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燈塔去》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9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到燈塔去》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到燈塔去》讀後感

“如果一個人孑然獨處,這個人多麼傾向於無生命的事物:樹木、溪流、花朵;感覺到它們表達了這個人的心意;感覺到它們變成了這個人;感覺到它們瞭解這個人,在某種意義上説,和這個人化為一體;感覺到一種如此騷動不安的柔情,就好像是在顧影自憐。”

《到燈塔去》分為三章:窗、歲月流逝、燈塔。伍爾夫不愧是意識流小説的先鋒,通過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湊在一起度假的幾個人、遠處的燈塔、近處的巖石、波濤海浪、窗外的平台、花園裏的小徑、盛開的鮮花、晚上的海風……都為作品人物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間,作者憑藉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覺,通過三個女性人物拉姆齊夫人、莉麗。布里斯庫、凱姆極其豐富的心理活動與自由想象表達出作者所要闡述的觀點。

主人公拉姆齊與拉姆齊夫人是一對養育了八個孩子的夫妻,拉姆齊集男性的理性、教條與專橫於一身,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事業,作品描寫他不斷地在窗外平台上躑躅踱步、為不同看法與朋友們的爭執、對孩子們的暴虐與無情,這些細節描寫所表現出的又是他焦慮不安,心虛不寧、徘徊不前的心態,在最後一章中他的角色卻又表現出一個父親的和善和一個年邁鰥夫孤獨的一面,面對燈塔,他終於慢慢從理性走向感性,讓他與身邊的朋友親人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和信任;而拉姆齊夫人卻是感性、温柔、善良的化身,她操持家務、善待每一個人;她折服於丈夫的權威卻又任憑自己的思緒自由飛翔;她從不武斷地澆滅孩子們心中的夢想,總是留有空間和餘地;她希望每一個人都找到幸福,比如保羅與敏泰、莉麗與班克斯;她把自己比作燈塔的第三束光,即使多年以後也仍然照耀在人們心中。莉麗是一個相貌平平的乾癟老處女,她一直在構思一幅畫,卻始終找不到在空白處那關鍵的一筆,她性格里有男人的理性,雖然對班克斯心有所傾但卻始終不去觸及這份感情,十年後再次來到當年的窗外依然支起畫架,從斑斕色彩中回憶當年的點點滴滴,在回憶中尋找自己內心的想法,以突如其來的強烈衝動,為她的畫布添上歷史性的一筆,大功告成,終於畫出了在她心頭縈繞多年的幻境。

伍爾夫的作品沒有太多的故事情節,寫什麼都能天馬行空地任憑思緒自由飛揚,也許這就是意識流小説的特點所在,所以讀起來必須全神貫注,經常會像讀一首詩歌那樣細細推敲每一句話的所旨,稍稍分神便會遠離作者的思路,找不到繼續讀下去的感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