

人不應該和天性為敵,而應該充分的瞭解並良好的駕馭天性,使之為你服務,這樣,你就真正變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人的天性雖然是隱而不露的,但卻很難被壓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絕。只有長期養成習慣,才能改變人的天生氣質和性格,紀律和教育的作用是讓天性懂得守規矩懂是非。

一般來説,一個人的天性在三種情況下最容易暴露出來:一是在私人的空間裏,因為這種場合不需要裝模作樣;二是在感情衝動時,因為情緒一激動人就可能忘乎所以;三是出現新情況或新考驗時,因為在這時候習慣已經不起作用。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這個暑假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我喜歡他的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英國思想家出生於1561年,是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他生於豪門,聰穎早慧,從劍橋大學畢業時僅15歲。三年後父親病故,由於他是繼室所生的小兒子,沒有分到什麼遺產,只得獨立謀生,一時債務壓身,飽嘗時態炎冷。後來他通過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浮沉後成為國家重臣,最後因一樁至今仍眾説紛紜的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學領域內的建樹。他倡導通過實驗揭示自然的.奧妙並身體力行從事科學實驗,他的散文隨筆一共有58篇,內容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説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鋭利,説理透徹,警句跌出”,這是中肯的評論。

凡過於把幸運之事歸功於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的人多半結局是不幸的。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真正迅速的人,並非事情僅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培根隨筆集》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他在教導父母怎麼對兒女時,頗有見地地指出:“父母對子女在管教上要嚴,在錢財上宜鬆,這才是上策。”他在教導父母怎麼教兒女最好時告誡人們:“人們(父母、教師或僕人無不如此)往往不夠明智,慫恿子女在年幼時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時兄弟失和,家無寧日。”培根認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長宜及時為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

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為他們會為早年的愛好而奮鬥終生。如果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培根還説“子女是父母的辛勞苦中帶甜,也給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對生活的'憂慮,卻也減輕了父母對死亡的恐懼。”只用了兩句話就把父母與兒女的關係説得那麼透竊,難怪雪萊評價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一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敍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他在指導人們怎麼讀書時,頗有見地地指出:“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他在指導人們讀什麼書最受益時告誡人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認為,讀書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連身體上的各種痛苦,都可以通過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具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驗來規範,否則便太迂闊了。

讀書不是為着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説,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於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但對於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培根是英國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也算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朝中重臣,母親是有名的才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培根在劍橋大學深造期間,培根對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後,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

他一面攻讀法律,一面繼續求職。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並當選為國會議員,但他還是沒有任何職位。這一時期,培根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他決心把脱離實際,脱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

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志向。而後培根得到新帝王的賞識。因此平步青去,但培根的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果。培根死後,人們稱他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培根隨筆》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讀《培根隨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並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〇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為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為掌璽大臣,一六二〇年被封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賄,從此下野,脱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於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為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説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為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於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藉助《聖經》來説明道理。

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來。

我悶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説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會成為培根。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培根隨筆》裏不僅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説過:“把歡樂告訴朋友,歡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可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是啊,友誼的機會必須要抓住!可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友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此刻,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歡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友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可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友誼呢

我必須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必須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2

培根在《談諍諫》中寫道“多讀書是有好處的,尤其是讀那些在公眾舞台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人寫的書。”而《培根隨筆》就是一本這樣的好書。

《培根隨筆》一共收入了隨筆58篇,每一篇文章都不長,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講了一些至理名言,而且至理名言俯拾即是,而且大都不再開頭,就在結尾。這種語言放在開頭,具有兇器有力、引人入勝的作用;放在結尾,則有概括全文、餘味無窮的效應。培根的隨筆沒有西方很多散文隨筆作家的那種散漫和隨意,而是具有詩的凝練圓滿,小説的佈局嚴謹。培根的58篇隨筆,篇篇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培根的隨筆不是文人的閒適小品和遊戲筆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會、富國利民為目的的進行説教的。58篇隨筆涉及國家、人生的各個方面,但每篇的核心都離不開人和國家的利害關係。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這些短小精悍的説教文章。

《培根隨筆》的'作者就是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生於一個官宦之家,這種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眾,培根就被伊麗莎白稱為“朕的小掌璽大臣”。他12歲時就上了劍橋大學。23歲就當上了議員。培根這麼年輕就取得了議員的職務,可見培根的才華。

《培根隨筆》是一本有很多至理名言的好書,這本是就像是一筆寶藏。書中講的道理也是需要我們記住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仔細地把這本書閲讀完,把書中講的至理名言和道理都記下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讀了《培根隨筆》中的《論嫉妒》一章,在文中,培根將嫉妒做了很透徹的解釋。他説嫉妒能激發出強烈的慾望,創造出虛幻的意向,並能蠱惑人的心靈。我認為,嫉妒來自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嫉妒別人的人所嫉妒的事物一定是自己沒有或得不到的.。當一個人缺乏某種東西的時候,他一定要貶低別人的東西,以求兩者的平衡。

有時,嫉妒是在不經意中形成的,所以嫉妒這種東西很常見。比如《三國演義》裏的周瑜,本來是一個年輕有為的人,就因為諸葛亮氣了他兩回,竟被活活氣死了。

在生活中,嫉妒又分為公妒和私妒兩種。公妒是指某人做的事或擁有的東西引起公憤,是強迫他們收斂和節制的一種方法;私妒是某人因為別人在某件事或擁有的某件東西超過了自己而妒恨。

所以,當我們春風得意的時候,千萬要小心樹大招風,在某件事上也不要總佔上風,否則很容易招來別人的嫉妒。但是,在別人嫉妒我們的時候,要學會“宰相肚裏能撐船”,寬容大度的對待嫉妒你的人,因為他們正是因為缺少你擁有的某樣東西才產生這樣的情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淡泊。在生活中,我們既要謹慎自己的言行,防止遭到嫉妒,又要寬容一些,因為在人類的一切情慾中,嫉妒是最頑強,最持久的。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4

當我讀完《培根隨筆》時,心中很慚愧,時刻想着書中的真理。

《培根隨筆》的作者是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他是英國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和散文家。對近代學術思想與科學的發展與推進有着重大影響。

培根他一生著書豐富。代表作品有《學術的進步》。《新工具》。《學術的復興》。《培根隨筆》其中《培根隨筆》最為經典,是他窮其畢生精力所著的一不人生隨感的作品。它包括五十八篇散文隨筆,重在對人性中的某個側面或人生的某種境遇簞述見解。

《培根隨筆》中每一處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明確的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而且它言簡義豐,風格靈活多變,格調公正超脱,文章緊湊,脈絡分明,用詞精當準確,比喻通俗易懂,文章措辭警策,暗含哲理、辭藻典雅,議論從容。《培根隨筆》中還有許多為人所讚賞的至理名言。面對幸福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面對逆境的美德是堅韌;幸福並非沒有憂慮和煩惱,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和希望;復仇之心可以壓倒死亡,愛情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軟弱會使人在死亡尚未到來之前心靈就先死亡了。這些名句都能穿透事物的表層,直指人的靈魂深處,給人思想上的.啟發,性格上的薰陶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導。作者擁有一顆直揭人心、透徹靈魂的智慧,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中肯而不偏激。

《培根隨筆》它不僅是培根的作品這麼簡單,它是用來指引與見證人類進步的歷史鉅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