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借我一生》有感

來源:文書谷 1.9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借我一生》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借我一生》有感

讀《借我一生》有感1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一本書。想必人們對餘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評論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舉不免有班門弄斧之嫌。我沒有看過很多所謂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沒有這麼高的品味。然而對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評足論道,又不免太膚淺了。終究還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誘惑,心靈的撩撥。

秋雨散文歷史的氣息很濃。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陽關雪》等許許多多的篇章其中濃縮了歷史,濃縮了人生。秋雨是年輕的,他能衝着王維的《渭城曲》而去尋訪陽關雪,僅僅是為了一個多年的夢,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灑脱的,試想在各種現代文明的煩擾下,又有誰有這麼的一份閒情逸致呢。誰心中無一個饒撩的夢想,但誰依然有這麼的一份純真呢?我們對很多在年輕的心中是新奇的東西已見慣不怪了,甚至對於諸如搶劫、盜竊的現象也視而不見,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説明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份童真,我們的心已經老了。

秋雨是年輕的卻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歷史雖然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給我們無窮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人們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歸結為王道士。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的那種所謂“官員”的官員的錯,一個國家都如此的了,又何況一個如此無助的人呢?王道士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為華夏子孫莫不對此感到悲憤的,卻很少人像秋雨那樣洞察更深層的原因。對於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歷史的心態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憤而能決無忘其所然。秋雨應該對歷史有很深刻的瞭解。

有純真的.童真,有老人的睿智,秋雨也不乏豐富的情感。在《老師》一文中,為在自己老師面前大聲喧譁卻能聽於勸阻的學生表示感激。為昔日叫老師的綽號而悔疚。文中有這麼一段“許多非主課老師卻實在有點認不得了,這些非主課老師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趕來,靜靜地站在路旁,站在樓梯的拐角處,期盼往日的學生能認出他們。我的目光與他們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們的期盼,便快步趕上去,一邊呼喊着“老師”,一邊試圖以最快的速度回憶起他們的姓氏。”由此可見秋雨心中更有着深厚的師生情誼,友情對秋雨來説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寫道“日子一年年過去,連我們也漸漸老了。三十人的班級,已有四個同學去世,每次追悼會,同學們哭得像家屬一樣傷心。”也正如他所寫的那樣“來一次世間,容易嗎?有一次相遇,容易嗎?叫一聲朋友,容易嗎?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讀秋雨散文,就如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輕的,他的心又是遲暮的。有着兒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應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於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中的“陽關雪”,他對對待敦煌文明隱沒的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個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該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兒童的心情,方有正視歷史的勇氣!

讀《借我一生》有感2

有些事,明知是錯的,也要去堅持,正因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愛的,也要去放下,正因為沒結局;有時候,明知沒路了,卻還在前行,正因為習慣了——餘秋雨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了餘秋雨的《借我一生》,拿起之後就捨不得放下了,真恨不得一口氣把它看完,最後讀完這本書花了將近兩個月時間。《借我一生》是餘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也沒有語法嚴格的種種修辭,可讀來卻有讓人無法形容的悠悠厚味。

是中國最為曲折的道路,餘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對這段歷史做了最好的回答,這個革命催殘的不僅僅是人的肉體,還扼殺着人的靈魂。餘秋雨的叔叔,因一本《紅樓夢》而死,餘秋雨的父親,因開會時説的一句連自己都忘了,無關緊要的話而被關押多年,像這樣在中成為無辜刀下魂的何止這些。餘秋雨的《借我一生》讓人流涕,知青下鄉,父親被隔離,非人的生活,雨水和淚水交織,我無法想象生活在那樣的歲月裏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氣才能堅強的走出來。

再想想80後的我們,遇到小小挫折就首先想到逃避,整天的哀怨和歎息,感歎上天的不公,受點委屈,我們就哀歎人事的多變。小小的挫折就可以把我們打敗得體無完膚。可事實上,那些讓人恐懼的挫折其實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看完這本書,我不得不感到慚愧,即便我們也不算嬌生慣養,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命運面前不低頭,敢於挑戰,能做到無論多少的不幸和悲傷,都不選擇逃避。

餘秋雨在三次民主推薦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在實在不能推脱的情況下,他擔起了學院院長的大梁,並在短短几年內,使學院的各項工作都有了較大的起色,率先帶領學院改革,並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況下,他卻毅然放棄了權力和地位,擺脱了虛假,選擇了真正的文化。他説”人生是由許多小選擇組成的',但也會遇到大選擇“,小選擇和大選擇的區別,並不完全在於事情的體量和影響,真正的人生大選擇,是一種缺少參考座標的自我挑戰。其實想想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不也是由許多選擇組成的嗎?除了你的出身和家庭你別無選擇之外,大部分都是選擇組成了我們的生活。當今社會,追求的東西太多了,金錢、地位、愛情——有時我們什麼都想要,可往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必須放棄一些東西,這時你不得不做出一些選擇。有些人為自己而做選擇,我敬佩他;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違心地選擇了其他一條路,我想説那是一種無奈。有人説”只要以自己的方式度過自己的這一生就夠了“,可又談何容易,在大千世界中,我們很難懂得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糊里糊塗地度過了這一生,而人生不過是一個匆匆過客,在這短暫的歲月裏,如何選擇自己的一生呢?我真希望能像餘老一樣選擇自己喜歡的事,以自己的方式去度過這一生

因為失去一個朋友而離開一個地方,這有可能嗎?有。因為失去一個朋友而改變一個行業,這有可能嗎?有,餘秋雨就是其中一個,著名導演胡偉民的去世無疑對餘秋雨的影響很大,餘秋雨覺得惟有胡偉民的評論能看透他所有學術著作背後的靈魂,所以在胡偉民去世的這十年,餘秋雨拒接了與上海和外地戲劇界的來往,他説”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人這一生,陪在一起走路的人很多,但有的路程,只須短短一截,便終生銘記,餘秋雨和胡偉民的友情便是。

人的一生,就像一輛列車,不同的站點,都有不同的人上車下車,你不知道車上的人什麼時候下車,也不知道下一個車站誰又會上車。相識是一種緣分,相知是一種福分,請珍惜身邊每一個人,對身邊的人好一點,因為一輩子不長。

讀《借我一生》有感3

看完了餘秋雨先生《借我一生》,久久不能回過神來,這本封面,文字都看着這麼平常的書卻讓我一直無法從腦海中移去。

《借我一生》以倒敍的方式,描寫了作者由父親去世陷入回憶,並從出生前的事一直寫到父親去世後的事。這本書花了很多的筆墨來寫文革以及文革遺留問題,讓人感觸甚多,我僅選取此書讀後感受中的幾條,與大家分享。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高尚的人對話。”在讀過《借我一生》後,我在為人處世上有了很大的收穫,對這句話也有了深刻的感悟。每讀一本好書,就像接受了一場精神的洗禮,每看到一個細膩的描寫時,我就會感到自己與作者融為一體,那種浮想聯翩的奇妙感覺,用酣暢淋漓、身臨其境來形容,屬於詞彙貧乏。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作者正坐在我的對面,向我傳授他為人處世中的過人之處,書中的一句“他們罵啦他們罵什麼啦讓他們罵去!”讓我頗為震驚,是啊!在人生中難免會有一些誤解、一些坎坷,那又有何妨呢身正不怕影子歪,誹謗能嚇到誰呢它只能讓真正有過錯的人感到害怕,只有一身正氣,才能無懼於邪。但丁説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什麼難道就是一個高雅的稱號一句世俗的奉承不!我們要跳出世俗的束縛,迴歸到真實的內心世界,做真實的'自己!“讓他們罵去!”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叫罵的聲音,可那能證明被罵者的低賤嗎也許恰恰相反,人們所能看到的是罵人者的不文明。正如在校園中有不少人習慣性的帶口語,不管誰聽到了,第一直覺就是譴責此人沒素質、沒教養。所以,不要與他們爭辯,公道自在人心。

讀《借我一生》有感4

讀秋雨散文,就如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輕的,他的心又是遲暮的。有着兒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應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於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中的“陽關雪”,他對對待敦煌文明隱沒的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個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該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兒童的心情,方有正視歷史的勇氣

初次接觸餘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讀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藴折服,他思接千載,天馬行空的聯想,對歷史、對文化滲透着的領悟力,也使餘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後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談史談鑑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歎》,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後,總想寫點什麼,而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淺,甚至落入俗套。在上節課談到寫作風格問題,於是還是想起了餘秋雨,也參考了諸多對餘秋雨寫作風格的評論,也略加自己的一點淺見。淺談一下餘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於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餘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餘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