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必備)

來源:文書谷 2.86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圍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圍城》讀後感(必備)

《圍城》讀後感 篇1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不大厚,卻也讀了些許日子。在這本書中,錢鍾書先生描述的是1937年左右中國的場景,但在這本書中,我沒有看見先生像一些作家以戰爭失去為切入口,也不以一些大家善於描寫許多宏大的場面來揭示一個時代的沒落。在這本書中,鍾書先生用一個人一羣人作為切入點,用幽默的語調揭露了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中西盲目結合帶了的弊端,揭示了一個世紀轉型的掙扎與呻吟。

書名《圍城》似來自蘇小姐的話:“不説是鳥籠,説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圍城,圍城,不過圍的是人心。人心不羈則圍城無畔,而誰又能如此。

書中褚慎明講:“不管它鳥籠罷,圍城罷,想我這樣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圍困的。”可我們皆知這位褚先生囿於名利,困於虛妄。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人們似乎也永遠也逃不盡那無窮的羈絆,陷入一座座圍城。

感情是一座圍城,走出了鮑小姐的`風情,卻又逐漸迎來了蘇小姐的温言軟語,唐小姐的機智可愛。方漸鴻在這一座座城中夾縫求生,苦不堪言。曾以婚姻為美,可當與孫柔嘉結合,卻又困於瑣事,責任,情感。事業也是一座圍城,三閭書院中,我們可以窺得一角。爾虞我詐,爭名奪利,正像描述文中高鬆年的言語:他沒演話劇,是話劇的不幸,而是演員們的大幸。人們帶着面具面對世界,帶久了,粘連在臉上,再難拿下。方家父母也是一座圍城,城裏框着自家的兒女與他人。掌城的是封建與落後二者。“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由此觀之。你踏出一座城,卻又入了另一座城。出了三閭書院,又面臨着社會的強迫,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一座座城。看似瀟灑的趙辛楣卻也逃不出婚姻的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真實如斯。書外的人觀書裏城城矗立,自覺逍遙,但書外的人同樣深陷圍城。真實的社會更是如此。職場,情場上的勾心鬥角比之《圍城》更為激烈,兇狠。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如此皆然。

書中主人公方漸鴻遊手好閒,認為博士頭銜毫無作用,可為了哄住父親與老丈人,買了個博士文憑。“這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作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的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由此看見中外碰撞中對於西洋文化的推崇和對一紙證書的過於追求。20世紀初,為了挽救腐朽的國家,很多國內知識分子主張引進西方的思想來促進中國的變革。可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很多人對此句的錯誤認識。張先生一口中洋混雜的言語使我們啼笑皆非,引的是個舊俗未見精妙的思想。同時講洋話的張先生,卻在上海打仗最緊急時,在家唸咒。張先生的妻子也信佛,天天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渴求借此來保佑中國軍人打勝仗。腐朽仍在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骨子裏蔓延。

在人類的歷史上,有些人是通透的,他們看穿一個時代背後的真實與虛妄。他們彷彿是一種強大特異的生命,有着無窮無盡的創造。在昏暗的世界裏如驚天霹靂他們在這大時代裏,既嘲諷他人,又嘲諷自己,是探求,是佯狂,是迷茫,他們生的一對利眼,一雙利耳,去混沌,去描摹。鍾先生也不外乎於此。

“大家一擁而上,那股蠻勁兒證明中國大有衝鋒敢死之士,只沒上前線去。”

“因為其他科目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好像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像中國官吏,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要換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格。”

這裏之摘了一小部分,卻已間的一個時代的混沌。

話至這裏,也只有以錢鍾書先生在本書的最後一句作結。

“這個時代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 篇2

看完本書,思緒還是挺多的,只能邊寫邊理了。

首先看完本書,給我的最大感觸就是戀愛和婚姻真是不同的。

戀愛的時候我們大多隻能看見彼此的優點;戀愛的時候我們對彼此都有激情;戀愛的時候我們也特別敏感和任性,往往眼裏融不進一粒沙子,不允許有任何的污點,不懂的包容,果斷決絕,所以又容易錯過。(例如方漸鴻和唐曉芙那段,兩人開始互相寫信收藏,男主一封信要反覆讀,但最後唐曉芙聽信蘇小姐的話誤解方鴻漸,方鴻漸又誤認為唐小姐對他死心而不做辯解,從此緣盡。)

結了婚,不僅能夠看見彼此的缺點,而且這些缺點很可能會在柴米油鹽的瑣事裏被放大;結了婚,很多浪漫都可能會被現實抹掉只剩下平凡;結了婚,很多本來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卻總有人摻雜進來;結了婚,彼此都給了對方出氣等傷害對方的權利,彼此那時都只能受氣、消氣、和解,忍無可忍也就散了。(方鴻漸和孫小姐婚後那段看了很揪心也感覺到很真實,兩人與對方的親人親戚都難合得來,兩人也為彼此在家人親戚面前遮掩過,但雙方都不知道彼此的努力,兩人還常為此吵架,一吵架就會撿對方最痛的傷疤撒鹽。其實他們也有互相體諒的一面,但終是吵架的時候多,他們吵架的原因不外乎彼此的人際交往(與親戚朋友的交際應酬)、工作、陪伴需求以及沒控制好外來情緒把情緒帶回家,他們缺乏的是溝通和包容。)

結婚還是要慎重,畢竟是一輩子的事,誰希望離婚再婚?以前人是包辦婚姻,沒有感情基礎,但也有幸福美滿的。現在我們有了愛情自由,還是希望找個有感情基礎的人結婚,結了婚的人最重要的還是溝通和包容,再加點儀式感或浪漫。男主的婚姻就是被動的,然後彼此又缺乏溝通和包容,所以……

接下來就是幾個人物給我的印象啦。

方鴻漸作為主人公,是我見過難得的沒有主角光環的一個。對他的評價,他的好兄弟評價的最到位,説他不討人厭,就是沒有什麼能力。不務學業,不求上進,得過且過,是他沒能力的根源;雖然能力不行,也很懦弱和沒有主見,但沒有什麼城府,比較真誠,人也就沒那麼壞,不討人厭了。

他説過幾句話有意思。一是,他結婚後感覺以前那個愛唐曉芙的自己,被鮑小姐引誘的自己全死了;二是,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後,你總髮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

趙辛楣是本書中最正面的一個角色,他有才華也懂世故,重情義,婚姻女人看的透透的。他婚前唯一的一段婚前感情就是和蘇小姐那段,和蘇小姐青梅竹馬,追了很多年,但卻不是新郎,走的時候可能因為堅強還是怎滴比較灑脱,可後面看到汪夫人會説蘇小姐的好、會説她像蘇小姐,可見第一段感情,還是很難忘的。之後他結婚,是幾乎完全理性的,沒有很喜歡,也不討厭,是省事的'。

蘇小姐,高文化好家境,有點高傲,高傲也不是特別不好,但她還虛榮(例如她享受被大堆男生爭奪,通過侮辱報復別人體現自己等)。她對婚姻的態度不過是認為自己該找個人結婚了,她之所以追方漸鴻並不是因為多喜歡他,後來很快草草地答應了曹先生的求婚。

唐小姐,出場比較少,她有句話印象很深刻,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其實這種完美主義的愛情觀或戀愛觀也是不那麼好的。兩個人相戀或相愛,何必在乎彼此的過去,珍惜現在暢想未來不好麼?

方小姐,她確實有點心思和心機,例如她可以説是略施心計地和方鴻漸成了婚,但我覺得一個人去追求自己的東西不傷害他人也沒有什麼。她有自己的工作,她也很細心,打理家做的也不錯,倒是方鴻漸不成熟,生活不易,還意氣用事丟工作,給她介紹工作還要面子不領情,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機會就想走,但方小姐也有點嬌氣和傲氣,嫌棄方鴻漸原生家庭……

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進去了覺得不過爾爾,於是城裏的人想出去,愛情,職業等等都有這種哲理。

《圍城》讀後感 篇3

很多讀者都會認為《圍城》是作者錢鍾書的自傳,他們都試圖從《圍城》中探尋錢老的人生之路。

楊絳先生對此作出了迴應。

雖然《圍城》刻畫的並非完全真人真事,但在讀者心《圍城》早已經成為錢老所生活時代的縮影。

《圍城》到底是何深意,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見解,而我也有些淺薄的理解,我片面的認為,錢老的一部《圍城》就是他所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級的風土人情,這份意境錢老只願將其圍於自己的內心,對於這份感情,他又是看得異常珍貴,所以錢老將這份感情圍於“城市”在這座城市中,錢老並不希望只有美存在,或許他所希望的是能真正的保留這份“美”。

這樣的理解,我本來是根據錢老寫《圍城》時的北京和幾首叫《古意》的詩體會出來的,所以我謂之片面見解。

《圍城》中的人物頗多,雖然大都都是作者捏造出來的,但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仍另我們折服。

方鴻漸是小説的核心人物,他志大才疏,總是吹牛不打草稿,錢老總是從他的心中看事品人,讓讀者在正確認識方鴻漸的同時,也能看到那個社會的齷齪,當我們對方鴻漸產生憐憫之心時,也為那樣的社會找出了一點善意。

方鴻漸的父親或許是作者最難描繪的一個人物吧,據楊絳先生説,此人與錢老父親確實有幾分相象,更有幾分象錢老的叔父。

對於這樣一個封建家長形象,錢老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他的嚴厲,又從側面刻畫了一個慈父的形象。

而方鴻漸卻也真的糟蹋了父親這份真切的愛。

孫柔嘉是個在性格上與方鴻漸極其對立的人,她雖不是美女,也毫無興趣愛好,但她受過高等教育,民主心理很是嚴重,她與方鴻漸的`喜結良緣成了她最大的成功,也成了她最大的失敗。

就是這樣一個無所事事的女子便成了《圍城》中最為失敗的女子。

而她恰好嫁予方鴻漸,俗話説的好:“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定有一個偉大的女性”,所以説方鴻漸的失敗好象是命中註定的,方鴻漸對她的忌憚,即使我們產生憐憫之心,又更加的瞧不起方鴻漸。

在方鴻漸心裏,除了妻子孫柔嘉,鮑小姐與蘇小姐也佔了一席之地,據楊絳先生説,方鴻漸受了鮑小姐的引誘,而鮑魚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鮑,正因為這樣,鮑小姐在讀者心理並非是個完美的女子,蘇小姐的才華橫溢更是為自己的不完美壓了軸。

我以為《圍城》真的不是個完美“伊甸園”。

《圍城》中的人物很多,從他(她)們的人生歷程和結局來看,沒有一個人能稱得上是成功人士。

我在品讀《圍城》的同時,也“看”到了現實生活,尋找着理想未來。

我猛地屏住呼吸,因為我感到周圍的空氣中瀰漫着縷縷惆悵。

“心如紅杏專春鬧,眼似黃梅詐雨晴”明知錢老只是為了寄託當時羈居淪陷區的悵惘情緒,而偏偏想到的是十多年的學習生活,這十多年的學習生活不正符合這句詩的意境嗎?忐忑不安十幾年,即將迎來的就是美好的明天。

錢老與十七歲的我比起來有着更豐富的人生閲歷,而我,只能把錢老的話引入我的生活,去詮釋那隻屬於我自己的見解,不符之處,當然多如繁星了。

錢老所描繪的社會是不能讓廣大人民羣眾所接受的。

畢竟世道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今的中國社會已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20xx年的中國迎來了世界矚目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場國際盛會正預示着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時,當那首《我和你》在我們耳邊響起時,當那20xx張笑臉伴着動人的音樂呈現在我們眼前時,當李寧點燃主火炬時,我真想唱起那句“我和你,心連心,相聚在北京”。

是的,當今世界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需要理解,包容和合作,讓我們一同宏揚奧林匹克精神,共創世界美好未來。

《圍城》讀後感 篇4

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

夏天的河流渾濁漲滿,像急匆匆地去追趕海潮。夏日的天空變幻莫測,讓人捉摸不定,時而多雲低矮,彷彿是催人行動的命令;時而陽光直射,毫不寬恕,像是威嚴的老人,怒視着世間萬物;時而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以至“東邊日出西邊雨”,像個性格還不定型的孩子。捧起錢鍾書得《圍城》心情不經激動萬分,心動的是愛情,興奮的是語言,陽光撒在光亮的書面上,那裏似乎也盪開一種令人心動的恍然,此刻耳邊響起了郵船在海上航行時響起的轟鳴聲……

從印度洋上駛來的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號在海上漂流着,掀開了故事的帷幕。方鴻漸旅歐回國,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一個在歐洲無所收穫,生活散漫,卻換了三所大學,換了好幾個專業,父親和老丈人都伸手向他要畢業證書,迫不得已之下從愛爾蘭騙子手中買了這麼個子虛烏有大學的假博士學位。事件一件件發生了……

作為一個男人或女人,對於異性的愛與渴望也許是統一的。錢鍾書筆下的愛情雖然沒有張愛玲式的濃情蜜意,但卻體現了故事中的人物對待愛情的滑稽可笑之處,對於愛自己的人毫不興趣,但對於不愛自己的人卻心動不止,躍躍欲試,想去追到自己所想要的。正如人們所説的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們越不會去珍惜,不怎麼會去理會;越難得到的東西,人們越渴望去爭取得到,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然而結果是否會盡如人意呢?好似人在桃園裏被一顆又大又紅的桃子誘惑住了,而嘴裏的口水卻是為桃枝尖上那顆垂涎欲滴。結果可想而知,桃枝尖上那顆終究因為太高而沒能被你摘到,觸手可及的那顆也在會在你不經意間被別人摘走。摘桃子的人蹲坐在地上,仰望着樹枝上自己渴望的桃子的瞬間,五月的紅色桃粉也將散漫一地,預告着青春的`逝去,一站的結束。但細細去讀原來的那一站結束之後,還有下一站,人生的列車始終是往前行的,不會因為自己的疏忽而為你暫停。

生無止息,人生的列車也照舊緩緩前行,一站的結束,必定有一些人下車,讓另一些人上車,繼續着別人的行程。錢鍾書先生也把筆尖一拐,讓另一班人生活於自己的筆下。但方鴻漸先生,終究還未下站,結束了一段自己未能進站的愛情,繼續做車觀察外面的四季變化尋找自己喜歡的風景線,期待着下一站的美好。皇天不負有心人,孫柔嘉推方鴻漸結婚,他們踏入了結婚禮堂,進入了婚姻的圍牆之中,但是否幸福呢?

圍牆總歸是圍牆,外面的人期待的要進去欣賞下里面的風景,裏面的人卻期待着城牆外面自由瀟灑的空間。兩人的婚姻給對方帶來的只是痛苦,兩人頭上只是一片猜不透的陰影,讓他們都在那黑暗中沉默了,不能兩人彼此的面對着,曾經的曾經此時已經消散了。

《圍城》裏面的言語真讓人興奮,字裏行間把每個人的性格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那詼諧的語言把動亂的時局穿針引線般的串聯起來。整體文字也把當時那個年代美化了,它讓我看不出戰爭年代裏生活的罪惡與殘酷,就像金蔌其外敗蔌其中,猶如一顆誘人的金橘外表,裏面確是腐爛的果泥。錢鍾書的字裏隱含着別具一格的特色,比如書上説鮑小姐穿的很露,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説真理是赤裸裸的,而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修正為“局部的真理”,此種比喻真是太絕妙了,真讓人讚不絕口啊!讓人心領神會。

回過神來,呼吸着新鮮的空氣想象着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讀罷《圍城》想若我站在城牆上,也許我會不知是該向外跳,還是向裏跳。也許一切會塵埃默定,回到了原來的平靜,沒有了世間那些繁雜的事務所在。

《圍城》讀後感 篇5

頭一回讀《圍城》是八年級,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那時候我喜歡的是金庸。

第二回讀《圍城》是高一,看着看着睡着了,因為覺得節奏太慢,不過就這麼迷迷糊糊的還倒也讀下來了。

這是第三回讀。好像還真發現他的高處了:恕我直言,自《圍城》以後的中國大陸的小説沒有能超過他的。

先講一個故事:説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裏去,摘一棵全麥田裏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説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説: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老師説:這就是“愛情”。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着老師的説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説:“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説:“這就是婚姻!”

這是一個公式、定律,《圍城》裏的方鴻漸自然也可由此觀之。

方鴻漸就是唐曉芙那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就是孫柔嘉那棵普普通通的樹。不過其實在方鴻漸眼中孫柔嘉也是那棵樹,但唐曉芙絕對是大麥穗。當然,也許唐曉芙並沒有覺得前面有棵好的麥穗,但總之是沒有摘成。最荒繆的是蘇文紈,她並不是真的愛方鴻漸,方鴻漸本也不愛她。可方鴻漸因為她而失去了唐曉芙,因為他認識了趙辛楣,因為趙而去的三閭大學,因為去三閭大學認識的孫柔嘉,——方鴻漸的婚姻還是拜她所賜呢。

在方鴻漸身邊的女人中,蘇文紈代表了女性的虛榮——她的`所有活動都為了這兩個字。蘇文紈是因為虛榮所以親近、引逗、詆譭、嘲笑方鴻漸。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基於“在人羣中我理所當然是焦點”這種大小姐思想。她之所以選擇方鴻漸也是認為他軟弱,自己能控制住他。所以方鴻漸説“蘇小姐是理想的女朋友”——一個官府大小姐做自己的女朋友當然有面子,可也沒有誰會心甘情願接受這個大小姐脾氣的。

唐曉芙正是方鴻漸的心上人,方鴻漸對她的感情最純潔,兩個人本來是最理想的愛侶。可是,方鴻漸不幸被她表姐選中了——“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於是這一對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完了。

孫柔嘉在方鴻漸心目中只不過是“不討厭”。若依趙辛楣那句“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結交做朋友”來看倒是不錯,兩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沒想到這胖子接着發的那番先旅行後結婚的“高論”竟成了讖語,這對先經過旅行的男女果然結婚了(雖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鴻漸結婚的決定在我們看來好像沒必要,可是設身處地想:其實方鴻漸走的每一步都是當時唯一的途徑,等於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鴻漸荒謬的結果,這就是錢鍾書的手段高明之處了。

我以為小説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如《抉擇》),第二等曰“批判”(如《傷痕》),更高曰“幽默”(如《鐘擺》),而獨以“荒謬”為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為何?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説中更難。因為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麼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且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 篇6

其實《圍城》裏早就告訴我們如何破圍城之局!

近來讀完了錢鍾書的《圍城》,頗有些感悟。我們常説人人都是方鴻漸,亦説生活就是一個又一個圍城,好似這是我們永遠也逃脱不了的宿命。我細細回想,或許《圍城》已經告訴了我們如何打破圍城之局。

“圍城”的意義最早是在書裏描寫的一次聚會上被提及的。趙辛楣邀請了蘇小姐、褚慎明、董斜川一同敍舊,並託蘇小姐轉邀方鴻漸前來,推杯換盞之間聊到哲學,聊到羅素,又聊到羅素的婚姻(看着這個聊天話題軌跡真是哭笑不得)。

在這個話題下,褚慎明説:“關於Bertie(羅素)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説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蘇小姐説:“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是説鳥籠,説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方鴻漸彼時並不知道這句俗話,或者也並未想過何為圍城。這時他已經經歷了與鮑小姐的萍水相逢,與蘇小姐來往了起來,還認識了唐小姐,就是他魂牽夢縈的心上人,他的困頓在於如何拒絕蘇小姐,求愛唐小姐。再後來,他向蘇小姐表明了自己拒絕她的心意,蘇小姐卻又將他過去的`一些“情史”講與唐小姐聽,唐小姐和他陰差陽錯之間就此決裂,可稱為“兩敗俱傷”的下場。

後來方鴻漸受辛楣的幫助,在三閭大學謀了個職位,和辛楣等人一同前往學校,在途中二人又聊到了婚姻,但不止於婚姻。辛楣説,他日後絕不再愛“大學出身的都市女人”,寧可娶一個“老實、簡單的鄉下姑娘”,並覺得戀愛無須在人生中佔據太多位置,畢竟許多人沒有戀愛也一樣的生活。辛楣還説,假如這一次娶了蘇小姐,此次三閭大學之行恐就不可成真了,會被她逼着去她愛去的地方。

方鴻漸驚奇地問:“你真愛到三閭大學去麼?我佩服你的精神,我不如你。你對結婚和做事,一切比我有信念。我還記得那一次褚慎明還是蘇小姐講的什麼‘圍城’。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譬如我當初很希望到三閭大學去,所以接了聘書,近來愈想愈乏味,這時候自恨沒有勇氣原船退回上海。我經過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會結婚,不過我想你真娶了蘇小姐,滋味也不過爾爾。狗為着追求水裏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願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

“有信念”,凡事莫要逃避,莫要被推着走,要明白自己做出選擇理由和意義,這是破局的關鍵。其實仔細回想方鴻漸的經歷,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逃避,或是被局勢推着走。例如前文所説的他很希望去三閭大學,真正的原因是他在銀行的工作保不住了,而他又方才情場失意,想要離開這個傷心之地。他哪來的去三閭大學的信念呢?所以他才會在途中越想越乏味,可他繼而沒有勇氣回到上海,他也沒有回到上海的信念。在他的婚姻裏亦是如此,他和孫小姐結婚後感到婚姻其實不過爾爾,但這不過爾爾是因為他丟失了過去對愛情的追求,被孫小姐、被謠言推着走。沒有信念,他可得過且過,所以才會不斷的搖擺與回頭,深陷圍城無法破局。

我們很多時候的確是方鴻漸,特別是在這個紅燈酒綠、碎片化的生活裏。我有時候問自己,為什麼讀書?為什麼讀研?為什麼要找工作?常常發現自己找不出什麼能夠説服自己的理由,反而給過去的人生不斷地做假設,假如我當時沒有讀研……假如我當時沒有去工作……假如……其實好好想一想,為什麼我們總喜歡給自己的過去做假設,卻很少假設未來呢?除了過去做選擇的時候沒有信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沒有去正視經歷本身的意義。但凡我們懂得正視經歷,也不至於只會活在對過去的假設裏,也不至於在未來更多的選擇裏沒有信念。起起伏伏,但是都一定要記得自己的選擇究竟是為了什麼。

對了,褚慎明在那一次聚會時還説過一句話:“不管它鳥籠罷,圍城罷,像我這種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圍困的。”作者:霍霍

《圍城》讀後感 篇7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讀後感 篇8

假日裏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感受頗深,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

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説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説,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

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

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説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

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劉墉説:“我們總以為世界的温暖全來自陽光,其實腳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驚異的熱力。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許多花能鑽出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大地先暖,所以我們能在塵世做一劑清流。”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別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總想闖進別人的生活之中。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圍城,他們都有着自己的困惑與愁苦。同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精彩。

《圍城》讀後感 篇9

説到《圍城》,看過的朋友第一反映,就會聯想到封面的一句話:“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之所以成為這本書的封面,是因為在它內涵的道理。而這句話,就是這本書的主意精所在。“逃”和“衝”這兩個字,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生活……

相信很多人最初都跟我一樣,在看到前100頁的時候,感覺看不懂,用了很多好像、好比、活像這樣比喻的詞和句子,看起來很累,沒多大興趣,不明白這本書怎麼就值得很多人的推薦。帶着好奇,帶着一些推薦人的讀後感,即使有種被劇透的感覺,但我相信,每個人對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不一樣的,自己對故事、情節、對話、語氣等等所感覺出來是不一樣的,所表達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帶着自我,就看到了大結局,結果發現後面的`情節,後面的一些話,真的很應景、很精彩。初看時,只是停留在封面的表面,再看時,似乎懂得。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介紹和讀後感……

生活,就像圍城,像方鴻漸那樣,都是城中人。方鴻漸缺乏信念,隨波逐流,工作也好,愛情也罷,都不如願。他了解自己,卻又無法直面自己。

方鴻漸一生中邂逅了四個女人: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當讀到方鴻漸和孫柔嘉倉促訂婚時,我才明白:如果説鮑小姐是當初不顧一切任性衝動愛上的初戀;蘇文紈就是暗戀自己卻又不得的人;那麼唐曉芙則是理想型,是內心真正所愛;孫柔嘉便是最後將將就就匆忙結成的伴侶。不禁唏噓:人吶,歷經太多,最終拜下陣來,不知道愛是什麼了。曾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愛蘇文紈,不愛她的孤傲,不愛她的偏執,不愛她故耍心計,她的一切,都不愛。他愛唐曉芙的美麗,愛她的温婉、伶俐、真摯。而對於孫柔嘉,方鴻漸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是愛她的,自己會為了她吃醋,對,因為愛她所以吃醋,一定是這樣,他心想。出於愛,應該訂婚,接下來理所當然要結婚,即使在婚後方鴻漸仍然想不明白失敗婚姻的源頭。

再看方鴻漸求職之路,留洋歸來,再有點金銀行老丈人的登報宣揚,“方博士”名聲大噪。但不管從方鴻漸之前在一所學校的演講的談吐,還是在三閭大學的授課,都可以看出方鴻漸其實只是空有留學名頭,並無真才實學,書中也並未清楚交代他留學到底所學什麼,連文憑也是買的。在方鴻漸求職過程中有一個穿針引線作用的人便是辛楣,兩人曾是敵對狀態,後在蘇文紈結婚後釋懷,成為好友關係。方鴻漸的工作都是辛楣介紹的,就這樣被無形牽引。介紹去三閭大學做副教授,他去;婚後介紹去新聞社做事,他去;他和孫柔嘉鬧掰告訴他重慶可能為他謀得一職位,他去。他似乎毫無主見,也身如浮萍,哪裏順水,便漂向哪裏。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亦或是在經歷世間種種變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就工作吧,錢總是要賺的,生活還得繼續,沒有錢哪裏都行不通,他可能這樣想。

書中,方鴻漸彷彿是社會中一個悲劇人物,婚姻和職業諸多不順。附錄中楊絳先生曾提到:方鴻漸取材於兩個人,一個志大才疏、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自吹自唱。社會中這種性格的人不少,難道這樣性格的人就註定失敗嗎?我自認沒任何能力卻也滿腹牢騷,在讀完書時,我曾幻想自己就是書中的方鴻漸,想得發了神。我幻想自己以後的生活:職業上磕磕絆絆,勉強混得一口飯碗;經歷情場後,最終按父母意願介紹找個人勉強生活,為柴米油鹽所奔波,為閒人所事所勞累。我很不快樂,卻又依舊每天忙碌,只為生活。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這些幻想看起來令人絕望又可怕。

可是,有些幻想生來就揹負着成為現實的可能。我們得時刻警鐘長鳴,時刻問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不能因為是世界這個樣子,就迫使自己也是這個樣子,最終妥協。我想,這便是圍城困不住的人吧。與君共勉。

我承諾:我是在讀了全書之後,認真寫下的感悟,不一定精彩,期待您的批評指正。

《圍城》讀後感 篇10

國慶長假期間,我上網閲讀了圍城這本書。讀完之後,我不得不對錢老先生的才學佩服的五體投地,圍城讓我思考頗多,感受頗深,或許是年齡的原因吧,我只能領略到皮毛,姑且在自己的文章裏寒暄幾句吧。

圍城描述了一個留洋生方鴻漸的回國生活。方鴻漸花着準丈人的錢,在國外消遣時光,打發日子,深知自己無才又無錢,沒有辦法只好回國慢慢找事做。在國內轉了一圈,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地位,背後又沒有什麼靠山。留洋才子的虛名很快被揭露,別人只覺得他是個外強中乾的草包。後來便事業不順,感情不順,生活落魄,窮困潦倒。但方鴻漸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有過抱負,也曾經為了自己的理想慷慨激昂過。只是一次次失望的打擊,讓自己徹底的絕望,徹底喪失了曾經的鬥志與激情。錢老先生曾經在自己的文中説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子裏的鳥又想飛出去,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結局。”又説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又想逃出來。”方鴻漸的生活也是這樣,他努力想衝破命運,確又被命運無情的拉回現實,圍城註定沒有結局。雖然圍城裏寫的是虛無縹緲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又是現實的見證。我發自內心的佩服作者的精彩的語言與才學,希望,失望,迭然而至,給人的.還不如當初就沒有希望的好,我認為“圍城”是這個意思:城裏的人想出來,而城外的人想進去。這是一種極其微妙的感覺,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抱有希望。做小孩時,總羨慕大人的無拘無束,希望自己快點長大;讀書時,總希望可以發生戰爭;做老師的總認為老師工資低,工作量大,傷害身體等,希望可以成為F官員;而像我父母這樣職業的人卻又總羨慕像老師的輕鬆沒有壓力,工作收入穩定。總而言之,人就總覺得自己乾的這份工作遠不如別人的好,認為別人的薪水高又輕鬆,自己總比別人矮一大截。然而,讓你真正去體會別人的生活時,你又覺得並非一切都如你想的那樣。圍城所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城外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外好,就像站在橋上看風景,橋東頭覺得橋西頭的風景美,橋西頭覺得橋東頭的風景雅。於是便盲目地嘗試,周而復始,仍然對其他人的充滿嚮往之情,覺得自己遠比不上。沒結婚的期盼結婚,結婚的又想恢復單身生活的無拘無束,所以社會上才會有人結了離,離了結,拿婚姻當兒戲,註定沒有完美的結局。不光是婚姻,人活在世上,所經歷的一切便是如此,盲目追求,發現不適合自己,放棄又繼續追求小時候父母便長教導我,人活在世,一定要有理想。人要有追求的目標才會充實。當你的目標實現以後又會怎樣?是否會像當初自己期盼的那樣美好。當你擁有自己的目標好比“進城”,而實現自己的目標有又發現不如自己當初所希望的那樣美好,你會覺得以前的苦中帶甜,會變成現在的甜中帶苦,那樣你便不會想“出城”。“圍城,圍城”説白了就是自己不斷追求到手之後發現對成功的厭煩和不滿之間的矛盾,不斷反覆的轉換,重新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執着與動搖,滿意與厭煩等等。“圍城”即是人類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提升了,人的品格也就昇華了。讀完圍城,關上屏幕,你會覺得眼前的境界都開闊了。大千世界,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們所追求和企盼的東西也許都是假的。那麼,我們辛苦的追求那些所謂虛假的東西會否有些太不值得?而其實事實卻不是這樣,人生的寶貴即在於此,在不斷追求與希望之中,我們經歷喜怒哀樂,追求越多,感受越多,這才是人生的寶貴財富。不要幻想一個目標或幾個目標便可規劃一生,這是不現實的。

人生就像剛學寫字一樣,需要一橫一豎將它寫完,一筆是勾勒不出一個完整的人生的。當然給自己制定目標實現時也未必和自己期盼的一樣,正因如此,人生才帶着神祕。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果那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圍城是本好書,讀完此書你才會覺得今生沒有白活,才會明白我們為什麼要義無反顧的追求與希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看到波瀾壯闊,才會學到處變不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