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後感(集錦15篇)

來源:文書谷 1.5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皮囊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皮囊讀後感(集錦15篇)

皮囊讀後感1

讀完此書,沒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沒有如何的感動,反而心一絲蒼涼。作者的那些關於故鄉的眷念,那些關於親人的眷屬,那些關於友情的回味,關於人生與生活的感悟,都裝在四處漂泊的皮囊裏了

人生就像一個無底的空杯,我們總在不斷的往裏面裝進許多東西,親情和友情,財富和地位,又在不斷的失去,而身體這副皮囊更像是一個活着的象徵與符號

年幼時的天真與善良,年輕時的`慾望與野心,中年時的掙扎與妥協,老年時的歎息或迴歸,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

當一個人還在不斷眷念着的時候,也是最脆弱與幸福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文化孕育的眾生,一生都在尋找外面的世界,對於親情是一場投資與還債的關係與過程,更像一場約定俗成的責任,也像一座山。對於友情,更像是一種慰藉與填充,對於愛情,更像是一種奢侈與完成人生成人禮的一種形式,不停奔跑,不停尋找,卻從未真正審視過自己內心的需要

貪嗔痴與斷舍離,本無不同,一個是在完成尋找外界的認同,一個是在尋找自我,對於完整的人生,應該都是需要,平衡就成了一種生活的智慧

對於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其實甜品與大麻的作用所帶來的結果並無不同

皮囊讀後感2

或許因為生活環境相似,或許因為作者文筆出彩心思細膩,這本書讓我產生了很多共鳴的同時帶來了感動。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1.

在邊陲小鎮中,身邊也有很多像阿太這樣的長輩。他們會凌晨兩三點的'時候去田間引水入田,七八十歲的老人揮着鋤頭挑着水,他們會去外公的雜貨店買菜籽的時候互相調侃......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2.

自懂事起,特別在國小6年級至高一的這段時間裏,身邊有很多個像文中阿小這樣的人。出生地和原生家庭確實很大程度影響着我們這些生活在落後鄉村的孩子,我們渴望着那些新鮮的事物,廣州香港的高樓大廈車火通明。很多人渴望着,模仿着,不顧家裏的反對和排斥去追隨,意義在哪兒。

3.

文展,厚朴的故事給了我一點警醒。

4.

張美麗的故事讓我想起了那些被村子裏的人指手畫腳 品頭論足的年輕姑娘。

這本書就像是我很熟悉的雨後泥土味。

皮囊讀後感3

  看到這一章,書中母親就算沒有錢,為了面子,自己辛苦也要蓋房子。我就想到自己的父親。父親那一輩最看中的就是面子。記得08年的時候父親因為工作的原因傷了左眼,左眼保不住了。當時手術費把家中的積蓄用得所剩無幾。而母親相信算命,請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説家裏的房子不好,於是決定蓋房子!於是夫妻兩人四處借,最後蓋成了,但一屁股賬也是在10年還清的.。期間日子也是過得清苦。

後來好不容易攢了一些錢,輪到了姐姐出嫁,因為愛面子,賠了一大筆嫁粧!結果姐姐沒兩年離婚了,帶着孩子的姐姐沒辦法工作,吃穿用都是家裏的,又是父母來承擔!好在父母工作還能開銷,最後也是攢下一些錢的!15年的時候輪到了我結婚,因為我們很多人家裏都陪嫁粧賠陪一輛車,所以好面子的父親非要給我陪一輛車,又把所有的積蓄用完!

年頭姐姐也找到了男朋友,所以16年過年的時候辦酒席父母也是又花了一筆錢來辦酒席。父母這輩子就為了面子活。我們總是勸他們人活着只要自己高興就好,不要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可父母的好面子思想可能因為時代的影響根深蒂固。總是反駁我説:人活着不為了面子活着幹嘛?於是我總是啞口無言!

皮囊讀後感4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裏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説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裏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皮囊讀後感5

看完了,心裏有種莫名的沉重。很喜歡描寫阿太的那段,喜歡阿太將生死看淡的人生態度,不拘於這副皮囊。

作為妻子,作者的母親忠貞守護在丈夫的'身邊。作為為人母親,處處在丈夫及外人面前為子女靠慮。作為平凡的女人,無論受多大的委屈也不會因一己的任性而拋夫棄子,一個人默默地忍受下來。這位父親的角色讓我想起了的我爺爺,因為病痛折磨,時時大發雷霆,以致死後奶奶那種超脱的神情不經讓我對爺爺的一生感覺不值,因為自己一生的伴侶未有一點兒戀戀不捨。這也只是奶奶皮囊及拋開皮囊外物質收到摧殘後所釋放出來的解脱,對這樣的解脱我們並不覺得那是惡意,反而覺得是種勝利,因為熬過來了。

關於後面各種人物的描寫對於我來説感覺像看電影一樣,“致青春〝,夏洛特的煩惱,北京青年等青春放浪時的場景,很遺憾學生時代沒有這麼瘋狂的故事。

筆者最後的遺憾也是我們當代遠遊人們一直無法正確處理的問題,父母在,不遠遊,可背後多少問題在背道而馳,夢想,追求,責任,好奇,吸引等等,無時不讓我們遠離父母,獨自來到陌生城市打拼,卻只掙得零星點點,有時連自己都養活不起,卻依舊在努力為擠進這擁擠的城市鬥爭。有時候的迷茫是自己已經回不去了……

皮囊讀後感6

書的最後有這麼一句話: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

我想這才是為什麼這本書這麼飽受爭議,看到了褒貶不一兩極分化嚴重的書評的理由。

對我來説,很多很多類似的連我自己都未曾察覺到的相似的痕跡,讓我實在是太能感同身受那種彷彿是從骨頭裏摳出來的文章的'痛感。書不長,我卻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來很多次,去消化裏面的情感,平復自己的心緒。

這本書的後半部總讓我想到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主人公因為太久關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裏,即使重獲自由,當精神緊張混亂的時候,他依然會不自覺地按照房間框出的大小走動。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震撼,因為我實在是無法可想如何能夠在一個人的精神上豎起堅不可摧的牢籠。似乎世界很大,當你站在觸手可及的自由裏就能夠甚至是應該順理成章地得到解脱與釋放。可事實是真正跨不出的是自己心裏的條條框框。這些條條框框先天或後天慢慢滋長,不知不覺卻也牢固的很。蔡崇達看似活得通透,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束縛在了這個“框”裏。只不過他看着文展,歎着文展,最後在框架裏活成了個體面的文展。

皮囊讀後感7

青年作家蔡崇達的處女作《皮囊》,是我有限的閲讀視野中最真誠的一本書。

一本好書總要討論一些普遍、永恆的話題,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歸根到底體現的都是人,一個代表了人類的“人”。全書14篇作品,作者用平實而真誠的筆觸訴説着他對父母和家鄉的懷念,對朋友的感謝和關切,以及對一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人生問題的`思考。

這其中,我最喜歡也是最讓我動容的一篇就是《母親的房子》。初讀時,我覺得作者寫得有些“過”,因為人物的行為讓我這個旁觀者覺得不可思議——母親為什麼只為“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這樣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撿菜葉,全然不顧家人反對,歷經艱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後就會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後,母親在門口奠基的石頭上寫上了父親的名字。看到這裏我才明白,母親所有的努力不過是想讓這個由她和父親撐起的家看上去更圓滿。細細品味,正是這些真實又近似痴狂的行為和想法,赤裸裸地將人的本性曝光。

我們每個人都偏執地活着,雖然方式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嚴和價值。這些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但它們確實能支撐我們的生活,證明我們沒有白活。物質總是容易消失的,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蔡崇達,讓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祕密,讓我學着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家。

皮囊讀後感8

皮囊這整本書由十五個短篇組成,每一篇都給我深深地壓抑感並且會帶來長久的沉思。

文中父親的病重,母親執意建房子執意向神明傾訴執意做的所有事,可憐的阿小和阿小,瘋狂的文展以及最後作者對自己的發問都讓我對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別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來要過生麼樣的生活,文中滿滿的都是對城市慾望氾濫,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彷彿甚不滿意,説自己是攀着理想並且拿責任做藉口不斷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時候那樣嗎?認識家鄉的.每一塊石頭,並且被家鄉的每一塊石頭所熟識;街坊鄰里間即使在台風來襲的時候也會幫忙攙腿腳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來可以騎着摩托在街頭巷尾竄來竄去……

或許是因為作者已經走出去了,他見過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壞的。那對於還不曾嘗試過這種生活的人呢?

於我來説,城市or鄉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舊有待考慮,依舊是未知數。《皮囊》沒能給我一直的問題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對我未來選擇的形成應該會有影響吧。

之所以説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是因為我覺得很多人在這本書裏得到的啟示與我相差甚遠吧。翻到最後,我在最後一頁發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一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甚得我心!

這篇讀後感有點錯亂,不過是真心推薦《皮囊》這本書,很久沒有這麼喜歡過一本書啦!

皮囊讀後感9

《皮囊》是蔡崇達寫的一本童年自傳,打開書,迎接我的是紛亂的小鎮上發生的人與事,它們如同一個個炫目的煙花在綻開,尋着作者的童年,我理解了各種生活道理。

我最喜愛的是作者的阿太。阿太很慘,高齡時送走了僅僅50歲的姥姥。阿太很堅強,她沒有哭,她已經看清了塵世,知道並瞭解了什麼是皮囊與靈魂以及它們的作用,她的身上彷彿散發着一種久經世事所帶來的老練。她還鍛鍊年輕的舅公的皮囊,而她自己,哪怕一把年紀依舊鍛鍊自己,走路回村。

我看到阿太想把這思想傳承下去的渴望。作者年輕時還不理解阿太為何如此的冷漠,如此無情,在小時的作者看來,阿太像一塊兒石頭,一塊兒情感古怪的石頭。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逐漸明白了“皮囊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伺候的”其中的道理,也漸漸瞭解到阿太的用意。隨着作者對阿太的信任與喜愛變得更多,他工作之後,經常去找阿太傾訴,阿太就像是作者的精神支柱。

後來,阿太去世了,整個家庭都蒙着層悲哀,我的心也隨着阿太的死沉下去,彷彿整個人都跌進了悲傷的深淵。但我發現阿太在死前沒有傷感,在她看來,死只是讓她脱離皮囊,使她變得更輕,足以見得她對死看的很開。而在這世上,也有其他的人,他與作者的阿太一樣,不是在用慾望去享受着皮囊,而是讓它鍛鍊起來,為自己所用,不被世上的污濁所動,保持輕盈。

我喜歡這個看透塵世的阿太。

皮囊讀後感10

其實我是想好好靜下來,寫一篇長篇大論來談論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和理解的。但我筆力有限,不知如何表達,我只知道我很喜歡很喜歡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喜歡,是一種文字浸入心脾,滲透到每根血管每個細胞的享受,是來自心靈的震顫。我本書,就像前言説的一樣,是一盞明燈,是一本我想一口氣(我確實是)讀完的一本好書。作者的文字樸實無華,又細膩動人,沒有鋪陳辭藻,炫弄寫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個字,真。只有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觸動讀者,才能引起共鳴,這本書做到了。作者的真,在於他敢於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説的那樣,一筆一刀都是痛楚,他敢於把自己當做一個平凡的人,講他的童年,講他的成長,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長。他説的很多話,非常的直白,坦誠。而且我發現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還是自己掙扎的內心,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我一直想寫一本書,關於自己,關於父母,關於生活。我想以後有機會一定會去做的。

皮囊讀後感11

這是一本寫自己的書,寫自己的親人,寫自己的朋友,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對當代作家的耳聞是相當閉塞的,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蔡崇達,第一次讀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他的文字。很真實,我指的是他這個人。

正像他自己所説的.“……寫作不僅僅是種技能,是表達,而更是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讓每個人的人生體驗儘可能完整的路徑。”

我非常願意讀一些作者所寫的自已故事,不僅僅是因為真實,還能讓我瞭解不同人的性格和生活。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我們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所接觸的人和感受的情感都是有限的,唯有讀書才能為我們在各自的小世界裏開一道窗,讓我們有幸去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另一種真實的世界。我們不需參與,只是一個觀看者。

皮囊是一本很好的書,它適合你在清靜悠閒的時候,舒服地坐下來,認真地欣賞閲讀的。請不要急於把它讀完,如果你有事儘可以去忙,只要插支書籤就好,待你忙完後可以再慢慢地欣賞它。我相信,你一定會愛上它的。

皮囊讀後感12

也許是離家千里求學的生活狀況,在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有一種瞭解和感同身受的味道。

其實我不是很贊同作者書中的一些觀點,但是他的文字很觸動人。

那種對於他人的洞悉,對於生活的觸動,然而在我看來他或許是缺乏一種閒適的,所以對於家鄉有着別樣的感受,熟悉感帶來的舒適而不是閒適本身。

有的時候不敢深想太多,那種未來的龐大和未知的恐慌讓我無助,但是似乎不做出長時間的規劃就像是沒有理想一樣。而我似乎真的沒有理想,我想學的更多,我想讓我的父母過得更好,我想自己永遠保持赤子之心,我感受得到自己在時間流逝裏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為了變成“更好的自己”做出的努力。可是到底怎麼樣算是更好呢?

我茫然了,我困惑而不自知。而這些是不能傾訴的,它在現實面前顯得矯情,似乎是無病呻吟。

身邊的.人是不能説的,他們會敷衍幾句,因為他們也不明白。師長則會告訴你要務實,在他們看來思考這些是一種浪費時間,而他們的確有他們的道理。父母是不能説的,因為不能讓他們為遠在外地的孩子憂心。

然後只能投入無邊的忙碌讓自己忘記這些。偶爾想起時的無奈和痛苦只能默默吞嚥下去。

讀完,找到的不是答案,而是共通。

皮囊讀後感13

我想這本書能夠引起共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代表着北漂一族這種大羣體,而作者的眼睛卻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現代人總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趕着早高峯,又迎向晚高峯,而忽略了身邊的人,他們的性格、以及他們的感情。作者介紹了他從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種強烈的性格與不同的人生走向來進行對比,就像大多數人所憧憬而又擔憂的那般,作者用他身邊的實例告訴大家未來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為什麼要講皮囊呢?那就是每個人在追求自己一生的時候,向世人所展示的面具、以及自以為得到而錯過的最終可能會導致靈魂的某種程度的迷失。

如同父親的.患病,大多數人離家後幾年裏,父母的身體都出現或多或少的病症,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人老後正常現象、隨機事件,可在這時,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孝、丟失的陪伴,深深的自責,想彌補卻又無力。特別想説MSD的那句話:健康是福。只有當你生病的時候你才會知道這句話多麼的正確。而父親的離世、以及多年的在京漂泊,讓作者覺得家是那麼的美好,以至於讓作者最後決定離京回到小鎮子繼續生活。

因為目前初到北京兩三個月,與作者京漂的很多觀點都產生了共鳴。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平衡事業與家庭,不留遺憾。

還是很久之前的那個想法,不求聞達於世,但求落幕無悔。漂累了,家真的會是很好的避風港。可不漂,人就枯了。

皮囊讀後感14

突然發現書客這個平台,正好活動裏有準備看的書,所以就參加了。

一開始《皮囊》無意間翻過沒看,後來補起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深得我心,因為我是通過自虐性登山來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們的生命本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後邊關於母親與父親的故事,家庭裏一個人的疾病隨着時間慢慢消耗着這個家庭的希望,這樣的故事在農村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難來臨的時候鄉親們的冷漠與旁觀。

張美麗的故事,人言可畏,閒言細語如刀般割着張美麗堅強的心。

兩個阿小、文展、厚撲,以自己的認知看待這個世界,並努力瘋狂的衝向自己嚮往的地方。阿小們只會模仿,沒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為什麼去追求。文展足夠努力,但太較勁,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時找不到未來的大目標這很正常,沒有幾個人能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這自以為是的.社會。厚撲追求激情、挑戰和自由,可惜生活夢想飛的太高,沒好好走過什麼路。

寫作是一種內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當自己動筆去寫的時候才會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這是一本關於回憶的書,也是一本內觀自己的書。

皮囊讀後感15

打開《皮囊》這本書是因為之前在書城裏面看到,這本書是劉德華推薦,劉德華在推薦語裏面説,他讀了這本書有很大的啟發,就如同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我打開了這本書首先看到的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皮囊》,希望也可以給我的生命中多一盞明燈,故事講述了蔡崇達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她為人處世平淡,在女兒死的時候別人都擔心她會出什麼事情的時候,她卻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蔡崇達聽説舅公小時候差點被阿太丟到海里淹死,而受到別人指責,然後他問阿太真假時,阿太説: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着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

俗話説: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我們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一副皮囊,阿太一直以為皮囊是用來用的,九十九歲的阿太離開了人世,留下一句話給蔡崇達:死就是一腳蹬的事情,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在文章最後作者説: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是啊,我們的靈魂是多麼輕盈,在現在的生活中,無數人成為車奴,房奴,卡奴,拖着沉重的皮囊,卻忘記了我們的靈魂本來就是非常輕盈。

讀完皮囊這一節,然後思考以前的人生,為了很多事情擔心,在痛苦的時候讓自己難受,其實最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煙消雲吧。最後我讀完《皮囊》後,感覺以後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每一個善良的人。讀完《皮囊》這本書給我的生命多了一盞明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