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14篇

來源:文書谷 2.76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歡迎閲讀與收藏。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14篇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1

最近,我有幸研讀了竇桂梅老師的課堂實錄《醜小鴨》(是《聽竇老師講新課》一書中“整本書主題教學”部分裏的第一篇)。密密麻麻整整21板文字,讀得我思潮起伏,那感覺如沐春風,如飲甘泉,彷彿接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掩上書本,抬眼望天,天空碧藍澄澈,如同我此時的心境。這是一堂怎樣的語文課?竇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唯有用竇老師給這堂課確定的主題——“高貴”一詞來形容。

首先是學識的高貴。竇老師學識的高貴體現在她高雅的文學素養、深厚的文學積澱、廣博的'文化視野。這從教學中的多處細節可以體現出來。她仔細研讀《安徒生童話》、《安徒生自傳》,充分領悟到安徒生童話的精髓,並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孩子們也感受到安徒生童話所包含的幻想的美、藝術的美、人性的美。

其次是語言的高貴。竇老師的課堂,不僅用自己凝練、詩意的話語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更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品讀領悟語言的高貴。比如,她把《醜小鴨》的全譯文(近七千字)與課文(壓縮成不到500字)對比閲讀,首先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説説文中可能縮寫或刪掉了哪些內容”,再精選幾個片段進行仔細品讀,抓住原文中詩意的環境描寫、傳神的動作描寫、幽默的語言描寫等,和孩子們一起感受安徒生童話語言的無窮魅力,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來我們的語言可以有如此豐富,如此高貴的“味道”。

然後是人性的高貴。生活即童話,作品即人品。安徒生童話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作者自身曲折經歷的生動寫照;童話中的許多主人公,都有着和作者一樣的高貴靈魂。正如本堂課題目中對高貴的詮釋:苦難中追求夢想,幸福中心懷謙卑。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呢?竇老師帶領學生對比閲讀,品味原文中細寫醜小鴨的“苦難”遭遇以及曲折的經歷,通過對“啄”、“藏”、“廣大的世界”等詞句的品讀,感受醜小鴨雖然歷經磨難,無比痛苦、孤獨,卻仍然對生活抱有希望,對美好的事物執着地追求;在學習醜小鴨發現自己原來是一隻“美麗的天鵝”這一片段時,抓住“又驚奇又羨慕”“藏”“高貴”等詞句,感受醜小鴨內心的善良與謙卑。最後,竇老師設計“讀出童話背後的味道”這一環節,讓孩子們走進安徒生,瞭解安徒生和醜小鴨類似的受嘲笑、受排擠以及離鄉奮鬥終於成才的經歷,使學生髮現:安徒生和醜小鴨一樣,都經歷了出生、童年、成長、飛翔幾個階段。“作者是借醜小鴨寫自己呢!”(學生的原話)至此,學生終於明白了“安徒生寫的童話,隱喻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醜小鴨的“苦難中追求夢想,幸福中心懷謙卑”實際就是安徒生高貴靈魂的體現,也是作品中高貴人性的體現。

高貴的人性,高貴的語言,高貴的學識,組成了竇老師高貴的課堂。這將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畢生追求的境界。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2

書本,如同一位老友,伴我走過了十六個春秋。不論是教科書,雜誌,亦或是小説,都陪伴在我的左右。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它,如一位無聲的老師——一個安逸的午後,捧着一本書靜靜的閲讀,細細的體會琢磨,一定會獲益匪淺。

一本網絡小説令我難以忘記。作者是八月長安,20xx年哈爾濱市大學聯考文科狀元,就讀北京大學,之後工作不久便辭去工作,當了一位作家。

《你好,舊時光》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也是那本令我記憶深刻的書。主人公餘週週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她的童年很七彩,也很灰暗。沒有爸爸的孩子處處遭人嫌棄,就連舅舅和舅媽也是,生活雖苦,但有奔奔的陪伴一點也不孤單,還有雅典娜女神、星矢、月月兔他們。

陳桉的`出現,讓週週明確了前進的路。陳桉就是她的領路人,她只要跟着他的足跡就好。在這青春的十字路口我似乎也需要一個領路人,需要一個陳桉,一樣的懂她,一樣的懂我。國小時遇到了林楊,兒時那最最純潔的喜歡在他倆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外婆和她很親,小時候和她一起玩小貓釣魚,陪她一起瑪麗蘇……後來,外婆生病了,因為外婆養老的事大人們總是吵,外婆的記憶衰退了,這讓週週很傷心……“ 錢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友情、親情、愛情,各種你以為牢不可破、海枯石爛的感情,最終都會被它腐蝕殆盡。明明就是因為利益,偏偏大家都不承認,説着'我不是在乎錢’ ,拼命證明其實自己是從錢裏面'看出了背後的品質問題’ 。”

長大後的週週學會了苦笑,學會了圓滑處世,學會了很多很多……

這本書並不是什麼名著,但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沒有告訴如何做一個偉人,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滲透了這個社會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有親情、友情,同樣也有在社會上立足的一些方法。從主人公的兒時寫起,字裏行間都有清新、輕快的感覺,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不是在讀一本小説,而是和一個與你有相似經歷的人交談,彷彿遇到了知己。

週週引起了我的共鳴,是一個真實而又不存在的知己,她就像我的陳桉,給我引路。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3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夕陽之輝。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説,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説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説,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上班族們不能向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裏學習,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通過書本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的學到新的東西,擴展新的思路。總的來説,讀書對於我

—與文本角色對話

文本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意義空間。文質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讓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只要我們善於挖掘,自有一片與文本交流的空間。如人教版十一冊《草蟲的村落》,課文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可以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巧設練筆的空間。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這是甲蟲夫妻間愛意的流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作為與丈夫闊別多時的妻子的你,會與丈夫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這羣好奇的小甲蟲們,你會如何向它們講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們會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問題?在這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那奇異的想象得到馳騁,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語的感染,有了作者筆下草蟲的世界這個大環境的渲染,學生練筆的情感被激發了,必然又產生一幕幕生動、有趣的情景。當然學生的語言也得到了有質量的訓練。

二、豐潤文本空白處——為文本主角代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而在閲讀教學中適時插入文本“空白”填補,讓孩子們充當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説他所説,填補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語言的空白處,在這過程中孩子們直接進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為一體,這樣的練筆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是孩子們純潔的心靈與主人公的融合,這樣的練筆帶動的是孩子們真實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維與情感引發主動積極的情態下,學生所言就會言之有物,言之動情,讓文本生色不少,同時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題,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互利效果。

在教學人教版第九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模擬被壓在廢墟底下的阿曼達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勵同學與死神搏鬥,爭取時間最後獲救的情景,讓學生從身心參與中感受到了阿曼達的了不起,豐富了阿曼達的勇敢堅強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冊《老人與海鷗》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態和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脱出身來。”老人生前視海鷗如親人,從他十年如一日般堅持給海鷗餵食中,從他對海鷗一聲聲熟悉而親切的呼喚中,可見他對海鷗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鷗們十多天找不到這位與它們相依相隨十多年的老人,它們心中是多麼的焦急、憂慮啊!當它們眼前出現老人的遺像時,它們“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它們當時可能説些什麼呢?當海鷗們意識到人們要把遺像帶走,它們要與老人永別了,“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再一次“大聲鳴叫着”,它們多麼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遺像能多留一會,它們的大聲鳴叫想對老人説什麼?想對人們説什麼?此情此景,海鷗們的傷痛、無奈、焦慮,千言萬語讓學生們流瀉於筆下,人鷗情深的一幕便永遠定格於學生的腦海中。

三、延續文本意猶未盡處——續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課文結尾(或中間)的語言嘎然而止,耐人尋味,有一種餘音繚繞之感。這種“餘音”正是作者沒有言盡,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把這種“餘音”挖掘出來,這些語言的空白賦予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創作的財富。讓學生寫寫作者沒有言盡的話,把課文中情節跳躍的空白處補上,使已經接近尾聲的情節再掀波瀾,使文章內容更具體、完整,也使小讀者能過把小作家的寫作癮。如《小攝影師》一課,課文的結尾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想象的空間比較大:小男孩到底給高爾基照成相了嗎?如果他來,會做些什麼,説些什麼?如果不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此練練筆,學生興趣盎然,創意無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結尾處餘意未盡,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課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夢中結束了,然而夢總是要醒的,為此,我設計這樣一次練筆:凡卡美夢可以成真嗎?當他醒後會發生什麼事?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延續了故事的情節,道出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他們有的寫道:“凡卡睡醒以後,他偷偷寫信的事被老闆發現了,結果遭到了一頓毒打,他那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住而死了。”還有的這樣寫道:“凡卡每天翹首期盼爺爺到來,但當時的現實社會是殘酷的,它沒有憐憫這可憐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無了期的等待中撲滅了,凡卡在絕望中飽受老闆的虐待,最終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處——實現語言的遷移運用

曾看過一同行説過,“語文的學習説白了,其實就是對課文規範語言的吸納後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所以,讓語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丟棄文本的語言示範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們就不應該錯失學習和模仿的機會。仿寫可以針對全篇進行,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片斷練習,可以是句式表達、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總分結構等模仿。仿寫時,首先找準具有鮮明特徵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節》一文中作者列舉了大量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是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學習本文後我馬上指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寫一寫家鄉的傳統節日,主要訓練點落實到對文章寫作順序的安排以及內容詳略的處理方法上,結果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當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寫或遷移寫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窮人》一文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真實描寫的片段,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充分展示了窮人寧可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尤其段中省略號的連續運用,更能逼真地寫出了桑娜當時時斷時續、忐忑不安的心理。學習本段後,我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自己遇到過的焦急、憂慮、擔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寫一寫,例如早上睡過頭而遲到了、一個人處於黑暗無助當中、進行比賽前的緊張狀態中等,讓學生在練筆中實現語言遷移的運用,在先扶後放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隨文練筆”的切入點皆於文本中,我們要潛心會文,識于慧眼,找準落點,讓我們的學生妙筆生花。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4

想想自己畢業快三年了,作為一名師範類的中文系畢業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學語文教師的崗位。很慶幸自己還生活在校園中,這樣感覺自己還能經常和書本打交道。因為,讀書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愛書,也愛讀書!

書,都瀰漫着香氣。讀書不僅僅僅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裏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戲,秋日田野裏的散步,隆冬爐火旁的傾談,它是心緒的慰藉,是靈魂的依傍。讀書,能夠慰藉心靈,讓寂寞封存在書香中;讀書,能夠洗滌心靈,讓高尚的人格在書中昇華;讀書,能夠播撒期望的種子。讓生命結出豐碩的果實;讀書,能夠插上騰飛的翅膀,讓生命自由飛翔!

讀小説,在經典裏感受豪氣與浪漫;讀散文,在優美里感受平實與真情;讀雜文,在議論中感悟哲理與生活;讀雜誌,在故事裏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喜歡在清晨讀詩歌,在膾炙人口中感受音樂美與結構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讓我感受到親情的真摯;劉蘭芝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讓我感動於感情的堅強與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讓我想到以前離開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們感悟到生命與理想的碰撞、在詩歌中沉醉。

風清雲淡的日子,獨自倚在窗前,看花開花落,賞雲捲雲舒。低頭一回眸,桌上的`書,窗前的樹,樹葉上躍動的陽光,一齊憩息在心靈中。驀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無形的書,伴我們成長。母愛是一部書,是世間最美麗的一部書,我們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潤澤呵護中,父親是一部書,一本厚重的書,我們要用一生去讀懂它,讀懂那如山的父愛。朋友是一部書,一部精緻的書,共同記錄下了友誼點滴。家鄉是一本純樸的書,卻又是根入心底的書,“落葉歸根”是對家鄉的眷戀,“家鄉魂”又是對家鄉的熱愛,讀懂這部書時,我們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鄉明”的真諦。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書和無形的書,讓夢境也豐富多彩,真是“夜半有夢書當枕”啊。有書香的地方就有美麗,心靈也會在書中憩息。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白怎樣來詮釋生活,但在書裏卻能夠發現生活的真諦。

我認為,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讀書,還有更深層的好處。讀書就是一種學習。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學習氛圍必定是十分濃厚的,教師必須是帶頭讀書學習的,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學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老師的薰染下愛上讀書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讀書學習的教師,能培養出愛讀書學習的學生。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羣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説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能夠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新課程改革,對教師駕馭課堂的潛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跟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一味地講解教材,而是要師生互動,要聯繫實際生髮,擴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貯備,更要有很好的悟性,這天的讀書體驗就是明天的課堂實踐。只有教師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悟潛力強了,在課堂上才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享受中快樂學習,教師就會在享受中簡單施教。

讀書能讓人持續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讀書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話的確有道理。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心浮氣躁、雞腸狗肚、名利薰心的人是幹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讀書不斷,不良的思想氣質是能夠改變的。

讀書的好處當然很多,我個人認為,對教師而言,還是就應有所選取的。除了就應讀一些文學方面的名著外,更就應多讀一些專業方面的書籍。文學書籍要讀名家名著,經典名著經歷了歲月的淘洗而流傳至今,凝聚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讀來能夠陶冶思想情操,給人以更深的啟迪。專業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師,讀陶行知、葉聖陶、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論著作;其次要熟悉當下一些實力派教育專家,如李希貴、張文質、魏書生、於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學習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如李鎮西、竇桂梅等人的教學隨想。當然,讀書是教師的個人行為,應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個性有選取地閲讀。相信,讀名家的書,肯定會受益匪淺。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個相同的愛好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有許多人愛書如寶,手不釋卷,因為一本好書能夠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真的期望我們的老師都能喜歡讀書,讓讀書來提升我們的品質,促進我們成長。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5

跟崗培訓期間,宋老師送給我們的書中有一本是《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我如獲至寶。

讀《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這本書是讓人愉快的,其中我最受啟發的是錢夢龍老師的導讀藝術部分,即全書的第一部分。

在理論與實踐上,錢先生都展現出一副 “舉重若輕,行雲流水”的姿態,真讓人神往。 錢先生是一個在語文教學上有大抱負的人,經過孜孜以求的努力,經過寂寞與痛苦,他終於達到了一種高度——“舉重若輕,行雲流水”。正如武林高手,輕輕一措手,實已藴涵深厚內力,能將理論與實踐如此出色地結合,確實讓人歎服。

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結果,但對學生的影響都是終生的。一件件事例,一遍遍反思自省,也使我對教師的`責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語文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指導學生學好語文,更應該重視對學生心靈上的關懷,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關懷,尊重差異,尊重個性,尊重天性,尊重人格,激發學生的自尊心,激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獲得充分發展,讓心靈之花充分地綻放。

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更新是如此之快,我們教師就應該及時更新觀念,多一些探索,讓教學方法、教學情景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滿足學生在原有知識能力上有所提高的需求。教學中,少一點權威,多一分民主;少一點統一,多一分個性。少一分歧視,多一分尊重,讓學生生命更鮮活。生活中,給孩子創造活動空間,讓其擁有奇特的幻想,多一分主動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主動去迎接挑戰。

作為老師平時要經常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要每個同仁都認同你確實也是比較難的,但不管如何,這些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不能搞花架子,弄形式,為改革而改革,今天弄出個什麼法,明天發明個什麼模式,這些其實是非常可笑的,而發生在具有較多知識的語文教師身上更是可笑。可是,我們常常在不自覺中就犯了這樣的毛病,以後應引以為戒。錢先生也一直強調不要在一些概念上作過多的爭執,他本人就很不在乎別人在概念上對他的“導讀藝術”的指責,正如他自己説的,能把學生教的聰明瞭,這樣的教學法就是好方法。這實在是舉重若輕的一句話,是高手的“四量撥千斤”。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6

讀了《世上最划算的教育》一書,深深感到: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職業,是全天侯的,從幹上的那一天起,就永遠沒有退休的可能;並且不準請假,不得偷懶,不能夠休息,白天黑夜都得上班,並且沒有薪水——薪水在其他地方掙,然後往這兒花;這種職業,叫做父母。

教育好自我的子女,就要從培養好子女各方面的良好習慣開始,有人説,培養好習慣就像往銀行裏存錢,隨時都能夠取出來用。有了一個好習慣,就好像在銀行裏存了一筆錢,有了兩個好習慣,就存了兩筆錢好的習慣很多,就等於在銀行裏存了很多錢,一輩子都能夠取之不盡。《世上最划算的教育》一書,“童年需要培養的38種好習慣”,每一種好習慣都從故事引入,讓我們思考學到了什麼讓人能夠從中學到知識,再運用到實踐中。

例如:書中在培養孩子“遵守諾言的習慣”裏,引用了《宋慶玲的故事》,故事裏的小慶玲為了她之前答應教小珍疊花的事,而放棄了全家到一個很趣味的`伯伯家做客,而不知怎樣,她等了一個午時,小珍也沒有來,爸爸遺憾地説“早明白就一齊出去,慶齡一個人在家多寂寞啊”。懂事的小慶齡卻説,我們約好的,我本來就應當遵守自我的諾言,要不然我就是跟你們出去玩了,也不會高興啊!從這個故事裏,我們學到了什麼呢?小慶齡是自我決定留下來的,這一點很重要。她必須也是想去那個伯伯家做客的,可是最終放棄了,是因為在她心目中留下了等小珍更重要。我們從故事裏不難猜到,信諾言,不僅僅讓守諾的慶齡歡樂、有尊嚴、也讓小珍有了安全感和信賴。

如今,作為父母的我們能夠怎樣做呢?

(1)、凡向孩子許諾言,就要儘量兑現;

(2)事前提醒孩子諾前三思,事後提醒孩子兑現諾言;

(3)發現孩子守信用,要及時表揚;

(4)不“逼”孩子許不可能兑現的諾言。孩子在成長中,需要培養的習慣實在是很多,如果你的孩子有了許多良好的習慣的話,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很划算呀!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7

《優秀國小語文教師必須要明白的7件事》這本書很適合一線教師閲讀,它是竇桂梅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寫照,是她思維方式、思想、心靈的物化。不僅僅充滿智慧,更以流暢的文筆、詩意的語言,在不經意間詮釋了自我對語文、對國小語文教學、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解,更詳細列舉了一線國小語文教師應讀書目,闡明瞭讀書的不一樣境界。

其中“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在竇桂梅教師説的七件事中,這件事我覺得最重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帶領孩子們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感受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自我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藴,應對學生何來侃侃而談的底氣?又如何能引領學生暢遊書海?曾看到過一篇文章,説的是:如今好多學校都要求學生很多進行課外閲讀,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及終身發展都有好處,可是在我們對學生提出了這樣要求的同時,我們的教師讀了多少書?

説真的,當時應對這三個問題,我覺得慚愧。我是語文教師,我問自我:我讀了多少書?雖説有時也看看,專業的,人文的,休閒的,都會涉獵一點點。但細想想,卻從來沒有過讀書計劃,想看時就翻翻;也不成系統,全憑自我的喜好;更不能堅持,有時間就看了,沒時間就作罷,如此這般,總覺得沒什麼收穫。“讀書,是最好的精神美容”“和學生一道在閲讀中呼吸”“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這本書中,竇桂梅教師從我們自身的角度,從學生的角度,闡述了語文教師讀書的重要性,我很贊同她的觀點。掩卷沉思,自我要靜下心來,認真讀書了,感覺自我讀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能堅持,記讀書筆記還很欠缺。

“讀書,然後才有育人的底氣”、“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工資再低也要買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屋子再小也要藏書。”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僅有經過讀書,才能找到自我的精神家園。同意竇教師那種“擠一點兒,佔一點兒,搶一點兒。”的讀書方法。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8

我在一所鄉鎮中心國小任教已近六年,在這六年中,我聽過許多教師上課,也請教過許多有經驗的教師,深切感悟到了農村語文教師的困惑、迷惘、驚喜、頓悟……

縱觀整個農村的小語課堂,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考慮教學內容的達成度,卻很少考慮自己所使用的教學語言、個人情感是否能對自己的學生產生影響,以致於他們雖然苦心教學,但教學成績總是平平。那麼,如何才能將一堂賞心悦目、精彩紛呈的語文課堂教學奉獻給學生,怎樣才能讓學生覺得語文是極富魅力、極具感染力的一門學科呢?我認為,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將自己塑造成一位富有詩意的人。

什麼是詩意的語文教師呢?詩意是充滿激情的,不僅要有理論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藴,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語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我們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與能力,還有方法與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與態度。那麼怎樣成為一名富有詩意的語文教師呢?

首先,詩意的語文教師擁有自己的獨特的人格魅力——這是語文教師的“感性”。詩意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在要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靈。正所謂“幹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應該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教師熱愛本職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熱愛學生。因此,教師應該擁有一顆積極地關注學生成長的心靈。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我們滿足不了學生的物質需求,那麼給學生的精神輸入就顯得重要了。學生的精神從哪裏來,當然是從課堂中來,從師生的密切交往中來。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靠教師人格的影響和人性的發揮。教師的崇高不在於你的地位,而在於一顆無私奉獻的心,在於愛心的涓涓流淌,在於對學生的尊重。“你是快樂的,我是幸福的。”是一個教師永遠追求的教育境界。語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學科,如果説一個語文教師,沒有豐富的情感,沒有優美的語言,沒有應變的智慧,怎麼能駕馭課堂,怎能讓學生喜歡你呢?如果學生不喜歡一位教師,又怎麼能認真聽課,喜歡語文學科呢?“學生是不可能向一個自己不喜歡的教師學習的”。

其次,詩意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這是語文教師的“知性”。詩意語文教師的“知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語文教師要有完善的課程理念。課程理念是隨着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不斷地更新與變化的,語文教師這個職業,是一定要“教到老,學到老”的.,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擁有教學的活力和魅力;只有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永葆教學的青春與活力。第二,語文教師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隨着現代科技地發展與進步,對於教師的基本功已不僅僅侷限於傳統教學中的“三字一話”,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還應該掌握必要的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與技能,以輔助教育教學工作,使課堂教學趨於多樣化,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要。第三,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由於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多元化,語文教師雖不能説要通曉天下事,但最起碼的文學素養、科學知識、史政、哲學、自然地理常識是應當具備的。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課文涉及到科學 、史政、哲學、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如果沒有相關知識,又如何能上好這些課文呢?常言道:“欲施人於一瓢水,自己應有長流水。”由此可見,一名詩意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

再次,詩意的語文教師也應該具備高超的教學技藝。語文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是技能與智慧的完美結合。教學藝術包括處理教材、教學目標、課堂設計、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處理問題等的藝術,以及語言、板書、操作和教師的教態、語言、動作、行為、心理、情緒等的調控藝術。既然是藝術就不是大眾化的,突出的是個性與創新。藝術是不斷變化與創新的,一種方法、藝術再好,但反覆的運用,學生沒有了新鮮的感覺,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要建立一個充滿生機與樂趣的課堂,教師就要有好“點子”,這“點子”就是藝術。同樣是組織教學活動,有的教師是簡單照搬,甚至是反覆操作一個模式。而有的教師總能創設出富有個性組織形式。每一位語文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和認知出發,因材施教,不斷地變化和創新自己的教學藝術。不能人云亦云,一味地效仿,還應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採用體現自己個性的教法,讓課堂充滿詩意。所以説,教學技藝智慧與技能的結晶。

第四,詩意的語文教師應當是極富激情的。一堂詩意的語文課應當是激情四溢的。“以情悟情,以情動情,以情生情。”一個語文教師上課用語平淡、面無表情、心靜如水,沒有任何一個富有深意的肢體語言,又如何能讓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又如何能把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淋漓盡致地傳遞給學生,使他們的內心泛起陣陣漣漪,悟出文章作者的用意呢?更不用説能提高其精神境界,盪滌其心靈了。一個語文教師應當是充滿激情的,只有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當中,運用飽含深情的話語、豐富的肢體語言來感染學生,才能以情悟情,以情動情,讓學生融入到課堂當中,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就能體會到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同時也讓學生盡情享受着學習語文的樂趣,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奧妙。

總之,語文課堂因詩意而變得浪漫,學生的思想也因浪漫而得以自由馳騁。沒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呆滯的,是死板的,是做作的。只有飄逸着詩意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的返樸歸真,才能讓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風。上一節語文課容易,上一節詩意的語文課不易;當一個語文教師容易,做一個詩意的語文教師不容易。詩意的語文課,如高山流水,春雨纏綿;詩意的語文課,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詩意的語文課,師生融洽,興趣盎然。詩意的語文教師,充滿着自信與關愛;詩意的語文教師,才華橫溢、運籌帷幄;詩意的語文教師,語言優美、風趣幽默。讓我們都努力爭當一名詩意的語文教師吧,用我們的愛心和智慧去點燃詩意的語文課!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9

我閲讀了《國小語文教師》六月刊的《“隨文練筆”研究專輯》,讓我在作文練筆教學這一塊中頓感明朗,讀着讀着,時而倍有同感,時而像被指引導航,時而靈感頓生,讓我對“隨文練筆”教學有了更寬廣的瞭解,更系統的認識。

“隨文練筆”是伴隨着閲讀教學進程,引導學生巧妙利用有關閲讀內容進行的一種“短平快”的寫作訓練。因為隨文練筆選材角度小,內容簡短,貼近實際,緊隨閲讀教學,而且形式多樣,豐富學生的習作色彩,學生負擔少,因而在課堂中是頗受師生歡迎的一項習作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隨文練筆設計的隨意性,練筆的時機、方法、難易度把握不當等,往往導致訓練低效甚至無效。如何實施有效的“隨文練筆”策略,是我們當前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而在文本教學中找準切入點,是隨文練筆練習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與保證。本人就學習前人的經驗以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找準隨文練筆的切入點整理及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對於選擇隨文練筆的切入點,我們常常會有“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的困惑,其實在備課的時候,我們能夠潛心會文,何愁天涯無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處——與文本角色對話

文本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意義空間。文質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讓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只要我們善於挖掘,自有一片與文本交流的空間。如人教版十一冊《草蟲的村落》,課文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可以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巧設練筆的空間。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這是甲蟲夫妻間愛意的流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作為與丈夫闊別多時的妻子的你,會與丈夫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這羣好奇的小甲蟲們,你會如何向它們講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們會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問題?在這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那奇異的想象得到馳騁,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語的感染,有了作者筆下草蟲的世界這個大環境的渲染,學生練筆的情感被激發了,必然又產生一幕幕生動、有趣的情景。當然學生的語言也得到了有質量的訓練。

二、豐潤文本空白處——為文本主角代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而在閲讀教學中適時插入文本“空白”填補,讓孩子們充當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説他所説,填補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語言的空白處,在這過程中孩子們直接進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為一體,這樣的練筆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是孩子們純潔的心靈與主人公的融合,這樣的練筆帶動的是孩子們真實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維與情感引發主動積極的情態下,學生所言就會言之有物,言之動情,讓文本生色不少,同時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題,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互利效果。

在教學人教版第九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模擬被壓在廢墟底下的阿曼達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勵同學與死神搏鬥,爭取時間最後獲救的情景,讓學生從身心參與中感受到了阿曼達的了不起,豐富了阿曼達的勇敢堅強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冊《老人與海鷗》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態和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脱出身來。”老人生前視海鷗如親人,從他十年如一日般堅持給海鷗餵食中,從他對海鷗一聲聲熟悉而親切的呼喚中,可見他對海鷗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鷗們十多天找不到這位與它們相依相隨十多年的老人,它們心中是多麼的焦急、憂慮啊!

當它們眼前出現老人的遺像時,它們“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它們當時可能説些什麼呢?當海鷗們意識到人們要把遺像帶走,它們要與老人永別了,“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再一次“大聲鳴叫着”,它們多麼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遺像能多留一會,它們的.大聲鳴叫想對老人説什麼?想對人們説什麼?此情此景,海鷗們的傷痛、無奈、焦慮,千言萬語讓學生們流瀉於筆下,人鷗情深的一幕便永遠定格於學生的腦海中。

三、延續文本意猶未盡處——續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課文結尾(或中間)的語言嘎然而止,耐人尋味,有一種餘音繚繞之感。這種“餘音”正是作者沒有言盡,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把這種“餘音”挖掘出來,這些語言的空白賦予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創作的財富。讓學生寫寫作者沒有言盡的話,把課文中情節跳躍的空白處補上,使已經接近尾聲的情節再掀波瀾,使文章內容更具體、完整,也使小讀者能過把小作家的寫作癮。如《小攝影師》一課,課文的結尾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想象的空間比較大:小男孩到底給高爾基照成相了嗎?如果他來,會做些什麼,説些什麼?如果不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此練練筆,學生興趣盎然,創意無限。

又如《凡卡》一文的結尾處餘意未盡,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課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夢中結束了,然而夢總是要醒的,為此,我設計這樣一次練筆:凡卡美夢可以成真嗎?當他醒後會發生什麼事?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延續了故事的情節,道出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他們有的寫道:“凡卡睡醒以後,他偷偷寫信的事被老闆發現了,結果遭到了一頓毒打,他那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住而死了。”還有的這樣寫道:“凡卡每天翹首期盼爺爺到來,但當時的現實社會是殘酷的,它沒有憐憫這可憐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無了期的等待中撲滅了,凡卡在絕望中飽受老闆的折磨,最終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處——實現語言的遷移運用

曾看過一同行説過,“語文的學習説白了,其實就是對課文規範語言的吸納後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所以,讓語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丟棄文本的語言示範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們就不應該錯失學習和模仿的機會。仿寫可以針對全篇進行,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片斷練習,可以是句式表達、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總分結構等模仿。仿寫時,首先找準具有鮮明特徵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節》一文中作者列舉了大量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是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的典型文章。

因此,在學習本文後我馬上指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寫一寫家鄉的傳統節日,主要訓練點落實到對文章寫作順序的安排以及內容詳略的處理方法上,結果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當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寫或遷移寫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窮人》一文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真實描寫的片段,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充分展示了窮人寧可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尤其段中省略號的連續運用,更能逼真地寫出了桑娜當時時斷時續、忐忑不安的心理。學習本段後,我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自己遇到過的焦急、憂慮、擔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寫一寫,例如早上睡過頭而遲到了、一個人處於黑暗無助當中、進行比賽前的緊張狀態中等,讓學生在練筆中實現語言遷移的運用,在先扶後放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隨文練筆”的切入點皆於文本中,我們要潛心會文,識于慧眼,找準落點,讓我們的學生妙筆生花。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10

最近我讀了《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一書,每一天能抽一點時間去讀,從書中瞭解到習慣對人的發展很重要,好習慣受益終生,決定一生的命運。從書裏也能夠看到好的教育習慣能有效地促成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是優秀教師成功的基石,影響着教師一生的教育生涯。

常説“一種性格關係到一個人的命運”,好習慣能使人一生受益。我們教師一向在強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中也要構成良好的教育習慣。我作為一名班主任及語文教師,除了教學還要育人。“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反思自我的教育行為,我們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作業的同時自我是不是每次都不拖堂;我們要求學生團結友愛的同時自我是不是對每個學生都公正;我們要求學生見到教師主動問好的同時自我又是不是能主動問候學生我作為一名教師,往往很多方面都處理的不夠好:當學生犯“錯誤”時,往往習慣於把學生叫到辦公室談話或直接找學生家長;當學生的試卷上出錯時,習慣於要求學生將錯題訂正並再做幾遍;當拿到一本新教材時習慣於找課文中的`知識點並照搬“教參”;在課堂教學中,習慣於僅僅關注結果而不注重過程,習慣於僅僅佈置書面作業

自我的習慣到底好不好,需要改變的首先是自我。要想做到書中所述,是要持之以恆,從小事做起,從習慣養起。習慣不是一時養成的,更不是一時能夠改變的,習慣是在習慣中養成的。而我,會以此書做為我的一本教學上的工具書,以此書來提高自我,激勵自我,超越自我,並由此獲得最大的歡樂。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11

《致語文教師》讀書心得餘映潮老師《致語文教師》一書的序言開頭是一句希望之語,即“我希望每位語文教師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滿智慧”。一句親切的叮囑,讓人心頭一熱。當我們談論教師這一職業,或談論教育事業的時候,首先要關注這一個個“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愛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態等等,都需要互相的關注、關心、理解、幫助。教育教學是一份充滿“愛”的工作。試想,普通老師生活缺乏穩定,對自對人對社會的心態調整不好,能期待他們平靜而清醒地走進教室嗎?教育是“育人”的事業,“育人”首先要“育師”、“育己”,然後才能“育學生”。“一流的教師”才能育出“一流的學生”。由此,無論是從學校、還是社會和國家層面看,教師是第位的,有全社會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滿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師的成長,生活和工作是分不開的,生活中樂觀、有情趣、自我認同感強的老師,在學校裏肯定自信、積極,有個人魅力。同樣,許多工作優秀的教師,他們對生活現狀的理解和對未來的追求充滿幸福感。所以,許多名家、大家優秀的表現和出色的成績,除了用專業理念技術去解讀外,還可從其生活中的.個人性格、品質和精神上去理解。

看餘老師的《致語文老師》一書,其長者、智者的風範令人敬仰。餘老聊的是教學,也是個人迎難而上的成長修煉,這修煉的過程,有堅定的目標,有系統的規劃,有艱苦的執著,有挑戰的智慧,有説不盡的苦樂滋味,有沉甸甸的收穫。其修煉的智慧之語,既可心引領我們認真地工作,也可以啟發我們用心地去生活。我們無論是自願,還是巧合從事了教師這個職業,註定了此生與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虛幻神奇的道德評價,因為職業的特點,我們的生命歷程真的有些特別我們需要(應該)掌握更多的文化,我們有機會站在人類思想的前沿,這是我們有時清高的原因;我們肩負着文化傳承和思想播種的責任,我們的工作與其説是教育教會學生,不如説是薰陶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現在和未來,往大了説,我們的事業真的能改變命運和世界;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有豐富思想和鮮活情感的學生,我們每天的工作少有重複,我們每個教育教學的細節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和人文個性,我們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戰;我們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學到老”,需要吐故納新,才能與時俱進,很少有職業像我們這樣需要終生修煉和成長。凡職業,都需要為了生活,從事教師職業也需要“養家餬口”,這點標準不爭議不斷;凡職業,都需要有敬業的精神,都可以經營成事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説的是不論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極致。從古至今,“狀元”總是風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個人都會有的,為難的是,成功需要面臨各種挑戰,不是每個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堅持下去。所以,餘老在序言中對年輕教師(在餘老面前,凡站在講台上的先生們,都是年輕的)諄諄告誡:“我視成長智慧為第一。”“我珍視在事業奮鬥中對生命的歷練。”“趁着年輕多做事。”不能失去“追求的勇氣”,要“保持追求人生目標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讓自己具備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堅強意志”。要承受“刻骨銘心咬牙堅持的歷練”,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要能“苦做”,“成功的機會在八小時之外”;還要“巧做”,成功講究方法,能讓我們更早、更多地品味畬斗的快樂滋味。要“永遠相信“積累”的力量”,“學會摘抄、摘錄、摘記”並“分類研究”,“越是有豐富的積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觸發靈感和把握成功的機會”。注重學習積累的人,會擁有“很高的洞察力”。“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中還有無數個空白無人問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時候進入這種研究都不能稱之為“遲”。所謂“專家”,“是那些幾十年堅持不解的人。”“心靜”,是一種情緒和心態狀態,“專心致志,這其實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

做教育教學研究,沒想像的那麼深奧可怕,其實就是“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做好同一件事"”,並“能夠在細節上做出深度的”。那些所謂的大家、名家、行家,都是這樣起步的。教育教學需要“創新”,什麼是“創新”?“主要在四個字上下功夫:角度,難度。‘角度’好加上‘難度’大,就是高層次技能,就是創新。”讀着餘先生的“修身警言”和“思想火花”,覺得“高山仰止”,讓人心虛和畏懼。這那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呀?那麼,餘老幾十年如一日的歷練成就和肺腑之言與我們有何現實的意義呢。作為教師,每個人的學識基礎有不等,天賦條件也不ー,外在環境機遇也不同,誰能説這些區別是無法改嗎?我們學習餘老,期望個個成為餘老那樣級別的人,那是不自量力。餘老對我們一線廣大普通教師最大的啟發是,堅持做事業的規劃,珍惜時間,堅持用巧妙的方法去踐行,用心把教學工作中小事做到精緻,做得有意思。

人們常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生活中具備野心且能成大事的人畢竟少數。我們更多的普通人其實是“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個教師,三尺講台,一本教材,幾十個學生,這是我們世界,很小。我們其實不需要大抱負,只要能腳踏實地,在教室裏,在學生心裏,把每件小小的事做精緻,做的有意思,我們就會漸行漸遠,越攀越高。眼界和心界是低頭看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不是仰頭遠望出來的。堅持做精緻的小事,這就是餘老“靜下心來”的修煉之道呀。思慮至此,便不再對餘老“敬而遠之”了。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12

最近閲讀了《國小語文教師專業能力必修》使我對閲讀教學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語文課教什麼

很多教育專家、學者對國小語文教學給予了這樣的評價,“缺少語文味”。那麼,什麼是語文味?我有膚淺的理解:“字、詞、句、段、篇”抓好了,學生“聽、説、讀、寫、思”的能力提升了,便是語文味。語文教師應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一節語文課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內容是課文內容和補充資料,形式是言語形式、文章的表達方式。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文體特點、作者思路、編者建議,學情,爭取讓學生一課一得。想到這裏,我便又想到了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具體、要有可操作性。教學目標裏即要有重要的教學內容,又要有文章的表達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這三項是不能隨意分割的,應有機融合在一起,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狀態。

二、閲讀教學強調對話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這一對話過程,具體包括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四重對話的交織。閲讀教學的目的也可以説主要是通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實踐,學習如何與文本對話,從而培養起與文本對話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指點如何與文本對話的門徑,幫助克服在對話中遇到的困難。作為對話的閲讀教學具備以下特徵:

1.它應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民主、平等是對話教學中的第—法則。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心靈並彼此悦納。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師生之間應成為“夥伴”,對話的夥伴。這樣的師生關係,真正地具有人性,它自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

2.它應是溝通的、合作的教學。“教學,是擁有教學理論素養的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法則,教和學雙方必然會走向積極的溝通與合作。在教和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對話的精神才得以體現。成功的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必然存在着情感和思維上高質量的`對話。

——它應是互動的、交往的教學。有溝通和合作,必然會有互動與交往。互動和交往是在溝通、合作基礎上的進—步的行為。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在互動過程中,實現着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併產生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

3.它應是是創造的、生成的教學。對話性教學,不是簡單的傳遞信息,而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特徵。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地交流、真誠地溝通,互相借鑑,取長補短,在合作的氛圍中,各自生成或建構了自己的認識與知識,與傳話式的教學相比教,整個教學過程是充滿創造色彩的。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還是知識的“發生器”。 基於以上特點,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對話的閲讀教學與傳統的閲讀教學之間的存異:第一,傳統教學重學生的接受,對話教學重學生的感悟;其次,傳統教學重的是訓練,對話教學重的是實踐;第三,傳統教學只重聽説讀寫的技能、技巧,對話教學也重視學生聽説讀寫的動機、意向、態度;第四,傳統觀念重結果輕過程,對話教學既重結果更重過程。

三.讓閲讀教學走向對話

(一)積極培養對話意識。在一個刻板呆滯的課堂氛圍中,富有活力和創造的對話是難以實現的。對話的原始意義是交談。但並非任何交談都是對話。對話過程本質上是不同主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聲音共同參與的精神歷程。良好的對話氛圍產生於教學主體間的對話意識。必須有這樣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於共同創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如果沒有這種對話意識,沒有這種渴望,即使有再華麗的辭藻,再優美的句子,都不是對話;而有了這種對話意識,即使言辭上再激烈,甚至是針鋒相對的爭辯,也是對話,而且還可能是更高級的對話;甚至,只要有了這種對話意識,人們相互之間默默無言的相對也是對話。正如人們所説的,沒有對話意識的問答,就像一個只有骨肉而無靈魂的殭屍,絕非真正的對話。”

(二)善於創設對話情境 。閲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應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對話的慾望和熱情。比如: 1.創設課文情境。利用媒體創設情境,具有生動、形象、逼真的特點,有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對話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學對話的慾望。2.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巧妙的設問,是一支點燃學生的火把。比如南湖一小劉全老師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伊始,便讓學生看題目,想問題。學生抓住課題是人物的一句話這一特點紛紛質疑:這話是誰對誰説的?“這條魚”是什麼魚?為什麼讓他“必須”放掉?這些問題激活了學生的閲讀期待,誘發了學生和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渴望。有時,教師也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精神,進而激發學生的對話熱情。一位老師教學《太陽》一課,教師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小時候從報紙上得知蘇聯宇航員登上了月球,於是,

立志長大了要登上太陽。這時,學生鬨堂大笑,教師趁機問學生為什麼笑,再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深入地瞭解太陽的特點。 3.創設活動情境。於永正老師是把表演引進閲讀教學的餓高手,高就高在他組織的課堂表演,不是簡單的檢查彙報學習的結果,而是一場師、生同文本之間的是對話。像“演一演”、“做一做”、“説一説”、“唱一唱”、“畫一畫”等活動方式,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對話的積極性。

(三)善於把握和豐富學生的“前理解”。在備課時,有的教師常常更多地只考慮自己如何把握文本的思想內容、寫作特色,而忽略了學生認知水平。這種情況,實際就是教師用自己的“前理解”取代了學生的“前理解”。 “前理解”正是理解之所以成為可能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沒有“前理解”就不可能有理解,恰如一個出於純生物狀態的嬰兒是不可能有什麼理解的;“前理解”構成了理解者的視野,一個人能夠理解什麼,理解到什麼程度,恰恰取決於其“前理解”。因此,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見”甚至“個人偏見”對學生閲讀的干擾,這就首先要組織學生獨立閲讀,並且靜聽學生。此其一。第二,教師應儘可能擴大學生的閲讀面,“前理解”只有在不斷“理解”中才得以增強。第三,閲讀教學要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聽聽各種不同的“前理解”,以擴大自己的“前理解”。對任何一個文本,不同的“前理解”都只能從某一個“窗口”看到文本的一道“風景”,而不同“前理解”視覺的交叉,則使我們可以藉助別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風景”。

(四)鼓勵、尊重並引導學生有創意的閲讀。接受理論和解釋學都告訴我們,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於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

雷特”,便是此理。因此,閲讀教學完全應當給學生多元解讀、自主發現文本涵義的空間,不能再搞過去應試教育下的一元論了。但是,真理往前多跨出半步往往就走向了謬誤。如果把有創意的閲讀理解成不顧作品的意義而隨心所欲地“自由理解”,則只有“創意”而無“閲讀”了。這裏的關鍵在於,創造的基礎是閲讀,不能拋棄作者的本意。鼓勵學生有創意的閲讀,就是善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閲讀,同時又藉助於別人的“前理解”;努力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文本的其他含義;對理解到的意義作出自己獨到的價值判斷而不僅僅停留於理解本身或人云亦云;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產生聯想而生成新的意義和塑造新的形象;將閲讀與生活相聯繫,用閲讀去影響生活,等等。有創意的閲讀,只能生長於對學生獨特見解的珍視,更離不開教師合理的引導。

人類已步入對話時代,讓我們的閲讀教學乘上“對話”的翅膀!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13

寒假走進蘇霍姆林斯基,使我反思語文教師的素養。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踏過教學的腳印,回眸,卻發現,當一切的西方“後現代”改革渲染我們的課堂時,驀然,教師的專業素養卻成了我們應對的高山。

對於語文老師而言,專業素養意味着什麼呢?

我以為,語文教師應當成為“語文的化身”。那裏的“語文”應是“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語文的方式,不僅僅僅指語文課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教學方式,更是指用語文的方式來思考、來感悟、來表達,敍事、隱喻、抒情、對話,乃至一聲問候、一句評價。那課堂上的分分秒秒,語文老師不僅僅僅屬於自己,他就應當成為語文。是否還能夠這樣説,如果以前我們説“我是教語文的”,那麼,我們這天應説“我是用語文教人的”。若爬過這座山,到達這境界,語文教師的素養務必提高。

有人這樣評價我們語文教師:視野不寬、知識貧乏,學識單薄、乾癟,以本為本,拘泥教材,搬教參,對答案,不善舉例和比喻,不善聯繫和聯想,不能對課文知識進行有效擴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開。底藴不厚、缺乏見解力和創造性,智慧疲軟,人云亦云,教學沒有深度和厚度。修養不足、育人乏術,職責心似乎挺強,藝術性卻很差,貌似很優秀,其實問題多多,自我感覺良好,反思潛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學生活乏味,類似套中人,心靈缺乏陽光,難與學生交往溝通。

君不見,語文教學的原點不在上課的老師形象怎樣的迷人、課件怎樣的精彩,甚至也不完全靠教案的設計多麼精彩、教學佈局怎樣的巧妙,以上這些都能夠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輔助加以彌補。然而,衡量一堂課的好壞,依我看,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學科本位的價值獲得,二是教育學的含量。這兩者恰恰要靠教師的學科專業水準和教育教學潛力來引導幫忙學生完成,而前者卻是前提。

在xx,對於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我簡單地概括為兩句話:第一、解讀教材的功夫,第二、課堂教學的功夫。然而如何培養這素養,讓教師所受的專業教育和積累下來的專業經驗,溶於教師課堂上的言談舉止之間,成為教育的機智和情懷,為學生的成長引路、照明,成為能夠在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能夠吸引學生熱愛語文的強有力的磁場,這或許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深思。

於是,每一位立志“用語文教人的”語文教師,是否就應當以一顆為師者應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課堂、自己的專業素養?專心行走於課堂間、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直接體現自身專業素養的方式莫過於在課堂上的行走。一名語文老師是否至少應當具備這樣的條件,才能夠有勇氣行走於語文的課堂: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從這些年來的成長經驗中提煉、總結而成的,在此基礎上,才能談素養的藴藉和提高。我要求xx的語文教師,就從這些最基本的素質談起,我們的學生從xx畢業時也努力要做到這幾條。

語文教師讀書心得 篇14

我無意間在網上看到竇桂梅老師寫的《優秀國小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光看名字就很吸引我,就迫不及待地到書店去找這本書,可惜書店裏沒有,就趕緊在網上購買,瀏覽了好幾個網站,終於讓我買到了。一個多星期後,書到了我的手。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認真閲讀。這是一本好書。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成為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哪幾件事?我想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剛剛讀完竇桂梅老師的《優秀國小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咋一看,題目挺嚇人的。雖然許多一線的教師都不能成為像她一樣的優秀教師,但從中我們能學到很多。我們也應試着向着這個方向前進,能走多就走多遠。“我們應允許不同人眼中,‘優秀’有着不同的定義。每一位教師還是要結合自身的環境和條件,形成自己適合當地環境、個人存在的特色。”“優秀語文教師,一定要擁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進行專業探索。其專業不斷提升、不斷前進的過程,一定不是狹隘的“應試教育高手”的甬道。漸漸地,時間已將我推進教學的磨合期,有時方向真的很難把握,經驗慢慢成為自己的依靠,但也是我們前進的屏障。但她的許多話剎時為我們開闢了一條陽光燦爛的大道。“我是用語文教人”,普普通通的一句話真正體現了一種大家的風範。沒有匠氣,沒有俗氣,有的只是一種真正的人氣,人文的氣息。讀完整本書,真有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當然書還是要好好讀,累土成丘,積沙成塔,聚腋成裘。雖然不可能成為像她這樣的優秀語文老師,但至少也要做一個合格的,讓孩子喜歡的語文老師。

竇老師結合自己成長的經歷,加上自己對“優秀”的理解和思考,她向我們呈現了一些關鍵詞。我把它視為竇老師多年在語文教師這個專業領域總結出的經驗之談,這些肺腑之言我把它摘抄如下:

1、永葆激情

生命與激情同在。這是一種生活姿態,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轉換、地位的升降而改變,最終內化為一種精神氣質。

2、張揚個性

特色就是卓越,卓越就是魅力。人云亦云,老生常談不談。創意教學,形成風格。站在課堂上,你就是語文。

3、業精於勤

每一種幸福的背後,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成長需要機遇,但機遇絕不能依靠等待。於無聲處,與不為人知處,默默努力,靜靜成長,機會總會對你傾心眷顧。

4、讀書養氣

不僅靜默涵詠、靜思體悟、更要高聲吟頌、激情噴湧。鍥而不捨,孜孜以求,涵養浩然之氣。

5、合作共進

內省言行、反思超越,就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需求。溝通心靈、理解他人;傾聽意見,分享經驗;心有多寬,路有多遠。

6、內省致遠

以澄澈之心求灑脱之態,與繁瑣事外求自由寧靜。

7、海納百川

謙遜好學,有容乃大。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誰走在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

8、公共情懷

拒絕坐井觀天、目光窄仄,走出“圍場”,關注時事,放眼世界,緊跟時代文明的腳步。使課堂成為思維激盪、靈感勃發的`語文的“場”。

9、筆耕不輟

勤於閲讀,述而也作。這既是積累經驗的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

10、關注細節

語文課就是一堆細節。

11、善待教材

我們無權選擇課本,但我們必須清楚怎樣使用它。

12、尊重寫字

字,人的第二容顏。漢字是尊嚴,書法是國粹。學好漢語,當從寫好第一個漢字開始。

13、黃金分割

教師要勇敢地拒絕各種“看起來很美”的形式,考慮怎樣實現“講”與“不講”的黃金分割。

14、理性視點

我們應關注的是學生的真實收穫,而非評委們的打分牌。風行的理念,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風起雲湧之時,要用理性的視點坐看潮起潮落。

15、把握自己

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教育海洋中一枚微不足道的海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句名句:“書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而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是為“顏如玉”也不為“黃金屋”,而是為自身的育人底氣和性情冶養,可能更多是為我們的教學,我們的學生而讀書。書可以是人生的指明燈,也是我們教學的引路人。如果沒有源頭的活水不斷注入滋潤,我想我們很快會面臨黔驢技窮的窘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