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後感15篇[合集]

來源:文書谷 5.63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巴金《家》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巴金《家》讀後感15篇[合集]

巴金《家》讀後感1

讀過巴金的《家》之後,雖然對那個年代的事不是很多的瞭解,但是可以看懂,而且書中有一個特別顯着的氣息:到處閃耀着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着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

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贓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家》讀後感2

這個暑假閲讀了《家》,雖然時間上太過短暫,但還是有所收穫。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讀後瞭解到它是經過描述一個家庭中每個人不一樣的命運,不一樣的人生態度來喚醒青年一代覺醒的。

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的故事貫穿了全文,他們不一樣的結局異常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印象。

覺新,他的命運是坎坷的,作為封建社會中一個大家庭的長子,他有太多被關注,也正是因為他的無力抵抗,他與自我深愛的梅最終是個杯具結局,還有他的妻子,在舊社會的制度下最終落下死去的結局。一切都是由於舊社會舊制度的壓迫,他的命運他的前途都化為泡影。

覺民,他有着沉着的性格,對於自我的命運有自我的思想,他的抵抗也註定了他個人生還是幸運的還是順利的。

覺慧無疑是一個最為關鍵的人物形象,他那種反抗舊社會的態度是強烈的,是有目的有信念的。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對於正在變化的時局有着清醒的認識,他不甘心淪為舊社會的.奴隸,他的思想是一個青年一代覺醒的象徵。

巴金經過自我對社會的認識,決心用筆寫下自我的感受,用文字喚醒青年一代。《家》之所以能成為,正是因為它有它的價值存在。

在這樣一個《家》的影響下,讓我明白了時代的前進,不應當小部分人努力就好,而需要廣大人民羣眾的覺醒,廣大羣眾的覺醒,首先就是要喚醒青年一代,我們應當有自我對社會的認識並能瞭解到自我身上揹負的社會的時代的使命,僅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前進,我們是新一代,是中華民族的期望,我們應當要有更加強大的信念,為中華之繁榮富強努力!

巴金《家》讀後感3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着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那些官員仗着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巴金《家》讀後感4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部《家》是描寫“五四運動”之後,成都地區一個封建大家庭從繁榮走向奔潰的故事故事情節集中發生在1920年冬天至1921年秋天這段時間裏,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撕開了封建大家庭裏被温情、親情所掩蓋的勾心鬥角與自私,暴露了“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無恥同時,也描寫了一批青年在新思潮的召喚下艱難的走向新的時代《家》的主要人物有覺新、覺明、覺慧、琴、鳴鳳,巴金筆下的這羣年輕人擁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因而也有了不一樣的人生軌道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權威,在虛無的世界裏主宰着一大羣人的命運覺新向舊勢力屈服,成為了他曾經所憎惡的人;覺明和琴在新思潮的召喚下勇敢但艱難的'遠離家鄉,失去了父母和親人的支持,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巴金言:在寫《家》中的那羣年輕人時,他彷彿和他們一起在魔爪下,和他們一起享受生命的歡愉,也陪着他們哀哭《家》是巴金自我掘開思想墳墓裏他曾經目睹的、耳聞的真實的存在

巴金向那“垂死的制度”喊出他的控訴的時候,也深深的震撼着許多讀者,那一羣在陰影下生活的少年在心理上、身體上都備受折磨從這一部小説看出,堅定的信念和新的思潮對一代人的改變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巴金《家》讀後感5

讀完巴金的《家》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好比在嚴冬裏往身上澆了一盆熱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腳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勁頭在不停的上升。書中形成鮮明對比的兩個人物,同時也是兄弟兩——覺新和覺慧,他們雖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兩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覺新的“作輯主義”和“不反抗主義”使我義憤填膺;覺慧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點欣慰。

因為懦弱,因為封建禮教的傳統舊思想,斷送了覺新這個有為的、年輕的生命。覺新雖然有過嚮往“五四運動新潮”的影響,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帶動中,他放棄了不敢説“不”字。當父親決定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婚姻時,他默認了,當家人要讓瑞鈺到城外生孩子時他更默認了……

相反,覺慧這個封建禮教叛徒,這個膽大妄為的青年卻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離開了這個關着他18年的恐怕的籠子。

正因為有了覺慧,才使這個生氣沉沉的大家庭中帶來了一絲朝氣,一股清風。“無論如何,我不跟他們一樣,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於踏着他們的屍首,我也要向前去。”這是覺慧對封建禮教,對舊制度發出的一聲警告;“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把自己的幸福爭過來!”這句話證明了覺慧追求自己理想,是個熱血沸騰的青年。雖然他沒有和鳴鳳結合,雖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變朝氣,但是他失敗了,而他在失敗中選擇了離開和放棄,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許多人在譴責與猶豫中一直沒有正確的選擇。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只要堅持自己正確的理想,不要管別人是如何指責,相信自己,向勝利之門衝啊!

巴金《家》讀後感6

讀過巴金的《家》之後,雖然對那個年代的事不是很多的瞭解,但是能夠看懂,而且書中有一個個性顯着的氣息:到處閃耀着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向是我的鼓舞源泉。”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着自我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

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我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資料上,對摧殘人的青春、性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正因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構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家》讀後感7

巴金寫的《家》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個大家庭,本來充滿着歡聲笑語,卻不斷從裏面冒出兩個邪惡的字:封建。為什麼男色兒要留辮子?為什麼丫環剛過18歲就被逼的嫁出去?為什麼男女不能同等,等等。但這也是社會的封建、自私。不就是把丫環賣給了一個有錢人的老闆,賺來能買兩個丫環的錢嗎?

《家》的主人公為覺新、覺民、覺慧、鳴鳳。在我的映象中,有一節是專門寫覺新的。覺新是淑華的大哥,自母親去世後,十九歲的他便大步地走進社會了。承擔了這整個家的'生活與經濟。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當然為了這個家,他也放棄了去德國留學、上海或北方的美麗夢想,始他在痛苦中去上工作,去結親,去流淚。而鳴鳳也算得上是一位值得欣賞的人,她雖然是一個婢女,但她卻堅持愛着三少爺覺慧,並在嫁給其他人時,不能和自己的心愛的人在一起,重選擇投湖自殺。覺慧是一個負有愛心的,但卻滿腦子有許多思想,在過節時,人拿炮炸表演人時,其他人覺得很好玩,而覺慧很同情地説:“我覺得他們太可憐了。”而看着自己心愛的人被別人罵,自己卻什麼也不能做,開始想:“要是她(鳴鳳)外於琴姐那樣的環境呢?”

我印象最深的是覺慧與鳴鳳。覺慧的周圍是無邊的黑暗,但他並不孤獨,他有着獨特的民主思想,這樣思想不斷的延伸到周圍,值得我學習的是他喜歡讀書讀報,沒事就寫稿投稿,來假造新的思想。鳴鳳是一個很也愛,信念堅定的人,她雖然沒有文化,但她和覺慧都有獨立的思想,更讓我佩服的是她雖然沒有文化但是非常好學,很聰明。

不要以封建思想來考慮家庭與孩子的問題,這樣會使社會腐敗。

巴金《家》讀後感8

終於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爭暗鬥,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為身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

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羣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着血和淚,帶着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鬥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並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

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説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為着自己痛哭,為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説。”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巴金《家》讀後感9

當我看到巴金老先生的《家》的題目時,我便想起了我的家,想到了那個讓我温暖幸福的家,於是很愉快的讀起這本佳作。讀過之後才發覺,《家》這部小説是巴金老先生為朋友而寫的,我被它動人的情節深深感染了。

《家》這本書讓我感到無奈的是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卻因為迷信而分隔兩地。書中的覺新代表那些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他不知道怎樣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雖然已經長大成人,卻由着父母來為自己的婚姻大事做主。他愛的是他的梅表妹,但卻要遵循父母的主張與另一個女人結婚,覺新的心裏雖然很不樂意,但卻只是唯命是從,與自己心愛的人分開了,娶了那個父母指定的女人。而覺慧卻是一個與覺新不同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屈於封建的'束縛,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遊行,敢於反抗,敢於表現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即使他的爺爺不允許他外出,他也沒有中斷在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讀書看報,瞭解當天的時事新聞,用另一種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覺新、覺民、覺慧這三個兄弟中要數覺慧的思想最為先進。他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最終,他用離家出走來表明了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這個社會是一直進步的,它不會因為什麼而停止前進的腳步,我們要像覺民、覺慧那樣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永往直前。

巴金《家》讀後感10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生動地展現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封建勢力的突然衰落,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覺新是小説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他是長子,因此,為了維持四世同堂的“和睦相處”,他採取了“不抵抗”的態度。

他和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但是在這個封建的大家庭裏,結婚不是由他們決定的。

他的父親給他安排了新的婚姻,他沒有反抗,而是默默地接受了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

雖然他的內心很痛,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最後他娶了他的妻子——瑞玉。

祖父死後,陳阿姨以“血災”為由,不讓瑞玉在家裏生孩子,並要求覺新送她出城。這對覺新來説是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

在那之前,他的梅表妹因為他而死於抑鬱症。然而,他無法抗拒所有這些悲劇的發生,願意繼續過這種痛苦的“舊式”生活。

小説中另一個典型的人物是覺新的弟弟覺慧。這部小説的覺慧與覺新性格上有所不同,他是一個大膽天真的造反者。他積極參加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反帝反封建活動,抨擊封建家庭。

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制度,毅然與少女明鳳相愛。他還勇敢地反抗長輩們的封建迷信行為。最後,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家。

小説還着重描寫了幾個不幸的.女人——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人性格不同。梅是憂傷的,瑞珏是賢惠的,鳴鳳是善良的。她們的社會地位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是一樣的。通過對這些女性悲慘遭遇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倫理和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人民的迫害,強化了該書的主旨。

總之,《家》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巴金的創作成就和風格。它充分展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説創作領域的卓越成就。

巴金《家》讀後感11

讀了巴金的《家》,我認識了一個新青年——覺慧。

書中的覺慧是一個與他人不一樣的人,他不像別人一樣坐轎子,不像別人一樣相信妖魔鬼怪。他勇敢、自信、敢於同封建社會作鬥爭;他執着、倔強,骨子裏流露出一種剛強之美。這就是他,一個為了正義敢於反抗的青年。

他有着摧人淚下的.愛情。

他愛上了鳴鳳——一個婢女,但他並不在意她的身份,他只知道,他們之間的愛情是那麼純潔,不容侵犯,沒有任何東西能打破它。

但是,年僅十六歲的鳴鳳為了保持清白,不願意給一個脾氣古怪的老頭子做姨太太,而縱身跳入湖中……覺慧知道後傷心不已,整天茶不思,飯不想,他自責、內疚……

覺慧對愛情的大膽追求,體現了他對世俗的反抗,對個性解放的追求。

他有着與眾不同的思想。

當別人認為女孩不該上學時,他卻鼓勵琴表姐去上學;當老太爺生病,陳姨太要為老太爺請巫師捉鬼時,覺慧堵住房門,堅決不讓巫師進自己屋,最終將巫師趕了出去;當老太爺要為二哥覺民找對象時,覺慧幫助覺民逃出了高公館,幫助覺民去尋找幸福。

以上種種行為説明,覺慧的頭腦中朦朧中有了對封建禮教壓榨人性的一種認識,因而行動中體現着對世俗的反抗。

他有對未來美好的嚮往。

他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在高公館不會幸福,不會有所成就,於是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離開了這個令人傷心,讓人壓抑的地方。

他走了,他要去開創自己的事業,尋找幸福,當小船慢慢飄遠時,讓我們為他默默祈禱,覺慧,一路走好!

巴金《家》讀後感12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説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説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説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心中都要有夢。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巴金《家》讀後感13

“有你在,燈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為《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啟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説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説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户人家,在這個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着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

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為,不敢吭一聲,他活着,只為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為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

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為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巴金《家》讀後感14

我想這書最適合青春的人去讀,十八九歲,剛入世事,見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這書最能激起這樣的人的興趣。他們或許會像覺慧一樣反抗舊的東西,去追尋理想和新生事物。

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我覺得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就是一個人的三方面。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矛盾體,而對於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種不同的計劃,恰是三兄弟身上所體現出的`性格與行事方式。看書時,會覺得有時自己是覺慧,想要反抗,卻困難重重,又對社會抱怨多多,有時是覺新,雖名“覺新”,卻很“守舊”,逆來順受,接受着命運的安排,有時又覺得自己是覺民,可以對他人有着強烈的同情,可是試着用語言撫慰每一個人心靈的傷。

我想我或許是被書本毒害太深的一個人,終究不能如覺慧一樣。

再來説説這本書。

這本書很難説是悲劇還是喜劇。因為瑞珏、梅、鳴鳳、爺爺的死、大家庭的沒落,不得不説是悲劇。而最後覺慧去上海追尋新思想,覺民得到幸福,這又給此書留下了希望。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説,這都是一部厚重的書。

此書的語言很簡練,卻又很深刻。作者在書中有大量評論的話,並將這些話與敍述將結合,這是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過提煉的話,將這種深刻有理的話語寓於具體事情之中,更顯出其深刻見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將睡覺,便將人的性格與世事和睡覺聯繫起來,有一段是將花園裏的湖,便説這個家就像湖一樣,表面平靜而內裏波濤洶湧。

而總體來説,語言敍述性很強,並有張有簡,很流暢,點到為止。詳略恰到好處。

我想這部書從整體上來説是值得一讀的,你會看見厭煩的有趣的上一輩人,看見積極反抗的下一輩人,還會看見在社會之中漂浮着的這一輩人。你會看見這個社會,或許還會看見你自己。

巴金《家》讀後感15

最終讀完了《家》的最終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爭暗鬥,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為身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

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羣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着血和淚,帶着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鬥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並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活力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

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説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明白自我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為着自我痛哭,為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夢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説。”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