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幸福的老師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3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做幸福的老師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幸福的老師讀後感

做幸福的老師讀後感 篇1

《幸福地做老師——我的生本教育實踐之路》這本書中談到了生本課堂中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問題。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國小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我認為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國小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

二是要引導啟發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為此,就需要教者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善於動腦、想辦法,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

三是要講究課堂上的評價技巧。不論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後,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讚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於發展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準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以從他發言的聲音、説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勵。對於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於不參與或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要鼓勵其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同學性子急、愛衝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説就問。這時評價就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另外,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於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因而,對於基礎好的學生,評價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勵創新。

四是要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做幸福的老師讀後感 篇2

參加工作二十幾年,自認為所有的激情都已耗盡,剛一見到陶繼新先生提出的“作一名幸福的教師”這個題目時,我很難認同。但隨着閲讀的深入,我才深深的理解,更為陶老師的理論而折服。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是陶繼新老師寫的。書中講到了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因為我們教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的層面滋養學生,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而前提條件是我們教師自己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人格素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而作為提升自己的方式,讀書是舍之不可的`。但普通的瀏覽式的閲讀,只是讓我們掌握知識,只有深入思考,將我們所得的知識納入我們的思想體系,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乃至人生觀、價值觀,我們讀書時所得的知識才沒有看完就忘,才能轉化為智慧。

陶老師説得好:“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如果我們老師能將讀書所得的知識轉化為智慧,那我們就離一個幸福的老師不遠了。孔子説"君子不器",即是説君子不能作為一件器物,不能為完成一件工作而滿足,如果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工作為追求的目標,終老也只是一個教書匠,難以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更難體會到工作和生活的樂趣,其人生價值是大打折扣的。

所以,作為教師,要作一個成功的教師,作一個幸福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生存的價值,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怎樣才能作一個幸福的教師?陶老師給我們指出了方向,首先,讀書是作為教師的必須。陶先生這樣説:“如果不讀書,就沒有精神寄託,就不能給自己的精神定位,不能給自己的靈魂定位。如果沒有靈魂定位、精神定位,身體會垮掉。所以,我們每一位教師為自己的一生計,為奠基一生的幸福計,就應當去誦讀古今中外的經典!請相信,它一定會給你一生幸福的。”我的理解是,當我們潛心閲讀時,我們會逐步理解書籍中反映出來的倫理規範,並不自覺地用來規範自己的言行,以求達到理想中的高尚品行。當我們潛心閲讀時,思考的習慣會讓我們對身邊的人和事有了重新審視的高度,原本的浮躁和憤懣會逐漸遠離我們而去。當我們潛心閲讀時,對書籍中主人翁的豐富人生經歷有了一次感同身受的體驗,自然對經歷到自己身上的榮辱有了更超脱的處世。當我們潛心閲讀時,在獲得豐盛精神大餐後,富足的思想會讓人覺得自信,自然會感覺到幸福。

做幸福的老師讀後感 篇3

終於進入暑假了。隨着七月的到來,我的這一屆學生順利畢業,與即將踏上另一段人生的學生們一一道別,目送他們離去的身影,難言的惆悵滋味浮上心頭。就在這時,我拿到了陶繼新老師的《做幸福的教師》一書,看着封面上陶老師明朗的笑容,不自覺地就讓我帶着微笑開始讀起來了。

陶老師認為:“通過讀書,特別是讀高層次的書,我們教師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本質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説,讀書便成了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

隨後,他列舉了張斌利、王岱等名師大家的故事,具體而深入地揭示了教學與讀書,教師的成長與讀書之間的關係。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孩子們成長的路標,用我們的言行甚至靈魂去影響孩子們的一生。我們常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是如何去拓寬我們心靈的寬度呢?讀書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

還記得我上國小時,非常喜歡我的語文老師,總覺得她的身上香香的,特別喜歡她温柔地望着我,對我飽含鼓勵的眼神。她時常給我們念雜誌上刊登的優秀文章,有些我至今還記得,甚至是我愛看書的.習慣都源自她的啟蒙。後來,我明白了原來她的與眾不同是因為“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人誠不欺我。

後來大學畢業,進入學校成為一名老師後,讀書慢慢少了,所讀的書大多是一些教學方面的書籍,或者是消遣的快餐小説。總是覺得工作和生活忙忙碌碌,難以靜下心來好好讀書。直到加入了王南老師的名班主任工作室,才開始認真思考讀書的價值。雖然僅短短一年時間,我讀的專業書籍比之前的幾年還要多,所得收穫之豐讓我總是後悔之前虛度了太多的光陰。陶老師説:“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識,那你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看到一粒沙子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擁有智慧,就可以從一塊石頭裏發現一道風景,從一粒沙中感悟靈魂的律動。”

讀書,是為了修養自己,也是為了學生。讀書和教學,是相得益彰的。真正的名師,他的課堂設計絕不僅僅是對課標和知識的解讀,他教給學生的是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昇華。多讀一些大師們的著作,感受大師的精神和智慧,慢慢地,這些智慧和心得不斷積攢,不僅豐盈了我們的生命,也能讓我們的課堂在不經意間閃耀出智慧的火花,恰是“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

做幸福的老師讀後感 篇4

幸福:人類永恆不變的追求。無論各個階層、每個個體,都會為了自身的幸福理想而奮鬥。對於幸福的界定,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大體上,幸福是對現狀的滿足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是一種愉悦的心理體驗。

作為一名普通老師,作為一名班主任,幸福在哪裏呢?假期,閲讀了陶繼新老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彷彿對自己的教師生涯,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做一名幸福的老師要有高尚的職業情操。這是教書育人的前提,也是立德樹人的導向。意大利詩人但丁曾經説過:“一個只是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很難用知識去彌補。”教師首先要做一個高尚的人,做到知行合一。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擔了重要的教育使命,是偉大的築夢者。教師是辛苦的,但擁有高尚情操的老師,註定是與學生共同成長,一定也是快樂的。

做一名幸福的老師要有紮實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紀,知識總量激增,老師應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才能應對越來越高的教學需求。教師要有危機意識,這種危機意識會促進老師不斷老嶽自我,提升自己,從而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水準,奠定幸福的根基。

做一名幸福的老師要有仁愛之心。仁者,愛人也。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只有充滿愛心的關注每一名學生,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愛心,使我們教書育人的動力。沒有愛心的教育,只是應付了事,這樣的老師是無法獲得幸福感的。

要做一名好老師,就必須具備紮實的'知識、不斷學習的能力,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充滿愛心的教育觀。教師需要不斷鞏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形成更完善的教育觀,去塑造充滿人格魅力的教師。

教師職業雖然辛苦,但我們很幸福。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源自自身的心態和教學裝填,更源於自身的教育信念和追求。用良好的心態面對我們的工作,用愛心面對我們的教育事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通過言傳身教感染學生,也用心感悟師生間的和諧快樂,感悟教書育人的幸福。當我們的勞動被學生、被家長、被同事、被領導認可的時候,註定會被快樂包圍,被幸福圍繞!

蘇霍姆林斯基説道:“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使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會感到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和快樂,感到教育生活的充實和生命的價值。

做幸福的老師讀後感 篇5

讀了荊志強老師的《幸福地做老師》後,我瞭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規,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目前,學校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如何讓“生本”的理念貫穿我們的歷史教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現在 的國中生我就有着非常明顯的感覺,上課的時候,我一個人在上學講。總是有的學生不聽,無論用什麼樣的方法,也是還難調動學生的興趣。有時讓學生自己來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熱情越來越低。但“生本教育”並不這樣認為,它提出“學生 才是教學的最大資源,教學過程要以尊重學生的內部自然規律為教學前提”。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 中,其中有一個就是“拋秧啟示”,什麼是“拋秧啟示”呢?插秧是種水稻的大農活。一直以來,農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層層,以為付出得勞動越多,收穫就會越多。 年復一年,人們照此方法辦理,但禾苗產量依舊。不知誰發明了拋秧的方法,農民把插秧改為拋秧,卻能帶來豐收。初看起來,勤勞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回報,悠閒的.卻能帶來豐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實,插秧貫注了我們的豐收的意願,但破壞了秧苗的自由生長的自然規律。類比到教育上來,老師就好像插秧的農民,主觀意願很 想豐收,但沒想到當我們強行對秧苗進行密植時已經破壞了自然規律。學生也一樣,他們是我們的秧苗,當我們將知識和行為變成一些細密的目標以後,就會對學生提出細密的要求。殊不知,學生對這種“保姆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並不領情。因為,學生一般不願意直接接納外力所規定的規範。因為這些不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而在於這些規範是否合乎兒童天性和如何使學生認同。總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規律,發展學生的天性,發揮學習的潛能。或許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 成績。“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覺得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在課堂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敢於放手,並真正依靠學生自主地學;善於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慾望的教學情境;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快樂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做幸福的老師讀後感 篇6

在《做幸福的老師》一書中,我讀到了李鎮西老師關於《幸福比優秀重要》的文章,似冬日裏的一股暖流,吹暖了心田,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回顧自己的教學歷程。

如果有人現在問我“做老師,你幸福嗎?”,那一瞬間,腦子裏沒有抱怨,沒有牢騷,有的只是孩子們純真信任的目光和他們帶給我的點點滴滴的温情與感動,哪怕是一句温馨的問候,都會讓我回味良久。

感知幸福

時光如流,歲月如梭,我已經在三尺講台上耕耘了十餘載,再回首,點點滴滴,不曾遺忘,每每想起,嘴角不自覺地上翹,滿心的感動和滿足。

運動會上,我扯開嗓子為隊員加油,喊得久了,嗓子冒煙了,旁邊的一個隊員把一瓶水塞到我手裏,説“老師潤潤嗓子……”,那一刻,幸福之感悄然而至,整個人馬上滿血復活了,我為孩子們對我的認可與容納而竊喜着。

其實,幸福就是這麼簡單。因為感覺到與孩子們相處的快樂,得到的那種幸福的滿足感,才會更加用心於班級管理,爭取做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潛心琢磨自己的教學,爭取用最簡單的方法,最簡潔的語言,讓自己成為孩子們學習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感悟幸福

誠然,我們也會像鎮西老師説的那樣被外界的“名利”干擾着,被“晉級”困擾着,但是面對講台下面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這些外在的東西都被我們排在了後面。我想沒有哪一位老師在講課的同時,還在思考着關於“晉級”的話題。李鎮西老師説:“好老師標準”——課上得好,班帶得好,分考得好。只要做到了這三好,家長信任我,學生依戀我,我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我就“萬事不求人”,我想,這也是我們大多數老師所追求的三好境界。

“幸福,源於心態;不幸福,也源於心態”,不為名利患得患失,當你潛心鑽研教材教法,課堂上知識傳授系統而又深入淺出時,你會從學生們心領神會的眼神中,感悟到幸福;學生因為你的鼓勵而大膽提問的.時候,你會從眼神交匯中,感悟到幸福。學生對你的認可與喜愛,會讓你由內而外的煥發自信的光芒。我們想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們將學生給予的肯定,作為幸福;我們跟同仁們分享自己對教材教法的理解,我們將同仁們的讚賞,作為幸福。

追尋幸福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默默地做好自己,默默地享受教師這份職業帶給自己的幸福。

李鎮西老師的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觸動---“身被名縛,哪來自由?心被形役,何言幸福?”。其實,幸福遠比優秀更重要。我們的追求很多,我們的夢想很多,但是要始終堅定自己心中的方向,一路高歌,我們期待優秀,但我們不把優秀當作枷鎖,我們在乎自己每天是不是幸福的,做那個享受教師這份職業所帶給我們幸福的人兒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