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經典2篇】

來源:文書谷 2.31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活着》讀後感【經典2篇】

《活着》讀後感1

活着本來單純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願望,讀完《活着本來單純》,發現作者豐子愷眼裏的人與事都很簡單單純,和孩子眼裏的世界一樣,我認為,豐子愷更多的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藝術家,在他的眼裏,藝術家就是撇去一切人為的修飾來發現生活,體會生活,描繪生活的人。上帝借用了藝術家的手來發現世間的美。“文章偶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機勃露,獨得於筆情墨趣之外。”

豐子愷信佛。他認為人生在世必有因緣,而孩子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因緣最深的人,在他的心裏如同星辰神明般重要,他有六個孩子,他全身心的愛着他們,觀察着他們的生活,看着孩子們為自己熱愛的事情用盡自己的全部熱情,不管身處何種環境能夠不為環境影響看清事物的本質。他感動不已。在他的眼裏,孩子是天生的有着最健全人格的人。他不想用成人世界的規則來約束孩子。他渴望羨慕孩子的生活,呼籲父母教師保護孩子的'天性,因為孩子終究也會被社會束縛改造。黃金時期轉瞬即逝不復再來。

他講家,寫到在四種場所居住的感受,在發小家中做客賓至如歸但是略有不自如,回到所在旅館獲得自由但不如在自己住所安適方便,再到回到杭州寓所又懷念老宅的人和事,最後回到老宅,妻子在其側,兒女嬉笑打鬧,鄰里往來如常,熟悉的一切讓他覺得似乎回到了心心念唸的家。然而晚上躺在牀上時,他又不安起來。再次思量,他認為他的身體不過是由四大物質“地,水,火,風”暫時組合的軀體,因為種種因緣來到這個世上而暫時寄居於他誕生的老宅。至於他暫居過的其他住所,不過是因為種種因緣而需要暫居的場所。不心安是因為不安心。這便是:吾心安處是吾鄉。

關於火車,他寫道火車是二十世紀文明的產物,卻束縛了人的靈魂。“相同的路線,同樣的時間,一個鐵盒子裝着他們去往同樣的地方。”與火車相比,他更愛坐輪船。坐船的時候行走路線可以變化,可以小酌,可以欣賞沿岸風景,可以吃愛吃的枇杷但省去了洗手和扔果皮的煩惱,因為果皮可以直接扔到水裏,吃完直接用河水來洗手。他目睹車廂社會發生的瑣碎事情折射出人性的弱點,老實人被欺負,強勢不講道理的佔上風。感懷車廂小社會是社會大環境的縮影。他通過火車的行進來寫時間的流淌,寫人們下車時擁擠如潮互不相讓,講人生如同坐火車,有的人早下,有的人晚下,但早晚都得下,所以多一些謙遜平和不謂不好。借用白居易的話:“蝸牛角掙何,石火光中寄此生?

講學習經驗,作者正式的求學時間大概是十年,國小畢業後在初級師範讀了五年書。婚後經親友資助在日本求學十個月。讀書的時間不長,但是讀書的時候,作者很用心刻苦。講到學習語言,他用反覆背誦單詞卡片的辦法來記單詞,直到每一張單詞卡都爛熟於心;用中英文書本對照朗讀句子的辦法來學語法;用反覆背課文的方法來學會話。講到學習知識學科,他通過把握知識系統,從大處着眼再落實到小處的方法來填充知識框架,在腦海中形成脈絡般的記憶。他的求學之路很辛苦。他羨慕能夠坐在教室裏樹蔭下小湖邊有充沛時間學習的學生,同時又不希望學習的內容被課堂所限制。他的這些學習方法都是值得我們來借鑑的。

他講母親:“母親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表現出慈愛的笑容”。從作者有記憶始,母親就這樣活在他的眼裏心裏。四歲始,父親中舉而科舉廢,從此一蹶不振,內外家事重擔落到母親肩上,從那時起,母親就坐在可以照看到家中染坊與後宅的一處高高椅子上同時兼顧生意和家庭。時間顫顫巍巍的滑過,母親的頭髮由黑白變成灰白,皺紋一點點爬上了面龐,筆直的脊樑漸漸彎曲。唯一不變的是嘴角的笑容和眼神的堅定。作者十七歲離家讀書,三十歲棄職歸家,三十三歲時母親離世。母親就是這樣的樣子活在他的眼裏腦裏心裏:“母親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睛裏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表現出慈愛的笑容”……

他自稱酒徒,愛喝黃酒,卻吃素。他還寫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小螞蟻,大白鵝,水仙花,小蝌蚪。。。字裏行間覺得他對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熱愛,感受到他的包容慈悲。下次再細細拜讀。

《活着》讀後感2

有的人死了,我們還活着,這是一種幸福。活着的人都會説出這樣漂亮的話:人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虛度光陰。“人為什麼活着”,一直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想必很多人都自問過。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不同的人生境遇,我們往往會如此問“人為什麼活着”?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酒足飯飽之後,還有多少人腦袋裏會閃過“人為什麼活着”、“我還能做些什麼”等問題。

看了日本稻盛和夫《人為什麼活着》一書後,我把人為什麼活着理解為人應該怎樣活着,人短暫而有漫長的一生,應該這樣活才有意義、有價值,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要勤奮努力工作。

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説: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稻盛先生認為,只要堅持“想做事做好事”,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人生一定會出現轉機,甚至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走向。正因為他將“因果報應法則”變成了信念,並在實踐中忠實地貫徹,使他對事物的判斷變得很簡單,他的人生和事業很順利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勤奮工作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其次,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1997年6月,稻聖和夫曾做過一次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了上胃癌。他聽完以後,就像沒事一樣,淡淡了迴應了一聲:“是癌症嗎?”然後馬上去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進行演講。而20xx年,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國做過一次訪問。

從這個事實中,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其實,人就像一台機器,要不停地運轉,才能永遠轉動着,一旦機器停止轉動,就會生鏽,甚至變成廢鐵一堆。哪有機器不出毛病的,只要把它修理好了,就是一台好機器;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會生病,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樂觀的面對生活,哪怕是癌症,你照樣能創造出新的奇蹟。人就應該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去活着,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都儘自己最大努力的`態度去對待生命。也許你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那就是渾渾噩噩地過完這輩子,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也許你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向上的,那你將在人生舞台的每個階段會創造無數的精彩,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其實,面對很多事,面對自己的人生,你的態度很重要。當自己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後,態度決定了最終的結果。人的一生也許有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不經意的坎坷,我們選擇的不應該是放棄或是逃避,而是尋找問題的癥結,不管結果如何,你都應該正視,你都應該迎面直對。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人為什麼活着最起碼的一種態度。

再次,要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是人際交往和工作中處理各種關係,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京瓷創業之初,僅僅是一個日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如何在短短几年,經過篳路藍縷到達全球500強?稻盛和夫告訴我們非常淺顯易懂與非常簡單的道理,放眼全球,服務社會,貢獻人類。稻盛和夫沒有圍繞斤斤計較和蠅頭小利,堅持與人為善的原則,帶領十幾人的員工拼搏奮鬥,勇往直前。只要心存善念,處處行善,命運將會被導往好的方向。我們不要急於求成的追求物質享受,而忽略精神的追求。稻盛和夫一生致力於善事,但是不求揚名於世界。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很多很多,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句温暖的話語,一個關心的笑容,一個友善的手勢,我們會處處有朋友,處處逢源。(林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