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吶喊》有感15篇(優秀)

來源:文書谷 2.42W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吶喊》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吶喊》有感15篇(優秀)

讀《吶喊》有感1

這半個學期,我和媽媽一起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吶喊》,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裏,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後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於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彷彿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名為《藤野先生》的散文讓我讀來十分地感動,讓我懂得了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學醫學時的老師,對魯迅先生非常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講究,但為人卻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他一一糾正了魯迅先生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脱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地幫魯迅先生更正。這樣一直繼續到他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而且藤野先生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擔心作者不肯解剖屍體。藤野先生真摯的愛給了在異國的魯迅極大的鼓舞,是十分無私和偉大的。同時也令我領悟到了什麼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來到了中國,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對即將爆發的戰爭時,他也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願,而是堅持留在了中國,最終在為病人手術時不幸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醫生,他們都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奮鬥着,而且有着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這不僅讓我感動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們現在作為一名學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這青春的大好時光好好的學習嗎?就像作者説得那樣:“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再繼續寫一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讀《吶喊》有感2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魯迅的“吶喊”的含義是想要藉由自己的吶喊來鼓舞當時有思想的進步青年。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看魯迅的小説不是頭一次,從前看過《孔乙己》和《故鄉》,這篇都收錄在了《吶喊》之中。記憶深刻的是《孔乙己》中的茶館掛着“莫談國事”的牌子,有個古板破落的孔乙己,抱着酒鬱鬱寡歡的酸儒。還有《故鄉》裏唯唯諾諾叫着“老爺”的閏土。《孔乙己》若説是充滿歡笑的悲劇,《故鄉》總讓我覺得是令人心酸的喜劇。

兩相對比,不過都是時代階級影響下的犧牲品。人性是天生的,卻也可以被社會輕易改變,有些是潛移默化,有些卻是被逼無奈。幾多歡喜幾多愁,看似是令人忍俊不禁的背後卻是對於一個社會的冷嘲熱諷。這些文章對於那時的人們也許是尖刀,是錐子,尖利的撕破社會的表象,鋭利的刺在人的心頭,隱隱作痛。但是今時今日的我卻看的笑了,笑那時的人們冷漠以及麻木,但是回過頭我卻無法恥笑那個時代,那也是人性,被時代,被生活所逼的人性,最直接的體現在了《藥》、《狂人日記》,“易子而食”也許真的存在,沾着他人鮮血的饅頭從口,順着咽喉進入胃裏,不知是否會治好那種病,但是那時的人都病入膏肓,這味靈藥能給人唯一的希望與救贖。

心頭湧上的感覺沒有蔑視沒有痛徹心扉,只是一種苦苦澀澀的,無可奈何的.無力之感,只是這樣,只能這樣。

魯迅先生塑造的另一個名叫阿Q的人,他有一種自我打氣的方法,或者説是自我欺騙,叫“精神勝利法”,在心裏無限安慰自己,給自己以慰藉,這在我看來也是一個在時代深淵裏自我救贖卻迷失自我的可憐人。這其實也是人性,病態的人性。這麼多令人扼歎惋惜的人物,不過只是因為人性,我只能説魯迅先生啊,這真真是一個最酸楚的笑話。

魯迅先生這些小説收錄在了一起,取名叫吶喊,吶喊的是中國時代的覺醒,吶喊的是人性的覺醒,吶喊的是夢想的覺醒。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可以改變人心,可以改變友情,可以改變一切,我們不該強求一切都保持原來記憶中最好的模樣,其實我們自己也改變了,為何要強求他人。感情會褪色,會變質,但是記憶不會變,感情變了不是你的錯,但是忘卻了記憶卻是你的錯了。我們可以對社會的黑暗感到無奈,感到憤懣,但是絕不能就此沉鬱,我們應該擁有希望,應該有着為時代進步努力的夢想。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才是應該擁有的新的希望。

從前的魯迅先生用筆在吶喊,是許許多多的人覺醒,是中國也從黑暗中掙脱,是無數的同胞在真摯沉重的吶喊中找到了人性之初的善。

吶喊的過去,是現在,更是未來。冷峻的筆鋒下真摯的呼喚,我聽到了,人們聽到了,中國也聽到了。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讀《吶喊》有感3

今天我非常的高興,因為我,從書店買回了一本叫《朝花夕拾吶喊》的書。一回家就興奮地打開它,並津津有味地看着。

這本書的作者是魯迅,看他是中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原名為周樹人,他首次用魯迅這個筆名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

作者魯迅,是多麼偉大的一箇中國作家啊!我非常興奮,因為,我等會就可以親眼瞧見中國作家寫出的一本書了。一打開書,我並大開眼界:哇,魯迅作家用的非常非常多的詞語,都是惟妙惟肖地形容了這個東西。作者筆下的`小時候是多麼的形象生動。也讓讀者們懂得了魯迅小時候的艱辛和不易。主要是講作者艱苦卻有趣的童年生活。

看完了這本書,我驚奇了起來:這本書有好多小小的事情,作者都把它寫得詳詳細細,而且特別的有趣,好看,特別容易吸引讀者,而且特別多的字詞都很突出。

我依依不捨的讀完了,心中還有些回味,有些生活中的事情,看了這本書後,自己才會變得堅強,才會有一個強大的內心!

讀《吶喊》有感4

在魯迅作品中, 《吶喊》可以説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吶喊》中,我認為《孔乙己》和《藥》二文寫的是比較幽默,詼諧和帶有諷刺性的。

《孔乙己》此文開端十分仔細的將酒店描述了一番,之後才開始描述孔乙己此人,一個穿着似乎十多年沒有洗過的長衫的書生。雖然説是一介落魄的書生,但他卻是一個十分孤傲清高又愛説謊的人,有這麼幾句:他們又故意高聲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説:“ 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你還被吊着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文中將孔乙己寫的是笑料百出,由於孔乙己是一個愛説謊的窮書生,為了生計最後偷到了丁舉人家裏,被人打折了腿。當他再次來到酒店時,他仍然像以前那樣讓人温一碗酒,不過他這次的聲音極其低,掌櫃見了仍説:“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而孔乙己這次有一些不太好意思。當掌櫃問他:“孔乙己 ,你又偷了人家東西嗎。”孔乙己仍像以前那樣撒謊道:“不要取笑,跌斷的。”他喝完酒,又一點一點狼狽地用手走了。但是這次他付錢的動作又與上次不一樣,第一次是這樣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這一次是這樣的: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説明孔乙己已十分的窮困潦倒和可憐。

而《藥》一文卻與《孔乙己》截然不同,它講述了一家為了小栓治病去用很多錢換來蘸有人血的饅頭可是到最後由於小栓父母的愚昧無知小栓還是去世了,直到最後小栓父母還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只是十分傷心的在小栓墓前哭泣。而在掃墓時小栓的媽媽還遇見了一個人,此人就是來掃墓的夏瑜媽媽。

作者利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人物夏瑜來隱喻清末女革命黨人秋瑾。文章中有個句段是“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你還是忘不了,傷心不過,今天特意顯點靈,要我知道麼?” 魯迅先生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反映當時社會對文化的輕視和一種可悲的社會現象,對舊時文人迂腐可悲以及自命清高的鄙視。從這兩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的無耐與不滿,以及對當時社會的絕望。

讀《吶喊》有感5

奇思妙想——點不着的打火機對當今社會來説,煙,是個罪大惡極的傢伙。

點上他那惱人的小腦袋後,那令人作惡的煙味撲鼻而來,灰黑色的煙霧裊裊,薰得人們睜不開眼睛,難聞的“香煙”味,讓你不敢呼吸。那時,真的好想把那罪惡滔天的煙給掐掉,讓他永生化為灰燼。但是,煙是掐不滅的,煙火可以不斷地燃燒,罪惡可以不斷地延續,隨處可以看到惱人的煙火,隨時可以聞到那燻人的煙味。而真正製造出煙味的真兇卻是人類,而真正導致人類吸煙的,確是抵抗不了的煙癮!

據20xx年統計,中國現有吸煙者人數超過3.5億!全球每10支香煙中就有3支是在中國消費的!多年來,中國煙草一直保持了七個“世界第一”:煙葉種植面積第一;煙葉收購量第一;捲煙產量第一;捲煙消費量第一;吸煙人數世界第一;煙草利税第一;死於吸煙相關疾病人數第一,這卻是我們不想要的`第一。進入20xx年以來,中國每年死於吸煙相關疾病約100萬人,是全球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讀到這種種數據,是我不寒而慄!可怕的是,吸煙者不僅會傷害到自己的生命,還會影響到其他呼吸到煙味的人的生命,而且死亡率不見得比吸煙者低!

駭人的數據在我眼前回放,那惱人的香煙,好像再次點燃,使我心煩意亂。翻來覆去在牀上打着滾,毫無睡意,心事重重。突然,有一個靈感之光竄入腦袋。要是能發明個點不着打火機,該多好啊!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打火機,卻失去了它本身的職責,打不出火、點不着煙了,但是為了人們立出了更大的功勞!這樣,那些得了煙癮的人們,妄想再抽上煙了!多次嘗試都抽不上一根煙,會使煙民們厭倦抽煙,戒掉煙癮!

如果真是那樣,那麼走在大街上,撲鼻而來的是玫瑰的芳香,看見的是大自然的綠色,踩在腳下的,決不會是煙頭……如果真是那樣,該多好……

讀《吶喊》有感6

最近看了魯迅的小説集《吶喊》,他是由14篇小説組成的。這是一部由中國著名革命家、思想家、文化家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集,他通過蒐羅生活中的小事、小人物,用精湛的語言加工技術將這些事情描寫成了一幅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畫面。

其中有幾篇文章使人感觸頗深,例如《狂人日記》。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寫出了恐怖的封建壓迫,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和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反對的吶喊!

《故鄉》也是吶喊中的一篇,這篇小説描述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它的美好令人嚮往。一個是現在的故鄉,讓人讀過後十分驚訝。過去的故鄉是一個美好和諧、快樂的世界。現在的故鄉已經變得衰敗淒涼,人們也變得麻木起來。

他有的故事是通過那些人物的事件來對現在的社會進行批評與諷刺的,如阿Q那愚昧的.“精神勝利法”顯示出了他的無知、自欺欺人,以及最後冤死的事情諷刺了社會的不公。再如狂人的那一冊日記體現出了他變態的內心世界,但是反襯出了社會上封建禮儀對人精神的束縛如同一塊千斤巨石壓在人們的心上。再如孔乙己那滿嘴的之乎者也、不賴帳和最後慘死的經歷些出了他的迂腐、善良還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心靈殘害做出了鋒鋭的控訴。

魯迅先生不之會通過哪些事情來批判社會,還會描寫出來自己真摯的感情,如《社戲》中通過孩子那些近似於胡鬧的事情描繪出孩子的天真無邪以及聰敏和頑皮,更是描繪了雙喜、阿發兩個人物。

《吶喊》實在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是魯迅先生通過哪些事情在吶喊,崇尚光明反對黑暗。魯迅先生通過對當時社會的描述,迫切希望大眾能覺醒,社會能進步,中國巨龍早日甦醒。

讀《吶喊》有感7

暑假期間,閒暇之際,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頗有感觸。

《吶喊》中的《藥》給我留下深刻的映像。《藥》這篇文章講述的是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為了救兒子,老栓決定花高價錢買“人血饅頭”給兒子吃,希望能治好兒子的病。老栓秉着自己的錯誤的執念,在茶館賣力工作,只為了得到這個“仙丹”似的'蘸着人血合成饅頭給兒子吃,可是最後,老栓因為自己過於封建迷信的思想耽擱了兒子治療,兒子最後還是病死了。老栓體現了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但是又是愚昧無知的。這個悲劇的結局則反映了舊社會統治下,人們思想的落後,愚昧無知。

而另一篇文《孔乙己》也為我們呈現封建階級統治之下的悲哀。小説描寫了孔乙己不斷參加科舉考試,期待科舉改變命運,但在生活上卻不勤快,自我安慰,生活窮困潦倒,人們對他嘲笑不斷,終日戲謔。終於有一天孔乙己中了,一口老痰卡住,過於激動興奮得了瘋病。通過孔乙己可笑可悲的一生軌跡,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悲哀。

看了《吶喊》,我才明白當時舊社會的封建迷信和落後毒害了很多人,人們在封建愚昧無知的思想統治下害人害己。敬佩魯迅先生用筆為武器,批判當時的落後的思想和無知行為,喚醒了許多人沉睡的思想,人們與封建社會鬥爭,才換來社會的進步。

如今,我們擁有良好的就學環境,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新的觀點,和社會一起進步。但是生活中仍舊出現一些愚昧落後的現象,比如,許多人因為條件不足或者不想學習進步,接觸不到先進的文化教育,以至於仍保留着以前的封建迷信,保留許多陋習,推崇讀書無用論,那些孩子們經常不讀書或者半途輟學,所以他們的生活卻沒有多大改變。以後,我們要做的還有更多,包括教育和傳統,分辨傳統和封建的區別。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除了要好好的活着,還要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好好活着,我們要一起進步。

讀《吶喊》有感8

《吶喊》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的作品,收有《狂人日記》《故鄉》等14篇小説。讀後對我印象最深的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和《故鄉》幾篇。

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讀着很激動,感到封建禮教的可怕。我覺得那個“瘋子”,實際上是個反封建的鬥士。封建社會制度的可怕和吃人本質還可以從《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身上體現出來。這個可憐可悲的孔乙己,讀來令人傷心和對那個社會的可恨。

那時寫字作文,都用古文,魯迅為了反封建禮教,用白話文寫下了《狂人日記》,在那時也是要勇氣的。這也説明魯迅是個反封建禮教、反傳統舊習的`勇士。

《阿q正傳》是《吶喊》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魯迅借阿q寫出了我國民族的一個弱點,“精神勝利法”,平常成為“阿q精神”。阿q質樸而又愚蠢,受到了別人的欺凌而又不敢面對現實,更不敢反抗,卻把自己想象成是個勝利者,來自寬自解、自欺欺人。直到現在,在我們民族中的阿q精神,還不能説已經沒有了,恐怕還有許多事情可做呢。

《故鄉》是我喜愛的一篇作品,小説中的閏土,小時候臉孔很圓,小手紅潤,活潑可愛。因為受到社會的壓迫、剝削,很窮很苦,交不起學費,只能和家人一起下地種田。過了很多年魯迅回來,看見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可是臉變的灰黃,皺紋很多,眼睛紅腫,手粗笨開裂像樹皮,神情木納,態度恭敬地叫了魯迅一聲:“老爺”。差別多大啊,這是社會造成的,也是讀書和沒讀書之間的差別。我們現在多麼幸福,都有和魯迅當年一樣的條件可以讀書,我們要好好珍惜讀書機會,不要成為那時候的閏土。

讀完了《吶喊》,讓我想了很多,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讀《吶喊》有感9

吶喊!吶喊!中國人民站起來啦!一本《吶喊》,以往激勵了多少舊社會的年輕人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事情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述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矛盾。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的心境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描述了一個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我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儘管,那個社會是不會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社會的第一槍。

而《孔乙幾》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幾,是封建社會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治的毒害下,魯迅先生只會“之呼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樑上君子,並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可憐的魯迅先生,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儘管魯迅先生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同情魯迅先生那在茫茫人海中,魯迅先生就只能這樣走下去。“孔乙幾還欠十九個錢那!”是啊,魯迅先生的債誰幫魯迅先生還那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説説〈阿q正轉〉,大家再熟悉可是了。魯迅先生是魯迅的代表作。魯迅先生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貧苦你們阿q的典型形象。魯迅先生同樣可憐,一無所有,受欺凌與剝削,只能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以往的魯迅先生,渾渾噩噩,苟且偷生,在聽到辛亥革命後,魯迅先生卻嚮往革命。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魯迅先生被槍斃時結束,魯迅先生的死,魯迅先生的死又是一場杯具。阿q,這個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卻正是那個年代廣大農民的縮影。阿q的命運揭示了農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魯迅的小説,有思想,耐人尋味,魯迅先生讓迷陷於封建制度的人們都清醒起來。那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該做些什麼那就讓我們一齊跟着魯迅一齊吶喊,吶喊吧!珍惜此刻,珍惜完美的生活,為了祖國的完美明天努力努力!

讀《吶喊》有感10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魯迅的書了。上一次我完整地讀他的大概還是高二在語上學《祝福》的時候。這次重新拾起,心情不免有點複雜。因為我這個人素有些叛逆心理,越是被眾人歌頌的偉大人物,在對他下判斷時,我越是苛刻而謹慎。之前接觸魯迅,大多數是在語本上,印象中的魯迅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海經》裏的小少爺“迅哥兒”,或者是《風箏》裏有點冷酷的兄長,或者是《藤野先生》中求學日本的留學生,又或者是以小酒保口吻寫那個迂腐人“孔乙己”的小説家。

我喜歡看他的散,尤其喜歡看他寫童年往事,淳樸小鎮、活潑少年,一下便趣味橫生,但我一直未曾領會到魯迅的豪情與熱血。

然而這次才剛看完《吶喊》的自序,我就已經覺得很亢奮,我突然意識到國中時自己還是太小了,哪裏讀得出這字間湧動着的一種豪情呢?説是豪情,其實也不太準確。《吶喊》自序裏其實充斥着一種寂寞的悲哀,和不甘於妥協的'倔強在,這種情感和茅盾的《幻滅》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魯迅是寂寞的,《吶喊》自序裏“寂寞”二字出現了十次,“悲哀”二字出現了六次。他説“我在年青時做過許多夢,後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偏成了《吶喊》的由”。魯迅年輕時大概也是熱血激情、壯志凌雲的一個青年,但悲劇在於,現實總會磨平一個人的稜角。他年輕時求學日本,一心想要學醫救國,後在日堂上看到反映中國時況的影片,發現他們在圍觀自己的同胞被殺害時,竟然無動於衷,臉上全是一種“冷漠自私”、“麻木不仁”的表情。他在此時醒悟,即便體格再健壯,如果精神沒有進步,那這個國家也是無救的。於是他棄醫從,意圖提倡藝運動推動先進思想觀念在中國傳播。奈何孤掌難鳴,他自己勢單力薄,很多嘗試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太多的失敗,讓他開始漸漸退縮,但同時,寂寞與苦澀也像“大毒蛇”一樣纏住了他的靈魂,隨之而的也就是,悲哀、苦悶。

《吶喊》自序裏還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金心異到S會館裏找魯迅談話。雖然這段故事已經被我們語老師講了無數遍,但在裏這樣由魯迅本人講出,我還是感到別樣的震撼。那段鐵屋子的比喻實在是太精妙了。當時的中國就好像這樣一間鐵屋子,沒有窗户而且萬難破毀,裏面熟睡着的人們就是千千萬萬的人民羣眾,就是那些一直飽受壓迫卻渾然不自知甚至還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可悲的中國人。魯迅心中忐忑,説如果大聲叫嚷,驚醒了少數人那又怎麼樣呢,不過是讓這些人陪我們受罪而已。金心異的回答也讓人拍案叫絕。“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是啊,不正如魯迅所説,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於是他們一羣人便奮起反抗,搖旗吶喊。尤其是魯迅提到,這就是他將此書取名《吶喊》的原因,他要吶喊,讓新的思想被普羅大眾所聽到,所接受,他要喚醒還在沉睡中的人們。

讀罷自序,我深受感動。如果説受了多次失敗打擊的魯迅還是一種,“寂寞魯迅,不語婷婷日又昏”的形象的話,那再次站起吶喊的魯迅就是一個奮起衝鋒的戰士。他看不得這黑暗,於是他就要撕破這黑暗。我好像看到了今何在《悟空傳》的孫悟空,不問道險,勇往直前,踏碎凌霄,放肆桀驁。那個不成佛的孫悟空雖然頑劣,但敢愛敢恨、嫉惡如仇,而這才是英雄。

慶幸的是,在那樣一個時代,魯迅沒有選擇成為甘於寂寞的“鬥戰勝佛”,而是站了起,舉起了他的金箍棒,與那些可怖的黑暗勇敢地戰鬥。紅色的光,終於點亮了黑夜,然後,衝了出去。

讀《吶喊》有感11

在接觸到《吶喊》這本書之前,我最先了解的是它的作者魯迅先生。

自從讀書記事起,對於魯迅先生都是萬分的尊敬。且不説那些他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光是魯迅先生對於新中國,對於中國人思想上所做出的貢獻,就足夠我們敬畏他。

而通過《吶喊》這本小説集,我們可以完完全全看到那個陳腐的舊中國社會,那個吃人不吐骨頭的舊社會。

無論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藥》中的華老栓,《阿Q正傳》中的阿Q,還是《明天》中的'單四嫂子,每個人物都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栩栩如生。好像,那些人都真實存在在過一樣,真實存在過那些黑暗的時代裏。

也對,他們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每個人可憐的,脆弱的活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八個字,是魯迅先生悲憫的而又憤怒的概括着當時的中國人民。

一開始我只是單純的把《吶喊》當一本課外讀物來打發時間的,後來卻被裏面鮮活的故事給打動。一遍只能讀懂故事情節,兩遍三遍甚至無數遍下來後,才慢慢接觸到故事背後包含的心酸,無奈,憤怒。

而要問我最喜歡的故事還是當屬《藥》。藥,可以是那一個沾滿革命烈士鮮血,治療癆病的饅頭。也可以是古往今來無數革命烈士的犧牲換來光明,足以拯救全中國的偉大精神。

文中的華老栓為了救他兒子,在茶館沒日沒夜的工作,不惜用大把銀子去換去一個血腥的人血饅頭。這是一種何等愚昧而無奈的父愛,最可怕的是,這種迷信早已被當時接受,這種愚昧,無知和迂腐早已被當時接受。

層層深入,引發讀者不斷的思考。究竟什麼才是藥?這竟然是藥?真正的好文章就好在此處,能不斷深化文章的主題,寫得有深度。而魯迅的文章,也就是好在此處。

就算是看似普通的隨便一筆,也營造了一種壓抑的氣氛。讓讀者真正融入這個故事中。而這些故事所想要提現的,全是關於對於中華民族的熱忱,關於中華民族的吶喊!

《藥》是味苦藥。包含了底層人民之苦,社會愚昧之苦,希望破滅之苦。不僅是底層百姓,還有像夏瑜那些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都深受這味藥的影響。“華夏”本就該是一家,而不是互相迫害。

讀完魯迅先生的文章後,一般都是百感交集。即使是在早已遠離那個時代的今天,我們也不由得深思。

最後用先生的一句名言做結: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讀《吶喊》有感12

有一個偉大的領袖,他剛正不阿,真氣凜然從不向惡勢力低頭它就是那個用筆頭刺向敵人心臟的偉大領袖。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他在書中告訴我們,中國人不能因為邪惡勢力的到來而退縮,應該站起來,反抗他們的肆虐,振興我們的國家。

讀《吶喊》有感13

閲讀,是一種享受——享受陽光,明媚;享受空氣,清新;享受歷練,深邃。閲讀,是一種情懷——關照自然,渴望傾聽,親近生命,走入心靈。閲讀,是一種幸福——自然中的小草,大樹,人類中的快意與波瀾,都會閃爍愛的火花、情的洋溢,都會流露出笑的快慰,苦的澀味......

在三年級暑假是,我看了一本魯迅的名著《吶喊》這本書裏有14篇短篇小説,它們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以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表現了魯迅對民族生存的強烈關懷和對社會變革的深刻思考。看完真本書,要説起我最喜歡的一篇,那就莫過於《狂人日記》了。

《狂人日記》寫了魯迅在一個有着美好月色的夜晚已經發現有問題,要是我們啊,只以為今天的夜色是那麼美好,身邊的一切都很美好,並不會發現危險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早上,魯迅小心出門,趙貴翁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又怕他,他已經知道自己有危險了。魯迅看見女人打孩子,女人説:“老子呀!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他吃了一驚,還有的人看見女人打孩子都鬨笑起來。陳老五把魯迅拖回家中,家人把他關進書房。前幾天,魯迅聽説狼子村的一個大惡人,給打死了,幾個人把他的心肝,用油煎炒了吃,魯迅這才明白,他們要吃了他。魯迅大哥找來一個醫生,來看他有沒有病,準備吃了他。一個人,魯迅逼問他,是不是吃人的事,他不肯説,後來被嚇回家。他告訴哥,吃人的`人連蟲子都比不上,明天他們便會吃掉大哥,後來房子坍了,原來是他們要魯迅死,魯迅還一直勸他們。要是我呀,一聽到他們要吃我,腿都發軟了,不知該怎麼辦,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肯定會收拾好東西,走得遠遠的,絕不會讓他們再找到我,一走了之。但是,魯迅卻一點兒也不害怕,依然呆在家裏,一直關注着哪些吃人的人,下一個的目標。還要勸那些吃人的人,不要再吃人了。真是勇敢啊。還為他人着想。魯迅終於知道了妹子的死,大哥把妹子的幾片肉和在飯菜裏,暗暗地給我們吃。最後,魯迅還呼籲:救救孩子。要是我生活在那個年代,簡直就是生不如死每天都提心吊膽地過着日子,一會兒害怕這個,一會兒擔憂那個,沒有一天正常的日子,擔驚受怕,擔心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自己,每天吃不好,睡不好。但是魯迅,卻十分堅強,毫不懼怕地跟吃人的人明爭暗鬥,不怕困難,堅強地活下去。他看清了整個社會,原來是那麼黑暗。

我每次遇到困難,總是當縮頭烏龜,讓困難戰勝我。

每個暑假,便是我的倒黴日,每天練習4個小時古箏,上午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練得我呀,一看到古箏書就想撕。每當坐在古箏前,心中總有説不出的苦,頭昏腦脹,一天24個小時,睡覺9小時,古箏4小時,作業2小時,2小時看書,還要做些別的事,那還有多長時間可以玩呢?暑假原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候,但是我的心中早已蒙上了一層陰影,一到暑假,便會感覺到無比的累。唉!沒辦法,媽媽也是為我好啊!每天,媽媽讓我練習4個小時古箏,我總是偷工減料,練一會,玩一會,玩的時間總比練的時間久。每次去老師那兒,總是被老師一頓罵,過不了關。但是,我看了《吶喊》,看到了魯迅的堅強,坦誠,不怕困難,我心想:魯迅那個時候遇到的困難,難道比我現在的困哪小嗎?不!想到這裏,我心中立下了一個誓言,一定要好好練習古箏!從那以後,我每次都會全神貫注地練習古箏,從媽媽不知的4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往上加。去老師那兒上課時,老師還誇我:“進步了不少!”我心中樂滋滋的。到考級那一天,我胸有成竹地走上考場,看着別人個個憂心忡忡的樣子,我的心中充滿了自豪。輪到我考了,我自信滿滿地先鞠了個躬。然後回到座位上,當第一個音符開始,美妙的音樂響起,到最後一個音落下,美妙的音樂還在迴盪。從此,只要我遇到困難,就會想起魯迅。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社會腐敗,但是還是很堅強啊!還寫了那麼多的小説。笑到這兒,我便會與困難做抗爭,讓苦難迎刃而解。

《吶喊》,一本讓你認清社會的書,一本讓你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書!

閲讀,使你如風,掠過千山萬水,黃河黃山,長江長城,使你如燕,翔過綠色、藍色與黃色的家園,品評每一朵牡丹與茉莉,國色天香與暗香悠然,也是不同的境界......

讀《吶喊》有感14

我喜歡讀書,異常是小説。所以,這個暑假,我看完了魯迅先生的《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集結,共有《自序》《一件小事》等十五篇短文。這些作品從現實的角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民眾生活,也揭示了各種深層次上的社會矛盾。且證明了作者對中國舊有制度級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的深刻剖析好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的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在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説,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説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證明了作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裏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之後,“我”才想到,自我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我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

我不敢相信,在那個時代,竟會到處都是“吃人的人”,再想到那時也有想我一樣的孩子,也在被訓練成“吃人的人”,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這本集大成之作真是令人受益匪淺!

讀《吶喊》有感15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讓我再次想起《紀念劉和珍君》中先生的憤慨……

不知道書店是以怎樣的心情,在銷售排行榜首上寫下“吶喊”二字的,至少對於我來説,這是一種驕傲。儘管它只是一本老書,儘管它的定價遠低於同類書籍,儘管驕傲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吶喊》被擱在一個不起眼的書櫃上,倒給人一種超凡脱俗的感覺。我小心地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認真地閲讀起來。雖然讀《吶喊》已不是一遍兩遍了,但它每次帶給我的震撼卻總是有增無減,彷彿每一次閲讀都是與先生心靈的交流。嬉笑怒罵、悲歡離合,雖然置身於外,卻又深入其間;雖已永遠成了舊的故事,卻永遠能給世人新的啟迪,這大概就是《吶喊》之所以被稱為經典的原因吧。

合上書,突然想到先生離開我們已七十多個年頭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靈,如果看到當今文壇的.風氣,看到他的舊作在某一書店重登榜首,會作何感想:是焦急的吶喊,是失望的彷徨,還是點上一支煙,面對眼前叢生的雜草,冷靜地思考?

其實,我們的作家們,不,書販子們,你們才真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這七十多年的歲月中,你們都做了些什麼!看看中國文壇在你們的帶領下成了什麼樣!當國外的科幻小説、言情小説大舉入侵中國文壇的時候,你們是隨波逐流,還是急流勇進?當博客、論壇使文學大眾化的時候,你們是繼續高昂起頭顱,還是捲起褲腳混水摸魚?當各大榜單被那些快餐文化佔據的時候,你們是否想過還擊?當文壇商業化的時候,你們創作時想的是榮譽?還是鈔票?當文壇娛樂化的時候,你們是否有過自我定位:作家,還是名人?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燈光下,他點起一支煙,吞吐着憂慮和感傷。他時而思索,時而疾書,他在用筆和敵人戰鬥,他在用心為中國文壇、為迷惘的國人吶喊!

當年先生棄醫從文,為的是根除國人麻木愚昧的封建頑疾,而如今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拾醫術,抓一服良藥,專治見錢眼開、崇洋的頑症?

離開書店的時候,又看到了那張排行榜,驕傲已經退去,更多的是擔憂:“吶喊”的大旗將由誰來扛?這時,幾個“紅領巾”人手一本《吶喊》走出了書店。想必是老師建議他們買的吧,《吶喊》登上榜首的功勞多半要落在他們的頭上。

回首,卻看到更多的孩子在“暢銷書”、“口袋書”海洋中迷失方向……

救救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