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讀後感(精選6篇)

來源:文書谷 1.14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書五經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書五經讀後感(精選6篇)

四書五經讀後感1

提起四書五經,我會想起《范進中舉》,我會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終發現我錯了,我走了一個極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走了極端。自從國人不讀四書五經以來,就沒有這樣的人嗎?照常有。

但另一個端點卻沒有,在各個領域裏,已經沒有以前的“大家”了,有的都是讀過、上過私塾讀過四書五經的人。我在網上跟隨着王財貴教授和大陸南懷謹老先生的足跡,他們的講演,以及他們十年來的親身努力。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探詢着周圍的人,除了學中文的在四年大學時間裏讀四書五經外,就是學英文專業的了,他們在修外國文學史的同時要修自己的文學史,其他專業的根本就接觸不到。我們離我們古老的文化越來越遠了。

物極必反,當我留意着“國學”的時候,發現社會上“國學”也越來越熱了。我和女兒也開始了我們的讀經典生活。

讀完了《弟子規》,我們開始《大學》……隨着讀書的進行發現我們的生活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單純的女兒多了一份思索,隨着古文的閲讀,現代文的閲讀也在增加,有時候到了被我們稱之為“書蟲子”的地步。最顯著的變化要屬遇到挫折了,不再委屈地掉眼淚,而是多了一分沉穩,通過自己去讀書來對付遇到的挫折,而且讀書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書中的人和事,經常問一些我意料不到的問題。

我也在發生着一些細微的變化,少了一份以前所具有的張揚,象女兒一樣多了一份沉穩;對女兒更多了一份愛;對爸爸,多了一分以前沒有的另一種關心;對家庭多了一份責任。

四書五經讀後感2

四書五經是大學、論語、孟子、商書、易經組成的,是對古文愛好者專心打造出來的,可謂是九文齊全。

我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裏面的內容如藍天一樣,非常多,但是後來,我一直堅持每天讀十頁,讀了一個月後,我不禁覺得這本書很有意思,可是握着只剩半冊的書,我卻猶豫了“只剩這麼少?這也不夠我看吶!”我小聲嘀咕着,於是,我又買了本續冊,又讀起來,發現裏面的'完全和上冊不一樣,只有一個章節是完全相同的,再其他的都是不一樣的,不過,我才不會管那麼多呢!於是我又埋頭苦讀起來,有一次,我讀的把筷子當作勺子來用,結果一直沒喝到,我低頭一看,原來是筷子,並不是勺子,爸爸説我是“古文愛好者”,媽媽説我是個“小書迷”。

有一次,班裏開古文背誦會,我一下就把一篇古文背下來了,班裏都稱我是“古文詩童”,我可高興了!於是我就繼續讀,知道讀完為止……

我希望你們也能讀這本書,尤其是古文愛好者哦!

四書五經讀後感3

通過老闆對我們講的課,我深刻的認識到禮儀在生活中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認識到我以前是那樣的無知,沒來公司工作之前,我在家裏總是好吃懶做,經常和父母吵架,而我卻從來沒有從心裏去理解過他們。

讀中學的時候,父母每星期給我的生活費只夠我正常開銷的,而我看到其他同學每天都有那麼多零花錢去買自己想玩的東西,他們開心的神情無時不觸動着我的心靈,我開始感到自悲,甚至有些孤僻,學習成績更是排在差生的位置,回到家中也不和父母説話,認為這一切的錯是他們造成的,他們沒有能力,更沒有什麼地位,做他們的兒子,我真的很沒面子,這想啊想,怨恨不斷的增大,父母看我有些不對勁,就主動關心我,而我更是火冒三丈,認為他們是虛情假決的。跟他們大吵了一架,就離開了家裏。想着靠自己去改變這不公的命運,掙更多的錢。我要像其他人一樣,擁有金錢和快樂。

那天我和父母吵架之後,就偷了他們500元錢來到武漢,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城市裏,我更加覺得自己沒有做錯。我要去找工作。經過一天的奔波,後來我就看到公司急招保安,又看到這裏身穿軍裝的保安那樣威武的氣質,就決定在這裏工作。

經過幾個月的工作和學習,我開始慢慢的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明白他們是多麼的不容易。後來老闆又跟我們講了《四書五經》裏面的知識,使我更加的懊悔,以前心中的怨恨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在我要不斷激勵自己,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在工作中鍛鍊成一個真正的標兵。

四書五經讀後感4

小時候十分頑皮,常常被父親以《三字經》中“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隋”來教訓。面對父親的説教,我總是嗤之以鼻。因為,在我看來只有老師言辭才具有説服力,父親那唱戲一般的腔調我才不理他呢。有一次,父親瞪着眼睛訓我,我甚至頂撞了他。

討厭《三字經》的同時,我卻熱衷於另一種説教版本《四書五經》。每當聽到長輩們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來向晚輩們炫耀的時候,我暗自下決心:長大後我一定要學《四書五經》。沒想到的是,這一想法直到四十歲的今天才得以實現。《四書五經》的確是很經典的言論,《大學》的宗旨是修煉品行。“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在,中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讀罷,讓人大徹大悟。一個身懷遠大抱負的人,亦應該從“致知、誠意、正身、修身、齊家”做起,最後才可以“治國”。個人問題沒有處理好,“小家”治理不好,這對將來治理“大家”會有一定的困難。

至於《中庸》,雖然這僅僅是儒家為統治階級關於治理天下,管理國家的説教,如“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即便是普通百姓,我們也不能“剛愎自用”。

很多人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都出自《論語》。而讀《論語》和《孟子》及《五經》的感受有待後續。

四書五經讀後感5

我讀《四書五經》,閲讀時間20xx年10月4日至11月6日。我花了一個月多的時間啃了這部合著,中華文化的經典豈是一個月就能讀完的?只能囫圇吞棗地讀一遍,談談自己的大體感受。

我讀這部合著的緣起在於今年6月參加省中青年作家培訓班時,學者穆濤的講課,他説,要想使散文寫深寫厚,就要多讀讀唐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四書五經。我就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要寫得再深一些,要寫得再厚一些,於是在四書五經裏淘金。這是否有點功利性的味道呢?

《大學》主要傳遞“入德之門”,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個人、家庭、社會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和諧社會自然水到渠成。

《中庸》講述了個人、國家行為處事的準則,“適中而止”,中庸並非只當中間派,要做到“恰如其分”。其實,就是要找到雙方共贏或多方共贏的切合點,這個切合點就是適中的位置。在當下,人與人之間交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其實再擴大一點,個人與企業,個人與國家,企業與國家之間的聯繫,要做到多方共贏的切合點,和諧社會自然也會水到渠成。

《論語》就像一枚枚珍珠體現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從為政、倫理、個人品行、為學等多方面體現了“仁義禮智信”的原生態。而忠與恕就像貫穿珍珠的項鍊,讓孔子的思想看似散亂,實則結構緊湊相連。

《孟子》是對孔子思想的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孟子關於仁政、王道、民本、民為貴、君為輕,君王需勇於擔當,要為老百姓創業提供必要條件,要讓老百姓富起來,才會更好地教化民眾,而民眾有權決定君主的權力與地位更是具有民主思想的光芒。但是,我似乎窺探出孟子思想的“霸王條款”,他極力排斥楊朱、墨子等的“謬論”,認為楊派一切為了自己,這是目無君主;墨子主張兼愛,一視同仁,這是目無父母,這些無異於禽獸。然而楊派、墨子思想也有其可取之處。後來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思想,我們是否可以從楊墨等人那兒找到源頭呢?似乎可以這樣説,孟子有點唯我獨尊的味道,這似乎為後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供了藉口與伏筆,而這種一家獨霸或“一言堂”的作風成為封建專制的特產,在明清時期發展到令整個民族窒息的地步,至今依然影響着今天的中國。

《詩經》號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然而,人們現在也只記得其中的幾首或幾句,諸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尚書》記載了上古時期我國賢君堯舜禹及名臣皋陶、益稷等的嘉言懿行。

《易經》富含哲理,包容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簡易”、“不易”、“變易”,這個“易”似乎就是宇宙變化與不變的基本規律,似乎有馬哲、毛選“實事求是”中關於“是”的相通之處。但是,關於64卦的傳道,我似乎如雲裏霧裏,不得甚解。這是以後需要慢慢精讀的地方。

《春秋》簡述了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處於“春秋”階段242年魯國的編年史。文字簡潔,以事實説話,讓人明白是非,知善惡,守正義,但是,如果你硬要功利性地從中找幾句“醒世恆言”似乎還沒有。

《禮記》,似乎就是中華民族號稱“禮儀之邦”的正宗源頭,儒家思想關於社會生活的規範、制度、思想觀念要合乎情理,所謂“禮節民心”、“天地之序”。關於《學記》、《樂記》似乎有文理相通之處。比如,“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負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意思是説,探究人的內心而瞭解其感情的變化,這是樂的情理,彰明真誠、捨棄虛偽,這是禮的功用。禮樂依循天地運行的規律,通達神明的德性,感召天地神靈,使自然萬物遵守其固定的依序,並理順父子、君臣的名分。這樣的樂?理似乎與文理有相通之處。

四書五經讀後感6

按照市局“全員讀書、學以致用”主題實踐活動的安排,在工作之餘,重點對《四書五經》之大學進行了細緻閲讀,收穫和感想非常多。現將所思所想轉化為文字,集結如下:

如今大多數讀書之人都聽説過“四書五經”,但能隨口説出者恐怕不多,能研讀並領悟其中之道理者則更少。“四書五經”是我國古代學子的必修之課,求取功名利祿的階梯,是儒家文化的經典,從古至今兩千多年,一直是中國文化的根源。《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中的《大學》,可以説是古代的教學大綱。古代從八歲入學,學習一些語文數學和生活常識等基礎知識,十五歲入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並非今天的國小和大學的概念。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闡明瞭大學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在於與時倶進,不斷學習,棄舊圖新,培養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怎樣才能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呢?《大學》中説:“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暫可不説治國平天下,但格物、至知、誠意、正心,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基,修身、齊家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其中核心在於格物和修身,就是學習知識和修養品德。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終,有其自身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格物,就是認識、研究事物的規律、特性、本質和道理。我們所面臨的是生活和工作,生活有生活的規律,工作有工作的法則。要掌握生活的規律和工作的法則,只有靠學習,潛心研究,認真琢磨,掌握其中道理和內在本質,順應其發展規律,才能享受生活,駕馭工作。

由此可見,古代學習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世界的觀點是一致的,與我黨倡導的實事求是、深入調查研究的學風是相統一的。市局黨組號召廣大幹部職工讀好書,寫心得,就是要大家學習更多的知識,認識更多的道理,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才能。“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説明古代修身重於學習,品德重於才能。修身就是培養個人的道德品質。一個人要具備什麼樣的道德品質?不同的歷史時代對人們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國古代尊崇“忠、孝、誠、信,禮、儀、廉、恥,今天我們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基本規範,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德,又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怎樣修養個人品德?要從為人處事做起,理解、寬容、尊重、互助,只要做到了,就是公德無量,可以成佛。和聲細語,微笑待人,罵不還口,打不還手,與人為善,並非軟弱無能的表現,而是寬容大度,廣施仁愛,積德行善之舉。這是一個普通人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寫道:共產黨員要在改造社會的革命實踐中自覺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質和能力;要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黨的紀律和作風、科學知識等各方面的修養;最基本的責任就是要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推動共產主義事業不斷前進;要有最偉大的理想、最偉大的奮鬥目標,又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實的實際工作;個人利益要服從黨的利益,把個人利益溶化在黨的利益之中,克己奉公,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要用正確的態度,採取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在原則問題上分清是非,克服錯誤思想。這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綜觀歷史,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觀顯貴,大多數人遵紀守法,嚴於律己,修身守道,也有的人放縱自己,唯我獨尊,道德敗壞。但最終還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失盜者遺臭萬年,得道者名垂清史。

《大學》是兩千多年前古代儒家先賢的觀點,包括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內的歷代學者,仁人智士,帝王將相,均對其倍加推崇。孫中山先生説:”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對於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的理論仍然閃耀着璀璨的光芒,指導我們去學習、工作和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