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優秀15篇)

來源:文書谷 2.59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優秀15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由英國小説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説,於1919年出版。

主角斯特里克蘭的原型為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他們的人生經歷有許多相似點,如:同為畫家,曾經都是經濟交易員,都拋棄了家庭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餘生在塔西提度過。

標題的含義很簡單,月亮是我們的夢想,六便士是我們實際生活。

先主要介紹一下內容:主角斯特里克蘭是股票交易員,有老婆,兩個孩子,過着中產生活。一天毫無徵兆的離開了倫敦,去巴黎。他在那過着窮苦生活,畫畫,用文章的話形容是:像被魔鬼上身了一樣。這個魔鬼當然是他的理想。

他後來離開巴黎,到了塔西提,和土著人結了婚,餘生在那裏過隱居繪畫生活。

這裏的情節讓人有些想不通,他為什麼要拋棄這樣的幸福生活,要去過窮苦日子,他的回答是:我只是想畫畫,有什麼驅動我去畫畫。對於他來説,畫畫是他一種精神的追求,是他的理想,只要能畫上畫,他寧願過苦日子。“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裏,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這段話已經足夠解釋他這樣做的原因了。

但是有人肯定要問,就算這是他想要做的,萬一他失敗了怎麼辦?人生的道路各不同,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寬闊平坦的康莊大道。然而,看起來好走的路不一定能通向真正的幸福。當然,選擇難走的路,也不一定會有收穫。然而,和只能獲得些廉價的幸福的康莊大道比起來,相對艱險的小路上往往能找到別處所沒有的寶物。追求幸福的足跡,本身就是幸福啊!

斯特里克蘭的最後一幅畫是他在臨終前畫的作品,小説中將這幅畫描寫的非常神異,這點文字給人的震撼也是很大的。他的這幅畫,在結局因他的要求而被燒燬,這是他畢生的理想,作者認為,這幅畫的境界是他的願望,他完成了他的夢想。所以我認為這對於主角來説,這並不是一個悲劇,而是一個好的結局,人的最大理想完成了,那麼他就得到了幸福,無需低頭看着滿地的六便士,已凌駕於月亮之上,死而無憾。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主要講述了一位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為追求心中的夢想,拋棄一切,一聲不吭地從倫敦孤身一人去往巴黎,一路為夢想而奔波奮鬥。

閲讀初始,我並不喜歡斯特里克蘭,他的所作所為讓人費解,甚至覺得有些荒誕和過分。他對現實社會沒有是非觀念。責任、家庭、世俗的認可,這些現代社會所衍生的價值觀,被他遠遠的拋在身後,棄之如敝履。他拋棄自己美滿的家庭,讓他的妻子陷入崩潰,讓自己的孩子遭受家庭的變故。在巴黎,他遇到了老好人德克·斯特洛夫,但他的出現讓斯特洛夫的家庭支離破碎,而他還能攤攤手説,這與我有什麼關係呢?他性情怪癖,他那副對塵世的嘲諷,他的粗鄙,他的潦倒和他的罵罵咧咧的模樣,着實讓人喜歡不起來。

但換個角度,我對他能有勇氣活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對藝術、對夢想的追求卻表示無限敬佩。斯特里克蘭,在他活到四十歲,渾身已沾染了俗氣時,能毫不回頭,拋棄一切,內心的堅毅已徹底震撼了我。正如毛姆所説他好像是一個終生跋涉的朝聖者,永遠思慕着一塊聖地。斯特里克蘭不斷地推翻自己的生活經驗,從倫敦到巴黎,從馬賽到塔希提,始終瘋狂尋找。他居無定所,窮困潦倒,時常睡大街,時常好幾天不吃東西,但儘管如此他也從來不曾抱怨生活。他一生都在與夢想和生活在鬥爭,最終他都會選擇他心中的月亮。他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不在乎作品的成功或者失敗,不在乎詆譭或者讚譽,熱愛繪畫,只是血液和靈魂裏一種井然有序的願望。最終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找到自己的靈魂棲息地,找到創造的靈感,並且創造不朽之作,將人生價值徹徹底底地注入到了燦爛的畫布中。

夢想與信仰,從我們呱呱落地起,就與我們相隨,本是靈魂一部分,但在現實生活的'不斷浸染中被磨滅。我們每個人心裏都住着這樣一個斯特里克蘭,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斷地徘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我們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面對慾望,面對肉體的折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被名利與金錢吸引,習慣了舒適安逸的生活,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忘記了曾經兒時的夢想,缺少勇氣、缺少意志去突破自己,在不斷地斟酌與妥協中選擇舒適,過着平淡、中規中矩的人生。

人活着,需要六便士,也需要月亮。縱然腳下鋪滿了便士,也希望我們不忘初心,眼裏能看到月亮,做那個追逐星辰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月亮,代表着一個崇高的追求與理想。六便士,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着一個卑微、平凡弱小的人。

有人跟我説,這本書寫的太悲情,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圓滿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實現了他作為一個畫家的夢,一個平凡卑微的人,已經尋到了他的月亮。一個朝聖者找到了屬於他的天堂,一個靈魂的歸屬地。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話有三句。第一句,作家通曉的是人性,掌握的是人心。第二句,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第三句,上帝的磨盤轉動的很慢,但確磨的很細。

我不知道該如何解讀第一句話,沒有一個人能懂自己,別人又怎麼懂自己,自己又如何能懂得別人。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本書的主人公,一個冷漠、無情、粗鄙、瘋狂,一點都不懂感恩,一個不折不扣的偏執狂。正是因為這種偏執才使他知道自己的追求及夢想,一個為了自己的夢想可以放棄一切的人。

捨棄了所有、扔掉所有阻攔自己的東西,家庭、環境、世俗的眼光。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這是艾塔對思特里克蘭德所説的話,接受艾塔是為了什麼,打開愛情的心扉、是性還是一個可以安心繪畫的環境。我一直也沒有想通,這些都是他所不需要的東西,這些都是可以阻擋他腳步的東西,艾塔選擇他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因為愛情另一個可以説是血統、一個白人的血統。艾塔説這句話的時候我更多感受的是愛,當思特里克蘭德要趕走艾塔的時候也是看不見一個自私、冷漠的`偏執狂,這也是因為愛吧。

記得一部電視劇裏有這樣一句台詞:“愛情的道路上永遠有一個人是一個人在追,另一個人在跑”。荷蘭畫家妻子更多的是激情,當激情過後的空虛是無法填補的。現實生活中的感情大多也是結束,當所有的激情都已消退,沒有了熱戀期喋喋不休的話語和甜言蜜語,唯有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雙方都會產生一種幻覺,對方不愛自己了或者曾經我愛的那個人已經漸行漸遠。愛與被愛都會變得平淡,我們只是缺少艾塔“獻身”的精神,你若不離我便不棄,愛是一份執行,一份信任,一種忘我的幸福。上帝的磨盤轉的很慢,但確磨的很細。時間是最好的磨盤,磨光了我們的稜角、磨平了我們的夢想。把我們磨成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誰又能活的明白,有幾個人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有幾個人肯為曾經的夢想放下一切多餘的包袱?不是上帝的磨盤磨平了我們,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磨平。生活並不能壓彎我們的腰,只是我們選擇向生活低頭。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寫到“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有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温飽的六便士?”

六便士是現實,是衣食住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書中斯特里克蘭原來的生活是眾人讚許甚至嚮往的:有恩愛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女兒,一份雖無聊卻收入不菲的工作。“現實”是極有道理的,價格更高的食物的'確更美味,更具營養價值,無論我們追求與否,“六便士”都是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

月亮是理想,是從心所欲,是看似飄渺的追求。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為了夢想幾乎放棄了自己前半生奮鬥所獲得的一切。他説“我是為了不愧對自己而不顧一切,就讓那夢想的熊熊烈火,燒掉所有道德與社會的羈絆,燒亮我窮盡一生的追求。”他在現實與理想中選擇了理想,用美好平靜的生活換來了傳世芳名,他不是為月亮而放棄六便士的嚆矢,只是其中的成功典型。“理想”亦是極具道理的,不從心所想的去追求,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多優秀,昊大無邊的天,看似平淡無奇,卻有一輪明月,成為多少人追逐的美好。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任何一個都難以割捨,如果做不到斯特里克蘭般的絕對,我們不妨於現實的路上向理想的方向奔跑,袁隆平熱愛研究,致力於解決人民的糧食問題,如今的他讓理想充滿現實意義;霍尊熱愛傳統、弘揚傳統曲藝,人們喜愛欣賞他,也喜愛欣賞着傳統曲藝;《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多崎作自兒時起就喜歡觀察火車站,長大後成為火車方面的工程師。由此可知,夢想與現實可以兼得,正如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中所寫“我們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其實夢想是一個説出來就矯情的東西,它就像紮根在現實的土壤中的一顆種子,只有破土而出,奮力生長,終有一日開出花來,才能光明地凌駕於現實之上,讓所有人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在現實中苦苦堅持,我們別無選擇。廖一梅有言“跟夢想有關的一切對我是禁忌,在生活裏你可以隨意傷害我,我無所謂,但是你不能碰我的夢想。”把理想藏在現實之下,僅僅是因為理想尚未開花,不代表有人可以傷害種子。

倘若月亮與六便士不可兼得,我會首選天邊月。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畫布的故事。

打破一成不變的生活:

斯特里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的一名的經紀人,有一位端莊典雅的賢妻良母和兩個聰慧的孩子,過着安穩幸福的生活,是一個令人羨慕的中產階級家庭。然而,有一天斯特里克蘭德突然離家出走,這個看似美滿的家庭遭受到了各種質疑,他的妻子懷疑他出軌了,他的朋友都以為他瘋了。而他只是為了心中神聖的理想——我必須要畫畫,所以他要離開她,離開這裏,一個人隻身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那裏過他想要的生活、想要的自由。

“別人笑我太痴顛,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句話放在這裏最適合主人公的心境了。他的妻子對他一點也不瞭解,對丈夫自己去學畫畫的事兒一無所知,她的眼裏只有結交名流和教育孩子,丈夫在他心中就是個沒有文化修養的小市民。這樣的婚姻只是為了結婚而存在,為了迎合世俗的“婚姻”二字。他只是將不喜歡的生活打破了,放棄了所有,只求一個真正的自己得以釋放,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主人公並無對錯可言,哪來的是非可説。

“天才”就是做自己:

他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就是愛好畫畫,就簡簡單單學了一點。沒想到膽大到一個人去流浪,幾次險些被飢餓和疾病纏身而死,可是他也不回去、不屈服。他就想着要畫畫,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地帶肆意畫畫,儘管也不知道畫的什麼東西,畫着沒人會買的畫作,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畫他想畫的。在不停地流浪輾轉下,最終在塔希提島遇到了心愛的姑娘——愛塔,這個懂他、愛他、支持他的土著女孩。他們住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畫畫做他喜歡的.事情,可惜不久感染了麻*病,愛塔在身邊照顧他一直到離開人世。

後來他的畫作被驚為天人之作,世人愛不釋手,稱譽其為天才。大家都開始來理解他當年的“拋妻棄子”,同情他英年早逝,認為藝術家就是這樣“與眾不同”,讀後感.天才總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這一切都是為了藝術而獻身,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家!事實上,他只是想畫畫,喜歡畫畫,並沒有想成為人們口中的“天才”,他不賣畫也不稀罕誰來買畫,他只是做了自己,活成了自己心中的模樣,僅此而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有些事蹟不為世人所接受,但是我還是很欣賞他突破自我的勇氣和對藝術的痴迷,他不是天才,他只是做了真正的自己。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希望現實生活中的你們,能有良人相伴、理解你、尊重你,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毛姆這個作者今年突然進入了我的世界,從上一本的《閲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開始,因為前面兩本書讀得十分枯燥,所以問若水推薦一本可以一口氣讀下去的書,於是第二本毛姆的書進入眼簾《月亮與六便士》。

剛才簡單查了一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這個名字倒是起得非常有意思。看書的時候沒有去查這本書的背景,但是一路看下來也知道主人公大概在歷史上可以找到原型,而且多半是個印象派的畫家。我對印象派的畫作知之甚少,也是要通過搜索才知道他是以保羅·高更為原型創作的這個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他那本書評讓我開了很多竅的原因,我這次突然能夠看得出這本小説了那些起承轉合的`戲劇衝突了,毛姆去推進這些衝突的寫作手法也很特別,用一個第三方轉述或者聽説的方式,讓故事的衝突層層遞進。最意外的是主人公最後結束於塔希提,這個地名對於我來説實在有點太過熟悉,從神盾局特工第一季開始就被寇森反覆提及“It’samagicalplace”,然而事實卻完全不同。高更真的葬於這個小島上,毛姆也是在這個小島上游歷之後寫成了這本《月亮與六便士》,以至於我都要開始相信這真的是一個magicalplace了。

我其實很羨慕這種找到人生意義的人,無論是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還是意外之喜突然找到的。思特里克蘭德可以突然之間拋妻棄子放棄證券行的工作開始顛沛流離的專心做一個畫家,在某種程度上令人羨慕,現實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一點?又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找不到命中註定的destiny,也許是美劇看得多了,這個頻繁出現的詞總是讓人疑惑,難道真的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destiny?還是這些不過是電視劇或者小説裏的鏡中花水中月?思特里克蘭德有時候也厭惡自己身上的人性那一面,所以才會在偶爾表現出來以後顯得冷酷無情。也許藝術家們真的要遠離塵世,才能找到那種精神巔峯(瘋)吧。

最近一段時間的閒散倒是也讓我想問自己這個問題,人生註定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以前總覺得自己有答案的,但是最近幾年反而躊躇猶豫了很多,做市場部的工作我其實心裏並不那麼認同和喜歡,偶爾的成就感也不過是得到誇獎和認可時產生的,大部分的時候都心懷疑慮,事情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人生這麼過真的就可以了?

也許就是不斷困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間,才是真正的人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這是我第一次讀完某本書想迫不及待的寫一些東西,這種感覺快要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了,書中給了我太多的震撼,這種震撼催促着我的內心想寫一些東西來緩解內心的這種感覺。讀完這本書後,讓我的內心產生了很多疑問: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這個城市,有誰會在意天上的月亮呢?在思特里克蘭德完成那副曠世之作後,為何會囑咐塔莎在其死後將它燒燬呢?什麼是真正的愛情等等,這些疑問一直在我腦海裏迴盪。

當我讀到思特里克蘭德放棄棄了自己温馨的家庭和穩定的工作,毅然決然的去追尋自己繪畫的理想的`時候,儘管在其後的生活過得異常的艱辛,但我卻好似讀懂了老思,在某些時代,能為理想放棄現在所擁有的的一切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對於一個天才來説就更為困難了,天才在又些時代是不為社會所接納的,所以天才要想繼續存活下去,只能變成一個瘋子。這也許就是老思理直氣壯的告訴別人自己拋棄妻子和優渥生活的原因了吧。

剛開始我看到老思拋棄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的時候,我對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充滿了深深的憐憫,但後來讀到後來的勃朗什。施特略夫與塔莎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其實無論是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勃朗什還是塔莎,她們三者是一樣的,不僅僅她們都沒獲得真正的愛情,沒有將老思變成她們想象中的樣子,而是她們三者都沒有真正理解愛情的真正內涵,就像書中老思所説:“要是一個女人愛上了你,除非連你的靈魂也叫她佔有了,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為女人是軟弱的,所以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東西非常反感。

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於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遙遠的地方邀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裏。老思雖然有着宇宙般深遠的思想,但其也是一個正常的男人,沒有經受過慾望的考驗,所以他需要女人來發泄這份慾望,在慾望消失之時,他就不再需要了,這就是裏特里克蘭德太太她們三者的命運如此相似的原因了,因為從始至終老思把她們只是當做他發泄慾望的工具或容器罷了。

一直到後來老思來到塔希提島上,在這裏,他獲得了自己靈魂真正的解放,創作出了自己靈魂想要的東西:那副超越所有物質的靈魂畫作。他又開始被這個世界推崇,其作品在拍賣會上獲得了鉅額的價值,在他死後甚至成為了印象畫派的巨匠,但這些已與他無關,這也許就是瘋子吧。

這是一個缺乏理性的時代,所以,我感覺作者毛姆想要告訴我們的是:在這個時代人們永遠不會同時得到月亮和六便士,或者説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樣的。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我們要做出理性的選擇,同時,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應多用一下我們的理性思維,少一點道德批判與道德綁架。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這幾天一檔文化類綜藝《一本好書》出現在大眾眼前,因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的熱播,文化類綜藝似乎迎來了新的春天。這在過度繁榮的明星真人秀之間,明顯是一股清流。第一期帶來的《月亮與六便士》這本經典之作便一舉拿下了9.3的高分,這樣以全新的形式去詮釋書內的經典,更讓觀眾覺得耳目一新,但事實上,一本好書重讀多少遍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初讀《月亮與六便士》,可能很多人會看得雲裏霧裏,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主要性格形象也讓人捉摸不透。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來自讀者,一個來自作者本身,只要搞清楚這兩方面的`疑問,就不難理解它為何可以稱之為經典。

讀者的疑問我想大多來自作品,在開始閲讀之前沒有深入的瞭解其背景。其實毛姆所寫的這個故事,並非完全是虛構的,書中的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他對著名法國畫家高更的生平、作品的痴迷。是的,斯特里克蘭的原型便是高更,他們的一生高度相似,生前及其落魄,死後備受推崇,書中斯特里克蘭最後留下的畫作也是對高更的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的高度還原,這些經過毛姆的藝術加工,演繹成了斯特里克蘭扣人心絃、跌宕起伏的一生。

而且作者毛姆採取的是第一人稱的敍述方式,這種閲讀中的帶入,使得讀者並不能從一開始就很好地進入角色感同身受,但在大致瞭解了高更這位作家的生平之後,就會對主人公斯特里克蘭有了初步的認識。

而對於作者毛姆,他並沒有對讀者交代了斯特里克蘭所有的心裏變化及其背後的原因,這樣就把所有的懸念讓讀者自己體悟。比如毛姆沒有説明斯特里克蘭為什麼突然放棄工作去當畫家,這也讓讀者覺得非常突兀奇怪,但他完全可將他內心的苦楚和絕望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的巧妙之處。讀後感·在大多數讀者眼裏,斯特里克蘭就是從優渥的環境中尋求自我,拋棄妻子背叛朋友,是一個不折不扣自私的人,毛姆沒有為他描述半句這時候的心理活動,因為這個轉變,懂的人自然懂,他雖生活在繁華的都市,卻比獨居沙漠還孤單,若是講出來甚至會有些刻意譁眾取寵。這樣的留白方式可能閲讀前期會給讀者帶來一定的閲讀障礙,但閲讀到最後,真正的談到自我,迴歸自我,從最後的畫作被作者毛姆一把火付之一炬,斯特里克蘭的純粹在此躍然紙上。

這是被無數人推爛的經典之作,也是作者與讀者跨越百年的心靈交流,尤其是在如今這個混雜的世界,為了生存而生存,卻忘卻了本來的面孔,斯特里克蘭是文明社會裏道德理法規範下的怪物,最終在“塔希提”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靈魂歸宿,他雖然是一個可惡的人,但同樣偉大,因為一個人最大的成功,便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對於我們有且僅有的一次生命,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度過?是“三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淡?是“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脱?還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的慷慨?……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他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無法斷定哪一種生活方式是對的,哪一種是錯誤的,更無法用一種生活方式去抨擊另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一定要有評判標準的.話,那一定是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是清風明月?是兒女情長?亦或功名利祿?可悲的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皆為浮雲遮望眼,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剩下的另一部分則過於貪婪,什麼都想要。唯有一小部分,要麼成為瘋子,不為世人所理解,要麼成為天才,為世人所頂禮膜拜。

毛姆,不愧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整個故事,和讀者們站在同一條線上,去目睹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拋棄妻子,放棄安穩,顛沛流離,離羣索居,身患惡疾,忘乎所以,追尋夢想的一生。作者就這樣用熱情卻又剋制的語言,寫出了好人的惡和壞人的善,展現了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在普世價值中,這個正值中年的男人,為了所“不齒”的理想,毫無責任感地拋棄妻子,而後又毫無廉恥之心地引誘有夫之婦並致其自殺,依然我行我素,為了生存,為了畫畫娶土著女子為妻。這種種行為,為“井然有序”的道德社會所不能容忍,可世人卻為他的才華所折服,稱其為“天才”。對於這樣的一個人物,我們無法用簡單的善和惡來進行評判。同時,這也激發了讀者對於人性的思考,對人生的思考。

這部小説貫穿始終的是對“月亮”和“六便士”的悖論。我們是去迴應內心深處的呼喚,勇敢孤獨披荊斬棘地追逐心中的理想,還是選擇現世安穩,小心謹慎地苟且過活?我想每個人都曾在生命的某個瞬間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卻因為過於殘酷而無法回答,於是乎大部分的我們選擇用逃避去自我保護,自我安慰道:怎麼樣不是一輩子?我想這就是好的作家所特有的共性。毛姆,讓每一個看過這部作品的人,去重新審視自己: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當然,這本書也並不是一味宣揚為了理想就可以放棄應有的社會責任,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主人公要自我放逐到塔希提島,因為只有這個與世隔絕的原始自然之地才能容忍這樣一個“被魔鬼附身般的”天才。可現實太多人,一邊享受這現代社會所帶來的種種便利,一邊卻又奢望着雞犬相聞,採菊東籬下。

要想得到,必須捨去。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小説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了一位天才畫家的一生,由此引發出對人生的思考。

開篇先簡要描述了英國上流社會對藝術作品的追崇,然而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偽、貪婪、自私,唯利是圖等秉性通過聚會、拍賣等形式展現無遺。隨後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登場,出場方式卻是相當的不起眼,典型的社會普通人民羣眾的形象,妻子賢惠,家庭和睦幸福。但一切皆是假象,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內心的追求是畫畫,完完全全被當時的社會已經家庭生活所束縛。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做出了拋妻棄子的決定。在此過程中,其自私、冷漠、無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人孓身來到法國後,過着悽苦無依的生活。這也反映了主人公內心之痛苦,追求藝術信念之堅定。

在法國,有位朋友叫戴爾克·施特略夫,極早便對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有着極高的評價。為此,不遺餘力的幫他。然而,斯特里克蘭德卻忘恩負義,霸佔其妻子,隨後又棄如草芥,可以説的上是禽獸不如,但其一切行為的出發點也都是基於追求畫畫。由於與人結怨,主人公踏上了漂泊、乞討的生活。最終在塔希提找到靈魂的歸宿,精神的.追求,並經人介紹,娶妻生子。

在此過程中,無論經歷什麼,主人公始終無法放下的就是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強烈的畫畫慾望使他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他不在乎金錢、名聲(拋妻棄子,忘恩負義,冷漠無情等等),展現給世人的完全就是一個病態的人格,可以説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然而即使如此,仍然不忘初心。

主人公之所以能在塔希提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是因為這裏環境清幽,最接近大自然的狀態。擺脱了世俗的一切困擾,又有自然環境的襯托,主人公內心追求的無拘無束的自由靈魂終於得以釋放,精神得以解脱。可以集中心力進行藝術的創作。所作的畫皆是展現自然、原始之美,卻也附帶着恐懼邪惡之意。既表現了內心對自由、自然的嚮往,又揭示了人性醜陋罪惡的一面。

小説言語之間含有邪惡反諷之意,部分觀點不表贊同。但值得欣賞的主題就是:人應該心懷理想,追求心靈的自由。正如文中的步呂諾船長所説,他和斯特里克蘭德其實一樣,都在追求美,只不過一個是藝術,一個是生活。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步呂諾船長的生活心態,積極樂觀向上,追求生活的美。不論艱難困苦,始終保持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正所謂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閲讀就像是一服藥,有些人只會煎藥的步驟,有些人懂得煎藥的技巧,有些人知道這服藥的配方,有些人明白這服藥的功效。藥的味道是苦澀的,有些人甚至在煎藥的過程中便受不了它奇特的味道。

我一般不太刻意地非要選擇哪一類書籍去閲讀,並且我認為經典名著實在枯燥無味。可自從我將這本耳熟能詳的著作。——《月亮與六便士》真正讀下來時,我對“經典名著”這四個字的看法才有所轉變。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小説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一開始,他英俊的面貌一下子吸引了我,讀完了這本《月亮與六便士》,我不禁感慨:這不就是世間少有的“才貌雙全”了嗎?

我們都知道,“月亮”,代表着心中崇高無尚的理想,而“六便士”,指的便是金錢、地位,代表着世俗所重視的東西。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六便士滿地都有,可月亮只有那麼一個。在這本書中,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就是一位為了心中的那唯一的月亮而放棄了滿地的六便士的人,即使他並沒有經過權衡,心中的月亮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一個普通魁梧的中年人,突然間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了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

他對家人、朋友和一心愛他的情人都非常冷酷,對世俗的一切表現得冷嘲熱諷、傲慢不屑,但他卻對藝術有着一種無法抵抗的追求。

最終,他厭倦了文明世界,來到一座與世隔絕的島嶼,創作出了改寫現代藝術史的不朽之作,臨終前又囑咐妻子將小屋付之一炬。他臨終前是安詳的,正是因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他的生命也就充滿了意義。

對於周圍的世界,斯特里克蘭顯得格格不入,他説話時那尖酸刻薄的語氣時不時在我耳畔響起,着實讓人討厭。可我明白,就是這樣的.一種“壞蛋”,卻懂得遵從自己的內心,使大家為之點贊!

繪畫對於他來説,就是必須要做的事情,無需任何理由。他對繪畫的追尋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黑暗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讓人不得不靠近。

所以,斯特理克蘭選擇了那唯一的光束,唯一的月亮。大多數的我們不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那樣,有極大的勇氣拋開原有的一切,不斷追尋自己的夢想,直至成功。

大家都知道,人永遠只能走一條道路。喜歡月亮就放下六便士,專心看月亮;低頭撿着六便士,便捨棄對月亮的幻想,專心來撿便士。畢竟,什麼都想要,往往什麼都得不到。

我認為:找到自己的愛好,一份自己嚮往的工作,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足夠了,這便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月亮,這和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月亮同樣是崇高而偉大的!

希望大家都能在滿是六便士的路上追尋屬於自己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有人説‘生命是一場旅行,我們都在踽踽獨行’。是茫然不知所蹤地向前去,還是停下來問一問自己,尋找失去的自我,挖掘生命的本意。

世界上是否有那麼一股力量,衝破樊籠,是否有那麼一種召喚,迎着太陽。也許正是這種奇妙不可言喻的力量促使斯特克里蘭拜託麻痺的心靈與生活,追尋內心的呼聲。

家庭美滿,工作穩定且順利,在我們看來,這樣有聲有色,平平凡凡地度過一生,安詳來,平靜去,便是生命中的幸福生活。斯特克里蘭作為一名金融設計師,有一名聰慧善良的妻子,然而看似一切已成定局,不惑之年的斯特克里蘭卻遠去他鄉,追尋內心的呼喚,偏執地開始他的藝術生涯……

‘藝術家’多麼冷酷高雅的字眼,印象中總是最大限度張揚個性,加上超凡脱俗的眼光和言語。然而沒有人想到,從不接觸藝術,生性木訥的老實人斯特克里蘭竟會現身於藝術。

一開始許多人認為他和情人私奔了。是的,的確藝術是他‘夢中的情人’,他來到巴黎習畫,創作,經常衣不覆體,食不果腹,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中生存。然而這樣還不夠,他帶着對野性的挑戰,來到一座太平洋小島,定居在原始森林。

終日不停地作畫、作畫……

‘他終於將附在他身上的惡靈祛除,他窮其一生只不過是在為這幅壁畫做準備,那幅畫完成後,他遠離塵世,飽受折磨的靈魂終於得到安息。他死已甘心,因為他的人生使命已經完成。’

他鴻篇鉅製的壁畫也隨他離開塵世。

幾十年後,人們才發現這位藝術家的偉大,僅有的作品成為稀世珍寶。

斯特克里蘭的使命是幸福成功的,因為他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挖掘到來自心底的呼喚。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來到這世上,終究要留下點痕跡的,如長江般湧浪的生命大潮中,每個人都匆匆前行,卻有人窺探到自己的內心。

英國首位女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曾坦言:“我的一生都在鬥爭。”她喜歡政治,於是走上政壇,在性別歧視中鬥爭,在家庭出身中鬥爭,在不同思想中鬥爭,在勇敢和怯懦中鬥爭。撒切爾通過不懈的'努力挖掘了自己內在生命的含義,在歷史上留下輝煌而個性的一筆。

我的爸爸、媽媽、舅舅都庸庸碌碌地生活着,當然,他們都是我最親最愛的人。

我曾問過他們自己的理想,爸爸歎息到:‘我當初要是當醫生,但被學校分配當了教師。’

就這樣,由於怯懦,無數人隨波逐流,放棄了自己的本心的追求。當然,夢想的實現存在機遇,而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但沒有挖掘過內心,聆聽自己心聲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即便是輸得很慘,我們也笑的燦爛。

斯特克里蘭便是一位深挖生命的勇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貨幣,代表顯示與卑微,月亮是這世上遙不可及的事物,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代表了無數人心中崇高的理想。

這是一本講述關於理想和現實的書,正如書中的毛姆所説,如果你忙於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看抬頭看天。

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放棄了穩定體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適的家庭生活,瘋魔一般地踏上了學畫之路,從衣冠楚楚地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就離自己的理想越近,靈感也不斷湧現。

當然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時,他精神中最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於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顯出來。

斯特里克蘭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奈。

斯特里克蘭的行為讓一般人難以捉摸,彷彿一直有一股冥冥中的力量讓他着了魔般走上作畫之路。

正如作家劉瑜所説“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斯特里克蘭的眼中,他的人生價值彷彿就是不顧一切代價,捨棄一切慾望,追求自己的夢想,這無疑是在他自己的人生中綻放了一場盛大的煙火。

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感到駭然並且敬畏的。

在結尾處,斯特里克蘭將自己的畫作付之一炬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他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踩着無數追名逐利之人的身軀,打破了一切世俗的枷鎖,身旁彷彿是高高在上的圓月。瞬間感覺到在主人公的'面前,自己的一切世俗痕跡原形畢露,在一瞬間自己羞愧難當。

作者毛姆在作品中以第一人稱敍述斯特里克蘭的故事,看到了他因為看清人性的寬容,讓我在羞愧之餘似乎又能找到一絲安慰。也許我無法拋棄手中的便士,單純地仰望着空中的月亮。

但這是一個人的選擇,在我眼中,生活不只是一成不變的活着,也不是不顧一切地追逐心中的理想,也許我們能在兩者中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方向,只要專注於此,付出努力我想便是好的。

當然生活中不能沒有便士,但也不能沒有月亮,沒有月亮的人生終將沉淪於便士的銅臭,我尊敬那些追求便士心懷月亮的人,也同樣對那些追求月亮的人報以祝福。

也許看完這部作品有許多人對於人生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看法,也許在一些人眼中,斯特里克蘭的所作所為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不負責任的,也許在另一些人眼裏,斯特里克蘭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崇拜的;我想這些都無可厚非。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兩天前得到一個消息,於我是一個災難性的消息,是晴天霹靂。窗外秋意正濃,銀杏樹燦爛地黃着,在陽光下拼命眨眼睛以討人們的歡喜,而我卻只注意到了被風吹落的葉子,有時候一片一片在空中打幾個旋然後無聲地落下,有時候許多樹葉集體逃離樹幹,帶着沙沙的響聲落到了地面......我的心情隨着這些樹葉跌落到了谷底。這種時候我往往把自己關在家裏,與外界隔離,慢慢消化我的焦慮、擔心與絕望。

窗邊的小桌上放着一本書,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我知道月亮代表理想和希望,六便士代表現實,我現在遇到的問題正是理想與現實相悖的問題,於是翻開書讀將起來。漸漸地我的思想被毛姆帶到了20世紀初的倫敦,隨他參加倫敦熱鬧的社交,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跟着他來到巴黎、來到澳大利亞的小島塔希提......我的心情也隨着書頁的翻動跌宕起伏,時而興奮,時而絕望,時而好奇,時而期待。當我讀完書的最後一頁,窗外已經一片漆黑,奇怪的是我卻看見了樹葉搖曳,彷彿舞台上身着金黃舞裙的舞女正在謝幕。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離開是一種選擇,就像春天樹葉重回枝頭,這沒有對與錯,更沒有希望與絕望。

《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一箇中年人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叫初心)放棄當下安逸穩定的.生活,選擇離家出走。然後他遭遇貧窮,飢餓,無處安身,病痛折磨等百般困窘,但他都毫不在意,也從不後悔,最終,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故事其實很套路化,用第一人稱旁觀者的視角講述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與眾不同的一生。對思特里克蘭德的執着與堅持我不以為奇,好奇的是他的動機。僅僅是為了理想“畫畫”嗎?如果是這樣他應該很珍惜自己的作品,可是他不是,他將作品隨意丟在牆角,隨意送與他人。他在乎的是畫畫過程,享受的是內心深處所希望的-寧靜與美。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人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想這部作品作者終究想要表述的是這些問題。

毛姆説“從事自己最想做的工作,生活在讓自己開心的狀態下、自己心安理得,這樣算是把人生給搞砸了嗎?還是要成為知名的外科醫生、年收入一萬英鎊、娶得美嬌娘,這樣才算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賦予人生的意義、你對社會的要求,以及你對自己的要求。”這句話讓我很受益。讀後感·我的苦惱我的焦慮都來自兒子的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跟我希望的正好相悖,於是我擔心他的將來。是呀,兒子的人生在於他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我對他的要求,惟願他將來做他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月亮與六個便士》英國小説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919年創作的長篇小説。他是以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為原型塑造的人物。

這篇小説是毛姆在遊經塔希提島後,回到歐洲寫成的。他用旁觀人和經歷人的角度,刻畫了神祕畫家斯特里克蘭德的傳奇色彩的一生。

斯特里克蘭德去世後,人們都對這名畫家的傳奇的一生,充滿了好奇。他的作品讓人心湖漣漪,他的作品中透着情色和悲切之美,如同永恆的祭品,將他那神祕的靈魂呈現出來。崇拜者對他的頌揚,批評者對他嗤之以鼻都反覆無常。

即使在他微不足道的.作品中也能讓人看到那怪異,備受煎熬和複雜的個性。那種探索藝術家的神祕跟迷偵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人們對他的生活和性格好奇不已。

有一位讓人敬仰的畫家,對斯特克蘭德的畫進行了詳盡的討論。他優美的文風堪稱典範。著名的評論家,莫里斯.於雷概括了斯特里克蘭德的生平,他吊足好事者的胃口。他對藝術的熱愛從不摻雜個人情感,這麼做的目的是喚起有識之士去關注這位前無古人的天才畫家。

然而那些過去真正和斯特克蘭德相交過的人,並不認同他,他們所認識的那個天才畫家不過是一個碌碌無為的普通人。

一時間,人們對發生在這位出類拔萃的畫家身上的奇聞逸事,充滿了好奇,有關他的回憶,文章接二連三地出現在法國和美國的雜誌上。這更讓斯特里克蘭聲明遠播,吊足了公眾的胃口。

斯特克蘭德的兒子寫下父親的傳記,他説,人們對父親的後半生誤解頗多,他要清掃一些喧囂和誤解。他把斯特里克蘭德描述成了一個體貼,慈祥,性格善良,作風正派的形象。然而,崇拜者對此很失望,頗有微詞。在崇拜者心中,斯特克蘭德之所以聲名鵲起,大抵是接受了他的傳説。或者是人們對他性格的厭惡,或者是對他突然離開温暖舒適的生活的同情。人們對他的傳奇故事偏愛有加。對他兒子剛剛出版的傳記讓人們的好奇心貼入谷底。

那麼斯特里克蘭德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接下來我們將要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步一步走向這位天才畫家的真實故事。看作者如何用散發着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犀利的解析。

如何從一個普通的證劵經濟人成為一個大師級別的人物,如何在他中年以後拋妻棄子,追尋他內心深處的自由,哪怕過着貧窮,潦倒的日,也要甘之如蜜,他在生命的一瞬間,在孤獨中實現了靈魂的自由。那麼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