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5.6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1

昨天買了兩本書,《拆掉思維的牆》是其中一本。俞敏鴻作序,徐小平再作序。作者古典曾是新東方的培訓老師。

順手翻開,看了前幾頁略帶漫畫般的插圖,感覺有意思。拿過去給兒子看,他喜歡看圖多字少的東西。2分鐘不到,他説看完了。我不信。問他,最喜歡裏面哪句話?不要等天下雨,還是自己澆花吧。他回答。這句於他的年齡來説最簡單實用。他補充説,就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對。我回應他,以後寫作文時可以換一種表達,這樣,會更新穎一點。

於是,兒子寫作業。我回房間讀書。爸爸在中間的客廳看電視。屋外,冰凍的湖面映襯出冷清清的月光,茶花躲開殘雪的偎依,悄然綻放。

讀了第一章第一節買房還是買夢想?沒有特別的好感,不能打動我。時間早,順着讀了下去。

美女為什麼不認路?是因為在買車時別人告訴她,女人大都沒有方向感,買個GPS吧。於是很依賴GPS。一旦失靈,只有打手機問路。接手機的朋友一聲歎息:女人啊,不認路。從一開始,她就沒有樹立要認路的信念。或者本來有一點,迅速被自己和他人否定。信念決定行動,行動反過來證明信念的對錯。不認路是事實,於是徹底投降。

給孩子,要給一個信念,做任何事之前先樹信念。你行!父母支持你!懷揣着信念上路才有穿越困難的.勇氣。

如果遇見恐懼,怎麼辦?古典教給我一個方法——恐懼保險箱。為自己做一個恐懼保險箱。

1.把所有的恐懼寫下來,寫到不能寫為止。

2.把他們放到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3.把恐懼安放好以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4.做好事情回頭看看自己的恐懼箱,有幾條自己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5.往往自己擔心的事情很少會發生。

第一次聽説恐懼保險箱,想讓自己和孩子試一試。

為自己準備一個成功日記本,每天寫下自己認為小成功的事情。堅持做。遇到過不去的砍時,拿出來讀一讀,想想曾經的輝煌。增強自信。我準備要實施這個計劃。我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不是21天,而是要以年為單位。11年給孩子一個禮物——成功日記本。

才讀第一章,便有感悟。難怪新東方掌門人喜歡。信念。恐懼保險箱。成功日記本。讀到,並能去實施,是我的幸運。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2

書中觀點新穎,引人深思。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初入職場、面臨選擇、初入社會的人羣,它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糾正我們的三觀。

當然,這本書與《經濟學》不一樣,經濟學的內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説什麼就是什麼。而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供我們學習、思考,我們得用辯證的態度去閲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勿為功名累,命運多坦途,發展多角度,幸福多維度。

以前我的目標是:努力掙錢,成為有錢人。

看完這本書,使我意識到:追求金錢,並不是我最終想要的,一個富豪的'孤獨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現在的知識、財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運,可能還要放棄很多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

人們想要的應該是終身幸福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考慮,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能達到不為錢而煩惱就足夠了。

現在的階段,努力很重要,但偶爾歇一歇、享受當下生活也挺不錯的。除了事業金錢,整個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情也很重要。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但錢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給人帶來負面感受,也是經濟學説的邊際收益遞減定律,而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邊際平衡的高手。

事業與家庭之間要保持平衡。只管掙錢,不管家庭會讓人逐漸迷失自我;只顧家,沒有事業心,也會使人一事無成。重心往哪邊倒都是不對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個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

學習和娛樂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學習,不懂放鬆是不可取的,會變成一個書呆子;而只懂放鬆、娛樂、打遊戲也會荒廢一個人,使人喪失鬥志。要學就認認真真地學,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消費與投資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費不投資是窮人,只投資不消費是為富不仁。嚴格來説,消費和投資其實沒有區別,今天的消費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資。

這本書糾正了我往金錢傾斜的觀念。使我的目標重新回到了:追求終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對終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那麼,你呢?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3

在當下,你認為結婚一定要買房嗎?你認為堅持就一定會成功?你總忍不住與別人比較?你認為只有有錢才能夠幸福?你認為老闆不可以掌控嗎?你認為小人物無法對抗不公平嗎?你是否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是否會經常覺得累?如果你的回答是“我認為”,或者“我是”,那麼推薦你一本書《拆掉思維的牆》。

本書對於如何解決當前困境追根溯源,提出問題的根源可歸結為思維意識形態,即問來源於人的思維模式,它構成了擋住你走出困境的一面牆,拆掉思維這面牆,就解決了你的問題。對於35歲以下的年輕同事們來説,還不算晚,可以償試改變一下思維模式;對於35歲以上的人來説,思維模式已不可改變,但是學習一下,試着償試改變。

提一下本書當中的一個觀點“買一套房子等於賣掉一個夢想”。面對如此高的房價,擁有一套房子可謂是大多數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許多人都揹負着償貸的巨大壓力。如果你也有此打算,可以參詳一下這本書的觀點。目前大多數人(包括我)的觀點是:如果買房壓力大的話,可以先租房,在經濟能達到輕鬆購房的情況下再買房。然而,房價的攀升不僅會給你造成精神上的壓力,而且你往銀行裏存錢的速度根本比不上房價飆升的'速度。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與多數人不同的觀點,作者的觀點是不買房也不要把錢存在銀行。那麼把錢投資在什麼地方才不會貶值而且不會有風險呢?那就是投資自己。怎麼樣投資自己呢,作者認為,一是可以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來提升自我,這樣可以增加加薪的機會;二是投資在活動外交上,這樣不僅可以拓寬社交圈子,快速獲得信息,同時可以溝通交流學習他們的優點,這樣通過與優秀的人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三是投資在健康上,俗話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通過多方面的持續投資來提升自我,也許有一天,買房對於你就不是什麼壓力了。

一本書,雖不能讓你徹底改變,但是可以吸收當中的精華,按照書中正確的觀點試着改變一下,故將本書提出供大家分享。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4

剛看到《拆掉思維裏的牆》一書的時候很驚喜,雖然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潛在意識會對生活產生影響,但是那究竟是我們心裏的一堵牆還是一道光,卻未曾去思考辨別。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此書的第三章: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篇文章一段讀閲前後兩個字寫反了,就像剛才那樣,你發現了嗎?我們的大腦依然會將“讀閲”讀成“閲讀”。很神奇,我們看到的並不完整真實,而是常常由於我們的思維慣性構建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就像書中所説:你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聽起來很神奇,但仔細回想,當你開始打球,你會發現你遇到揹着球包的人變多了,當你對烘焙感興趣,你的世界裏出現了很多烘焙愛好者。樂觀的.人總能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悲觀的人常常發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歎。這些隱形的意識時時刻刻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最後影響到行動。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4分鐘跑完一英里是人類的極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學論證後把時間縮短到了61秒,停滯不前後,他忽然意識到他的潛意識一直在限制他,最後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關。這往往就是現實中的我們,遇到一項工作,若要先設定了一個我不會的框框,我們就會永遠停止不前。也會有些人努力奮鬥過後遇到了困難,此時若你的潛意識是放棄,結果就會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潛意識裏是遇到事情不退縮,而是去想去做去嘗試,不把自己設置侷限,我相信事情的結果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變好,就要修煉自己的潛意識,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世界會隨心境改變,但不會隨意改變,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樣,人是有極限的,但這極限往往要比我們所想的厲害的多,所以引用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享:願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願賜我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願賜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