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後感(通用44篇)

來源:文書谷 2.5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皮囊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皮囊讀後感(通用44篇)

皮囊讀後感 篇1

進入高中學習生活以後,對文學的渴望愈發強烈,用了四個晚上把蔡崇達的《皮囊》讀完了。

我讀一本書,喜歡那種前面就把我帶入作者回憶的,如果沒有,我也會漸漸失去對這本書的興趣。

好在《皮囊》開頭是以一個頑強的阿太將我拉入故事,99歲的阿太,正處於高齡的阿太用一句“肉體是用來用的,又不是來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皮囊,是不會有出息點,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會有出息”詮釋了書名的意義,為後文阿太的去世埋了伏筆,也奠定了這本書的感情基調。

這本書作者回憶了自己身邊的'人,堅強的父親堅持復健,即使出門遇到颱風也不顧家人的勸解,重病的父親無法操持家庭,黑狗達成為一家之主,可是他還正在上大學,姐姐又遇到感情坎坷,家裏只剩下母親一人掙錢,礙於面子,她還要花錢重建自己的家,以至於黑狗達的父親去世也有後悔,父親去世後,母親每每做夢都會夢見父親,覺得父親還有什麼心事未了,選擇信服神靈,

黑狗達在小的時候結識一個夥伴,他的名字叫文展,他“天才”的名號在當時小鎮幾乎是無人不知的,可是最後外界的影響使他誤入歧途,他還覺得是黑狗達不懂他的初心,兩人的路想不通的路延伸。

不僅如此,這本書還塑造了不同的形象:滿嘴“世界”和“理想”而被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美麗少婦張美麗、來自不同世界的阿小……一個個人物在紙上演示鮮活的形象,揭示舊時期封建思想的危害和別樣的小鎮風情,訴説的不同的人的不同人生。

人生匆匆幾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為了什麼,不能虛度年華,為自己的人生增添幾分色彩,這本書讓我重新開始思考,自己活着是為了什麼?生活是為了什麼?未來該如何規劃?

黑狗達經歷了很多,也承受了很多,即使是下葬的阿太和父親,亦或是誤入歧途的文展和厚朴,他都僅僅看着,無能為力,唯一的是,他可以將這些寫進書裏,去宣泄。

最後結尾,這本《皮囊》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希望付出所有為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的肉體前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讀後感 篇2

讀這本書會有種親切感,因為我們很多人的人生軌跡和作者是一樣的:出生於一個小地方,成長為一個典型的小鎮青年,一路奮鬥到大城市,對家鄉卻依然情懷滿滿。

書裏寫的是一個個作者身邊的人:倔強的父親,執拗堅強的母親,“香港阿小”、以死證清白的女子張美麗,張揚自負其實內心脆弱的大學生厚朴,這些人其實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哪個村沒幾個酒鬼?那個村沒有一些感情糾葛、倫理道德的故事?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遇到過張美麗,以前農村不少各種喝農藥、上吊、投河的女子,她們都是因為啥?厚朴這樣的大學生誰沒見過幾個?

深究起來裏面的每個故事其實平淡無奇,但是作者文字越是寫得剋制,讀來越是覺得裏面飽含深情,樸實易懂的文字反而充滿張力。我想這一切都是因為作者撥動了我們心中的那根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鳴,那就是——有一天我們感歎歲月的流逝,同時驚醒——身邊一個個人匆匆而過,甚至有些人就此別過,而我們還沒來得及仔細“看見”他!我們沒有真正地“看見”他們!

這是一本關於“看見”的書。

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們越來越理解有些事、有些人。理解源於我們審視自己的朋友圈,審視自己的言行,推己及人。最終我們能理解我們的父親母親為什麼執拗要在老家建房子?最終我們能從母親看似平淡無奇的言行中發現她對父親那深沉的愛!

就像作者説的:我常對朋友説,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説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鏡,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肉體只是個皮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語道破人生的本質。

拂去人性的塵埃,看見人性的“光輝”,這本書提醒我們:透過皮囊,“看見”自己,也“看見”更多的人。

皮囊讀後感 篇3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成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不斷經歷的真正目的。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麼,有的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説着過往。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庭的精神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對生活的打擊下是如何將精神一步步從脆弱的肉體中狠狠撕扯出來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堅強,千瘡百孔的是母親的堅持,還是“藕斷絲連”扯不斷的父親的無奈。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無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邁的身軀裏,血液裏流淌着的是對自由的渴望,骨子裏藏着的是對活力的憧憬,然而這一一切卻只能永遠被困在這副蒼老無力的身軀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話“在阿太的生活觀裏,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我認為《皮囊》一書寫的`最為感人的內容是發生在那二百平土地裏的心酸故事。父親的不幸,母親維護愛情的獨特方式。她一直堅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後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義無反顧。作者當時很不理解,畢竟自己家過得很貧苦,卻還“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親不管這些,她一直堅持建房子,直到最後,作者才理解,這個所謂的“房子”,是母親與父親愛情的見證。儘管父親殘疾了,去世了,但母親認為這個房子代表了父親的臉面,她希望父親發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麼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親信仰神明,她始終相信丈夫只是肉體的離去,靈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問卜,求神拜佛,祈求為丈夫的靈魂找到適合安放的地方。有時候有這種信念是一種好事,起碼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你的信念還會支撐着你的肉體一路前行。這一點作者的母親完美的詮釋。

人民的經歷是時代的經歷,人民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我們是平凡的大眾,也是不可或缺的羣體,我們是社會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們的靈魂,那麼這副軀體也只會是奄奄一息。在《皮囊》裏,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數人的人生,他們一直在生活的苦難中不斷尋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覺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皮囊讀後感 篇4

我們的生活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施拖住的。——題記

阿小和阿小

阿小和阿小不是同一個人,他們的生活本來沒有發亮交集。

直到香港阿小的到來。他是搭着高級小轎車來的,他長着一副小少爺該有的模樣,白得發亮,瞬間讓周圍的一切都灰暗了。

可作者和他接觸過一段時間後,他才發現這個香港活在一種想象出來的幻想中。其實香港崇拜,嚮往着香港。當作者察覺到自己身上也有類似的躁動時,他遠離了這個香港阿小。但香港阿小卻又和老家的阿小在一起玩,從此,老家的阿小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家的阿小他從前是一個木訥的人,跟外人説話不超過三句。而如今他翹課,偷錢,打架。作者明白他也和香港阿小一樣染上了“香港病”。

當多少年之後,作者與香港阿小再次重逢時,卻是感慨萬分。與此同時,老家的阿小又因為某件事情歸於平淡,幹起他父親的老本行。

天才文展

大概在作者十一歲時,他得了一場病。

説起來並不嚴重,就是不愛説話,不愛吃飯,不愛和任何人對視。

父母為了給他治病,給他找了一個玩伴,而這個玩伴就是文展。

第一次見面時,文展就跟作者提到了“人生”“夢想”,使作者對文展產生了興趣。他們約着第二天見,第二天,作者發現文展竟然是個兔脣,不過文展並沒有感到自卑。作者因此對他有了莫名其妙的崇拜感——文展是他見過唯一一個降服了自己缺陷的孩子。

後來,文展考上了福州的'重點中專,他打敗了所有不看好他的人。在那之後,文展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而在後來的幾十年裏,文展因為參加父親的葬禮,又與作者相見。“到了大城市,你會發現,咱們這種小鎮捏出來的人多粗陋。然後,你會恨生養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直到這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文展厭惡着自己的兔脣以及這個生養他的地方。

看完這本書,我也是感觸頗深。當然這本書裏的人物不止他們。

阿小們活在幻想中,想成為自己心中那個的模樣。人性的慾望在他們身上生動的演繹了出來。

但對於文展來説,他又做錯了什麼?

就像他在信裏跟作者説的一樣“自己的兔脣成了一些庸俗的人惡意攻擊的重點。”但他最終還是跟其他有缺陷的人一樣一輩子就被這個缺陷拖入一個死衚衕裏。

我總覺得文展是最可悲的一個人。

温暖的,逸樂的,疼痛的,脆弱的,可恥的皮囊。

皮囊讀後感 篇5

一個看似平凡的書名,背後卻包含着那些並不簡單的道理......

本書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人,閩南人。韓寒口中的“寫作高手”。現任《中國新聞週刊》執行主編。“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為全球17個國家版本的《GQ》最年輕的報道總監。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學作品。

第一章節,作者就介紹了他的阿太——一個活到99歲的“很牛”的人。但阿太雖很絕情,但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讀完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但我始終記得作者的阿太所説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被拿來伺候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實書上並沒有在天才上面打雙引號,但我為什麼在上面打了雙引號呢?本章節主要講了黑狗達因病遇見了被母親帶到家裏和黑狗達一起玩的文展。從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為文展的話讓黑狗達的病漸漸好了起來。

文展總是在為未來做打算、定計劃,他做什麼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甚至在學習上還精打細算的,各科成績都一定要和自己預想中的成績一模一樣,而且是訓練自己的領導能力才跟小夥伴玩的。

但是我認為,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他一次次地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自己的計劃總是趕不上自身的變化。這樣的患得患失,才導致最終變得越來越迷茫、越來越頹廢的文展。也許這樣的學習方法並不適合文展,在這件事情上我並不認為他是一個天才。最後的一句話是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靈:“對不起,其實我也説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厭惡你。你説,憑什麼是你?為什麼不是我?”這句話可能是對彼此命運的拷問吧。這個故事也給了我人生的啟示:生活永遠是不盡人意的,也許努力了,你會失敗,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會失敗!至少像文展這樣的人,他們為自己的未來努力了,即使是失敗了,也不感到遺憾。只可惜……命運多麼不公平……

《皮囊》中這些可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皮囊讀後感 篇6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偶然一次看到這麼一句話,覺得很是有趣,就將他記在了我的小本子上。一個同學看到後,便説他有一本叫《皮囊》的書,可以借給我看,我本來並不怎麼想看,但出於好奇,就借下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外婆的母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説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導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她説的這句話,也是這本書名字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帶着皮囊在人世間忙碌的靈魂,而這幅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得以安放。阿太的心態,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也奠定了這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書中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蔡崇達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的味道,更領略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我被他的這份勇敢和決絕而打動。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為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離別時,能與自己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活着的真正意義,這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活着是為什麼?生活是為了什麼?未來該怎樣規劃?也給我帶來了面對困難的恆心。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希望在閒暇時你翻閲這本書是,能有瞬間讓你遠離塵囂和喧鬧,能有片刻撫摸到你的靈魂,打動你的心。

“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為你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喲路圓形,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讀後感 篇7

閲讀完蔡崇達的《皮囊》,我似乎也脱離了肉體,只剩靈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歲,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斷一根手指,家人亂成一團,她卻像沒事人一樣。看見一隻從菜刀下逃生,灑着血到處亂跳的雞,她一路小跑出來,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裏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説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裏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着,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説:“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見憂傷,看見人心。

皮囊讀後感 篇8

這個世界最初的模樣和我們最初的模樣,都是那麼可愛。

算算時間,上次讀這本書還是在大學的時候,書裏的人物和發生的故事大多都已經模糊,然而我卻不知為何這幾日腦海裏總是浮現出這本書的名字,以及那一個個不甚清晰的故事,索性重拾書本,算是成全這幾日的想念。

不可否認優秀的作品總是能引人共鳴,甚至愈久彌新,《皮囊》由一個個小故事鋪開,想告訴我們的太多太多,我們可以從裏面發掘自己的,周圍人的,甚至想象中的人的影子,人生的起起伏伏在平淡的敍述中娓娓道來,在故事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平凡的人生藴含着不同的執拗,每個人都在試圖打破着什麼,最終卻被命運戲弄,生活是個徹頭徹尾的無賴,也是最無情的觀眾,我們能做的,也不過是接受它本來的面目。

人在迷茫的時候總會想很多問題,卻很少給出這些想象答案,但是不論生活如何兜兜轉轉,我們終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如何面對生活?我們真正喜歡什麼?我們真正享受什麼?答案是什麼呢?就像書中所説:“或許,生活就是張這樣的問卷,你沒有回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於大多數的我們而言,即使不去刻意追尋,生活也會時刻提醒,那些過往的,正在發生的,讓我們感動的、痛苦的、遺憾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拼湊着問題的回答,只是我們會下意識將這份答案藏起來,害怕它真正浮出水面的那一刻,理想是美好的藉口,責任是逃避的假託,就像是人生的`一些大道理,有時候懂與不懂並沒有什麼差別,以前不懂所以只能無可奈何,現在懂得所以選擇無可奈何。

這本書值得説的有太多,比如故事裏的那些人,那些人身上籠罩的濃濃孤獨感,母親、父親、阿小、文展、張美麗、厚朴,每個人都帶着常人無法理解的執拗,那些瘋狂的念頭彷彿將他們隔絕在世界的外面,就像是一座座孤島,然而這也是最戲劇的一幕,在常人眼中無法理解的存在,説到底也是常人的一員,過着平凡的生活,像極了曾經的我們,塵歸塵、土歸土,世界和她們終究迴歸了本來的樣子,最初的模樣,都是那麼可愛。

最後的最後,願我們看見彼此,願我們温暖彼此。

皮囊讀後感 篇9

當代作者中,已經很難得見到這樣的好作品了,讀《皮囊》有感。他的文字簡潔而鋒利尖鋭,沒有一絲累贅,更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樸實到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卻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讓每一個讀書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銀針刺入心房的顫動、清晰。該書用樸素的語言講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從序言開始讀起,從這本書的序言作者,看出此書的與眾不同。一位是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天王劉德華,我抱着強烈的興趣想知道是怎樣的人、怎樣的著作能將原沒有任何交集的兩人扭結在一起,為這部著作寫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個散文集,書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關於阿太的故事。在一開始,作者就刻畫了一幅閩南風情小鎮裏的一位高齡老太的形象。這位老太在不經意間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就是這個堅硬如石頭的老太,九十多歲的高齡還可以攀到屋頂去修補漏洞;接受了女兒死去事實的淡然;切斷自己手指時的冷靜;臨死前的豁達……書中寫道:"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或者,這就是他們那一輩人的生活哲學。""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受阿太的豁達和睿智。"我想蔡崇達的`人生,能夠堅強的面對一次次挑戰,從那個大海邊的小鎮走到北京,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觀應該是他成長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禮物吧。

十四個故事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我在通篇的書裏感受着母親對父親、兒子的愛,感受着母親對於兒子寄予的無限的信賴。書中寫父親母親的幾個故事背後,我可以想像出這個家庭所經歷的苦難和掙扎,可是蔡崇達沒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緒,只是客觀地在陳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帶着皮囊,

一起勇闖天涯!

皮囊讀後感 篇10

我這兩天在攻讀《皮囊》一書。

作者用一種冷靜、細緻、客觀的筆觸,將"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裏的故事,最終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被扒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所以,整體來講,讀《皮囊》一書,沒有那麼輕鬆,眼淚會禁不住的流出來,歎息會從心底湧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

前幾天,我寫《覺醒之路》,用觀照自身來認識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這具皮囊。

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周圍的他人。

我們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你在別人眼中是何種人了。

我們是羣體動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聯,會遇到形形色色許許多多的`人,人各有異構成了這個豐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質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們通過"心"來看見彼此,照亮彼此,認識世界。

我們在交往中見證了他人的生命過程,他人也參與了我們的生命歷程,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構成了我們的經歷和閲歷。

這本書由《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張美麗》等14篇作品構成。

我讀這些故事,就感覺我在讀作者生命中最珍貴最真實最痛苦的經歷,感同身受,不能自己。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着和別人與眾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影響着我們人生的設定以軌跡,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徘徊不斷深化。然而,有時我們會忽略它們,或者逃避它們,因為人類本身有着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劇和悲劇,我們永遠忠於喜劇。然而重視自身所經歷過的悲劇或者不願意回想的故事,何嘗不是為了未來的喜劇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恐懼的是什麼,才明白自己是與眾不同卻又是芸芸眾生的一員。

皮囊讀後感 篇11

昨天我終於考完了大學最後一門必修課啦,感覺人生要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前面的道路充滿了未知。最近看了一本不錯的書——《皮囊》。作者是新週刊的一位知名記者蔡崇達。

這本書在大一的時候就聽到很多人,很多大V的推薦,一開始看到名字,我還以為是揭露社會現實的一本諷刺小説,翻開才發現,原來是一本小小的故事集,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講述作者在一個小鎮家庭裏的故事,相當感人,我甚至在路上,在食堂看到一些場景,一些情節的時候,會淚水止不住湧上眼眶;另一部分是介紹小鎮上的夥伴,真實中讓人覺得帶着不少的虛構,大概是為了自己的故事和觀點更加有代表性,書籍的受眾面更廣吧,也因此作者受了不少類似“後半部分浪費前半部分的眼淚”的負面評價。

作者講述自己的家庭時,我未曾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底層老百姓的艱苦,作者出生在福建的一個小小小鎮子裏,小到所有人都認識彼此,小到哪家的小孩子上課被老師批評,哪家養的.牛生病死掉都會在鎮子上傳個遍,小到每個人都活在彼此的目光下,如何也逃避不掉。

作者的父親,年輕氣盛時混過江湖,成家後去了遙遠的寧波賺錢養家,回到小鎮上做生意卻只能夠越做越小,也許還算是穩定,但命運從來不會特殊眷顧貧苦人民,父親突然中風了,作者描述了母親變得如何堅強,父親從樂觀到崩潰,從嘗試到放棄,從温和到暴躁,這一切變化都是殘疾帶來的。當我看到這一切一切的細節描寫,都會覺得天灰濛濛的,陰陰沉沉地壓在我胸口。然而在中國,我相信這種壓抑着着實實地壓在了很多家庭很人身上,看完這本書後,我更能理解身邊的一些事情很一些人。

而後半部分讀起來相當輕鬆,幾乎作者描述的每個小夥伴代表着現代都市人迷茫和困惑的問題——厭惡城市的擁擠快節奏和迷失、所謂成功學是否只是做過多無用的計算、活在當下打破規則是循規蹈矩的放肆還是躲避現實的藉口……這種典型的城市病讓我們讀起來很有共鳴,尤其是這些聲音來自於一個小鎮到城市的青年口中,我們不禁會懷疑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是否缺少一些泥土的氣息。然而我覺得有很多問題連作者自己都沒有想明白,他自己身上的這種混亂恰如其分地表達出我們平日內心隱隱作動的聲音而已。

皮囊讀後感 篇12

一口氣讀完《皮囊》這本書,有種是説不出的鬱結縈繞在胸腔內,不能下沉排除體外,也不能上升揮發出來。

這是一本非虛構的散文集,我更願意將它稱之為回憶錄,這是一本公開的私人成長日記。

我原本是不喜歡讀“日記”的成長史的,總覺得別人的人生不是我們好去評判和解讀的。

後來看到,劉德華竟然為此書作序,韓寒監製,微博各個大V紛紛推薦,便買來開始品讀。

和朋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莫名地想起了看過的話劇《我,堂吉柯德》中有這樣的`句子:

“如果這世界本身就已經足夠荒唐,那到底什麼才能算是瘋狂?

也許太過實際就是瘋狂。

放棄夢想也許是瘋狂。

尋找着珍寶,可週圍卻只有垃圾。

太過清醒可能正是瘋狂。

但最瘋狂的,莫過於接受現實,而不去想這個世界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

書中的人都是帶有一定偏執色彩的人物,他們對生命的吶喊,幾近瘋狂。甩開不同的皮囊骨像,內裏的他們是多麼的相似一樣。

其實對“皮囊”這個詞彙的概念源於《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判詞“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皮囊”就是皮相,是一個人的外在,偏巧又不止是“外在”二字所能涵蓋出它的具象和美感來,就好像説“皮囊”二字,更有真實的、血淋淋的碰觸感。

皮囊讀後感 篇13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本書一個章節就是一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取名叫做《皮囊》,書名也是來源於這篇文章。

皮囊講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媽媽)的故事。阿太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她認為肉體就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面對奶奶的去世,面對自己切菜時切下來的手指,面對舅公被她丟到水裏幾乎溺斃的事情,甚至對於自己的離世,她都表現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説:“不要哭,現在沒有這個皮囊的束縛,我來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為這份特殊的氣質,作者特別喜歡與阿太待在一起。後來去外地工作,與阿太見面機會也少了,但是隻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選擇回到阿太的身邊,陪她坐一個下午。雖然阿太不大聽的懂,後來甚至不再聽得到,但是這樣的陪伴卻能夠安撫作者,讓他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後來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時説的一番話的意思。當時全家人都挺傷心的,阿太不以為然,彷彿走了不是她的女兒一樣。作者問阿太為什麼這樣,阿太説因為她捨得。阿太的`捨得來自於她對待生命和身體的態度,身體的消逝在她看來是皮囊對生命束縛的結束,是更加值得高興的事情。而阿太帶給作者的安全感,是這份看法帶來的超然淡定態度的感染。確實在這份態度面前,一切的困難不過是身體的折騰,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皮囊讀後感 篇14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也許,你告訴我,還有靈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靈魂,他們在忙着什麼?追逐名利或填補慾望?看過鬼片裏那些孤魂野鬼,它們所渴望的,不過是投胎、轉世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達寫的這本書,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對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話,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學。

書中對父親的感情,由仰視、尊敬到審視、反抗的對象等等一系列的改變。父親的形象,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着,全力爭取尊嚴,然後失敗,退生為孩童,最後的離去。蔡崇達揭開內心的傷疤,重新曆數過去的家庭經歷,把自己的心再傷一遍。

“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們,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會與他人。卻找不到靈魂所歸何處。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從不曾瞭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腳步問問自己的內心,尋求真相。

生活像一張龐大的問卷,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全文,我是帶着感動讀完,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愛,就算不能天長地久,也可以擁有曾經最真摯寶貴的記憶!”

皮囊讀後感 篇15

讀完了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皮囊》,心靈有點刺痛,讀書感悟如下:這是一部非常有質感的散文集,崇達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14個温情又殘酷的故事!真實經歷,情感動人,透露着作者對人生的思考。《皮囊》成為感動千萬讀者的"國民讀本",被稱為"非虛構"寫作叢林中獨具樣貌的林木。

崇達在寫這14個故事中,每一筆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傳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寫作的目的是讓自己和讀者"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見"阿太",看見"母親的房子",看見父親的"殘疾",看見"我的神明朋友",看見"厚朴",看見"海是藏不住的",看見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見"了想珍惜的人,也讓我們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裏的,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故事裏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最終看見自己,看見彼此;温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澤在序裏有這樣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皮囊讀後感 篇16

《皮囊》是蔡崇達寫的一本童年自傳,打開書,迎接我的是紛亂的小鎮上發生的人與事,它們如同一個個炫目的煙花在綻開,尋着作者的童年,我理解了各種生活道理。

我最喜愛的是作者的阿太。阿太很慘,高齡時送走了僅僅50歲的姥姥。阿太很堅強,她沒有哭,她已經看清了塵世,知道並瞭解了什麼是皮囊與靈魂以及它們的作用,她的身上彷彿散發着一種久經世事所帶來的老練。她還鍛鍊年輕的舅公的皮囊,而她自己,哪怕一把年紀依舊鍛鍊自己,走路回村。

我看到阿太想把這思想傳承下去的渴望。作者年輕時還不理解阿太為何如此的冷漠,如此無情,在小時的.作者看來,阿太像一塊兒石頭,一塊兒情感古怪的石頭。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逐漸明白了“皮囊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伺候的”其中的道理,也漸漸瞭解到阿太的用意。隨着作者對阿太的信任與喜愛變得更多,他工作之後,經常去找阿太傾訴,阿太就像是作者的精神支柱。

後來,阿太去世了,整個家庭都蒙着層悲哀,我的心也隨着阿太的死沉下去,彷彿整個人都跌進了悲傷的深淵。但我發現阿太在死前沒有傷感,在她看來,死只是讓她脱離皮囊,使她變得更輕,足以見得她對死看的很開。而在這世上,也有其他的人,他與作者的阿太一樣,不是在用慾望去享受着皮囊,而是讓它鍛鍊起來,為自己所用,不被世上的污濁所動,保持輕盈。

我喜歡這個看透塵世的阿太。

皮囊讀後感 篇17

皮囊這整本書由十五個短篇組成,每一篇都給我深深地壓抑感並且會帶來長久的沉思。

文中父親的病重,母親執意建房子執意向神明傾訴執意做的所有事,可憐的阿小和阿小,瘋狂的文展以及最後作者對自己的發問都讓我對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別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來要過生麼樣的生活,文中滿滿的都是對城市慾望氾濫,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彷彿甚不滿意,説自己是攀着理想並且拿責任做藉口不斷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時候那樣嗎?認識家鄉的每一塊石頭,並且被家鄉的`每一塊石頭所熟識;街坊鄰里間即使在台風來襲的時候也會幫忙攙腿腳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來可以騎着摩托在街頭巷尾竄來竄去……

或許是因為作者已經走出去了,他見過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壞的。那對於還不曾嘗試過這種生活的人呢?

於我來説,城市or鄉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舊有待考慮,依舊是未知數。《皮囊》沒能給我一直的問題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對我未來選擇的形成應該會有影響吧。

之所以説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是因為我覺得很多人在這本書裏得到的啟示與我相差甚遠吧。翻到最後,我在最後一頁發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一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甚得我心!

這篇讀後感有點錯亂,不過是真心推薦《皮囊》這本書,很久沒有這麼喜歡過一本書啦!

皮囊讀後感 篇18

打開《皮囊》這本書是因為之前在書城裏面看到,這本書是劉德華推薦,劉德華在推薦語裏面説,他讀了這本書有很大的啟發,就如同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我打開了這本書首先看到的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皮囊》,希望也可以給我的生命中多一盞明燈,故事講述了蔡崇達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她為人處世平淡,在女兒死的時候別人都擔心她會出什麼事情的時候,她卻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蔡崇達聽説舅公小時候差點被阿太丟到海里淹死,而受到別人指責,然後他問阿太真假時,阿太説: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着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

俗話説: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我們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一副皮囊,阿太一直以為皮囊是用來用的,九十九歲的阿太離開了人世,留下一句話給蔡崇達:死就是一腳蹬的事情,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在文章最後作者説: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是啊,我們的靈魂是多麼輕盈,在現在的生活中,無數人成為車奴,房奴,卡奴,拖着沉重的皮囊,卻忘記了我們的靈魂本來就是非常輕盈。

讀完皮囊這一節,然後思考以前的人生,為了很多事情擔心,在痛苦的時候讓自己難受,其實最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煙消雲吧。最後我讀完《皮囊》後,感覺以後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每一個善良的人。讀完《皮囊》這本書給我的生命多了一盞明燈。

皮囊讀後感 篇19

突然發現書客這個平台,正好活動裏有準備看的書,所以就參加了。

一開始《皮囊》無意間翻過沒看,後來補起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深得我心,因為我是通過自虐性登山來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們的生命本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後邊關於母親與父親的故事,家庭裏一個人的疾病隨着時間慢慢消耗着這個家庭的希望,這樣的故事在農村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難來臨的時候鄉親們的冷漠與旁觀。

張美麗的故事,人言可畏,閒言細語如刀般割着張美麗堅強的心。

兩個阿小、文展、厚撲,以自己的認知看待這個世界,並努力瘋狂的衝向自己嚮往的`地方。阿小們只會模仿,沒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為什麼去追求。文展足夠努力,但太較勁,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時找不到未來的大目標這很正常,沒有幾個人能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這自以為是的社會。厚撲追求激情、挑戰和自由,可惜生活夢想飛的太高,沒好好走過什麼路。

寫作是一種內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當自己動筆去寫的時候才會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這是一本關於回憶的書,也是一本內觀自己的書。

皮囊讀後感 篇20

青年作家蔡崇達的處女作《皮囊》,是我有限的閲讀視野中最真誠的一本書。

一本好書總要討論一些普遍、永恆的話題,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歸根到底體現的都是人,一個代表了人類的“人”。全書14篇作品,作者用平實而真誠的筆觸訴説着他對父母和家鄉的懷念,對朋友的感謝和關切,以及對一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人生問題的'思考。

這其中,我最喜歡也是最讓我動容的一篇就是《母親的房子》。初讀時,我覺得作者寫得有些“過”,因為人物的行為讓我這個旁觀者覺得不可思議——母親為什麼只為“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這樣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撿菜葉,全然不顧家人反對,歷經艱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後就會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後,母親在門口奠基的石頭上寫上了父親的名字。看到這裏我才明白,母親所有的努力不過是想讓這個由她和父親撐起的家看上去更圓滿。細細品味,正是這些真實又近似痴狂的行為和想法,赤裸裸地將人的本性曝光。

我們每個人都偏執地活着,雖然方式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嚴和價值。這些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但它們確實能支撐我們的生活,證明我們沒有白活。物質總是容易消失的,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蔡崇達,讓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祕密,讓我學着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家。

皮囊讀後感 篇21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説閲讀質感的散文集。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在不慌不忙中,把這本書讀完了。恰如很多人説的,這本書需要慢慢品味,在這個慢過程中,自己也往往會進去到作者寫的故事中去,很多地方,很多事,很多人,很多感受,很多……都會聯想到自己。彷彿就像自己經歷過或者將來會經歷。在那個,閩南的一個海邊小鎮,留給我的映像也恰似自己的家鄉:真誠,質樸。

堅硬冰冷的'神婆阿太給了黑狗達(蔡崇達)最原始純粹的人生信條:我們生來的這幅皮囊是拿來用的。倔強固執的母親,為了建造一座不久後就將被規劃拆掉的房子,撿剩菜,做苦工。只是因為村子裏還沒有人家建了四層的樓房,只是因為那樣才能讓整個家在村裏站起來。“這房子是母親的宣言,以建築的形式,驕傲地立在那。”《皮囊》

自尊不屈的父親,中風後拖着殘缺的皮囊跟命運做着最絕望的抗衡,不服輸卻也輸了,以孩童的姿態。

還有那個充滿青春熱血的厚朴,這也許也是我以前的影子,現在回想起當年的熱血也是無比的感慨,但也從未後悔過,因為我知道,這些都是成長的路上不可缺少的。

做為局外人的我,讀着別人的故事。用這個與世界大同的皮囊,去感受每一個有趣的靈魂。

皮囊讀後感 篇22

我想這本書能夠引起共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代表着北漂一族這種大羣體,而作者的眼睛卻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現代人總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趕着早高峯,又迎向晚高峯,而忽略了身邊的人,他們的性格、以及他們的感情。作者介紹了他從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種強烈的性格與不同的人生走向來進行對比,就像大多數人所憧憬而又擔憂的那般,作者用他身邊的實例告訴大家未來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為什麼要講皮囊呢?那就是每個人在追求自己一生的時候,向世人所展示的面具、以及自以為得到而錯過的最終可能會導致靈魂的某種程度的迷失。

如同父親的患病,大多數人離家後幾年裏,父母的身體都出現或多或少的病症,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人老後正常現象、隨機事件,可在這時,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孝、丟失的陪伴,深深的自責,想彌補卻又無力。特別想説MSD的那句話:健康是福。只有當你生病的時候你才會知道這句話多麼的正確。而父親的離世、以及多年的在京漂泊,讓作者覺得家是那麼的美好,以至於讓作者最後決定離京回到小鎮子繼續生活。

因為目前初到北京兩三個月,與作者京漂的很多觀點都產生了共鳴。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平衡事業與家庭,不留遺憾。

還是很久之前的那個想法,不求聞達於世,但求落幕無悔。漂累了,家真的會是很好的避風港。可不漂,人就枯了。

皮囊讀後感 篇23

我想,皮囊或許是靈魂來到世上的一件附帶的工具。一顆心永遠是無處安放的,一具軀殼承載不動,卻總能成為有形的桎梏,高於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能掙脱出來的也是你。

黑狗達看過很多人離去,彷彿看着一具具皮囊又變回了物品,直至到灰燼。有扔下皮囊這個包袱的阿太,從此來去自如;有重病房想看煙花的病人,在掙脱皮囊的路上看到煙花;還有最堅強的父親,不再中風偏癱。剝去生與死,就好像的一個靈魂用舊了皮囊,想回到從前的地方更換。這樣看來,生生死死,生命的誕生和流逝,都能淡然。我們本來是多麼的輕盈,來去不着痕跡。從此人生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靈魂,使用着附帶的皮囊給彼此留下羈絆,向世界留下屬於他的過往。我們終究是無處安放,不然為何要換去皮囊。

我們錯過很多的人,也有很多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錯過了。我們自以為能“看見”很多人,卻不知道“看見”的到底是真心還是假面。愛我們的人來不及去珍惜,喜歡我們的人又經常會錯過,自以為能挽留的人最後只能説出一句告別,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是不是我們太過矯情,沒有的.最想要,得到的不珍惜?是不是我們的本質就如此貪婪,被慾望填充?香港的阿小沒有過上想象中大城市的生活,自由主義的厚朴步步迷失,文展再也沒有那般天才,去面對現實的落差。他們最後都因為種種原因碌碌無為,曾經想要的太多,現實給不了,自己也實現不了,終究成為這個社會中無處安放的人。

皮囊讀後感 篇24

讀完後順便看了下其他人的書評,真的是褒貶不一,這是看書的常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思想各不相同。我對本書的態度是讚賞的,感覺是本不錯的書籍,值得一看!

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內容吧,分為幾個小部分,具體幾個我就不細説了,如寫阿太的,直接點明主題《皮囊》,寫母親的《母親的房子》表現了母親作為一個普通女性的堅強,果敢,吃苦耐勞,自尊自強,以及對父親深沉的愛;寫關於父親的《殘疾的父親》寫的令人心酸,表現了作者心態的變化,以及對父親深沉的愛和愧疚;寫關於幾個朋友的《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這幾篇爭論很大,大家都覺得作者以朋友的落敗來表現自己的成功怎麼怎麼的,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作者寫的很真實,因為這些朋友恰恰是具備一些優點的,但他們不知道規劃,肆意的.揮霍,心態要麼不平,要麼妄自菲薄,怎能成功?最後幾篇是寫作者自己的,其中不乏有一些雞湯,但真的是有毒的雞湯,因為作者實實在在的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並且去踐行了他們。

看完本書收穫還是很多的,或者可以説通過《皮囊》看清了自己的內心,看清了自己的“皮囊”,雖然內心有自私、虛偽的存在,但只要認清它們,合理安排他們,就不失為一副好“皮囊”。

皮囊讀後感 篇25

讀《皮囊》這本書已經是兩個月前的事了,閲讀最奇妙的體驗就是讀完一本書後你可能已經忘記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但是有些感觸還是會時不時的冒出來,《皮囊》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而《皮囊》中,關於厚朴這個章節,我記憶尤為深刻。厚朴可以説屬於一個想要打破陳規的空想主義者,他特立獨行創辦樂隊,但是他卻不會唱歌。他一次又一次做着標新立異的事,但他的內心沒有跟上步伐,最後他輟學,生活過的一塌糊塗。

為什麼我對於他如此印象深刻,因為他使我陷入反省中,曾經是否也在不清楚自己內心的時候,做那些超乎於內心真實反應的事情呢?這個年代我們主張自由,但是你是否真的已經感到自由了,而不是做那些看起來很自由,而實際很虛空的假招式來為你還未達到的真正的自由來開路。但是不找到源頭就很難做到內心與實際行動的完美結合,還可能會在這種假把式中迷失自我,最後無所適從。

厚朴就是這樣,他空有改變的理想,但是卻沒有為改變做實質的事情。在自己構造的`以為的特立獨行中,逐漸變成更加虛空的架子,沒有紮實的根基,風一吹,架子就搖搖晃晃,多幾次,便蕩然無存。

所以,在有想法的時候,也要有行動,這樣才可以相輔相成,你的心中所想才可能成為現實。

皮囊讀後感 篇26

《皮囊》一書,第一感覺就是蔡崇達的文筆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詞藻,就像是一個好朋友娓娓道來它的過去,他的故事。

世間萬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來接受來自外界無時無刻的摧殘,但需要承受這一切的卻是加附的靈魂。隨着歲月帶來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無法承受這摧殘,靈魂才會離開,尋找它未來的依附。人生在世,來這世間走一遭,皮囊讓我們彼此相親相愛,卻也讓我們感受這人世的悲愴。

文章結尾,蔡崇達曾點出,所有的理想和責任不過是逃避生活的藉口。有的'人終其一生追逐夢想,未曾一刻休息,這不過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罷了。作者的室友厚朴,滿嘴"理想"和"世界",卻遭到現實的沉重打擊。靈魂依附於皮囊,便是讓我們整裝來享受生活,活在當下。但有時候信念卻也是一種好事,比如在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信念能給你力量繼續前行,就像作者的母親,當父親去世後,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見巫人,把父親的骨灰安放在離家較近的祠堂裏。因為當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時候,信念便能驅使你的皮囊來面對考驗。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靈魂,那便和行屍走肉毫無差別。然而,窮其一生來追求,享受生活,我想,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皮囊讀後感 篇27

《皮囊》在簡介中寫道「一部有着小説閲讀質感的散文集」,由劉德華和李敬澤寫序,有白巖鬆、劉同、蔣方舟等強大的推薦陣容,可惜書友們並不買賬。作者蔡崇達一度被推到風口浪尖,被書友們指責為追名逐利還立牌坊的鳳凰男,而這本《皮囊》也被稱為鳳凰男的翻身回憶錄。

好吧,平心而論,我與大部分書友確有同感,然而《皮囊》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就我個人而言,推薦前兩章——《皮囊》、《母親的房子》。

作者出生於福建泉州的一個小城鎮,《皮囊》是作者通過回憶幼時的生活,傳達阿太的生活觀,質樸的文字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除此之外,也讓我有所啟發。

《母親的房子》則是敍述母親在父親病倒之後,在生活極其艱辛的情況下,仍力排眾議,甚至可以説一意孤行地主張修建房子。因為房子是父親在結婚時承諾給母親的,後來只修建了一半。在母親眼裏,這座房子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居所,更是代表着他們的愛情,是父親的信守承諾,也是他們在村子裏的面子。這一座小小的房子包含了太多常人看不見的情感與故事。文章貼合實際,人物的心理刻畫巧妙,將一個小鄉村的平凡女人為堅守自己的家庭所表現出的倔強與決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請一定來看望我。——《皮囊》

皮囊讀後感 篇28

好幾年前就聽説過《皮囊》這本書,這兩天剛看完,便在此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這本書圍繞作者的親身經歷,通過一個個故事提現了其對親人離世、理想與現實等問題的思考,而我最喜歡的幾個故事是“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這幾個故事都圍繞“理想與現實”問題,敍述了兩個阿小,文展還有厚朴對於理想的探索、追尋、熱血以及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但大都以悲劇收場。我想我之所以喜歡這三個故事是因為我也正在掙扎,困惑,不知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或者我在想的是,究竟我有理想嗎?

不清楚。有時覺得當老師就是我的理想,有時又覺得是否可以給人生多一點選擇,趁着年輕拼搏一番;有時認為留在家鄉會比較安逸,有時又覺得安逸的生活特沒勁。不過幸好,雖然我不知道以後具體想要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但我知道我不想過怎樣的生活。我不想渾渾噩噩,不想將“謀生”作為工作的唯一目的,不想因為物質和不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努力避免這些我不想要的未來,而我想要的想必自會逐漸清晰。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兩句話,“很多人腦子裏都偷偷藏着很多個世界”“厚朴,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隱忍。”我想這兩句話很好地解釋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你有很多理想,但現實只有一個,只有不斷的朝着理想做出努力,超越自己,才有可能改變現實,實現理想。

皮囊讀後感 篇29

在讀《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聞,其實我並不知道蔡崇達先生是誰,所以也沒想過他的書有多麼發人深省。但是經過一個星期的閲讀,我發現我之前的想法是錯誤的,蔡崇達先生的這本散文集雖然內容不多,但是這本書充滿了精華,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這樣一本書,人們卻評價它“識人又識心”。這本書詳細的描繪了作者故鄉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温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表達了那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因為年齡太小,人生閲歷不夠,我並不能完全領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但是當我看到作者描寫父親忍受病痛的折磨漸漸在他人面前喪失尊嚴而暴怒的神情,母親倔強着保持自己的尊嚴不肯接受他人幫助的樣子,朋友因為理想破滅尊嚴掃地的絕望時,我發現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讀懂了作者當時的心情。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是蔡崇達先生祖母説過的話,也是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話。讀完書以後我也明白了作者給我們一些的啟迪:不付諸行動的熱望,最終只是虛妄一場,同時要學會直面現實,因為生活未必如你所願。感謝這本書,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啟明燈。

皮囊讀後感 篇30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之前,他寫過幾百萬字的專題報道,登在《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上。1982年生人,看到網友説,蔡崇達的手指已經沒有辦法完全併攏,因為以前寫了太多的字。這部小説散文集基本上是他的自傳。

綜合以上兩點,可以猜想的到這不是一本讓人覺的輕鬆愉悦的書。它記述了一個早就歷經滄桑的年輕人的故事,關於貧困、疾病、親情、愛情、鄉情、青春對人的衝擊。蔡崇達的有些經歷,大部分人要等到四、五十歲才會遇到,那種“上有病父,下有稚子”的中年危機,而他在十七歲那年就全都承受了,成了母親口中的“一家之主”。唯一讓人覺的欣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穿越了重重困難,重重迷障,成為了他想成為的人。看完這本書,令人覺的五味雜陳,心裏有很多感觸,卻無從表達起。韓寒在編者按中寫到: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

經歷相對不平常的韓寒也無法駕馭這麼厚重的話題。還有兩個人寫了前言,一個是劉德華,一個是著名的學者李敬澤。劉德華的文章寫的非常精彩,短短千言,沒有輕飄飄的同情和濫情,有的是知心知肺的理解,道盡了一個老江湖的人生智慧,真是英雄惜英雄。相反,學者的文章太過文藝和矯情,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哇。也難怪,他們的經歷相差太遠了,不在一個話語空間。

我想我不會經常翻看這本書的,這樣清醒地、赤裸裸地直麪人生,太傷神了。

皮囊讀後感 篇31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書友都在讀這本書,於是也放入了書架打算抽空讀一讀,今天在火車上利用整塊時間讀完了這本書。

對於此書的評價大概是有兩個極端,我也並不認為這本書就是寫的非常完美,關鍵是要看讀者自己的着眼點,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説的是,作為一個讀書人、評書人,言語可以犀利,但是絕不能刻薄。

於糟糕的那個極端的評論者來説,大多數皆認為該書文筆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畫的人物展現出了狹隘、陰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寫這篇書評的原因恰恰是因為,讀這本書雖然平淡,卻感覺很真實,人物的刻畫、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達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覺,這或許與作者作為記者出身,又經年累月做以真實性出發的報道有一定關係吧。我們的生活、經歷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而驚天動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個人的人生中又能經歷幾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複雜多樣的靈魂、人性,人性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自不必説,人類是崇尚美好的`,但沒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沒有了那些狹隘、陰暗的一面只會顯得不真實,倘若人性中沒有了陰暗的屬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過這些無限真實的人生經歷,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層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一個個鮮活生命的人生歷程,總能引人深思,同時也給我們自己手裏人生方向盤的轉動帶來一些啟發。

皮囊讀後感 篇32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裏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説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裏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皮囊讀後感 篇33

文是我國小時期最好的朋友,我們都熱愛唱歌,我們無話不談,我們互相分享。中間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漸漸發現他變了,變得把以前的愛好拋棄了,轉而去喜歡他當時不該喜歡的東西。做那些事時,出現了從未出現的神情。我不知道影響他最深的是什麼東西,只知道這讓我開始不瞭解他內心有什麼種子,我開始厭惡跟他説話。

後來文又回來了,跟以前一模一樣,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請,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們回不到從前,是在國中。那時我們不在一個班。不同班,突然就經常見不到面,我們開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們各自認識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漸漸改變,他也漸漸改變。最後或許他也不喜歡這樣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學校已經見不到對方的'身影。

其實我們都沒有變得更好,卻也沒有往同一個壞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頹廢,他自動退學,在家裏跟父母鬥爭了半個月,喝醉酒摔傷臉,最後決定出去打工。這期間我們沒有見到一面,沒有通一次電話。我特別害怕相對無言,不知該跟他聊什麼。大學後他偶爾會拜訪住在我隔壁的親戚,我故意緊閉房門,避免迎頭撞上。

最新消息是,他去年結婚了。婚禮刻成光碟,我趁家裏沒人,偷偷地打開來看,我害怕母親問我為什麼不跟他説話,我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實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個家人。婚禮上他又長高了,也長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東西,我真的一點都不瞭解他了!

皮囊讀後感 篇34

終於斷斷續續讀完了這本散文集的小説,作者是晉江人(大學好友有好幾個也是)又是新聞人,所以閲讀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書的前面幾個篇章還蠻耐看,收尾的幾篇就有些“潦草”,談談感受比較深的幾個。

開篇的《皮囊》講阿太對死亡的態度,但更像在講作者自己的觀點,還是蠻贊同的。世間沒有不朽的皮囊,終有一天皮囊會崩壞,而心在亮着,靈魂就不會徹底消亡。“生命原本輕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濁拖住。”

另外一篇寫父親的《重症病房的聖誕節》,細節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從走廊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恐懼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記憶走一條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後突然哪裏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墜。”這段走過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動,讓我想起前幾年父母車禍住院時,每天下樓買飯也要走過的那條走廊,有的病房是圍坐家人的温暖,有的則是孤獨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進來,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沒出去。

還有幾篇關於朋友關於理想的篇章,有些觀點耐人尋味,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人與人關係的`建立,顯得那麼充滿偶然又似乎必然,我們的朋友參與我們的生活,改變了甚至塑造了我們的生活。”這句也很贊同,我在人生各個階段的重要抉擇前,幾乎都有朋友的參與,從讀書到志願,從工作到辭職,朋友改變也塑造了我現在的生活。

因為讀到了已然存在於內心的東西,所以讀的時候才會有流暢的代入感吧……

皮囊讀後感 篇35

是一本讓人很有同感的書,每一個故事似乎都能在自己身邊找到原型,每一個故事説的好像也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從小到大身邊出現過很多朋友,我想在那一刻我們都在履行互相陪伴的使命,當完成之後就把對方交給下一個人,就這樣我們在人生軌道上不停的和陌生人相遇、熟悉然後離開。對生活每一刻的認知、每一刻的態度,每一刻的`感受都取決於自己,所以要接受生活是自己的這件小事…就像兩個啊太、文展、厚朴和黑狗達,相同的皮囊下有着不同的靈魂,不同的靈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軌跡,生活會是什麼樣,最終還是需要自己抉擇。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這麼迅速、乾淨。”很認同這句話啊…還沒來得及好好去陪他們,他們已經被抹除的乾乾淨淨了,而我卻無能為力。長大之後最討厭的是要接受一個個重要的人永遠離開,我可以想象黑狗達父親生病、離開時的無措和悲傷,我曾經也經歷過從早到晚呆在有濃濃消毒水味道的醫院裏面,經歷過不管何時何地只要一想到他離開了我就泣不成聲哭成狗,經歷過不知多少次做夢夢到他然後哭醒…我一直都知道隨着時間我會習慣沒有他的陪伴,會習慣這輩子我叫他再也不會有人應了,會習慣我的悲傷越來越淡,我相信他只是去了另外一個空間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他不會真正消失,在這個空間裏面我對他的思念也永遠不會減少,終有一天我們還會再見面。

大多數人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風景,可能下一秒轉身就不見。看着別人的喜怒哀樂,我沒辦法説能感同身受,能留下一個温柔的背影對他們來説也許是一種慰藉吧。

記得以後再遇見不喜歡的人,也要善良的對待。

皮囊讀後感 篇36

終於讀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靜,深有感觸,真的是一本好書。作者從最真實的情感,最平實的語言,寫了自己生活經歷,骨肉間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樣,剝開生活外殼,展露給你看生活的真實血腥肉身一樣劇烈。祈求上天開一點門夾縫,祈求媽放下那包老鼠藥。那些帶點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和忘記,字裏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

聽説作者寫這本書寫了很久很久,有人説書名《皮囊》不太符合內容,我卻覺得很適合。沒有動詞,沒有狀語,只是個名詞,只是個個人見解和感受的詞,正如賈寶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這讓我記起温情而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誰又能徹底理解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當你覺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時,抱怨着這一切,你不如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難沒想象中那麼大,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過完人生才會知道厚薄。吃苦是讓你知道你還在經歷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這一切只是“業”顯現罷了,一切只是你腦海裏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渾濁。有時候我在想,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呢?同一個環境,差不多的家庭,卻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點讓人唏噓,也讓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經有神明為你安排好了呢,無論我們怎樣掙扎,最終也逃不出命運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真地對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皮囊讀後感 篇37

第二遍看到五十幾頁,書裏的父親讓他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一直強撐着眼淚讀到現在。似乎不太適合剛經歷父子離別之人閲讀,因為作者把每個場景都寫得很真實,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告訴他不要在此刻去觸碰皮囊這本書。只能説是一本好書,值得以後細品,會讓你對自己父母那杯的愛情有新的認識,對生死有新的感觸。

他説這本書裏的每個字裏行間都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故事的主角似乎與他過於貼切,這是一本他不想觸碰的書,至少現在還不行。半年前,父親因為頭痛到院就診,查出晚期肺癌,且擴散到頭部,肺部,治癒率幾乎為零,不到兩週,父親就這樣離開,對於他來説,簡直是一場噩夢,根本沒辦法接受。

躺在病牀已經五天左右的父親意識開始不清醒,母親,哥哥,和他一直輪番照顧父親,知曉結局的母親一直陪伴在父親牀頭,從未離開。

印象深刻的是父親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間摸什麼東西,聽母親解釋説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動作,還得摸釘子,口裏還唸叨着上班,母親含淚握住父親的手,説“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幹一輩子的活了”,話都説不清楚幾乎用盡全身力氣的父親吼出“不上班哪來在的'錢給女兒生活費”説着又開始摸口袋裏的錢包,要去銀行給還在上大學的女兒打錢,其實女兒那年剛好畢業,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親是幹工地的,一輩子過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沒當回事兒,計劃着是趕回來看自己半個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親,結果還未見到母親一面,就直接在醫院躺下來,沒法動彈的奶奶一直嘔血,也沒辦法走路。父親在樓下病房,奶奶在樓上的病房,父親離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願在天堂母子相聚,父親可以解釋為啥沒在臨終前看上母親一面……

皮囊讀後感 篇38

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外婆和我説的是艱難歲月,爸爸和我説的是苦中帶甜,而我自己的故事還沒開始~

在看了《皮囊》前幾章時,我算了一下作者蔡崇達的年齡,今年36歲,一個很年輕的年齡。

這本書,只喜歡第一頁到七十七頁的內容,母親不顧一切反對,都要去建房子、父親突然殘疾的行為與語言描述,都讓我有所同感。

大概忘了是哪一年的事情,爸爸的腿摔斷了,媽媽跟着去照顧爸爸~我和姐姐隨着一位叔叔一起乘車去醫院看爸爸,爸爸的鬍子已是很久沒刮,媽媽忙前忙後地給我和姐姐打着飯和菜,一個病房裏兩張病牀,很擠,勉強能站下當時的'我們。

爸爸回家的那天,拄着枴杖,一來一回地努力練習走着,很是艱難,説不清他是什麼樣的心情,但只對照顧他的媽媽發着自己的小情緒。

在摔斷腿之前,或者更早之前,爺爺興興地跑到我家房間,和爸爸説着把房子賣給我們,媽媽爭氣地説要自己做房子~

在我家建二樓的那一個夏天的某一天,我親眼見到媽媽在我眼前暈倒,隔着一定的距離,我第一次捧着手裏的碗,懵在了原地,大姐叫我去喊爸爸,我一路小跑到新房子,眼淚吧嗒吧嗒流着,祈禱着我媽千萬安好~

我家二樓封頂時,放大鞭炮,老爸和叔叔們朝樓下扔着糖果,一大幫村裏的人在樓下撿着糖果,還有人舉着一把倒傘,直接接住,那時誰的臉上都是笑容滿面。

我家搬進房子的那天凌晨二三點,老爸老媽喊着我和姐姐起牀搬東西,爸爸挑着一前一後的東西,媽媽拎着個什麼,我和姐姐手裏也拿着個什麼,一路我很興奮,笑着往前趕,經過人家門口,聽到狗的叫喊聲,我也沒害怕。

人活一世,不就是一口氣麼?人活一世,不就是為爭一口氣麼?我媽這麼説,我這麼點着頭。

皮囊讀後感 篇39

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兩篇通過幾位少年的視角,描繪了城市與小鎮之間的差異以及從小鎮跨越到城市後的心理變化。

小地方長大的人總是對大城市的生活自帶一層濾鏡,彷彿只要到了大城市一切都會變得好起來,所有的煩惱會自動遠離。

兩個阿小一個留在小鎮,一個去了香港。兒時總是以為去香港的阿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工作後有次去香港出差,約見了許久不見的香港阿小。他已經成為紮根於城市角落的`工蟻,負責供養這座摩天都市。

光鮮亮麗的城市外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血液投身其中,有多少懷着夢想不甘平凡來到城市,又有多少拋頭顱、灑熱血後一身疲憊離開城市。媒體往往寫下大篇的心靈雞湯鼓勵年輕人努力奮鬥,大量類似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勵志句子通過高音喇叭循環播放。

我不清楚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稱得上“努力”這個詞,文展心理成熟較早,從小就開始給自己制定一系列任務計劃,以便自己能夠留在城市之中。可他還是沒能抵擋住城市中心湧出的洪流,被潮水衝到了城市的邊緣地帶。

文展最終還是回到了小鎮,即使心有不甘也被迫離開向往那麼久,也為之努力那麼久的地方。從作者的視角看去,文展是一個有着堅定信念並付諸實踐的人,即使是這樣的一個人也稱不上“努力”嗎?。

回過頭看小鎮阿小,每天過着平凡的小鎮生活,妻子、兒女陪伴在身邊,並不比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差。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我只是覺得城市不是完全凌駕於小鎮之上的,小鎮生活也有它的美好。

希望我們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考慮清楚後去做每件事,而不是在周圍高音喇叭的影響下稀裏糊塗的生活。

皮囊讀後感 篇40

之前看了蔡崇達的《皮囊》,有寫了短短的觀後感。剛才看到了,才知道里面一個人物説過這樣的一句話:“憑什麼是你,不是我。”這句話是作者小時候的玩伴文展對他説的。

他少有大志卻後來平庸無為,而作者當時已經是非常有名聲的媒體人。聽得出裏面是怎樣的怨恨,你有沒有這樣時刻説過或者是想過這樣的話?我有。也許是另一種表達:“為什麼就是我?”所以看到那句話才覺得熟悉。但是那個階段過了,不承認不肯定不滿足自己,才會有那樣的一種怎麼是我的怨。但是越走越發現,也還能有機會把這句話將來改成“就是我”。

其實每個人的時區都不一樣,機會不一樣,現狀不一樣,未來也不會一樣。可能原來並肩走的人因為某個選擇,就走得比你快很多。你也可能因為某個錯過,就走上和別人截然不同的路。我沒後悔過任何選擇,因為我總知道再來一次,我還是那樣。如果那個做決定的.我還停留在那樣一個侷限的時空裏,那樣的心智模式選的也還會是一樣。

他們可以説是對生活有規劃有激情的人,但有什麼錯了,太務虛,太自我中心,太不貼近現實?總覺得是哪裏出錯了。但我知道生活不會辜負誰。也許現實暫時以不近人情嗎的樣子出現,但是還沒到最後呢。還可以繼續問自己,你有努力過,去逗一逗它嗎?

在寫厚朴這個人物時,作者還説了這樣一句話:“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我有點明白了。

皮囊讀後感 篇41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馬塞爾·普魯斯特

講真,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這次有點趕着看完了這本書,有點後悔沒有細細品味。我還會看第二次,等三次…我相信下次看它我會帶着另外一種心境,去更好的理解這本書。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接受着時間的洗禮慢慢品出活着的意義

在作者努力工作想着贊錢帶父親去美國看病的同時卻忽略了陪伴,與交流,導致最後父親去世時讓自己留下了許多遺憾,與悔恨。

母親是個固執,堅強的人,很有性格,她對父親的那種愛是默默的付出了很多,在某個點上來説很偉大呢。

相信我們周邊都會有香港阿小和孤僻阿小吧,不管是哪個阿小他們都挺無助的,個人感覺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佩服又驚訝作者能夠當機立斷的做到馬上遠離覺得對自己有不好影響的香港阿小,我覺得有點難,畢竟有交情。對孤僻阿小的'阿諛奉承感到悲哀,沒活出自己。

天才文展,對一切都有着規劃,自傲,自負,或許我們都會崇拜那種有着對自己人生規劃的人吧,但是羨慕的同時我更喜歡未知,自己去探索下一步,説白了就是懶呀哈哈

關於厚朴我其實不太理解,我沒有這樣的經歷無法感同身受(我也想瘋狂一次)他在追尋他以為的自由,到頭來卻只是束縛着自己,覺得現在做的那就是自由。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走不出來最後導致自殺。但是我覺得他一開始能大方的追求夢想值得敬佩,只是後來卻有點變了味。

希望我也能遇上個李大人能在我困惑,看不清楚的時候,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説的不好,望多多指教

皮囊讀後感 篇42

終於讀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靜,深有感觸,真的是一本好書好書好書,作者以最真實的情感,最平實的語言,寫了自己生活經歷,骨肉間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樣,剝開生活外殼,展露給你看生活的真實血性肉身一樣劇烈。祈求上天開一點門夾縫,祈求他媽媽放下那包老鼠藥,那些帶點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和忘記,字裏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

聽説作者寫這本書寫了很久很久,有人説書名《皮囊》不太符合內容,我卻覺得很適合,沒有動詞,沒有狀語,只是個名詞,只是個各人見解和個人感受的詞,正如賈寶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又正如《金剛經》裏面的“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書裏面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讓我記起温情而又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誰又能徹底能理解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當你覺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時,抱怨着這一切,你不如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難沒想像中那麼大,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

豐滿的皮囊,過完人生才會知道厚薄。吃苦是讓你知道你還在經歷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經歷,我記得問過令令姐,令令姐説,這一切只是“業”顯現罷了,一切只是你腦海裏的大象。無論如何,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價值。也願你活在當下,珍惜你所能擁有的人或物。扎西德勒!

耳邊聽着李健的音樂,旁邊是熱氣騰騰的米飯,看完的書,在這寒冷的夜,一切來得如此温暖。

皮囊讀後感 篇43

《皮囊》很親,因為作者跟我同齡,又講述的是我們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深切思考,所以書剛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次作為機關學習推薦書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這本書讀了好一段日子才讀完,另一位同齡作家韓寒的推薦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閲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自己是捨不得讀完,也是因為與作者同齡,讓我在書中看見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裏回望自己的成長點滴,越讀就越捨不得一下子讀完,更願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書,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來我所期待能在書裏看到的那樣,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説道過往的事情。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閲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温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皮囊讀後感 篇44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對於這一句話,我的記憶尤為深刻,就好像把這一句話當做了這本書的主旨,甚至會不知不覺中把那肉體改為“皮囊”。

也是,現在的人大多數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卻不注意自己的靈魂成了什麼模樣。皮囊終究有一天會壞掉,而靈魂卻是永遠存在的,與其把那遲早要丟棄的皮囊養得好好的美美的,還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靈魂,使那永存的靈魂得到不斷地進化,越發高尚。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這便是阿太的生活觀。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就好比一個人剛出生,身體十分較小,慾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別提有多輕鬆了。慢慢的.長大以後,上了學,慾望變多了,比如成績想要名列前茅,與每一位同學處好關係,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為這些慾望的產生,我們就變得愈發累了。後來我們的慾望改成了讀一個好高中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的工作,這些都是因我們慾望而產生,於是我們的生活變得乏味。父母們常説自己工作累,可是這些都只是肉體上的累,而我們卻是心靈上的累,所以我認為我們才是最累的。等我們找到工作後,就會想要更高的薪水,這些慾望有成了讓我們累的又一源頭,所以我覺得,假如我們真的累了,那麼我們就應該放棄這些慾望,好好過自己的一生。

阿太雖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觀才是這本書給作者的最大啟示,也是給我們讀者的最大啟示,所以我們應該記住它,然後放棄那些讓我們累的慾望,好好過自己或平凡或偉大的一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