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450字(精選3篇)

來源:文書谷 3.94K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450字(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450字(精選3篇)

《論語》讀後感1

今天我學習了《論語》學而篇中的這句話: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牢固。行事應當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這段話表明了孔子的思想:君子應當莊嚴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嚴,只有莊重威嚴才能認真學習而所學牢固。君子還要謹慎交友,還要有過則勿憚改的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這一思想把君子從內到外的修養聯繫,對世人的內外在修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個人內心端正莊嚴,會反映到氣質容顏上來,神態莊重威嚴、大方得體,就會使人感到穩重可靠,人們自然就會加以敬重、信賴;反之,一個人倘若儀容不修,散漫隨意,舉止輕浮,人們也就會隨意帶他。故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要重視學習,善於結交朋友,着眼於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遇到錯誤的時候,要正確對待,不逃避掩飾,勇敢地加以改正。

這就是我學完這句話後的感受!

《論語》讀後感2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我利用閒暇時間讀了其中的一部分,雖然沒有的完整的讀完這本書,但足以讓我受益終生,這本書主要是告誡人們”仁、德“二字的重要。

這本書濃縮了中國幾千年來經典的語言,其中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從這句話中我明白了學和習的關係以及和朋友如何友好相處,當別人不理解自己時,自己並不埋怨的良好心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在生活中媽媽也經常教導我,通過這次的學習,讓我更加理解了這句話,與人相處誠信是第一位。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反身不足,不斷的'改變,使思想的羽翼更加豐滿,這樣可以使我們”仁、德“得到很好地提升。

這本書裏有太多要學習東西和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東西,他教會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做事,良好的心態等等,我會利用業餘時間完整的讀完這本書,同時也推薦同學們不妨讀一讀,一定會使你受益匪淺。

《論語》讀後感3

讓我們看看《論語》中廣為人知的這段話: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第十一)上面是一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過其中體現出來的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嗎?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動能頂幾個人)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説到這裏,岔開説幾句。

因為孔子教導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對弟子所説的某句話往往是針對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説的,我們不能將某一兩句話抓住看作是孔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抓住幾章中孔子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説法得出“《論語》是矛盾的”的結論,而應該聯繫整體,聯繫生活地把握。我們應該相信,整部《論語》應該是統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節,更不應該斷章取義地作訓詁學上的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