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文書谷 2.8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讀後感集合[15篇]

《家》讀後感1

題記:生命——為的是征服生活,生活中的愛、恨交織為一股奔騰的激流,匯聚成精神的源泉……。

夜,寂靜的夜裏,孤寂向我襲來。我彷彿聽見了兩三聲哀叫,這叫聲雖然低,但是它的悽慘的餘音已經滲透了整個黑夜、悽美、哀婉,猶如生死訣別時卻又不忍讓對方難過的哀嚎。而我耳畔又響起了一個青年激動、熾熱的聲音:“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但是,它的背後已躺着無數條鮮活、年輕的生命。在它的籠罩下有一個“家”但“家”其實是一個荒漠,一個摧殘人性的煉獄,一座腐爛的禮教的監牢,有多少人在其中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終得着滅亡的生命。我看見它的關上分明刻着幾個字——封建、專制、殘暴。

此時,痛苦、躊躇、悲傷、遺憾、無奈、懦弱、失望、淒涼一起向我襲來,而它們又被安慰、鼓舞、正直、善良、熱血、反抗所趕走。這種冰與火、愛與恨、光明與黑暗的交替、衝擊,讓我霎那間明白了“家”其實給我們指引了一條新的路,這條路上琴走過,覺民、覺慧、倩如、存仁也走過,而覺新這位處於“長房長孫”地位的人卻始終在舊的路與新的路之間徘徊、輾轉、躊躇。他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甚至親身受過封建禮教對自己身心的壓迫與摧殘,但他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怯順從性格。自己對未來的幻夢被一股邪惡的'舊禮教、舊傳統的力量給擊得粉碎,碎到連肉眼也看不見,因為到後來,你不能在他的身上看到任何對前途的憧憬,對舊勢力的反抗,他已成了像閨土一樣的木頭人了。

梅與瑞鈺的離去簡直把他推向了深淵,死的深淵,幸而他最後幫了一點覺慧,幫他籌了一點路費,他最後踉蹌着跪在了新的路上。

突然,我被一個爽朗的笑聲所驚住,它輕脆、無畏、熱烈而又真誠,琴陽光活潑的面容給了我很大的印象。她正在新的路上昂首闊步地走着,懷着自己的夢想,護着自己與覺民經過奮鬥而得來的愛情。他們是新青年,他們將來還要舉行新式婚禮,此時我又看見覺新低下頭反對而又不忍心的矛盾的臉了。

“哼哼”,我又看見了一個人在冷笑,説道:“如果犧牲是必需的話,做犧牲品的決不是我。”“覺民在哪兒,我堅決不説。”“我不會讓你們進去的,捉鬼,哼,你們無非想讓老太爺早點兒死,你們分得財產罷了。”“我堅決要走,沒人攔得住我!”

我承認,連覺慧都覺察得到自己的道德力量都快要超過整個封建大家庭了。我沒有什麼話要説對他只有不住地點頭,他有一股傲氣,一分激情,時而他也苦惱過,是黑夜裏流淚,但他終究踏着封建的屍骨走上了新路。

三個兄弟,三段結局不同的愛情,也讓我內心有着一股悲憤的力量,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

覺慧與鳴鳳的愛中間隔着一堵厚厚的牆,中間有太強大的力量把他們分開,他們無可奈何。當他們見最後一面是時又是如此倉促、簡短,沒有了山盟海誓、生死訣別,隨着鳴鳳回望的最後一個淚眼,聽着讓人絕望的“再過兩天”,看着他們倆的最後一吻,摸着自己微微温熱的嘴脣,眼前又浮現出鳴鳳温柔而略帶憂鬱的眼光,鳴鳳便轉身向死神走去了,懷着不可能實現的心願與對未來生活的期盼,這與他羨慕的二哥與琴的相愛來比,太悽慘了。

更慘的還不止這些,你看到覺新與梅想看又不敢看的互相折磨與矛盾的眼神,想向對方傾訴,又害怕別人説三道四的膽怯,你就知道又多麼苦楚了。而當覺新捶着破舊的木門,大聲呼喊着“瑞鈺你好嗎?”“放我進來,我求你們了,我要守住你,我不會離開你!”時,這些話只能換來嘶心裂肺的哭聲和憤怒而又只能壓抑的苦楚以及永遠無法逃避的夢魘。世界從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美好。善良賢慧的瑞鈺在產房裏聲哭叫,伴着一個嬰兒的啼哭,她卻與丈夫永遠地分開了。覺新瘋了,他把自己的憤恨,怒火全部彙集在手上想敲開木門,想看瑞鈺最後一眼。只是他敲的哪是一個破舊的門,他其實敲的是一個荒唐、邪惡的舊制度。他這種懦弱的人,哪能敲得動呢?他僅僅因為什麼迷信思想,就忍心把妻子送到鄉下待產,又因為什麼什麼規矩,丈夫竟然進不了妻子的產房!大膽設想一下,覺慧一來,木門一推就會打開,封建制度在他的眼中不堪一擊。

作者巴金把眾多人物組織在一個宏大的結構中,通過他們的矛盾糾葛、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鮮明的內心世界,個性特徵和各自的命運。將各種驚心動魄事件穿插其中,編織成了一個緊密關聯的整體,表達自己對封建制度的憤恨,去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揭示着宗法制度必然滅亡的命運,對舊社會進行猛烈抨擊。並通過對青年一代勇於抗爭的描寫,展現了在嚴密殘酷的黑暗王國裏射出一線光明。

作者將它們充分描繪,刻畫,構成了異彩紛呈的藝術世界,顯示了作者駕馭鴻篇巨構的卓越藝術才華。

此時,我的內心跌宕一股激流,它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它彷彿能衝破一切苦難邪惡的阻撓,在遼闊天地盡情馳騁。

我們活着為了什麼?

為的是征服生活。

《家》讀後感2

《教育的根就是家》篇幅不長的文章道出了最簡單及深刻的育兒道理,我非常認同,可以説在我們家也在很好地摸索實踐中。作為一篇命題作文,需要我們家長談談讀後感。我的理解便是理清家、孩子、父母和教育這幾者之間的關係,接下來就談談我們粗淺的認知。

我們的家

爸爸,媽媽還有阿誠,我們三人組成了温馨的小家。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成長在我們的大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感謝家裏的每個成員給予阿誠無限的愛與包容。

孩子、父母與教育。

孩子的成長,就好比樹木的生長一樣,想要茁壯成長,枝繁葉茂,開花結果,需要有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定時地鬆土,定時地澆水,足夠的日照和養分等等條件。

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我們為人父母者的'腦子裏就會出現兩個字:教育。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知書達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學、從善如流。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塑造我們和孩子之間良好的關係。在這過程中,父母確實因“教育”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那麼,為了釋放這些壓力,可能會有情緒管理不到位,衝孩子發脾氣;也有的會將教育寄託給學校,親子中心等等。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小到衣服穿多穿少,一日三餐吃得是否規律,到現在選取什麼興趣班等等。在小家庭中的我們常因這些小事爭論,甚至也會波及到大家庭的成員。為了走出這樣的困境,我們開始學習,介紹一些對我們特別有幫助的書,比如《父母效能手冊》;《怎麼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説》;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親愛的安德烈》;林文采的《心理營養》等等。每次看完後,都儘可能地梳理清楚,將看得到內容想明白,有時間就寫下來。像今天這樣的方式,其實我個人還是很贊成的,因為很多時候看得時候引起共鳴,設身處地想明白,再將想明白的整理成文稿寫下來,是一個艱難而深刻地過程。然而,能將文章引起的共鳴記錄下來,我想應該也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實戰了。

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

我們不能忽略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與孩子之間先有關係,後有教育,我們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組合,其次才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成為更好地自己。也就是,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我內心常有自責,自從阿誠上幼兒園,除了9月1日的親子半日遊,我沒有接送孩子一天。但是因為我和阿誠在三週歲之前一直建立很穩固的關係,我可以坦誠地告訴他,因為我上班的時間要早於他上學的時間。阿誠很明白,他也不會願意去破壞我們良好的關係,反而會常告訴我“媽媽,你明天早點回來,陪我們一起吃晚飯”;“媽媽,出門的時候注意安全”;“今天有風,不要騎自行車了打車去上班”。也正因為很好的關係,我們的每句話,我們的“教育”,他都接受。

教育環境。

當然最感謝的依舊是家人,也是文中提到的“父母恩愛相處,同擔責任,教育步調一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我將這句話理解成兩層含義:1.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為重要;2.大家庭的成員,但凡與孩子親密接觸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我們的大的觀點,教育步調保持一致。

最後,再次梳理下文章的重點內容

(1)家是培育孩子成長的土壤。

(2)家長是一種職業。

(3)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

講的真是一點沒錯。慢慢地,我們開始明白。作為父母,

第一,要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靜等花開!(根據孩子的天性和特質)。當張老師、李老師告訴我們,阿誠動手能力偏弱,畫畫的時候因為怕自己畫不好而沮喪時,我們是這麼做的。

第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要讓自己成長,保持家庭關係時刻穩定發展。

第三,學習做自己的好父母。家庭關係中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真正做到高品質的連接。在一起,人在心在神在,所謂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我們一起做同一件事。比如,12月31日我們一起開了家庭跨年晚會,導演主持唱歌每個成員都參與其中。

第四,做好榜樣。學會傾聽,學會述説,學會表達,讓愛的種子在我們家中生根發芽。真正學會聽與説,必須建立在高質量陪伴的基礎上,當你懂孩子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其實知道接下來他要説什麼,但是必須忍住,只有每次忍住,等他説完,你會驚奇地發現他又長大了。我想這樣的傾聽、述説與驚喜,值得每位爸爸媽媽去嘗試。

最後,引用林文采《心理營養》書中寫的,養孩子大概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若你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問題。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長與綻放。“温暖、和諧、親密”這些字眼,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養分”,也會常伴我們一生。

《家》讀後感3

苔絲在五月節舞會上繫着的紅色髮帶,還在美麗的布萊克摩爾谷熠熠閃光。這個羞澀靈巧的少女,卻早已沉入黑暗寧靜的命運之海。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篇小説了,可從次數上來看雖是第二次,實質上只能説是第一次,或者説是一次多一點點。我第一次看這篇小説的時候才只是一個國小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讀得也很粗略,那時,我對《苔絲》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絲這個人物挺可憐的,除此以外便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把自己融入整個情節中去,根本沒有對苔絲這個悲劇性的人物作過任何有意識的評價,根本沒有想過苔絲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是與其性格,與她所處的環境是如此密不可分。這一次閲讀,我不敢説我已經看懂了,但我對整個情節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瞭解。

在課餘閲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在讀完這部小説以後有很深的感受為苔絲的遭遇感到同情。哈代曾經説過:“對一個女人的道德的評判,不應當根據她的過去而應當看她的傾向。”

同情之餘,也為她那種為了追求愛情不畏世俗的眼光,不向亞雷德伯屈服的精神感到敬佩。書中在她從德伯家回來後,“在她母親知道真象説‘發生這種事,別的女人都這麼做’而苔絲果斷説出:‘也許所有別的女人都要這樣,只有我不’”從此就可以看出苔絲向傳統的觀念發出了挑戰。

三國時魏國有一文人叫繁欽,他在《與魏文帝箋》中言:“詠北狄之遐徵,奏胡馬之長思,悽入脾肝,哀感頑豔。”指的是歌聲的哀婉悽惻,使愚蠢的人和聰明的人同樣受到感動。讀了哈代的《苔絲》就是這種感覺。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小説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因為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為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説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命運替西方悲劇作了一個形象的闡釋,苔絲足以“哀感頑豔”。

你願意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麼?或許你會毫不遲疑的説:“會”。那麼你願意包容你所愛的人的過去麼?也許你會憂鬱,那麼先不要急着回答,建議先看看《苔絲》!

《德伯家的苔絲》被稱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出版於十九世紀末,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個聳立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交界線上的憂鬱形象”,托馬斯。哈代。

在我讀過的外國小説中,《苔絲》大概是最具詩化最吸引人的作品了。作者對19世紀英國西南部農村自然景色的優美描述,字裏行間無不浸透着濃郁的.詩情畫意。尤其是他採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自然界的優美景色與人物的細膩感情結合起來描寫:通過自然景色來揭示人的心境,又通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景象充滿人的情感,這種巧妙的結合產生出詩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來真覺得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紀的文學巨匠,其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一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今天,我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篇小説,使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艱苦黯淡的鄉村生活,藴藏着苔絲的夢想和希望。十六歲的苔絲,在家人虛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門貴親。她躍身成為了幸福的貴婦人,接着從此墮入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

《苔絲》中亞雷有一句話:“美是要付出代價的。”苔絲用美換取了人們無限的“哀傷”,無論是愚蠢還是聰慧,都會被苔絲的“悽美”而傷。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小説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因為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為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説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命運替西方悲劇作了一個形象的闡釋,苔絲足以“哀感頑豔”。

下午讀完《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曾經是一個那麼值得爭議的人物,但我不想評論此書的價值所在,我只想很簡單的闡述一些他筆下的那個女人——苔絲。

下午讀完《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曾經是一個那麼值得爭議的人物,但我不想評論此書的價值所在,我只想很簡單的闡述一些他筆下的那個女人——苔絲。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狹”感覺很難過,很壓抑,眼淚在眼眶打轉,終於眼淚下來了,也讀完了,雖然早已結局,但真的看到的時候還是感覺很難受、很難過。

苔絲的悲劇命運令人歎息,覺得有幾種原因。一是家庭貧困,是得她不得不去德伯家打工,二是性格使然,心中對那對愛的渴求。三是他新婚愛人對她過去不認可,乃至逃離,加深了對曾傷害自己人的憎恨。這三種原因導致她走向不歸之路。

非常為苔絲的結局而歎息,想起一位著名作家講過:"人生緊要處只有幾步"。我想,不論以前還是現在,與人的交往要慎重。

《德伯家的苔絲》被稱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出版於十九世紀末,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馬到斯。哈代。

《家》讀後感4

長篇小説《家》以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着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作品在揭露這個封建家庭罪惡的同時,還側重表現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和迫害。作品還表現了以覺慧為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他們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XX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作品通過塑造高老太爺這樣一位腐朽反動的人物,表現出了封建制度以及舊禮教、舊思想、舊道德必然

滅亡的趨勢。

覺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滿了矛盾,是個“有兩重人格的人”。覺新善良,待人誠懇,原是舊制度培養出來的、有較強傳統觀念、且有着“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他性格中的這種矛盾性,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某些時代特徵。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典型人物,批評了“不抵抗主義”,指明對於封建舊制度、舊觀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劇的惟一出路。

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他有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於反對封建束縛。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作者對覺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實於生活的。儘管覺慧身上有着明顯的幼稚,但他卻真實地反映出了“五四”時期我國覺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下面就讓我帶你走進《家》的世界。

《家》描寫的是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沒落分化的過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個性格迥異的兄弟為了自己的理想在奮鬥:大哥覺新面對封建禮教選擇了屈服和服從,擔負着全家的重擔,被兄弟責罵,在關鍵時刻也打破陳規幫助弟弟實現理

想;覺慧、覺民、琴三個受到新思想影響的熱血青年投身於革命,用自己的筆去教化他人,傳播新思想。丫頭鳴鳳與三少爺覺慧相戀,苦於身份懸殊以及封建勢力的壓迫,被逼嫁於他人為妾,誓死不從,以死明志,可見其剛烈。許許多多高家大院裏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從而走向了沉淪與滅亡。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襲擊下,走向滅亡,性思想最終會戰勝一切。

覺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舊時禮教毒害的典型例子。他也是有着一腔衝破舊禮教的熱血,可卻在舊禮教前沉淪了。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他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強大的勢力下他別無選擇,他只有選擇屈服。我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為他所謂的服從,他失去了自己的最愛,害死了最愛他的妻子;就是因為他的服從,他的一生都在別人的安排下度過的。這難道還不悲哀嗎?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時代,可以大膽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為別人的安排而活,每個人的未來都充滿希望。

相比覺新,我更加欣賞和佩服覺慧的個性和勇氣。他大膽的與封建禮教抗爭,勇敢追求心中所愛,接受新思想的洗滌,在封建社會的大舞台上,他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老鷹,雄赳赳、氣昂昂地衝向藍天,那氣勢彷彿要將封建禮教在這個社會上破除;那勁頭有着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決心。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發表自己的看法,用筆描述出新的社會,抨擊舊社會,用行動改變社會,逃離自己的家園,改變戰場,用自己的文章去影響更多的人。這份勇氣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學習

嗎?也許我們並不處於他所在的那個社會,我們無法體驗他所面臨的困境,無法瞭解到他面臨多方勢力壓迫時的勇氣,但是同樣我們的人生難免也會面臨許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讓我們沉迷於平靜的生活,缺少了面對災難的勇氣,從而失去了抗爭的機會。就像這次“莫拉克”的來襲,打翻了我們原有的平靜,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這時,我們就需有這份勇氣: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努力重建家園的勇氣、笑着站起來的勇氣??它就是戰勝一起的力量,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家,對於我們來説是幸福的象徵,是温馨的標誌,是温暖的懷抱,他就像沙漠裏的綠洲給人以希望和温暖。這就是家的感覺。然而巴金筆下的家雖有着四世同堂的喜悦、人丁興旺的熱鬧,卻同樣圍繞着舊時封建禮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家》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社會,讓我感受到了那些熱血青年的勇氣,讓我感慨、讓我悲傷,同樣也讓我感動。我們的新生活就是在這些熱血青年的勇氣與努力下造就的。

《家》讀後感5

《家》的作者是巴金,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大家族沒落分化的過程,批評了封建家庭制度及其倫理道德,同時又歌頌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泣血的鬥爭。

以上是比較正式、官方的介紹。它全面地描述了《家》的深層含義,讓人不覺對它生出一絲敬意。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故事。若是能單純一點,僅以看故事的心態來讀這本書,就算是評判性的文字,也能讀出一種有趣的味道。更何況,巴金先生的語言本就是輕鬆的。那麼現在,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一部電視劇,名字就叫《家》。

首先,看片頭,瞭解一下演員們。男一號:覺新,男二號:覺民,男三號:覺慧。女一號:瑞珏(覺新妻),女二號:琴(又名張藴華),女三號:鳴鳳。

至於為何要選覺新為男一號呢?

原因有二:其一,覺新是這個故事的主角,故事中到處都充斥着他的身影。其二,則是有關這本書的主題了。

《家》是為了批判封建家庭制度而存在的,而覺新則飽受這個制度的摧殘,作為家裏的長子,他被迫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輟學、結婚、工作。他不僅失去了求學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選擇妻子、選擇工作的權利。

幸運的是,他與他的妻子婚後生活很幸福,稍稍彌補了一些他心靈上的創傷。

然而可悲的是,他的初戀和妻子都因他而死,導致緣由都是他的“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面對親戚們的指責,他只是唯唯諾諾。他不頂嘴、照單全收,而對於那些無理、過分的要求,即使是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也想盡辦法去完成。唉,真是令人又同情又可氣。也正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接下來鏡頭轉到覺民身上。

他也算是這部劇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了。雖然他並不是非常的英俊瀟灑,但也是學業有成、品學兼優。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抗婚行動成功了,並在最後(《秋》一書中提到)迎娶自己心儀的人兒。雖説抗婚行動的過程有些辛苦,畢竟整天都要躲着,還不能去街上溜達,但是這結果還是挺讓人羨慕的。這裏就要順帶提一下高老太爺,他最初是一個反派角色,覺民逃婚後還説要與覺民斷絕祖孫關係。也是他的兒子太不爭氣了,竟把他給氣病了。又經過兒子兒媳們的一番鬼折磨,最終卻要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盡頭,也算是迴光返照,他終於意識到他是孩子們的祖父,終於明白了他真正的責任,這才最終決定不再向覺民逼婚。雖然無法挽回死亡的結局,但在彌留之際,他卻感受到了一份作為祖父應有的親情的温暖與幸福,並且由一個反派角色改邪歸正了。可喜可賀。

至於三弟覺慧,我認為他不夠穩重。

面對家道中落,情人離世,他選擇的卻是離家出走,來到上海,投身於革命事業。雖説他的行動、抱負都是為革命事業,但不要忘了,也是他親手造成鳴鳳的死亡。在得知鳴鳳要出嫁的消息,雖然他也找過鳴鳳,但最終卻放棄了,並默認了鳴鳳的出嫁。本是情人,本該同甘共苦,但他卻將所有事情都推在了鳴鳳身上。在看到出嫁人是婉兒時,他甚至還問,是不是鳴鳳可以不用嫁了,多麼可笑!

最後是鳴鳳,她的身世很悲慘。

一個丫頭,每天都要起早貪黑的幹活,卻還要忍受主人的責罵。她的結局也不怎麼好,雖是自己選擇的,卻也無可奈何。雖有滿腔不捨,也只能憤然跳河。

至於她為什麼要跳河,這就不得不提到劇中的大反派——馮樂山。他要討姨太太,見高老爺家中的'這些丫頭挺漂亮的,就想從中挑一個,於是就挑中了鳴鳳。但論年紀,他甚至都可以做鳴鳳的爺爺了!鳴鳳無法忍受這份屈辱,何況她還有自己的心上人。雖可能無法在一起,但就算是給他當丫鬟,也是幸福的。

所以她最終選擇了跳河自盡。鳴鳳的命運是不幸的,但同時她也是幸運的。

她過了17年捱餓捱打的苦日子,但在生命的盡頭卻擁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這個世上,還有一個人關心她、支持着她,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

可是,鳴鳳死了,馮樂山的姨太太怎麼辦?不討了?那怎麼可能,再換一個唄。於是乎,婉兒就成了另一個受害者,但她沒有鳴鳳那份追求幸福的勇氣,即使她也稍稍鬥爭過,最終還是選擇了屈服。

片頭到這裏就結束了,總的來説,故事包括了“三個悲劇”、“一個抗爭”、“一個出走”。分別指的是鳴鳳、梅和瑞珏的死亡,覺民抗婚以及覺慧出走。

當然,《家》這本書有的不僅僅是它那有趣的故事,巴金先生對其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相當深刻。

語言雖然樸實,但字裏行間總是流露出作者對鳴鳳等弱者的同情,對覺民等有志青年的讚賞和鼓勵。

巴金先生的字是有魔力的,總能將讀者帶入書中,與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歡笑,一同傷心,一同奮鬥,一同生活。在與他們共同生活時,還能引起我們自己的思考與感悟。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太多太多,可惜我不善言辭,無法用語言完整地描述巴金先生所創造的“家”,但我仍想説,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以及,一部好劇!

《家》讀後感6

巴金先生的《家》,是我一直想讀卻又未曾去讀的,記得九年級有一篇叫做《家的序和跋》。我們的語老師在學習到這篇時,便將《家》的大致情節講給了我們聽,她説的是那樣吸引人,不禁讓我立刻捧起這本書讀。現在,暑假到了,我終於是有時間去讀這本書了。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中的各種事。有快樂的,悲傷的,令人痛苦的和不合常理的。各種令人憤怒的事的起因都是這個家庭中很多成員的腐朽落後。特別是由於高家祖父的一切所作所為和太太們的煽風點火。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原當年的封建禮教是那樣可怕,以至於把人逼向死地。其實高覺新的內心並不壞,只是他不敢反抗家裏長輩的命令,可以説親手害死了自己所愛的人和自己的妻子。即便後他有所悔改,但事情都已過去了,後悔也不及。

其實我所一直認為的家是可愛的,温馨的,而不是像書本中描寫的那樣,束縛、順從、壓迫,那簡直是太可怕了。書中從頭至尾唯一一個具有先進的思想併為之付出行動的人,當然,高覺民也是如此,但那是後的,是他在快要失去最親的人的情況下。我認為既然是要反抗,就一定要是一開始,而不是非等到被逼無奈的境地後,再去反抗,到那時,即使為時不晚,但給自己、別人不免付出很多痛苦。那麼就談談高覺新好了。

高覺新作為思想進步,但行為保守一類的代表,他的坎坷經歷常使人感到心寒。首先,他因順從而被迫不能與自己親愛的人結婚,這導致兩人後都痛苦不堪,所以導致後的他的愛人因痛苦不堪加疾病纏身而最終去世。再到後,又因為老祖宗的死,他聽從家裏各種太太的話不讓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生產,最終導致妻子生下孩子便去世了。這是給他帶的多麼大的'打擊啊!也是從這以後,他開始反抗了!其實高覺新的人物設定很巧妙,他既是擁有先進思想的後一輩,又是代表封建勢力的老一輩,他是不敢與家中的各位姨太,太太還有叔叔們作鬥爭的,因為他承擔的是一個一家之主的責任,所以他所承受的已經夠多了,這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已經盡了他的所能了,但這也並不意味着我們不怪他,因為這個不敢忤逆大人的他,不知傷害了多少人。高覺新的事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有時需要放開自己,雖不説與家人唱反調,但也要忠於自己。

高覺民是一個進步人物,但他的進步還不夠明顯。他相對於高覺新,在行為上,思想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有時,他也還是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打算。他是一心一意的愛着琴,只是在有關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才站出反抗,太不正義了!但是,轉念一想,難道人不應該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所愛的人而去爭取嗎?我們也許又應該原諒他。可是我印象中的高覺民卻有些懦弱,有事,面對弟弟高覺慧的責罵及嗔怪,總選擇沉默,面對家中大人的建議,也選擇沉默,當自己要被逼成親時,選擇的依然是去找三弟商量,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像是個無腦之人。其實也許應該讚揚他,要不是因為他的堅持,也許高老太爺也不會那麼大發慈悲的放過他。高覺民讓我們瞭解到自己是要為自己心愛的人所付出的,因此要敢於想家人或其他的人説出自己的想法,學會反抗,而不是整天鬱鬱寡歡,像個被囚禁的犯人。

高覺慧在書中就顯得較為厲害了,從頭到尾他都在不服不滿,都在反抗。他反抗祖父,反抗大哥,反抗叔叔嬸嬸,他的生活從就只有反抗。哦,還有短時間內,鳴鳳帶給他的愛情的歡樂。覺慧他是一個永遠都跟得上進步思潮的人,不光是在思想上,更是在行動上,我個人認為他與他的大哥,二哥相比,進步的不止是一點點。他會在祖父不允許他出門時,悄悄地跑出門,會在全家人都同自己作對時,也能冷着臉不理,在二哥覺民碰到難題時,勇敢的幫他解決,即便他也曾嘲笑過他。而這麼要強的他竟然也有過慘痛的一段經歷,那就是鳴鳳的死,這痛苦對於覺慧説是巨大而又短暫的。之所以説巨大,是因為他曾深愛着這個少女,並且是因為自己的不注意而沒能幫助這個少女而使他被迫跳湖致死。而短暫,便是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一個人的死,即便是自己愛的人,那也沒有什麼,那是隻夠人們傷心一段時間的。所以覺慧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高覺慧的故事告訴我們,反抗比起嘴上説説更為重要,但是我們又是決不能將工作為軸心而不去顧自己所愛的人了,兩頭兼顧,才算得上精明瞭。

《家》是一篇震撼人心鉅著,裏面只是圍繞一個點展開進行討論,但是卻讓人覺得自己身處其中,貌似任何一個人都與自己有關,他們痛苦,自己也感到痛苦;他們快樂,自己也感到快樂。所以這本書是由內而外地擊垮了我,和眾多像我一樣的讀者。

何其慶幸,讀到這本書。

《家》讀後感7

苔絲,這個會讓人心口發疼的名字已經深深刻在文學的里程碑上,她美麗、善良、純樸、勤勞、容忍,但是在這出命運的悲劇裏,她的堅強和自尊最為奪目。在男權中心的社會裏,她是弱者;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她是底層;在不可控制的命運中,她成了玩偶。

為了窮困的家庭,苔絲放下自尊,去富有的"本家"德伯家幫工,卻沒料到這正是她厄運的開端,那位自以為是的花花公子亞雷毀了她的一生。在那個分外注重道德的時代,失貞的女子揹負的壓力是現代人所不能理解的,跨不過自己心裏的坎,還得忍受旁人的指點和唾棄。亞雷是苔絲命運悲劇的直接導火線,美麗的弱女子淪為富家少爺的附屬品,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可悲的現實,等級和財富的差異卻讓這扭曲的現實成了理所當然。作為底層的勞動者,她必須要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這不僅僅是苔絲個人的悲劇,更是當時社會的整個農民階級的悲劇,在繁華的維多利亞時代,資本主義侵襲到農村並毒化了社會氣氛。之後孩子的夭折又給苔絲多添了一筆傷痛,如花的年紀,就嘗過了如此的苦澀和難堪,這種悲慘的境況,是命運的無端捉弄,還是這個社會的逼迫?

經歷了那麼多坎坷,遠離家園來到牧場,找到新工作的苔絲以為生活開始慢慢眷顧她了,這裏有着唱歌跳舞的少女,白色的長裙,五顏六色的鮮花,沒有了"拿含着惡意的眼光看她"的人,一切都是嶄新的,牧師的兒子——安璣與她相戀了,甚至決定與她結婚,她是那麼快樂,對未來也有了期待,她的希望和日光一樣耀眼,驅散了往常的陰霾。但是未知的命運就是擅長捉弄人,它熱衷於把人捧上天堂,然後再給予重重的一擊。

安璣似乎是一個不錯的男子,他是知識分子,受過現代哲學思想的教育,把求知的自由看得比物質重要,有着先進獨立的思想,同時也是一名宗教的反叛者,蔑視社會的習俗禮法,他對苔絲又是如此深情。但是剝去面紗,他卻成為苔絲悲劇人生的重要原因,因為他雖然有着新思想但是卻無法諒解心愛的人的過去,想要衝破舊秩序舊觀念,卻把自己陷在偽道德的泥潭裏。當苔絲這個善良的女子,坦白自己的過往和不堪時,他沒有選擇包容而是開始叱罵和逃避,在他不斷地徘徊走動的時候,他的軟弱和虛偽就徹底暴露了,不留情面地斥責苔絲是一個不懂事的鄉下女人,可見安璣骨子裏還是習俗成見的奴隸。在惡棍面前,苔絲可以直接反抗,但是面對偽善的君子,她卻盲目地敞開了心扉,最後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被深深刺傷,鮮血淋漓,最終也無法復原。

毫無疑問,苔絲又一次成了命運的`犧牲品。拋下她遠走的安璣讓她的生活陷入了絕境,希望徹底破滅。無奈的她回到改惡從善的亞雷身邊,成了籠裏的金絲鳥。如果一切如此發展下去,她的一生或許也不算最糟糕,但是命運的爪子又開始發癢,又想要捉弄人了。安璣在歷經人事變遷之後,諒解了苔絲的苦衷,看清了自己的感情,於是他回來了。但是正如《半生緣》中的一句經典台詞所説:"一切都回不去了"。苔絲冷漠地拒絕自己所愛的人之後,她的內心煎熬到了極點,命運的嘲弄徹底讓她崩潰了。終於,她親手殺了那個讓她的人生走上悲劇軌道並一路黑暗下去的罪魁禍首——亞雷。這是她最為動人的時刻,也是最讓人心疼的時刻。一個弱者,歷經那麼多年,吃盡生活的苦,一次次陷入絕望,現在她終於為自己的不公平奮起了,總算為自己討了個公道。但是讓人心疼的是,命運把她逼到了絕境,報復成功的同時也徹底毀滅了自己。

苔絲和安璣的逃亡並沒能持續多久,悲劇的人生總要有個盡頭的,或近或遠。在荒原之上,初醒的苔絲總算解脱了,她不用再承受命運無情的玩弄,或許那短短的一覺是她這輩子最安逸的時光,沒有心理負擔,沒有道德的束縛,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鮮活的人。苔絲的美麗在她拼盡所有之後戛然而止,她的堅強和自尊是她活下去的支撐,揮霍完畢,也就無所眷戀了。

《苔絲》是一部偉大的命運悲劇,悲劇就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苔絲的真和善在偽和惡的打擊中轟然倒塌。這是命運的必然走向,同時也是這個社會壓迫的結果。哈代通過傑出的景物描寫、心理描寫和結構安排,使這部小説充分體現了他悲觀的宿命論,全篇是一場美好人生步步破碎的悲壯景觀。

苔絲就仿似純潔無暇的曇花,乾淨透明,而命運醖釀了最濃的黑夜,她就在此中毅然綻放,無可挽回地凋謝。惋惜哀歎終究留不住那種美好,苔絲這個動人豐滿的女子就這樣深深地烙印在了心底,每每品味,就會有刺痛以及欽佩。

《家》讀後感8

育兒:一個因人而異的系統工程。

體會一:因人而異

看完書有一個很有趣的體會,就是前面部分像賣東西的廣告,後面孩子的感受像消費者體驗,也就是我們買完東西之後的好評和差評。

那麼我們到底該不該學習他的育兒經驗,就要看你怎麼看待消費者後面的評價。

這裏邊會有兩個角度,一個是消費者的主觀角度,另外一個是第三者的客觀角度。其實這個第三者的客觀角度也未必多麼客觀,而是相對於消費者而言的客觀,或者説根本就是這個第三者本人的主觀感受。

消費者的主觀角度是説,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感受舒服不舒服,喜歡不喜歡。而第三者的客觀角度是説不管消費者什麼心理感受?但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這個消費者已經實現了消費的目的,比如升學,比如就業,比如成功或者幸福。那就不管他當時的感受有多差,還是要以結果論英雄,其實對這個結果的判斷就是一個因人而異的主觀判斷。

概括説就是一個是過程論,一個是結果論,而且兩者都還是個因人而異的結論,天然就可能存在矛盾。所以該不該學習就看你是注重過程還是注重結果的人。也就是你的育兒目標是什麼?我們希望孩子是成功還是幸福?理想的人生是歷經磨難終成正果還是一帆風順波瀾不驚?是五味雜陳好還是隻有甜蜜蜜好?是過程愉快還是結果喜人?能兩者並存當然是最好的,但是當然也是最難的。所以需要考慮的是在不能得兼時要魚還是要熊掌。一個萬能的答覆可能就是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還有一個更萬能的答覆,就是沒有好和不好。也就是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想明白這個道理,首先會讓自己育兒的心態能夠放平放鬆。

體會二:系統工程

看完書有一個很放鬆的感覺,就是原來這麼成功育兒理論這麼有一套的的人,他的孩子也是有想自殺的感覺。頓時感覺在育兒這件事情上沒有什麼能確保你成功,不論你自己本人有多成功。

育兒本身是許多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時候錯誤的方向可能導致一個比正確結果還要好的結果,比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有很多時候細節會決定成敗,當然理論上能決定成敗的肯定應該是大節而不是細節,但是這裏説細節決定成敗,是因為至少在當事人那裏沒把他當成大節,當成主要矛盾,而把它當成細節和次要矛盾,沒有足夠的重視去解決才導致了最終影響了結果。

覺得大前研一的種種理論能夠應用的前提有一個關鍵的細節,當然他在書裏也提到了,其實是離不開他妻子的幫助。這裏邊感覺和古代中國文化裏面的陰陽理論很像,就是陰為陽之守,陽為陰之使。就像陰陽魚的圖裏邊,我們能看到的可能是那個魚眼部分,但是魚眼部分能夠呈現還是因為有更大的魚身的部分,也就是説我們看到的可能是畫龍點睛的最漂亮的一筆,但是如果沒有背後的整個積澱,也不可能有那畫龍點睛出彩的一刻。

所以育兒是個系統工程。就像之前我們看的《貧窮的本質》裏面説的一樣,當我們看到了很多顯性的部分還是不夠的,還應該更多看到顯性部分之後有很多預設好的前提,讓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就接受了。比如之前説比爾蓋茨退學也能夠成功,但是你還要看到比爾蓋茨退學能夠成功的背後是因為他的母親在他退學之後,仍然讓他得到了很好的計算機方面的教育和實踐機會。就像那句歌詞裏唱的,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不過這麼説很容易就會陷到不可知論裏邊,那既然我們現在要做這個事情,還是要從自己能夠掌握的因素方面,儘可能的`發揮積極作用。

體會三:積極有為,回到日常

積極有為還是無為而治?其實就操作上來説,無為而治的難度可能更大。作為我們普通人,還是應該積極有為、主動作為。哪怕只是為了心安也好,哈哈!畢竟亂作為和不作為,究竟哪個危害更大也真的很難説。但是做一個不作為的父母,感覺良心也很難通過。

大道至簡,以不變應萬變。從最日常的生活入手,吃飯穿衣走路行禮。千秋萬代下來這些事情總還是有的,無論外在形式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但內在的精神內核是一樣的。所以很喜歡小肆家的生活教育,包括食育美育。然後把這種從最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的道與術,擴大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授之以漁。從書裏來説的話,主要的教育手段也都是從生活入手,也確實值得嘗試。

這樣按重要性排序其實是各種培訓班教育小於學校教育小於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言傳又小於身教。這樣算下來,做父母的最重要的其實是身教。所以育兒最重要的是家長的自我教育和成長。

《家》讀後感9

最新一期的《朗讀者》中,谷主麥家給兒子的一封信被稱為《朗讀者》開播來最重磅的一枚催淚彈。《朗讀者》現場,谷主麥家更是幾次哽咽,聆聽者董卿也淚光閃爍,台下的“90後”、“00後”直接哭了.....

這封被網友稱為“最美家書”的信,頓時刷爆了朋友圈,後台無數小夥伴留言希望能看到麥老師的信。小編在哭癱的情況下,還是默默地開始把字碼上去。

這封信:

是一封小説家整整準備了18年的信;

一封他悄悄塞進兒子遠行行囊的信;

一封麥家寫給兒子,又是向自己的父親“還債”的信……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註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我沒有到過費城,但可以想象,那邊的月亮不會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邊的房樓一定也是鋼筋水泥的;那邊的.街弄照樣是人來車往的;那邊的人雖然膚色貌相跟我們有別,但心照樣是要疼痛的,情照樣是要圓缺的,生活照樣是有苦有樂、喜憂參半的。

世界很大,卻是大同小異。也許最不同的是你,你從此沒有了免費的廚師、採購員、保潔員、鬧鐘、司機、心理醫生。

你的父母變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後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餓了要自己下廚,乏累了要自己放鬆,流淚了要自己擦乾,生病了要自己去尋醫生。

這一下,你是那麼的不一樣,你成了自己的父親、母親、長輩。這一天,是那麼的神奇,彷彿你一下就長大了。

但這,只是彷彿,不是真實。真實的你只是在長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這條路必定是漫漫長長的,坎坎坷坷的,風風雨雨的。

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但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對不起,兒子,我也不會這麼做。

為什麼?因為我愛你,因為那樣的話,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蒼白的、弱小的,至多不過是一條缸裏的魚,盆裏的花,掛着鈴鐺叮噹響的寵物。這樣的話我會感到羞愧的,因為你真正失敗了。

你可以失敗,但決不能這樣失敗,竟然是被太陽曬死的,是被海水鹹死的,是被寒風凍死的。作為男人,這也許是莫大的恥和辱!

好了,就讓風雨與你同舟吧,就讓荊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風雨,有荊棘,風雨中不免夾着雷電,荊棘中不免埋着陷阱,作為父親,我愛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護好自己哦。

説到守護,你首先要守護好你的生命,要愛惜身體,要冷暖自知,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衝突,言語的,肢體的,個別的,羣體的。

青春是尖鋭的,莽撞的,任何衝突都可能發生裂變,而生命是嬌嫩的……這一點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氣壯地放下任何一切,別無選擇。

其次,你要儘量守護好你的心。這心不是心臟的心,而是心靈的心。它應該是善良的,寬敞的,亮堂的,乾淨的,充實的,博愛的,審美的。

善是良之本,寬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魎。心若黑了,髒了,人間就是地獄,天堂也是地獄;心若空了,陷阱無處不在,黃金也是陷阱。

關於愛,你必須做它的主人,你要愛自己,更要愛他人,愛你不喜歡的人,愛你的對手。愛親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愛你不喜歡的人,甚至仇人敵人,才是道德,才是修養,才是不凡的。

兒子,請一定記住,愛是翻越任何關隘的通行證,愛他人是最大的愛自己。然後我們來説説美吧,如果説愛是陽光,那麼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虛的,沒用的,沒有月光,萬物照樣漫生漫長,開花結果。

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沒有月光,我們人類會丟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詩歌,多少音樂。美是虛的,又是實的,它實在你心田,它讓你的生命變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飽滿生動的。

麥家在兒子出國的行李裏放了一本筆記本,夾着信和20xx美金。圖為麥家在筆記本扉頁給兒子的留言。

呵呵,兒子,你的父親真饒舌是不?好吧,到此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別想家。如果實在想了,那就讀本書吧。

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讀書就是回家,書這一張紙比鈔票更值錢!請容我最後饒舌一句,剛才我説的似乎都是戰略性的東西,讓書帶你回家,讓書安你的心,讓書練你的翅膀,這也許就是戰術吧。

麥家把所有的叛逆,所有的青春,所有的執拗,都獻給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説《解密》。這部耗費他11年創作的小説,也最終為他贏得了最大的收穫。正如麥家在《朗讀者》節目中所説:我對兒子的付出,他今後都會加倍補償我。

愛你的父親

《家》讀後感10

這一學年,我有幸拜讀了《走入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楷模,為人處事的楷模,全球教育高手 。他真實經歷35年的文化教育職業發展,一心撲在文化教育工作方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本身的文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造成了豐富多彩的蘇霍姆林斯基文化教育工作經歷。而這本書便是編者在全方位學習培訓蘇霍姆林斯基經典著作的基本上,用心地從他這些獨具一格設計風格的基礎理論和教悔中挑選優中之優、頭等大事,並對於此事生髮一些感言後所撰寫而成的。讀過這本書要我更立即地、更便捷地瞭解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些膾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產品教悔,也要我對將來的教育工作中擁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因為書裏闡述較多的是教師、學員、閲讀及家中教育難題,因而我將他們做為關鍵字明確提出來。

一、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教師的教育素養最先就是指對自身所教的課程要有刻骨銘心的專業知識。而其關鍵特點的第一個標示,便是教師在授課時要立即訴諸學員的理性和內心。

另外,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一層面更是在於此。要把讀書作為第一精神實質必須,作為捱餓者的食材。要有讀書的興趣愛好,要喜愛博覽羣書,能夠在書籍眼前坐下來,深層次地思索。

此外,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要素,便是要明白各種各樣科學研究少年兒童的方式。沒有紮紮實實的心理學基礎,就算不上教育素養。

教育素養還有一個層面,這就是教師的語言涵養難題。在提高教育方法這最先要自身學習,努力本人的勤奮,提高勞動者的素養,最先是提高觀念的素養。這就規定大家提高師德水準。他勸誡大家,沒有本人的思索,沒有對自身的勞動者的尋根究底的科學研究精神實質,那麼一切提高教學法的工作中全是難以置信的。蘇老在一個實例中提及的這位十分受學員和聽課者熱烈歡迎的歷史時間教師講到:對這堂課,我提前準備了一輩子。並且,總體來説,對每一節課,我全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但是,對這一課的立即提前準備,換句話説當場提前準備,僅用了大概15分鐘。這在其中的祕密告知大家,一些出色教師的教育方法的提高,更是因為她們堅持不懈地讀書,不斷填補她們的專業知識海洋.不難看出,一些教育大夥兒也罷,從我院走向世界的竇貴梅和曉梅校領導的發展也罷,都源於於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及很多的累積。

二、學員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裏提到:在中國小裏學習培訓的時代,是少年兒童在社會道德的、智力的、感情的、人體的、審美觀的發展趨勢中整整的的一個發展趨勢階段,希望小朋友們變成這世界的旅者、發現者、創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化便是:讓小朋友們去觀查、思索和推論,感受勞動者的快樂和給自己造就的物品而覺得引以為豪,為他人創造美和快樂並在這裏中尋找自身的幸福快樂,賞析大自然、歌曲和造型藝術的美,以這類美來豐富多彩自身的內心世界,關注他人的痛楚和快樂,像關注自身的'事兒一樣關注他人的運勢。實際上,他所講的是與大家的教育塑造戰略方針是一致的,大家的培養目標便是讓學員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的好學生。

一年多的教育課堂教學職業生涯也更是那樣一步步走回來的。大家塑造學員培養優良的學習培訓、習慣養成;大家領着她們進行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從這當中獲得鍛練和提高。

三、閲讀

書裏強調:在中國小裏,單獨閲讀在學員的智力發展趨勢、社會道德發展趨勢和審美觀發展趨勢中起着獨特的功效。閲讀往往能變成一種強勁的教育能量,是由於人到稱讚英雄人物的社會道德美和勤奮摹仿的情況下,便會想到到自身,用一定的社會道德限度來點評自身的個人行為和自身的為人正直。閲讀和應對書本思索,應變成學員的智力必須。這一點針對塑造邏輯思維素養也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邏輯思維素養,也就不太可能有對學習培訓的渴望和持續把握新專業知識的心願。

你是否還記得林語堂曾有一句妙語:自然光雖好,總要諸位親自去曬,別人卻替你曬不上。點亮個人內心的閲讀務必是個性化的、非強迫性的。這代表着閲讀興趣愛好與習慣性的塑造就十分關鍵。閲讀興趣愛好究竟是從哪裏而來的呢??來源於家中和院校教育的危害。殊不知在我國的閲讀局勢令人擔憂。20xx年,我國出版社研究會做一項調研:在我國有45%的家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櫥;日本有96、8%的家中均有500本之上的藏書從而可以看出,差別之差距,難題之比較嚴重。

《家》讀後感11

我們生活來做什麼?或者説我們為什麼要有生命?羅曼·羅蘭的回答是“為的是來征服它”。巴金老先生認為羅蘭説的很不錯,所以會有《家》裏面的這股永遠動盪着的激流,不曾停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它。這股激流裏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

魯迅先生説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為了路。但是又有人説,路是有的,正因為有了路才有許多人走。激流一《家》以祖父的死,覺新的妻子鈺難產而死,覺民抗婚的成功,覺慧的離家出走而結終。覺慧走了他的祖祖輩輩都不曾走過的路,儘管曾經他也曾有過猶豫有過顧慮,但是看到一個個可愛的生命遭受舊制度的摧殘以致到那悲慘的結局後,他義無反顧、大膽地選擇了離開這個受舊禮教影響極深的家庭,反對這個吃人的禮教的社會。而覺新經歷了梅表姐的慘死,妻子瑞鈺的慘死後還在走那條他不想走的但是又不自覺地去走的道路,他的“做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使他不得不繼續去走這條路。

書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覺新的妻子瑞鈺,梅表姐,琴,淑華,婢女鳴鳳等等,而我是極喜歡這些人物的,但是又很同情一些人物。

覺新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管是《家》,還是《春》、《秋》,他的懦弱,他的妥協,他的悲痛,他的善良,都給我極深的震撼。他從小就是聰慧的,是得到雙親的喜愛的,是得到私塾老師的讚美的,他的前途在他人看來是遠大的。他有過美麗的幻想,他喜歡化學,他想中學畢業到上海或者北京有名的大學去繼續研究,還想到德國去留學,但是他的幻想就在他中學畢業的那一天破滅了,他的父親已經給他安排了一門親事,而且親事就在下個月。他有過才子佳人的好夢,他有鐘意的姑娘,他跟梅是互相喜歡的,但是他不敢反抗,他的“無抵抗主義”讓他服從了長輩的安排,他做着他不喜歡的事,覺得盡了他應盡的義務。當覺慧念這麼一句: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覺新是痛苦的,他説他不是青年,他沒有青春,他已經沒有希望了。隨後父親去世,他成了他那房的家長,揹着重大的責任,那時他才20歲,雖然他覺得自己承擔不了這麼重大的責任,但是他還是沒有抵抗的接受了。娶了瑞鈺之後的幾個月他是幸福的,他也愛上了這個善良的姑娘,他已經漸漸把梅忘了,因為梅已經嫁到別的地方去了,但是當梅守寡回到省城時,覺新又把以前跟梅發生的事想起來,他又覺得他辜負了梅,他還是沒有忘了梅,但是他已經有瑞鈺與他們的孩子海兒了,他也愛着瑞鈺,所以他很痛苦。最後老太爺去世,瑞鈺也面臨生產,但是因為陳姨太“血光之災”的鬼話,跟着四太太、五太太還有那些長輩們逼着覺新把瑞鈺送到城外去生產,覺新也和平的接受了,他沒有説一句反抗的話,就連最後瑞鈺難產而死他也只是苦在心裏,在人前他絕不敢反抗。瑞鈺的死使他明白了真正奪去他的青春,奪去他的幸福,奪去他的前途,奪去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是這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他覺得擔子太重,但是他甩不掉,他想甩掉!他是無力的、懦弱的人,他最後唯一做的一件具有反叛的事就是幫助覺慧出走成功,他覺得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

婢女鳴鳳是一個很剛烈的女子,她深深的愛着覺慧,但是她覺得自己配不上覺慧,她不敢希望自己能嫁給覺慧,只希望能一生一世好好服侍覺慧。當三太太要把她嫁給馮樂山做姨太太時,她是拒絕的,她要用死來反對這樁恥辱她的婚事,她把身子投在晶瑩清澈的湖水裏,那裏倒是一個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也落得一個清白的身子。

如果説覺新是沒有希望的,我們在覺新的身上是看不到什麼希望,但是在覺慧、覺民、琴、淑華的身上卻能看到希望。在我的理解裏,他們是有希望的,是代表希望的。覺慧看到了舊禮教、舊社會的殘酷,他要反抗,他接受新事物,所以他是有希望的,他代表了當時整個五四運動時期的新青年。但是他面對鳴鳳的愛時,卻是懦弱的,他還有些擔心,沒很大的膽量,有些猶豫。他也許是對自己是少爺而鳴鳳是婢女的身份有些猶豫,雖然他不介意,但是他知道長輩們會反對,他擔心這會影響他的前途,他擔心他的工作會因此而被長輩發現,所以他才會説:“她平日總相信我可以救她,我終於還是把她拋棄了。我害了她。我沒膽量...”最後鳴鳳的死促使他做出離家出走的決定。

覺民是比較理智的,他也是接受新事物的,與覺慧相比,他顯得比較有智慧,比較成熟,他沒有覺慧那麼衝動。他也是有希望的,剛開始他也是維護這個家庭的,但是受覺慧的影響和舊禮教、舊家庭、舊社會中的發生種種慘劇使他開始認識到舊社會、舊禮教的殘酷性。覺民不會像覺新那樣屈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有思想,並且也有勇氣去反抗,所以當老太爺給他也安排了一樁婚事時,因為他愛着琴,所以他起來反抗了,他反抗了誰也不敢反抗的老太爺。他勝利了,他不會像覺新那樣,所以他是家裏的“反動派”“激進派”,但是他不怕,他還要覺新也反抗。

舊禮教、舊社會裏受到殘害的女子很多,琴是巴金先生寄予的那一線希望吧!琴進學堂,她接受新思想,是軟弱的淑貞的依靠,在她的身上,人們能看到希望,琴讓人覺得有力量。面對舊禮教、舊社會,她已近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的呼聲:

難道因為幾千年來這條路上就浸飽了女人的血淚,所以現在和將來的女人還要繼續在那裏斷送她們的青春,流盡她們的眼淚,嘔盡她們的心血嗎?

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

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幸福呢?

《家》讀後感12

最近正在重讀《家》這部經典著作。七年級的時候只讀過一半,這幾天正好藉着電視劇《家》的熱播重讀經典。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內容是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

《家》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話説: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掩蓋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衞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鬱致死,瑞玨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運也是作品的一條主線,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裏的人。

覺新,作者對他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説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裏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玨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過覺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

覺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鬥爭。他也有改變和發展,但都是順着一條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們對於舊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

《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衝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裏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複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因為“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閲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羣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裏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通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運中又有着某種相同——

瑞玨,舊社會的一個女人,可以説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可以説是死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下。我寧願認為她是死在對愛情追求下,也不願認為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為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愛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瀰漫的社會下,如果説她死於封建禮教,那並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麼?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説她死於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所以我更願意説瑞玨是被愛情葬送......

巴金在回憶自己寫下這些文字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我熟悉我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裏度過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然而我並不是寫我自己家庭的歷史,我寫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歷史。我寫梅,寫瑞玨,寫鳴鳳,我心裏充滿了同情和悲憤。我慶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進了我的小説,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的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了一聲:冤枉!我真不忍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裏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傷心斷腸的痛史。”

“青春畢竟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家》讀後感13

這個學期,我有幸拜讀了《走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範,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他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驗。而這本書就是編者在全面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礎上,精心地從他那些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中選擇優中之優、重中之重,並對此生髮一些感言後所編寫而成的。讀了這本書讓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瞭解了蘇霍姆林斯基那些膾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誨,也讓我對今後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就談談我感觸最深的幾條:

1、“讓學生超過自己的教師是好教師,讓學生連自己也趕不上的教師是不好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妙就妙在讓學生超越自己。人們常把學生比作一棵小樹,教師就是栽培小樹的園丁。一旦小樹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園丁心裏何等之沒美啊!培養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師敬業樂業,奉獻進取品質的集中體會,是教師美好的理想與追求。一位好教師會發自內心地對自己的學生們説:“我希望,你們都能超過我啊!”

2、“兒童世界是美好的,要學會用心靈去傾聽、理解和感受兒童世界的音樂,不僅要當兒童世界的聽眾、欣賞者,還要當它的作曲家,要在其中創造出光明愉快的曲調。”

蘇霍姆林斯基説:“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對待兒童要充滿對人的信任與和善,要學會發自內心的關懷,“只有這樣才能在人身上創造一切美好的東西,使他成為一個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為孩子的一點缺點就遮住了教師的眼睛,如果教師用幸災樂禍的態度對學生吹毛求疵,學生就會用同樣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寧。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自我檢討自我約束,並學會善意待人。這讓我想起他曾經舉過的倆個例子,一個是淘氣鬼烏拉在集體活動時跑到密林深處搗亂,他沒有發脾氣,而是藉此安排了一個有趣的遊戲,把全班同學帶到一個隱祕的洞穴藏起來,“我們不去找他,讓烏拉來找我們”。當小淘氣鬼發現大家都不見了的時候,害怕和孤獨讓他驚慌失措,認識到了錯誤,在無聲中進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個是他把學生帶到花園的一角,讓他們在窩棚裏通過觀察過路人的神態,來學習感受別人的心情。孩子們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勞動創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戰士紀念碑前獻花感受到她失去兒子和丈夫的痛苦,通過一次次“察言觀色”,孩子們冷漠的心變得敏感起來,他們開始關心周圍人的喜怒哀樂,學會用心靈去感受用善意來待人。這倆個例子讓我很受觸動,在我們的教育中多於説教少於自悟,我們常常指責孩子不應該怎樣做,卻很少讓他們發自內心的認識到為什麼要這樣做。訓斥責罵的結果是讓孩子們敵視我們疏遠我們,“恨鐵不成鋼”的“愛”使我們的辛苦付出變成了一種負擔與苦刑,這不能説不是教育的一種悲哀。有人説教育像是在照鏡子,學生的一舉一動就是我們的影子。我們寬容大度學生就會友好和善,我們遵守原則學生就會誠實守信。如果面對孩子們的.錯誤我們能心平氣和疏通、巧妙地引導他認識到錯誤的後果,如果面對孩子們的冷漠我們能温言細語甚至通過親身體驗培養起他們的“情感修養”,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讓孩子們受益終身的。

3、“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閲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閲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知識底藴,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閲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的坐着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 這條名言裏,有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有的教師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可謂設計得天衣無縫,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讓人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們常説“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於教科書又要高於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在這本書中,令人稱讚的、熠熠生輝的理論和膾炙人口的、語言雋永的佳句,比比皆是,從中可以領略和品味到蘇霍姆利斯基那些教誨的品位高尚和育人律己名言的內藴豐富。這些名言佳句將永遠激勵、指引着我。

《家》讀後感14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講的是一個在封建制度下的一段家族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同的人因有着對社會不同的認識和反抗而帶來的不同的命運。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當時覺悟的人是少數的,大部分人是不幸的。

有覺悟的人勇敢的熱情的反抗制度反抗命運積極熱情的存活着,就像是覺慧一樣的存在。而不幸的人在現實面前選擇了逃避、妥協、屈服,喪失了自己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了,就像是覺新一樣的存在。曾經有無數的爭議,讀者都在猜測説這本書是巴金自己的家族史,是自傳,人物也帶有一定的現實對照性。可現在看來,無論是與否,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成功了,它的真實性和現實性深深的感染着每一個讀者,為這過去的可愛的生動的做了不必要犧牲的人們而悲哀而痛哭,為這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的軟弱人們的憤恨,為這睜眼看社會的人道主義者的覺醒而激動。

這個家族裏所發生的事情正是整個社會的人們所經歷着的事情,他們具有着相同的普遍性。在書中,明顯的存在着兩代人的生活軌跡。一代是以太祖爺為頭的老一輩。一代是以覺慧為頭的年輕一輩。他們中的人有着相似性卻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過去,太祖爺是一家之主,他的命令是不能違背的不可抗拒的,它代表着封建制度的專制性。而後來呢,它遭受到挑戰了,新一代的子孫勇敢的打破了被束縛的枷鎖。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進步一種社會的前進性,可誰又能看見,在這艱難的前進中是腳踩在無數冤屈靈魂的屍體之上行進的呢。

每一條新的道路和探索總是艱辛的,每一個在時代思想交替的時期中的人們總是處境艱難的思想掙扎的。在書中體現最明顯的是長子覺新,理應説他應該有着一個明媚的未來,尖子生、出國深造、找一個相愛的姑娘結婚生子。然而命運卻帶他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自己並不愛的女人、一個沒有歡喜也沒有悲哀的情緒。他沒有一句反抗的話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不用反抗的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對環境的逆來順受與軟弱感讓他得過且過,尤其是在服從的基礎上得來的'也東西也還算安穩和平。

就算曾經在思想上他是痛苦的憤恨的,他也曾奮鬥過,可行動上他終究是妥協了,放棄了曾經的關乎青春的熱情和幻想。與他處境相類似的還有三老爺克明,雖然出國留過洋,後來是省城的著名大夫,但在封建制度面前依舊保持沉默,無所反抗。他怕爭吵怕鬥爭所以妥協求那一點點的安穩。他們是矛盾的,在做着自己內心不認同也不願意做的事情,成了這個社會的傀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覺慧,他從來都熱血沸騰的,上學堂,支持對禁足的解除、支持剪短髮,支持新思想,辦報刊,與外省同樣熱血青年取得聯繫等等。

他清楚的看到家道的衰敗和可愛的人們不可阻擋的走向滅亡的道路,但他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的看着他們墜入生命的谷底,再沒有生的痕跡。他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是清晰的並且一寸一寸的在他體內生長的。在失去自己最愛的女人——鳴鳳的時候,在看着梅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凋謝的時候,還有大嫂因為可笑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斷送生命的時候,他是憤恨的甚至是處在情緒爆炸邊緣的,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件一件的發生,刺激着他的神經遷怒着他的靈魂,更加堅定了他要從這個家逃離的想法。

只有逃離了這個家,他才能得到身體上靈魂上的解脱,最終,他也做到了,在船上回首時,對這個家道了聲再見,對這個舊社會道了聲再見,就向着那廣闊的前方光明的前行了。作為一名女性,在看到文中女性的遭遇的時候,真的會思考一下作者藉助琴的口所問出的那兩句:“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隨着社會的發展,她們不公平的命運在被反覆的遭到質問,新一代女性的呼聲正在被同代無數姐妹們呼應着。這是希望的火花,是不滅的精神,是女性青春為自己綻放美麗的象徵。

正如巴金先生自己在書中寫的那樣,他們其實不僅是他們個人了,更是中國社會中一羣人的代表。這樣的一個封建大家庭的歷史是代表着無數個同樣家庭的遭遇的。看的讓人心痛且有着一種無力感,但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人們正走在一條道路上——衝破這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新思想。雖然路途艱難卻不斷前行着,並堅定的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家”是酷似沙漠般寒冷的孤獨的家,是舊的封建制度下的家,不要也罷,總會有新的社會風氣注入,更換着世人的血液建立着一個温暖的和諧的家的。

《家》讀後感15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是何老師推薦的,由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資深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著。全書共四章,每一章節之下都包含了家庭關係中對這一主題的認知。

單從書名上看就感覺有很大的噱頭,“家”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共體,這就像把不同質量的液體倒在一個容器之中,有的能夠相融合,而有的卻怎麼也融合不了。正如本書的扉頁所寫,“這是一本温柔的書,也是一本有用的書”。

作者編寫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樣一本温柔的書、有用的書,讓閲讀者感受到“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全書共四章,第一章的主體是夫妻關係。武志紅説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他認為從戀愛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關係,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關係的折射。通過舉例論證想要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係置於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這一點正如我之前所強調的那樣,教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告訴他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寶寶,寶寶愛全家。一個家庭之中,能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圍不會差,孩子在模仿和影響之下也會如對待他日後的伴侶和孩子。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第二章講的是分離。他説,“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確實如此,孩子從媽媽子宮出來的那一刻就已經感受到了分離的痛楚,這是給它上的第一堂課。然後是上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隨着分離而開始的。如果不能夠很好的分離,那麼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長。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是,某一個媽媽送孩子上學,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個淚人,她哭得比孩子還要兇。她説她從未跟孩子分開過,甚至幼兒園也沒有。我想這對孩子來説並不是一件好事,沒有分離就沒有獨立,沒有獨立也就沒有了成長。

我們懼怕的不是分離,而是過渡分離。

有些家長一直在跟孩子“分離”,他們的“分離”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們總是給自己找各式各樣的藉口去遠離孩子。他們賺了很多錢,很多名譽,但是卻丟失了孩子想與他們靠近的心,想獲得愛的一顆童心。

分離在夫妻關係中也是適用的,不然也就不會有“小別勝新婚”這樣一説了,很多夫妻之間的問題的產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離,要不就是不懂得親密。如何把握好尺度,還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講述的是親子關係。與其説是親子關係,倒不如説是夫妻對孩子的期望,其中講述了網絡問題、考試問題、教育問題等等,這些都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我總是記得一本愛情小説中女主人翁説的那句話“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祕”,是的。雖然我們一直在呼籲自由,呼籲減負,但是面對着“別人的孩子”,我們還能本着初心嗎?還能繼續保持自己的初心嗎?“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祕”但是誰又説結果不重要呢?看!我們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講述的是中國家庭中所出現的問題,比如婆媳關係,所思並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書,武志紅將夫妻關係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讓每個人學會“分離”,注重孩子的感受,這些我非常的贊同,每一個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武志紅在本書後面特別強調了母親對育兒的作用,這點我不否認,但是缺少父親在育兒中的角色。他説,“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在嬰兒一歲之前,怎麼愛他都不過分”;他説“孩子至少要讓媽媽帶到九個月,才能保證真孩子有一個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礎”;他還説,“如孩子三歲前,媽媽與孩子有兩星期以上的分離,就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被拋棄創傷”。作者似乎放大了母親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親對孩子的作用,難道孩子不需要父親的關注和愛?不需要父親帶到九個月?不需要關注分離?這點我非常質疑!

一個不在乎父親這個角色,將責任全歸結於母親的心理學作者。他要不就是關注市場的價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幫助的!

正如知乎網友的評論:“對於從來沒有心理學理論的普通老百姓來説,看了武志紅的書,瞭解了一些心理學知識,發現了一些自己問題的原因,覺得就挺好,已經可以了,那對他們來説肯定是靠譜。畢竟武志紅給他們啟蒙了。對於心理學界來説,武志紅就是一個很麻煩的存在了,因為他紅,影響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學的路子研究心理學理論,他的理論都是基於個人經驗,沒有實證,他也不想實證,屬於弗洛伊德看了會流淚,温尼科特看了會沉默的那種。這就很麻煩了,一個影響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學作者,普及心理學知識時隨心所欲,等於心理學的名譽就在他的筆頭上,沒有任何同行可以審查他,因為人家不跟科學界玩。他寫得沒問題也就算了,哪天胡寫一通,數以百萬計的人要被帶溝裏!從這點來説,不靠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