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讀後感(精選10篇)

來源:文書谷 4.54K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恨歌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長恨歌讀後感(精選10篇)

長恨歌讀後感1

《長恨歌》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這首詩在在諷刺唐明皇因為重色而誤了國事的同時,也讚頌了人們愛情的真誠和專一。

文章開頭就説,“重色思傾國”,作為統治天下的皇帝,不是注重賢才,而是尋找美人,這樣是辦不成大事的,這也是整個悲劇的根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楊貴妃有着卓然天成的美麗身姿,不能自甘埋沒;時機到來的那一天,被選到君王身邊。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嫵媚、千般嬌羞,表現出楊妃的絕頂美豔與萬種風情。她有云一般的鬢髮,花一樣的容貌,皇帝非常寵愛她,從此以後,君王再也不上早朝聽政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亂,成千上萬的車輛馬匹護衞着皇帝逃往西南。從“千乘萬騎西南行”看得出,這次逃亡非常的倉促。“翠華搖搖行復止”表現出人心渙散,預示着悲劇即將出現。縱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離開楊貴妃。最終士兵叛變,六軍不發,要求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於唐玄宗迷戀酒色,禍國殃民,玄宗只好將她勒殺。頭上的花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無人拾取;其中有珍貴的翠翅、金雀,還有玉搔頭。一代君王,面對此狀,只能掩面痛哭,卻無法挽救;回頭眷顧,禁不住血淚交流。“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唐玄宗的無助與無奈。馬嵬坡下,楊妃葬身之處,空有荒涼的泥土,再也見不到她美麗的容顏。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真是摯愛之情。即使詩中暗含諷喻,《長恨歌》也是一首關於人間真愛的傾情禮讚。悽美的愛情故事,只有這樣的結局,才體現它的殘缺美。

長恨歌讀後感2

實話,讀完了這本書後心裏挺失落的。前幾日在準備考試,卻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

有時候想,自己有的地方和王琦瑤竟有幾分相似,當然,王琦瑤的美是無法比擬的。她的美,是豔麗的,也是素淨的。而她的一生,對於身邊的人來説,本身就是一部老電影,那種舊上海時期帶着綺麗色彩的舊電影,每一個黑白的截圖都是懷舊的味道。

舊上海日日笙歌的百樂門,夜夜的狂歡會,繁複而昂貴的旗袍,“叮叮”作響的老電車,還有數不清的鮮花珠寶它們堆砌了一個物質的舊上海,還有,一個女人的一生。

最難忘的是她與程先生之間的糾結。王琦瑤一生遇到的那些男人,都是好男人,他們在這個女人的一生中演繹着愛情的對白。而唯獨程先生,他是男主角。雖然在這部電影的一半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可最讓人無法釋懷的,也只有他了。

他的温柔,他的怯懦,他的無奈,他的小小的歡喜,都讓我感動。説到底,他的情感卻是最乾淨的,不帶一點雜質的。他對王琦瑤的愛,是激烈的,也是緩慢的,有時像個天真的孩子,得到一個糖便歡喜的不得的樣子,而有時候,卻淡泊的如垂暮的老頭兒,看透世間百態般的黯然。

程先生的一生從遇到王琦瑤開始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他愛這個女人,無慾無求的付出,卻遲鈍的不知,身後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以同樣的情感來對他,只是,他們的方式卻不同。對她,他是歎息的,愧疚的,更是無奈的,因她對他的'這份愛,而使得他對王琦瑤的愛變得坎坷了。

……

四十年有多麼的漫長,可以讓王琦瑤從一個純真的少女變成一個孩子的母親,可以讓程先生獨自白了頭髮。再次的相遇是尷尬的,也是自然的,就像當初的分別一樣,彷彿命中註定了,她會在這個時間,這個地方,與他相遇。她轉身,他抬頭,一切就那麼自然。她的美依舊,更添了嫵媚的味道,她還是喚他“程先生”,一字一句説不清哀婉韻味,他亦感慨不語。

最終程先生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王琦瑤的生活,這個結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就這樣倉皇的離開了她的生活。他是鐵了心要讓她記一輩子的,只是,他不知,在王琦瑤的一生中,卻有無數個“程先生|”。

一個美麗的女人,她的一生倘若都如王琦瑤一般,不知是悲是喜?多少繁華豔麗的生活在彈指一揮間定格成舊照片,它們在某個角落慢慢變黃,不再被人記起……

長恨歌讀後感3

正因白居易的《長恨歌》,更讓我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恨歌》感興趣,趁着暑假的空閒最後拿起了這本書。

“精緻”一詞是我讀着《長恨歌》一書時最深的感觸。

小説的語言是精緻的:對上海特色景物的描述運用的是極其細膩絢爛的筆觸,不是詩卻勝似詩,參差交錯的長短句,整齊劃一的排比句,生動形象的修辭,打造出了全書精緻的語言。作為語文老師,深感受用,心中想着必須要推薦給學生看看,學習其中精緻的語言。

主人公王琦瑤是一個極其精緻的人兒:她的容貌是精緻的,她的梳粧打扮是精緻的,她所營造的小資生活是精緻的,這樣一個精緻的人兒,命運卻是不濟的。正因選美成為了大上海知名人物,也是正因選美使她的人生從此走上了不歸路。這與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楊貴飛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不一樣的是楊貴飛是紅顏薄命把長恨留給了唐明皇,而王卻是壽命極長,經歷了三代世事變遷,終身被恨纏繞着,直至死也是含着恨。

王琦瑤對自己命運的選取是身為女生的我們所不可取的,但她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營造方法卻是值得我們一學的。俗話説:女生要上的廳堂,下的廚房,王就是這樣一個女生,她經歷過大世面,無論走到哪,她都能夠得心應手,應付自如;她也能在自己家中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狀況下為朋友們帶來諸多歡樂,諸多愜意,讓大家獲得了一種精緻的生活。

精緻的語言,精緻的王琦瑤都來自作者精心的創作,想象着作者王安憶也就應是個精緻的女子。

長恨歌讀後感4

兩天時間,跳躍式閲讀,終於把《長恨歌》看完了。感覺王琦瑤的一生就是在驗證一句名言:性格即命運。因為王琦瑤愛慕虛榮,貪戀繁華,所以讓程先生在情感的漩渦中越陷越深,致使他人生的悲劇由此拉開序幕。因為王琦瑤的隱瞞,閨蜜蔣麗莉與她產生嫌隙,她搬出蔣家。正當憤恨好不容易爭取到的“三小姐”的名頭無益之際,李主任出現了。王琦瑤似乎很愛那個軍政要人李主任,往後餘生,似乎也一直不忘。為什麼?真愛嗎?我覺得未必。不過是因為大叔級別的'李主任可以讓她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她的虛榮心可以被填的滿滿的。和李主任一起的日子充滿無奈的等待,看似冷清,但養尊處優,怎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繁華?再後來,時過境遷,主任死了,她回了鄉下,可是她怎麼能真的耐得住寂寞?即使經濟拮据,身無長處,她也要生活在繁華的大上海。她不是水性楊花的女人,甚至她很良善,還有一些優雅。可是,她討厭嫻靜。只要可以熱鬧,誰都可以陪她玩。她的家成了休閒場所。於是什麼毛孃舅舅,年輕的混血兒,包括後來的老克拉,長腳,這些看似與她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竟都演變成她後來生命裏舉重若輕的角色。她曲折又屈辱地生下了敢做不敢當的毛孃舅舅的孩子,拉上年輕力壯的薩沙頂包……當然後來她接受假裝深沉的老克拉的愛戀,也應該和她久做單身女人有關,和人性有關。再後來,長腳謀財害命,王琦瑤死於非命。

設若她安靜本分度日,又怎能引狼入室,招來殺身之禍?其實,王琦瑤性格中特別是在情感問題上,太過懦弱被動,另加上她除卻穿衣打扮,無甚其他愛好,這些因素也導致了她人生悲劇的發生。歸根結底,她應該恨誰呢?應該還是她自己吧。當然,時代變遷一定對她有影響。

長恨歌讀後感5

王安憶的《長恨歌》30萬字,我看完用了兩天。雖然是比較少有的能稱為文學作品的東西,但可讀性並不算強。文字華麗、擁擠而嘮叨,不順暢,轉彎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曖昧,有點腐敗的氣息。故事的寫作手法很獨特。一點一點地描寫,逐漸連綴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象一個個珠子連成的項鍊。語句方面通篇用着通感的修辭。

讀後,總體感覺是一個對舊上海往昔情懷、情境的遙望和追憶,雖然描寫的是人物的經歷、命運,但這命運是滲透在背景中的,是給這背景作點綴的。就象開篇對弄堂的描寫“站在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現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為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主人公王琦瑤曲曲折折的命運便在對往日上海灘文明的描繪中,一步步展開來。故事時間跨越半個世紀,從琦瑤豆蔻年華開始,一直到她60多歲被害至死止。

主人公王琦瑤寫得並不可愛,一個20年代舊上海的小女子,正當好年華的時候,因命運的緣故輝煌了一次,然後,就墮入無邊的黑暗中。彷彿莫泊桑的小説《項鍊》裏的路瓦栽夫人。

書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瑤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瑤的女兒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歷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瑤的幾個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臘、薩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程先生,其餘的都辜負了她。

她便在這辜負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後死於謀財害命。由此畫了句號。

琦瑤16歲競選上海小姐後,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婦,李是軍政界要員,不久死於飛機失事;程先生是琦瑤的仰慕者,追隨琦瑤終生;康明遜是個顧首顧尾的紈絝子弟,給了琦瑤一段沒希望的感情,始亂終棄;老克臘是琦瑤女兒一代的男人,給了琦瑤愛的希望,也導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畫最成功的,倒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豐滿、躍然紙上。

“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迴,直接切入正題的。是權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車坐在她身邊,身材雖不高大,可那威嚴的姿態,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李主任是權力的象徵,是不由分説,説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從和聽命。”

“李主任並不問王琦瑤愛吃什麼,可點的菜全是王琦瑤的喜愛,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瑤是恬靜美麗的,也是堅強的,她的堅強體現在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命運的不掙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對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體諒。

《長恨歌》裏的愛情也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似乎只有程先生對琦瑤的愛情是實打實的。如果説王安憶與張愛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寫感情態度上的相似了。細緻入微的冷靜客觀,甚至本應該驚心動魄的激情都是冒着冷氣的。

《長恨歌》已由關錦鵬改編成電影,鄭繡文飾王琦瑤,樑嘉輝飾程先生,吳彥祖飾康明遜,胡軍飾李主任,黃覺飾老克臘。

我先看的電影,後讀的小説。電影的人情味要比書濃厚很多,愛情和友情都很豐富。鄭繡文將琦瑤演得活色生香。樑嘉輝演的程先生,更是專情到骨頭裏,非常耐看。書中更多的是張愛玲式的冷冷的旁觀,和略帶調侃意味的冷靜的敍述。

對王琦瑤這樣的女人,作者作了個總結,是讚賞,是惋惜,也是慨歎-----“她們是徹底的女人,不為妻不為母,她們是美了還要美,説她們是花一點不為過。她們的花容月貌是這城市財富一樣的東西,是我們的驕傲。感謝栽培她們的人,他們真是為人類的美色着想。她們的漫長一生都只為了一個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開。這盛開真美啊!她們是美的使者,這美真是光榮,這光榮再是浮雲,也是五彩的雲霞,籠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們的,她們寧願做浮雲,雖然一轉眼,也是騰起在高處,有過一時的俯瞰。虛浮就虛浮,短暫就短暫,哪怕過後做它百年的爬牆虎。”

電影和小説,總體感覺,電影是電影,小説是小説,不怎麼搭調的。

長恨歌讀後感6

王安憶的《長恨歌》和張愛玲的文筆有些相像,都是繁華里的微塵,帶着微涼和綿綿的恨。

四十年的故事都要從上海講起。這裏有着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弄堂;有旁枝錯節,如蜂般嗡嗡嚶嚶的流言;也有閨閣,滿裝的都是女兒的心思。鴿子從這片混沌不堪的世界裏,從波濤連綿的屋頂飛上天空,穿雲破霧。

從這一切裏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瑤。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她就是上海,夜夜歌舞,高興得不知怎麼辦才好,其實大喜總是難免虛張聲勢,再大的熱鬧也是一瞬間。從去片廠,照相,競選“上海小姐”,王琦瑤平步青雲,最終理所當然的在眾人眼光中當了交際花。可一切終究過去,她失去了依靠,成了平安裏的一名護士。又經幾番糾纏,最終死於他殺。

“王琦瑤原是白絹,後來就漸漸寫上了字,字又連成了句,成了歷史。”和吳佩真在一起的日子是沒有字的輕盈自由的日子,李主任則給她留下了濃重的墨跡,雖是華麗,卻終究讓她的一生走上了不歸路。李主任的死,是將王琦瑤這段有關青春的歷史剪下帶走的,剩下的全是混亂不成章節。與康明遜雖是真心誠意,但不得不形同陌路,再從薩沙到老克臘,雖是咫尺之間,卻遙如天各一方。

這歷史是苦澀而回味無窮的,她愛過恨過,最終只落了白茫茫一片真乾淨。在生命最後的'幾秒鐘裏,她的思維穿越時空隧道,在怨恨些什麼呢?也許自己也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只是風中飄散的柳絮,在時代的風中掉落。

王琦瑤是千千萬萬的。天生麗質的是愛麗公寓中的王小姐,長得好其實是騙人的,又騙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以為花好月好,便長聚不散了。等到人事皆非,夢醒了,才知道來不及了。想着過往,滄海巫山的,是曲終人散後沒落的王琦瑤。古往今來,多少紅顏變歎息。唐時楊貴妃的歌舞再美,最終成了馬嵬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夢,鳥只空啼。

我想我漸漸懂了長恨歌的意思。“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人生本是將錯就錯,台上的人依依啊啊,百轉千回,台下的人歡呼喝彩,皆是逢場作戲。曲終人散,餘聲繞樑,只剩長恨不息。

長恨歌讀後感7

琦瑤實實在在當得起“長恨”二字。

王琦瑤的不幸不是驚天泣地的不幸,不能放心活,不能用心死。

王琦瑤的美不是轟轟烈烈的美,沒有讓人活得徹徹底底的痛快,風光之下是底氣不足的遮掩和逃避。

王琦瑤的一生算不上最最不幸的人生,卻是最最不幸的女人的一生。死於女人最畏懼的死法——時間。一刀刀割在臉上,割在心裏,割在別人眼裏,割在自己命裏。

鄔橋一節有句話説得好,這小小的鄔橋是大世界的邊角料,卻含着一種大而深的真理:人生爭到最後是什麼都留不住的。可是人生真得了這個真理,人生便到頭了,還有什麼可望的?講到底,王琦瑤是栽在了她的聰明上。她太早的洞察了這些個道理,卻又因涉世不深而不是的駐足。她步步通曉又步步遲疑,最後落得哪一條路都走的不痛快。夠懂事又不夠開懷,夠勇敢又不夠敏鋭。

何事可謂恨?無非招不成招,退無可退。

人生有不甘,卻愈掙扎愈落魄。

她的一生那麼長,面對過那麼多選擇。李主任的榮寵,程先生的執着,康明遜的理解,薩沙的坦蕩,老克臘的痴迷。她掙扎過,放縱過,才恍然發現,人生無一處非絕地,逃了這處還有那處,縱是留在此處也不過是落個愈陷愈深。《長恨歌》看似悲天憫人,實則冷酷到漠然。原來不是小時候搶了他一個饅頭長大後就會糾纏不清;原來不是上學時親密無間的傳過紙條長大後就換的來至死不渝;原來不是花費在人生中筆墨最重的那個人離開後也會回來;原來不是所有未來及説明的緣由與真相都有公諸於眾的機會。

這是人生,沒有旁白。

電影裏強大的緣分終究在現實裏搖搖欲墜。

乍一看《長恨歌》裏有好多斷開的線索,鄔橋暗生情愫的小二後來可曾尋過王琦瑤?片場激進的導演最後身往何方?康明遜後來可曾還為王琦瑤費過心力?薩沙可曾憐憫這個女人想過回來?老克臘後來是否後悔離開?全然不知的隱筆不僅讓我們充滿期盼,期盼在王琦瑤受苦受難的時候出現一個蓋世英雄來救她,就連她自己也因為這麼多的不知而慢慢的演化成日後的希望吧。在屢屢思索屢屢期盼不得果時猛然驚頓,知道又如何呢?細細想去,每一位的出現,燃眉之急後也是細水長流的無望啊!更何況,如王琦瑤對程先生説的那般:這一切都回不去了啊。王琦瑤聰明卻糊塗,唯一清明的感情便是對程先生。那般冷靜到絕情,絕情到坦蕩。往往對那個一往情深的看的清明,卻始終是糟蹋了這份情,也糟蹋了自己。而和康明遜比來呢,明知他是步步為營的,卻為那一丁半點的'真情不肯捨棄。明知他是自保為上的,卻是心甘情願的陪他只看當下。

不要未來的,不是不在乎,就是太在乎。碰上哪一個,都是痛。

哪怕這一切都可倒回最初,她不當選上海小姐,她不去程先生處拍小照,她不去參觀片場,這一場長恨可否倖免?不,蔣麗麗和吳佩珍就是她的命。無處不在的命,如兜頭而下的大網罩住她的一生,而後凌遲。刀刀不致死,刀刀向逼。

人生當歌以示長恨,猶如篩孔層層放大的篩子,從上一層落下,縱是又下一層暫時接住,到底不如當初的高高在上。若是本本分分的苟且活着,或許還能慢慢煎熬,可這脆弱的安穩卻經不起一絲的掙扎。

《長恨歌》可謂長恨,因為世上不止一個王琦瑤。

《長恨歌》可謂長恨,因為不止一個三年五載。

那就恨吧,長恨一次,為餘此生。恨盡了,便坦然吧。無處不絕地,又何必短恨不斷,餘恨成蹉跎。

長恨歌讀後感8

這首先要説上海灘,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會第一個想起張愛玲。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女作家堪與張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張的,從張的文字中總會讀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給我一種隱晦、枯燥、煩悶之感。<長恨歌>裏我讀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發生在深深的弄堂裏,發生在影子裏,見不得人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燈紅酒綠與紙迷金醉裏,活在飄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瑤就是在這個世界出場的,學生時代有兩個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正因男生,正因事故。吳佩珍離開的莫名其妙,蔣麗莉卻又走的太狠。當王琦瑤被程先生推上雜誌封面,就註定了王的杯具、自己的杯具。競選上海小姐,滿足了她的虛榮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從此開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後,程先生是再明白但是了。遇見李主任是必然的,社會使然。王選取李主任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李主任畢竟有那麼多另女生心動的東西,而王更是要強要虛榮的,更重要的是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空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是有愛的,那窗口的無數個等待,那遠處一次次的鳴笛聲,那一個人的愛絲麗公寓,蒼老了王琦瑤的青春,冷卻了王琦瑤的愛。李主任終歸是死了,空了王琦瑤,彷彿整個上海只剩王一個,從此連等待都沒有了。這也本是李主任要給的結局,他給不了她足夠的幸福,他有政務,他有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有果。—

離開了上海,鄔橋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時的王琦瑤就應是安靜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畫,還有個可愛的阿二。如果王就將此生付在此間,也許沒有長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後她不屬於鄔橋,她已經是上海的一部分了,遲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頭,我能想象到王琦瑤蒼桑與無助的`樣貌。到那裏我已經讀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個女生還會有怎樣的不幸。最後她還是跟康明遜睡在一張牀上,她甚至沒對他報多少幻想了,誰會娶自己這樣一個女生呢?唯有長恨,唯有長恨。懷孕了,這個該死的逃開了,嫁禍給可憐的薩莎,那些個黑暗的日夜,那些個空房裏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過説對自己好的男生都哪裏去了!也許,男生的本質就是負心。在某一個時刻,王琦瑤心裏是有恨的,但無論怎樣,無奈有之,歎息最多。時過境遷,唯有歎息一點。

之後,程先生,這個最痴心人的出現,帶給了她多少鮮活的成份呢。長恨,唯有長恨,還是長恨。許多年有意無意的錯過,誤會了痴心人兒許多許多,看看落滿塵埃的相機,剝落陳舊的牆壁,以前的王琦瑤、過去的程先生都已經不在,不再回來。這算不算一對苦命人?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長恨啊,唯有長恨!—

時隔多日,重續此篇,讓人厭惡,也正應了<長恨歌>的後半部分。專業評論家説王琦瑤死的唐突,我個人覺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述過多,阿二的結局也少了交代。貫穿故事始終的唯有王琦瑤,唯有老上海。

長恨歌讀後感9

王琦瑤的一生有許多朋友,但這些朋友都是蜻蜓點水,是她生命裏的過客,這同樣是可悲的。

小説中把這種友誼稱為“小姐妹”情誼。這種情感雖沒有親情,愛情那樣穩固,但對一生缺乏情感慰藉的王琦瑤來説,卻又算是人生中的一點温暖。但這種情誼似乎在她的人生中只起到了一種點綴和推進的作用。作者塑造了吳佩珍,蔣莉麗,嚴師母,張永紅這些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王琦瑤的生命裏,這些朋友統統映照了王琦瑤身上的某一點。就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寫林黛玉,不僅正面寫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還通過寫薛寶釵,晴雯,襲人等形象來映襯。作者用吳佩珍的粗心,豁朗單純,謙虛的個性來映襯王琦瑤的敏感,有些小心機,又有些自傲的性格。小説中蔣麗莉長得並不美麗,站在王琦瑤身邊不過是王琦瑤的一個陪襯。蔣莉麗在那個並不温暖,甚至有些冷清的家裏,讓她的性格有些自閉,殷實的家境又讓她的性格有些霸道,在蔣莉麗身上我們甚至看到了一點“男子氣概”,後面她甚至捲起袖子幹起了革命。這些都是與温柔嫵媚的王琦瑤形成對比的。再如嚴師母的驕傲與高高在上,對舊時的懷念,她和王琦瑤一起坐在平安裏的房子裏打牌,下午茶,懷念舊時的種種。還有張永紅對時尚的敏鋭觸感和愛慕虛榮以及她的愛情觀,這些通通都透着王琦瑤的影子。王琦瑤的'這些朋友不管富貴貧賤,但都比不上王琦瑤的美麗和優雅。在這些朋友的映襯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光鮮亮麗的王琦瑤,但也正是這些朋友把王琦瑤帶入深淵。

吳佩珍帶王琦瑤見識了片場,讓王琦瑤初次強烈感受到了自己的美麗,拍了照片,成為“滬上淑媛”點燃了王琦瑤內心不安分的焰火,蔣莉麗讓王琦瑤登上了“上海小姐”的選美舞台,改變了王琦瑤的人生,見識了上流社會那種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之後,王琦瑤甘願成為李主任的情人,由於嚴師母,王琦瑤結識了康明遜,卻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通過張永紅她認識“老克臘”,展開一段“忘年戀”,一直到了晚年,王琦瑤的家裏也從不缺少朋友,家裏經常舉行聚會,最後張永紅的男朋友為了金子結束了王琦瑤的生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琦瑤的朋友們似乎並沒有給王琦瑤帶來什麼好處,卻成為王琦瑤悲劇人生的幕後推手。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王琦瑤的悲劇最主要還是她性格上的缺陷,小姐妹的推波助瀾,只是外在因素而已。

長恨歌讀後感10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開始讀《長恨歌》,我就被李隆基和楊玉環之間唯美淒涼的愛情故事深深吸引,一位是至高無上的君王,一位是傾國傾城的美人,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彼此相愛,卻終究不能長久相守,天人永隔。

他們也曾幸福過。在那個君恩薄如紙的朝代,楊玉環無疑是幸運的,她生得美麗,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杆露華濃”,所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試問哪一朝代的百姓曾不重生男重生女。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惜一切代價,只為博得美人一笑。

《長恨歌》,歌長恨。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他也曾是一代明君,勵精圖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政局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商業繁榮,國力空前強盛,開闢了開元盛世的局面,直到遇見她,芙蓉帳,度春宵,玉樓宴,夜專夜。

無奈,這種幸福並沒有持續下去,安史之亂爆發。馬嵬坡前,六軍不發。那夜的馬嵬坡,在祭奠絕代的紅顏。貴妃離開了,落得“一抔黃土收豔骨,數丈白綾掩風流”的下場;明皇落淚了,只得“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能兼得。蜀地的傷懷落寞,回宮後的睹物思人,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迴腸,酸楚愁慘。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般轉瞬即逝,再看眼前的落葉梧桐,可謂此情難了,此恨難消。

而後的故事,上天入地,蓬萊仙山,含情凝睇,梨花帶雨,託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可能只是普通人對於他們愛情缺憾所做的`一點慰藉罷了。

不論旁人的言語,不管之前的經歷如何,她只願一生一世一雙人。不料結局卻是成為一場悲劇的犧牲品,什麼紅顏禍水,什麼嬌媚恃寵,不過讓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國度走遠之時,給後人一個開脱的藉口罷了。經歷千年,洗淨鉛華,她還是她,一個心思單純的女孩,喜歡美麗,渴望寵愛,享受愛情,訴説着永恆的美麗與哀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