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08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

心的顫抖伴隨着《相約星期二》扉頁的翻開。而後,一句話撲面而來:“臨終前,他要給學生上最後一門課,課程名稱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後一堂是葬禮。他把課堂留下了。課堂越來越大,現在延伸到了中國。我向過路的朋友大聲招呼:來,值得進去聽聽。”餘秋雨先生的話讓我的心更加顫抖,而我也正是懷着這樣的心情咀嚼完了這本書……

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老莫里漸漸影響着米奇,影響着周邊的人,當然也影響着我。愛的確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了,我們都要愛自己,因為這是對愛着我們的人的一種回報,通過愛自己,我們也能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愛家人,特殊的血緣的紐帶把我們緊緊的聯繫在一起,我們彼此之間會付出很多但也會有收穫,因為我們互相深愛着;我們也要愛自己的朋友,友誼讓我們知道,除了親人間的愛還有友情能讓人們真誠相待,無私奉獻;我們也要愛大自然,她給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讓我們得以世代延續;我們甚至應該愛身邊的一切,因為愛是這世界上最最偉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語言,超越一切行為,它能使我們全人類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 用心去愛吧!當這個世界充滿了愛,我們每個人都會被愛包裹起來!

另外,莫里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態度也讓我良久不能釋懷。看着自己的身體漸漸衰敗,主人公莫里卻以特有的樂觀和達觀,痛苦而清醒地面對,並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光作為教案,展現着一個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過程中的樂觀,幽默、痛苦、掙扎以及坦然。這又讓我想起了很多類似的人,叢飛在身患絕症的時候,縈繞於心的並不是他的生死,他對此同樣的豁達和坦然,他始終記掛的是他的“孩子們”;江濤也沒有被病魔壓倒,他也樂觀,他也坦然,他寫下《再給我十年》作為對病魔的抗爭。他們為什麼能如此樂觀而又坦然面對人生的最後階段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這本書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就是“愛”,而他們又都是對身邊的一切如此得熱愛,這就難怪為什麼他們會如此樂觀坦然了。莫里他熱愛生活,所以他不願讓如此美好的生活在一天天的怨天尤人中虛度,因此他選擇了積極的生活下去,樂觀坦然的和絕症進行着痛苦的掙扎;叢飛也同樣,他深愛着他那些“孩子們”,那些雖然極度貧窮但淳樸善良的人們,對身邊一切的愛早已把他的心填滿了,又怎麼能夠再裝下恨與怨呢?周濤也是如此,所以能夠笑對生死。

我們也應該去愛,用愛來豐富我們的生活,用愛來裝填我們的心靈,用愛來使我們無畏。

然而當我們回過頭來仔細想想自己的時候,我們卻發覺自身似乎並沒有做到上面這兩點。生活在上海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裏,我們似乎越來越追求物質的享受而淡忘了心靈的洗禮。於是,人們為了物慾而不惜自身,家人反目,朋友疏遠,對身邊的一切也都漠不關心。最終將會導致的結果就是,愛會離人們漸行漸遠,而潛滋暗長的恨必將隨之鳩佔鵲巢,嫉妒與仇視也將接踵而至。那麼,整個社會的摸樣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讓我們的心靈充滿着愛吧。朋友,請大膽得愛下去,儘可以把將來想得美好些!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2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

-題記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樣每天忙於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調換電視頻道,看到一擋節目,他的生活可能會繼續下去。那檔節目的嘉賓竟是十幾年前與自己相約再見的教授-莫奇。當得知莫老患上AlS時間不多時,他去找了教授。從他們相擁那刻起,時間為十四周的必修課,上課鈴聲便已敲響。他們相約在每個星期二見面。莫里説:“我們都是星期二人”。課堂上不需要課本,但討論的題目很多。設計到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這堂課親切、嚴和、幽默。莫里老人對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視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這比死亡殘酷的多。他不能動,活着全靠別人幫忙。他是怎樣對待的呢?對別人的照顧開始覺的不便,但又很快釋然了。他説:“我感覺到了依靠別人的樂趣,此刻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了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就像回到了嬰兒時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再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這種心態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劇。他還説:“你就應懂得一個道理,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正因你終究會變老的。”當下,青年人揮霍青春,中年人攬鏡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這一切不過都是在浪費時間生命而已。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經在不遠處等你,就算病痛已經纏上你,你都有權享受幸福和快樂,而不是誠惶誠恐的度過餘生。

我們的人生總在不停的奔波當中。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需要,大多數人都毫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老人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説:“擁有的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這麼説—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都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簡單來説,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的東西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鬆別人,放飛自己。

莫里選擇了在他昏迷後第一次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堅信他是有意識這麼做的。他想安寧的離去,就像安寧的活着。我仍記得他説的那句話:“只要我們彼此相愛,並把它珍藏在心裏,我們即使死了也不會真正的消亡,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心中。”

而這門課,還在繼續。你説,我聽。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3

人與人之間在冥冥中擦身而過,在相聚後便意味着離別,並以自己的方式結束。忙碌的上海早晨,心靈逐漸被生活吞噬的人們,毫無目的地奔走着,似乎活着便無處可逃。從未想過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消失的和經過的時光中,它們就像一條平靜而奔騰的大河。我們觀望着對岸,等待泅渡,時間凝滯,身體內的靈魂深處卻保留了一份巨大的空虛感,抑制了對生命的質疑

與此同時,放在我面前的這本書幾乎毫無保留地向外界解釋了生命的價值及人生的意義,使人讀後逐漸趨於平靜,填塞那無限蔓延的空虛……

書中的老人叫莫里施瓦茨,社會學教授。他已年邁,患了絕症,受一家電視台的“夜線”節目採訪,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學生,當今的作家、記者米奇阿爾博姆偶爾看到,學生匆匆趕來看望即將離世的老師,而老師則宣佈要給這位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

我彷彿又聽到莫里笑着對米奇説:“我們是星期二人。”“我們是星期二人。”米奇重複道。“嘿,米奇,説話別有顧忌。有那麼一天,我會讓你感到流淚並不是一件難堪的事。”“是啊,是啊,”米奇説。“是啊,是啊。”他們都笑了,因為莫里二十年前就這麼説過。大都在星期二説。實際上,星期二一直是他們的聚會日。莫里的課大部分在星期二上,米奇寫畢業論文時他把輔導時間也定在星期二——從一開始這就是莫里的主意——他們總是在星期二坐到一塊兒,或在辦公桌前,或在餐廳裏,或在皮爾曼樓的台階上,討論論文的進展。所以,重新相約在星期二看來是最合適的,“就約在那幢外面栽有日本槭樹的房子裏。”米奇準備走的時候跟莫里提了這個想法……

這樣的課程沒有一位學生會拒絕,於是,每星期二,這位學生坐飛機飛行七百英里,趕到病牀前去上課。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從第一個星期二——談論世界,到第二個星期二——談論自憐……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恆……第十三個星期二——談論完美的一天,最後一堂則是葬禮。老師謝世後,這位學生把聽課筆記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題目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了全美國的轟動,連續四十四周名列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

看來,同樣在期待着的人實在不少,而且不分國籍。“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米奇問。“與生活講和。”一個平靜而有震撼力的結論。

當莫里設想自己的墓地時,他希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墓地,還有什麼問題儘管問。學生説,我會去,但到時聽不見你的説話了。莫里笑了,説:到時候,你説,我聽。

山坡上,池塘邊,一個美麗的墓地,碑文是“一個終身的教師。”課程在繼續,老師閉着眼睛靜躺,學生來了,老師早就囑咐過:你説,我聽。“説説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境界,讓死亡也充滿韻味。死亡,讓人生歸於純淨。

現在,莫里已長眠於地下,卻把課堂留了下來,而且越變越大,已延伸到這裏。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師,但他把人的生命價值真誠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對此,使我們不容置疑。正如亨利亞當斯所説:“教師追求的是永恆;他的影響也將永無止境。”

是啊!雖然莫里已離我們遠去,但他的精神及崇高的生命將得以永恆!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4

《相約星期二》是一本由美國人米奇·阿爾姆講述一位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的哲理書。社會學教授莫里·施瓦茨患了盧·格里克氏不治之症,患病後莫里老人偶遇從事記者工作的學生米奇,於是師生二人相約每週星期二談論人生感悟,老人的葬禮成為了最後的一課。

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莫里老人以一種正在經歷死亡的體驗對衰老、疾病、死亡這樣詮釋道:“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了它,哪還會有幸福?”“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覺得自己高於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那麼,就在自然的懷抱裏講和吧。”面對生活,我們應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改變我們所能改變的,接受我們所不能改變的。當莫里老人幾乎喪失自理能力,不能再跳舞、游泳、洗澡、行走,連上廁所都需要人幫助,自己的隱私迫不得已暴露在外人面前時,這情景讓人頓生憐憫之心,但老人卻表現出一種神奇的寧靜。他會把這一切當作一種享受,會閉上眼睛陶醉其中,彷彿重新回到了嬰兒期。豁達、平和、順其自然,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心境,真正做到“與生活講和”。

在星期二的人生課程中,老人反覆涉及的另一主題是“愛”。人人都需要愛,愛既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也包括對不熟知的人與事物的博愛之情。總之,愛永遠是藝術和生活中的主旋律。“錢無法替代温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温情。”“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當我們不斷地施加愛,創造愛時,我們將活着,活在所有我們關懷過,撫慰過的人們的心中。莫里老人儘管處於生命的邊緣,卻依舊堅持收聽廣播,關愛他人,為他人的不幸遭遇憐憫、落淚;同時老人向聽眾展示自己的生死觀,鼓勵着很多和病痛作鬥爭的人們。

一切生活中的遺憾與悔恨,都將在老人愛的心田中化解,莫里老人“與生活講和”,笑對生活,快樂地活着,哪怕只剩下一分一秒。即使他在治療中,讓學生米奇把他肺部的毒物拍打出來,老人也不忘幽默一下,“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米奇道:“誰叫你在大學二年級時給我一個B!”再來一下重的!老人道:“嗯?我……什麼時候……給過你……B?”這種孩童似的純真,這種智慧的幽默,這種輕鬆和諧的氛圍與老人平靜、健康的心態是密不可分的。老人隨和、自如的表現讓人早已將死亡拋到九霄雲外,而且老人依舊沒忘記自己想做的事、想過的生活。生活中沒有“來不及”這個詞。他直到説再見的那一天還在改變自己。當他參加了一個人的葬禮,聽到其家人對逝者的悼詞時,他覺得太可惜了,人已經死了,聽不到家人的那番肺腑之言,他毅然決定給自己辦一個“活人葬禮”。當他聽到家人的真情表白時,淚水與歡笑夾雜其間,耐人尋味。

《相約星期二》一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超脱、豁達、平淡、博愛、寬容、坦蕩的心境與健康的心態,將時常縈繞在我的腦間,督促我努力去過一種積極、健康、有意義的生活。“與生活講和”,人間有愛,不管多忙,不管多累,抽點時間,努力經營並珍惜圍繞在你身邊的每一份情意吧!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5

也許是人到中年的緣故吧,最近一來我總是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着?”、“人生的意義在哪裏”,這是二十歲左右的人最愛問的問題。到了四十歲,人大多已經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它還會悄然從心底冒出,讓我黯然神傷。這千古之問,有誰能説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卻並不解決我們平凡人的問題。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通過他的學生,向我們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書《相約星期二》封面的話,當時買這本書時,並不是因為寫着餘秋雨的推薦做序,而是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裏,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米奇把他對人生的話題拉了個目錄,每週二飛到老莫里身邊,聽他講述,其實不能叫講述,叫兩個友人之間談心更為恰當,直到老莫里離開。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老莫里漸漸影響着米奇,影響着周邊的人,我想還有讀了這本書的人。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麻痺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症--靈魂將眼睜睜地看着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學生,已經成為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臨終的老人都説了些什麼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他説,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説,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對整個社會……這些極為樸實的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但莫里老人並不簡單。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時候,他還能談笑風生。談到死後火化,他對家人説:“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談到墓地,學生説:“我會去,但到時候就聽不見你説話了。”莫里笑了:“到時候,你説,我聽。”莫里以自己最後的存在,論證了人性的美好。一個普通的美國老頭,一些普通的話語和生活細節,但是讀完卻讓你悵然良久,這就是《柙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6

Albom(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專欄作家以及電視評論員,這本書是由他與昔日的大學教授Morrie(莫里)的談話整理而成。作者在大學時期曾經是教授的得意門生,在畢業後因為忙於事業而多年沒有與昔日好友和教授聯繫。偶然的一天作者在電視上獲知Morrie得了一種嚴重的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已經時日無多。於是他在老教授生命的最後時光裏的每週二去登門拜訪他,話題涉及衰老、原諒、婚姻、家庭、慾望、有意義的人生等諸多方面。

談論衰老。“我知道年輕也會是一種苦惱: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而且,年輕人還不夠明智。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很有限,當人們在影響你,對你説使用這種香水可以變漂亮,或穿這條牛仔褲可以變得性感時,你往往就信了。其實那都是胡扯。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隨着年齡的增加,你的閲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歲的年齡段,你就永遠是二十歲那般淺薄。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

談論婚姻。“愛情婚姻還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得怎樣妥協,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佈公的交流,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同樣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有麻煩。而這一價值觀裏最重要的,是你們對婚姻重要性的信念。”

談論時間。我們總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當所有美國人都在電視機前屏息觀看OJ辛普森的“世紀審判”時,“我們為什麼要把大把的時間花在無謂的瑣事上?他們並不認識辛普森,他們也並不認識和這件案子有關的其他人。然而他們卻甘願為此浪費掉時間,整日、整個星期地沉溺在他人的鬧劇中。”

談論慾望。當Albom(米奇·阿爾博姆)身處於腰纏萬貫、聲名顯赫的足球明星當中追求名利時,Morrie(莫里)一針見血的點破他:“米奇,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

談論愛。“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與人,並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

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學生問。

——與生活講和。

講和不是向平庸倒退,人世間認為毫無意義的生活,其實正是生命的價值所在,活着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宏偉的事業中,還體現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的愛與付出中。真正的自我在剝除虛妄後變得既本真又空靈,也許我們需要的正是莫里教授這樣的指路人,而不是成堆的教程,我們需要這份醒豁。當感到困惑和迷茫時,也許這本書會幫我們想明白生活的意義。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7

也許是人到中年的緣故吧,最近一來我總是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着?”、“人生的好處在哪裏”,這是二十歲左右的人最愛問的問題。到了四十歲,人大多已經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它還會悄然從心底冒出,讓我黯然神傷。這千古之問,有誰能説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卻並不解決我們平凡人的問題。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透過他的學生,向我們帶給了一份人生的答卷。“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書《相約星期二》封面的話,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刻裏,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課,米奇把他對人生的話題拉了個目錄,每週二飛到老莫里身邊,聽他講述,其實不能叫講述,叫兩個友人之間談心更為恰當,直到老莫里離開。老莫里的談話平和、親切、幽默,他對他即將死去直言不諱,讓人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老莫里漸漸影響着米奇,影響着周邊的人,我想還有讀了這本書的人。

這位叫做莫里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的病。這種病從腿部神經麻痺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這是一種殘酷的絕症——靈魂將眼睜睜地看着軀體一點點死去。但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學生,已經成為專欄作家、記者的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齊討論“生活的好處”,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好處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臨終的老人都説了些什麼呢?如果你期盼着微言大義的話,你可能會失望的。他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理解愛;他説,要有同情心,要有職責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完美得多;他説,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應對整個社會……這些極為樸實的話,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謎底其實可能很簡單。

但莫里老人並不簡單。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時候,他還能談笑風生。談到死後火化,他對家人説:“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談到墓地,學生説:“我會去,但到時候就聽不見你説話了。”莫里笑了:“到時候,你説,我聽。”莫里以自己最後的存在,論證了人性的完美。一個普通的美國老頭,一些普通的話語和生活細節,但是讀完卻讓你悵然良久,這就是《相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8

父親走後,重讀《相約星期二》,關於父親的點點滴滴不斷在腦海中浮現,壓抑的感情不斷釋放,最終淚流滿面。看着莫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後14周裏,與生活講和,深受病痛的折磨依然能為陌生人遭受苦難而傷心流淚,向他的學生米奇分享關於對死亡、對家庭、對愛等人生重要課題的句句箴言,我漸漸釋然了。

去年11月份吧,當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急劇上升,藥效漸漸下降,父親的身體也在慢慢變差,最終在大年七年級腸胃出血之後,我意識到那一天不久就要到來了。而這個情況又不能和母親説,也沒有和哥哥姐姐説,真相除了增加他們的痛苦和心理負擔,毫無意義,只能期盼奇蹟的降臨。父親最終在今年5月中旬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也擺託了折磨他的病痛。

在最後的一個月裏,父親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病房中度過,生活已不能自理,由家人日夜陪牀照顧,而我遠在天邊,只能每天打電話問候。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樣擠公交去上班,看到哥哥發來的消息,説醫生建議我們辦理出院手續回老家,我意識到該來的還是要來了,但也沒想到卻是那麼突然。想着把手上的工作抓緊辦完交接清楚,乘坐當天傍晚的航班趕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沒想到還沒登機,就收到父親離世的噩耗,直到現在也沒能原諒自己。

父親走後,自家兄弟幫忙張羅料理後事,我趕回到老家已是半夜,看着父親靜靜地躺在紗帳裏,只能默默接受。悲痛欲絕的母親在屋裏卧牀不起,由姑姑嬸嬸們陪着,説話有氣無力,看到我回來之後,不禁放聲大哭,唸叨着父親棄我們而去,而我從此就變成了沒有父親的人了。屋裏哭聲陣陣,為了不讓母親再分心擔憂我們,我只能故作堅強,強忍淚水,握着母親的手安慰她,只是此時此刻再華麗的話語也顯得蒼白無力,只能默默地陪着,告訴母親還有我們在。來到靈堂,掀開紗帳,看着父親的遺容,淚水在眼珠裏打轉,強忍着低聲啜泣,儼然一個沒心沒肺的不孝子。隨後與叔叔合計着各個事項,得知事情安排妥當之後回到大廳,一直坐着直到天明。

料理後事,安頓好母親之後,懷着複雜的心情返回這邊。白天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下班後拖着疲憊的身體行屍走肉般走在街道上,整個人跟丟了魂似的。父親生前,我一直安慰開導他,看開點,不要抱怨命運的不公。每次他看到一些異常的指標,試探性地問我病情怎麼樣了,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引導他,從最積極的方面去解讀各種化驗和檢查結果,有時自己竟然也差點信以為真,以為奇蹟會出現,最終證明只是自欺欺人罷了。父親走後,我時常在想,為什麼會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我的父親攤上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也時長會責怪自己,為什麼在父親身體有異樣的時候帶他去體檢,也很恨自己沒有能力去嘗試療效可能更好的治療藥物,以為自己做的是“理性選擇”。

以前和朋友閒聊的時候會提及子欲養而親不待,沒想到一語成讖,也許真的是隻有經歷過,感受過,才能有更加深刻的體會,才會去做出改變吧。現在所能彌補的,只能是多打電話陪陪母親聊天,督促她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走路健身活動筋骨,每年做好健康體檢和高危疾病的篩查。家人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氣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