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後感15篇

來源:文書谷 2.6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局外人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局外人讀後感15篇

局外人讀後感1

主人公莫爾索對生活的態度實在是令人感到頭疼和費解的,難道生活中真有這樣的人?

莫爾索一直是個局外人,不只是犯罪後,從一開始他便用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世界,對於關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世界與我毫無關係,我的存在毫無意義,至於是死是活,似乎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莫爾索也是一片模糊,不僅如此,在交友、結婚、工作等等各方面都是這樣。但矛盾的是他又是真實地活着,完全不虛假地度日,對於有關自己的事完全誠實。

對於生活,他應該是愛的,他愛的不是某種形而上的主義,某種神聖的力量,而是真實的自然,真正的`情慾感受。陽光,海灘,女郎,空氣這些他都愛,在這點上他是俗人一個,又同時讀者可以看到,這種俗並不低俗。聽煩了他人的長篇演講,便承認他是對的,無所謂自己的立場。用這種懶散的態度應付許多事,習慣性沉默,莫爾索不懂也不想懂。

局外人讀後感2

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之後緊接着讀完《局外人》,不論是從我還沒從前者抽身的心理慣性上來説,還是從作品客觀內容本身來説,兩者都形成了一種偶然而有趣的對應。

同樣都以司法案件做下半部的情節主線(甚至《局外人》裏提到下一場案件就是弒父案,我差點以為就是米嘉的案子),不同程度的兩個冤案,一個入世而熱烈,一個冷漠而荒誕;一個虔誠地訴諸宗教,一個到死都清醒地拒絕上帝拒絕懺悔。我更渴望前者,嚮往前者,但似乎本質上更加接近後者。默爾索前期的`人生是自己將自己置身事外,像伊萬一樣“無所不可”,後期則是本最應成為局內人的自己被荒誕的司法程序、宗法觀念和意識形態擠到了局外。很喜歡尾聲部分默爾索的獨白,他頓悟到人類生存的荒誕性,與此同時又面臨着人類世俗與社會意識形態荒誕的致命壓力,這種悲劇感反而讓我感到了他身上的一絲人味兒,其實前期的他也充滿了人味兒,只不過那是現代人身上所特有的味道,“異化”的人味兒也是人味兒,但我還是更傾向那種為信仰熱淚盈眶的美好感情和古道熱腸,因為自身缺失所以心嚮往之吧。

局外人讀後感3

書的最後一章描繪默爾索在死亡面臨前默爾索堅持自己的主見,拒絕懺悔,拒絕皈依上帝而與神父對抗與辯論,他的求生的願望、刑前的絕望、對司法不公的'憤憤不平、對死亡的達觀與無奈,對宗教謊言的輕蔑,他對眼前的神父的厭煩以及長久的監禁生活所鬱積起來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樣爆發。作者噴射出像熔巖一樣的灼熱的語言描寫默爾索這一狀態,我亦被默爾索平時冷漠的“地殼”下“地核”狀態所震撼,那些熔巖一直被鬱結在那裏該是多麼的壓抑?

我想他應該是沒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確的狀態,但這也是我最為擔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狀態是什麼了嗎?小時候總覺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脛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我都毫無理由地接受,巖漿便慢慢地累積,後面我又感覺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巖漿不是巖漿,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漿,而苦我心智的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噴湧而來壓垮我?它又在什麼時間出現在我的生活當中?我會是羔羊還是會像默爾索那樣能夠真正地爆發一次,真正地嘶吼與噴湧出地殼的巖漿?這在我的當下沒有發生過,在餘生會不會發生?這是一個問題。

局外人讀後感4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一部中篇小説,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小説於1942年出版,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品。

説實在的,這部小説大概的看了一遍,也沒看懂,有些雲裏霧裏的感覺。小説開篇從主人公莫爾索的母親去世講起,不明白為何只因棺材已釘上,他就不願看母親最後一眼,在追悼會時也沒有流一滴眼淚。正是這些原因,反而被進行了一場審判。也是作者要表達的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世界對於人來説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

這本書買回來打來塑封,才發現既沒有前言和後記,也沒有作者簡介,通過手機搜索才知道,加繆是存在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還有《鼠疫》,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加繆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43年,他結識了薩特和波伏娃,在哲學和戲劇方面的愛好使他們成為了親密的好友。1951年因為哲學論文《反抗者》與薩特等人進行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最後與薩特決裂。

局外人讀後感5

司法機構究竟該如何正確地存在以產生其真正的價值?如何讓被告和原告都能接受審判結果,司法的光芒可以普救萬生?若有一點兒不公正和疑惑,如何把事情捉摸透頂,絕不能讓任何一方含冤。

默爾索的案子已經涉及到刑事訴訟,而刑事訴訟將涉及到個人的人身自由,但保障人權是國家的責任,因此在定罪之前,每個嫌疑人都有權獲得法律的幫助,即在第二章的開始,法院為默爾索配給了一位代替他發言的律師,可是律師做的是無中生有,他所關注的點對案子的審理沒有益處,最關鍵的是原告人的`那位律師所闡述的想法更讓我驚恐。

案子本身應該聽從原告和被告人的真實想法,不可以打斷任何一方的證人,在被告人也就是默爾索的證人提出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審判長明顯地偏袒和維護被告人,這是法庭不應該存在的現象,在默爾索最後的陳述的時候,他們打斷,停歇一會兒,而這段時間,他們又會做些什麼呢?

局外人讀後感6

王小波先生的文章應該受到過加繆的影響,但王小波先生對人性之荒誕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解讀,更喜歡王小波先生文章的切入點,同樣是活得灑脱沒心沒肺的人設,他的人物更幽默也更務實靈活。

看到默爾索對自己受刑時的想象總讓我想起魚玄機受刑時的情景…

加繆的這本書不斷的'強化了默爾索的人格,引向他的悲劇的結尾。這個故事寫了一個被世俗套路了的出世之人的悲哀。

他熱愛自然,感受自然,行為表達自然。這樣一個隨性之人卻因司法或説世人不能合理解釋理解"為何要補槍""為何不哭喪""為何不信上帝",而將默爾索本人架空,自圖其説的腦補推理出所謂案發經過,其在叫人唏噓不已。(實際反映出了邏緝的黑洞,擁有完備的邏緝未必就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邏緝並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得到答案前就有感覺”的代入)

這故事也告誡我們,即使一個隨性之人,也不要去當一個不勾選人生問卷的人,能看淡一切甚至生死的人,特別而稀少,也容易被別人看淡。如果默爾索是個態度鮮明的人,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局外人讀後感7

人生在世,永遠都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於社會環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心的善良。

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

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着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

我們並不希望改掉弱點,只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

我們既無力作惡,亦無力為善。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熱愛生活。

日子,過起來當然就長,但是拖拖拉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後就混淆成了一片。每個日子都喪失了自己的名字。對我來説,只有“昨天”與“明天”這樣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義。

結語——世界是偽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虛偽的追求形而上,你又憑什麼如此真實坦誠?但是,因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價值。異己的世界裏,你我皆為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8

加繆真是個偉大又非凡的人!有時讀書感覺作者消失在書中,而這本書讓一個才華橫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讓我無奈,甚至對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觀看,某一刻又讓我心疼,當我突然意識到他作為局外人卻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質的時候。有時我甚至覺得這局外人有點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覺昏昏沉沉沒和任何人打交道時,因為當他人出現,我必然難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騙,表達虛假的好感和懺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發多少感情,決不撒謊。這讓他在生活中並未少一點痛苦,因為總會有人在他身邊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個眾人需要的角色。這對他個人來説,也帶來清醒,確定的同時帶來了虛無,他覺得一切都沒有價值。一個清醒而陷入虛無的人是不可愛的,因為若一切都沒有價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總有一些時刻,這個“局外人”讓我動容,因為他從虛無中脱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細膩温柔。最後加繆的講話更讓我對於真實、虛無、英雄主義的認識變得完整。加繆真是個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實,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義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總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讀後感9

加繆的這篇短篇小説裏裝着太多大課題,有些時候我覺得小説好像是從一個嬰兒的角度去看世界一樣。我從主人公默爾索的身上讀到了追根溯源人生本無意義的真理以及人性的多樣性。默爾索是個局外人,顯得邊緣、另類、純粹、與社會格格不入,但這也恰恰反映了他活的自由且誠實,對自己、對他人都那麼誠實、毫無隱瞞、甚至沒有一丁點煙火氣。特別是最後他在獄中説出了一切關係的本相,可這一點太過赤裸裸,對局中人的`衝擊太大,讓活在局中的人接受不了了。局中人是一羣演員,可笑的是他們自己卻渾然不知,或許在他們出生時都不是,但就像小説裏提到的“習慣”可以適應一切一樣,一開始覺得不合理、不接受的環境最後會完全融入。而且由於他們的人數尤為壯觀,所以輕而易舉地取得了話語權,制定了標準。當他們碰上這位另類的殺人犯時,就想要一邊拯救(約束)他的靈魂,一邊充當劊子手蓄意將他推上斷頭台……

世上的事沒有對錯,從局中人的角度看局外人,的確可以把默爾索理解成一個冷酷無情的殺人犯,必須處死。而從局外人看局內人時,局中人所在意的和他們問的問題、做的事都顯得那麼可笑和愚蠢。

局外人讀後感10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局外人,我覺得局外人這個翻譯更好,男主因為沒有活在社會期待的樣子裏,所以認為他是異類,無法理解他為什麼不在媽媽的葬禮上哭。男主心裏説覺得沒有什麼好哭的,我愛我的媽媽,但是就是那個時候,籌備葬禮的疲累讓他不去想這些事情。

我在想男主是對什麼事情都是一個漠不關心的樣子,不像正常人,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骨子裏都是冷漠的吧,有時候哭或者笑是社會期待你,你遇到高興的事情了,就得笑。其實,真的開心,每個人都有不同表達方式,那個時候就是不想笑,但是人們或是社會期待着,所以作出樣子。

再則,每個人都無法真正共情另一個人,共情太難了,因為無法理解,男主就不會去想這些事情,他説他專注現在,他不信仰宗教,按照自己的'心去活,他不是冷漠,而是過於真實。每個人都是另外的人的局外人,每個人情感和生活都不一樣,而大家為了迎合社會和他人,去扮演一個角色。而男主更多是為心而活。他稀裏糊塗殺了一個人,那個時候的心情,也是太過平淡,湊巧。這種人在社會中是被視為異類的,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都是局外人吧。

局外人讀後感11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着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於此時此刻此生場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並非盡頭,還需繼續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度,在上帝死去之後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於衷,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局外人讀後感12

“加繆26歲寫的200頁左右的小説,主人公淡漠、對什麼都不在乎,前半部寫的東西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流水賬。他在母親葬禮上沒有表現出大眾意義上的悲傷,甚至在第二天就和自己喜歡的人去看喜劇電影,這些我還能理解。不太理解的.是對小説的解讀,解讀一直強調小説控訴地是司法系統對一個普通小職員的迫害,比如法官、審判員對主人公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泣的關注度甚至多過殺人的前因後果…但是難道主人公沒有殺人嗎?他是殺了一個人啊,雖然無緣無故雖然他內向安靜,為什麼解讀一直強調他對社會無害?糊里糊塗地殺人就不是殺人了嗎?如果主人公沒有殺人但被司法系統迫害至承認,會不會更有衝擊力?

可能是我膚淺智商有限沒有看懂這個故事吧。”

局外人讀後感13

在圖書館還書桌上偶遇上的一本書,以前似乎聽誰説起過,但是很模糊。順手借閲,但一讀,就不可自拔。一口氣看完了,仍覺得回味有餘,應該要有這樣的一篇記錄。

書中一開始寫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記錄,但是從這些平常中顯示的不平常讓人細思極恐。我認為那是一種洞察,對周圍事物的關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時稱之為冷漠)。

我們的記錄還做不到如此詳實,這似乎是作家的一項技能。在獄中的一段描寫讓我其實感覺到,那也不失為一種鍛鍊的方法:因為在獄中無所事事,需要打發時間,主人公開始回憶,一開始回憶大的框架,然後是物品,再然後是細節,再然後是每個物品的框架……細節……以前忽略的事情,也會被無限的`回放變得歷歷在目。

再能“看到”更細節具體的時候,應該是獲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飽滿。我聯想到了,冥想。雖然主人公是被動的但確實是產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時候反觀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質,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訴控,我能有什麼更好的迴應?還沒有答案……

局外人讀後感14

我一直都是局外人。看《局外人》時產生那共鳴,就像固有頻率和強迫振動的頻率達到一致時一樣,自己的“局外人感”更加重了,以至於生理上感到不適,喘不上氣,胃裏翻滾。氣息被粘滯在胸腔,流轉產生困難。我只覺着自己在加繆筆下被剝露的一乾二淨。虛無與荒誕的世界。

文出現了很多太陽灼熱的描寫。我以前也有那種刺眼悶熱的迷幻暈眩感。加繆用對太陽細膩敏感的感受(還有靜靜觀察世間萬物的第一人稱視角)來描摹局外人的感知和心理,而且使讀者產生共鳴,不得不説功力深厚。

閲讀過程中我在不斷把自己和主人公默索裏進行對比。我們好像。我們都不喜歡説謊。都喜歡把自己的'情緒直接坦露出來。都有赤子之心。都遊離於世界邊緣。但我也逐漸發現自己並沒有默索裏平日裏那樣淡然平靜。我並不全是局外人。也許我可以稱自己為出入世的混沌者。

不過沒有一座孤島。我和主人公一樣,都難逃這世間萬物的羈絆,比如法律的審判。同時,在特定情境下,內心的“地核”會被激發。全篇最後一章達到高潮,在生死交界處,他內心全部感受全然迸發出來,聲嘶力竭。整部作品被心臟起搏,堪稱震撼。

局外人讀後感15

正如局外人的書名一樣,主人公默爾索一直處於抽離的不作為性格中,對事態充滿理性冷漠。母親在養老院病逝,服喪時不顯悲痛抽煙、喝牛奶咖啡;母親過世次日與女友看喜劇電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歡;迷迷糊糊殺了人,也不為自己做任何伸張辯護,辯護律師也幾近無奈放棄。命運彷彿無形中為他安排好了一條既定的軌跡,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車。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動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當時的社會和司法體系中,殺了人的'他也無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爾索防衞過當迷迷糊糊殺了一個阿拉伯人,在審理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一個人是否有罪並不是依據法律程序對其罪行進行判定,而是根據他這個人生活中的種種其他行為來作為量刑的依據,比如他對母親過世的冷漠、與女友的嬉戲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讓人詬病的事情。彷彿不是因為他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處於死刑,而是他對母親的不孝等道德敗壞的行徑讓他處於死刑。不得不説這真是極其荒謬的。

看似是談主人公的荒謬,其實是反應社會的荒謬。終其一生,希望我們能活得不像個局外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