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1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與《撒下好運的種子》一樣,《少有人走的路》同樣屬於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出自美國傑出的心理醫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斯科特的傑出不僅在於他的智慧,更在於他的誠懇和勇氣。因為通過本書,他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面對了人們從為不敢面對的問題。

今天竟然用整整一天的時間浸泡其中,絕不是心血來潮找書打發時間,只覺得,自己的心智還很不成熟,精神還過於膚淺,自身太需要這方面的滋養與潤澤。

作者認為,人生苦難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是實現自律的四大原則。

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承擔責任,告訴我們敢於面對,主動選擇和決定,付出更多的愛,才可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與能力;尊重事實,告之我們敢於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不讓自己生活在封閉的系統裏;保持平衡,意味着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如果將這四種原則持之以恆地實踐,任何人都能夠使精神、心理和靈魂達到更高的層次。

對此觀點,本人感同身受,特別是“尊重事實”這一原則,好似讓我看到了身邊諸多沒有尊重事實而被困擾或束縛的人和事。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裏;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來到世界,沒有偉大與卑微、高貴與貧賤之分,上帝也沒有給誰繪製過地圖,但我們在不同的時期,必須給自己繪製不同的地圖,才會擁有準確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為此,顯然要付出代價。

很多人,因為得意於自己的經驗與資歷,從未有過繪製地圖的意識與做法,純憑感覺做事,遇到麻煩,不是積極面對,而是拒絕新的資訊,甚至指責新的資訊混淆是非,因此,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總是荊棘密佈,障礙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時時被命運捉摸。

當然,有一部分人,曾有過藍圖,對自我成長有過規劃,但時這境遷,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圖日漸窄小、模糊、粗略,對世界觀的認識狹隘而偏激。對於新的信息與資訊,不是難於對付,就是漠不關心,因此,生活中,常處於恐懼與無奈狀態,碰壁也成了尋常之事。

極少數的幸運者,勤於努力,從未放棄過自己的追求與夢想,不斷地更新和調整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不斷地修訂自己的地圖,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不會漠然,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與驚喜。還會發出如此的感歎:我們貧窮時,世界是一種樣子,我們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種樣子;社會在前進,我們唯有尊重事實,不停地修訂地圖,方可讓心靈獲得成長,讓心智走向成熟。

我以為,給自己繪製前行的地圖——是每個人必做的功課。

《自律》部分,只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個篇章,就讓我獲得瞭如此厚重的饋贈,相信其它三部分同樣精彩。過些時日,筆者定好好琢磨,再作分享。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關於心智成熟的心理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方法,而看了本書我確實有很多的收穫。

人生苦難重重,而只有真正理解並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我們才會釋然,也不會再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苦難,是可以開啟人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的。

有許多家長,學生,甚至我自己,也曾經埋怨過,國小階段學生學的東西是不是太難了,我認為國小應該是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的地方,不應該讓學生過早的接觸太難的問題。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其實國小階段的問題與難易是沒有關係的,我們會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照樣有學生不會,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差異,在於學生有沒有主動的去面對學校為孩子們設計的各種問題,學生有沒有動腦筋,沒有想辦法解決問題。正常情況下,正如富蘭克林説的: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其實,如果深入到學生中去,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後進生,只不過是面對問題不停的拖延時間,或者視而不見,希望問題自己消失。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大都喜歡玩遊戲,甚至沉迷於遊戲?也許就是為了躲避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自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擔痛苦,解決問題。而自律則源於愛,後進生更需要父母以及老師的關愛。富有愛心的爸爸媽媽或者老師,要給學生一種意識或者提示:“爸爸媽媽,老師都願意陪我忍受困難,困難也沒有那麼可怕。”當然父母的愛必須是表裏如一持之以恆的。

對愛的理解其實有很多,但是有時候我們都不太懂什麼是愛,作為老師,我時常反思自己,質問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愛我的學生。

我們學校有愛心義賣,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其實在我的意識層面我深刻的知道,應該把愛心義賣交給學生全權負責,我只需要從旁協助就可以,但是,出於某種擔憂,我幾乎包辦了愛心義賣的.許多事情,在班級義賣上是獲得了成功,但是對於學生而言,我的做法是愛他們,幫助他們嗎?他們需要的是這樣的老師嗎?這個活動對學生有什麼幫助呢?他們體會到愛心義賣的意義了嗎?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答案,愛,應該是傾聽學生的需求,該放手時就放手。我們應該時刻記住紀伯倫的詩句: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這首詩對老師也適用,我們應該時刻警惕。

其實讀了這本書收穫很多,可以説是這本書是開啟人心靈的實操書,能夠點亮我們內心的黑暗,正視自己的問題。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很少有書,我看了之後會寫讀書筆記的。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讀了之後感覺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寫得很好,對將來會有所幫助,因此寫下讀書筆記,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這是一本心理醫生寫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書,其中有詳細的邏輯分析,也舉了很多病例解釋它

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必須要有“自律”,遇到問題時能直面問題並解決它。我身邊就有一個人,天天過得渾渾噩噩的,放縱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盡情享樂。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一直改不了,就是因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動力是"愛",真正懂得愛的人,懂得愛自己和周圍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周圍的人的成長,促進他們心智的成熟。

隨着自律的不斷加強,愛和人生經驗一併增長,我們會越來越瞭解自身成長的世界,以及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模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成長。這裏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將要承擔很多的責任,但內心還是很幼稚,這對他們的下一代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或者一些上級領導,心智同樣需要成熟,這對下級的發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世界觀,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

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是“懶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懶惰的特殊形式“邪惡”則是指主動捍衞自己的懶惰,它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這下知道“邪惡”的另一種定義和本質。)書中同時提出“潛意識”這個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經意流露出的`“潛意識”解決病人遇到的問題_因為心理疾病就是由於我們自己的意識抗拒潛意識而產生。這是一個獨特的理念,對於很多人包括心理有問題的人都有幫助。我們要善於發現和傾聽自己的潛意識,雖然很多時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後,心智成熟的最終意義何在?我們在心智逐漸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斷自我糾正和自我調整,最終我們瞭解人生的真諦,清楚我們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我們將擁有駕馭人生的強大力量,我們就會感覺舒適而愉快。這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在其他方面是很難體會到的,而那些不瞭解這些真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的人也是很難體會到的。當然,我們走了“少有人走的路”_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們到達了頂峯,周圍有很少人和我們在一起,前面也沒人帶路,我們不知道前面的路接着怎麼走,這時我們可能會難以採取行動,同時我們會產生孤獨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4

“為逃避解決問題而忽視問題的存在,並指望問題自行消失的傾向,是人生中存在的重大問題。”當看到書中這句話的時候感觸非常深,感覺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只是每個人受其影響度不同。

書名少有人走的路初次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會講一個事情是很少人會去做的,但看完之後明白並非是這條路走的人少,而是這條路每個人都會經歷,但真能走好這條路的人並不多。

書中通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分析,闡述瞭如何做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往往很多人看似長大成熟了,但心智缺還未成熟,説話做事都會給人感覺很幼稚,這類人只要有過接觸大家都會不難發現。另外還有類人,看似各方面都表現的很成熟,但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或裝作視而不見,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習慣推卸責任或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這些其實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發生問題是很正常不過的一件事,關鍵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問題,如何正確的對待和認識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我們需要承擔起責任,盡全力去解決問題。“觀察”和“認知”這兩個詞幾乎貫穿於這本書的始終,如果一個人以邪惡為目標,總是會拒絕觀察事實的真相,而心智成熟的人,卻能深刻的`意識到懶惰的存在。

因為解決問題是件痛苦的事,所以大家會選擇逃避或不作為,大家都會習慣處理輕鬆、容易處理的問題。是否能做到心智成熟,也可以理解成意識的進化或者説是意識的成長,只有當你有了擔當的意識、會自律,這樣才會讓自己不斷的進化。

惰性很多時候是自己潛意識裏的一種表現,每個人都會覺得享受在前,所以才會當遇到困難或問題是就會產生惰性。書中介紹“推遲滿足感”就能解決惰性、拖延症的問題。比如大家是東西總是愛比喜愛吃的先吃了,不愛吃的不是丟了就是拖到最後隨便應付了事;讀後感·做事總是習慣把簡單的事先處理了,難的事情放在最後處理或者索性就不處理等別人來解決或到最後不了了之,這些毛病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然而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需要我們去認知問題的根源,推遲滿足感就是要讓自己先解決難解決的問題,不能貪圖眼前的安逸,要有先苦後甜的精神,這樣自然就會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大家都會覺得你靠譜。

讓心智成熟的這條路,並不是很少人關注,而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果當你真的能走通這條道,肯定會讓自己有很大的改變。好比自己以前看待任何問題都會有侷限性,所以處理起問題也不順,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本,而且在問題的爭論中總是按着自己額思路去辯解,忽略了其他客觀的因素或者不承認客觀條件的存在。

現在基本已經慢慢的做了改變,因為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能觀察和認知問題的根源,繼續在學習如何走好這條少人有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5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説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一温一飽問題,那麼這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敍説中感受這本暢銷20餘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後甜固然比先甜後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嚐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症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當然忙於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着父母不斷地説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選取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同,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儘可能低體會説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麼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瞭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説的,也不願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就應勇敢滴應對自己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6

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本書。

人的成長是一生的過程,它不是18歲的時候就能完成的“作業”,而很多人甚至到臨死之前也沒能做到,甚至不曾意識到。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身邊的家人,朋友當中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吧?父母給我的傳統觀念認為:立足社會,並能夠為社會,人類作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標。而個人的成長是擺在這個首要目標之後的,又自己在“私下”的時間裏慢慢去做的事。總而言之,人精神上的成就和物質上(被社會承認)的成就相比是不足掛齒的。但是,沒有強大的精神後盾,人生又怎麼能走的“順暢”呢?我認為,個人心智的成長是必須的,是比在社會能力上的進步更重要的。社會,不管是否“正常”,它都可以被稱為“社會”;然而不健康的人生,將導致一個人一生的不幸。

這本書的作者在我面前展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一個與我們社會中所“習慣”的人生定義所不同的人生。的確,我們的社會太過於依賴“習慣”,依賴“和大多數保持一致”。因為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好像是“最安全的”,雖然這可能不是“最正確的”。但“安全”可比“正確”重要多了!所以,我們寧可放棄“進步”和“成長”;我們寧可“墨守成規”,做 “習慣的事”,而不冒險改變。在書中,作者提到“人的一生都要冒險”。我覺得如果以作者的人生定義為基準,那麼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不冒險改變就無法實現“個人成長”。

必須時常反省自己,調整前行的方向。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不願意冒險改變自己那一成不變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人了。即使,他們的習慣已經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他們仍然拒絕改變!這些當中,也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親愛的家人和我的“知己”們。如果我們不努力尋求改變,我們的'祈禱和對命運的抱怨都將是徒勞的!

也許,我們還真的像書中説的不夠“自尊自愛”吧?

在此書的第二和三部分,作者(譯者)的文筆十分犀利!我幾乎無法以平和的心態去閲讀。作者在書中多次討論了在童年時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和教育方式對子女未來心理成熟度的影響。並提出“什麼是真愛?”這一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以後能過上安穩的生活當作自己對孩子最現實,最真誠的期望。然而明確地指出“孩子,我希望你能成長為具有智慧的成熟的人”的家長是比較少見的。“安穩”在傳統的觀念上一直被認為是“幸福”的體現;而尋求子女生活上的“安穩”,這真的是對子女最大的關愛嗎?這真的完全是對子女未來最無私的考慮嗎?在這一點上,作者提出了反對意見。實際上,本書作者的觀點和孔子的“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的思想比較相似,是對常人的幸福觀念的一種挑戰。

我很想把這本書推薦給現在我生活中的人們,雖然我知道他們就如書中所説的“把自己的心靈藏在厚厚的盔甲下”,而且孔子也説過“忠告而善道之,不可而止…”。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7

《少有人走的路》是傑出的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編寫,它是一本關於心智成熟的心理學著作。派克運用大量的心理學治療案例來啟發讀者學習愛、學習獨立,讓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一個更完善、更好的自己。

書中開篇就是以"人生苦難重重"最為闡述的根本,人們只有瞭解到這點,並接受這點,才能從苦難中解脱出來。遇到困難,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叫苦連天,也不是希望拖延時間,希望問題自行消失,人生本就是困難的、坎坷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心靈就會得到真正的成長。自律和隨心所欲之間是以相互矛盾的,隨心所欲的結果常常是苦果,後悔過後又忘記,再次品嚐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擔起責任,然後才獲得相對的自由。

在自律部分,有講到父母的過錯,父母的關注與重視,將給予孩子自尊自愛,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價值感。一個有強烈價值感的人才會去更好的約束自我,實現自律。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只有通過我們從小培養的好的自律方式去解決。

很多人都有書中所提到的輕微神經宮能症和人格失調,所謂神經宮能症就是把問題都歸結於自身,而人格失調者則把問題都推到別人或者其他環境等等上面。這裏面還提到了,缺少關愛的孩子自慚形愧,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於優點,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是根源於父母缺乏愛和照顧。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神經宮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而我們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地圖,才能循地圖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於觀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後者。人不僅對別人撒謊,也對自己説謊。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需要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

自律本身也需要平衡。一味的自律,其實也就成了壓抑,所謂自律其實是一種彈性的應對方式,正如對孩子的教育,懲罰性引導和關注同樣重要,這樣才可以建立正確的規則。萬物無不是一種柔性平衡。也許《道德經》中的無為才是一種最高境界,沒有控制與被控制,不強加個人的偏見,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揚要過簡單的生活,但是,你體味過什麼是複雜,什麼是簡單麼?這種無思考的吃飯、睡覺、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種無知呢?你無知,又怎知這種簡單生活是最快樂的呢?這種選擇僅僅表明你沒有選擇罷了。

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讀《少有人走的路》,一起踏上成熟之旅。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8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説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温飽問題,那麼今日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敍説中感受這本暢銷20餘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後甜固然比先甜後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嚐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症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歡樂地成長。當然忙於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僅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着父母不斷地説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一樣,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儘可能低體會説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麼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瞭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説的,也不願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當勇敢滴應對自我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9

一直都沒有好好地看完這本書,總是覺得好像書裏的文字認識我我卻不認識他。但是看過之後有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一本書文字不在於能看多少,在於你理解了認識了多少!其實它裏面所謂的各種心理問題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面對和勇氣。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面對餓,面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於弱者來説是一個萬丈深淵,對於強者來説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面對這麼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待成長就要面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面對,然後接受。

作者説過,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而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任何的放棄在一定高度上説都是放棄自我——放棄速度、放棄情感、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個人人生理念,這種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經歷這種痛苦,我們就無法超越自己、自己的靈魂。可為何要追求這種自我精神的發展呢?作者坦言,“或許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許怎樣努力,你都與最終的答案無緣。”面對放棄,面對痛苦,其實人生重要的不是行為,重要的是態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氣,所謂勇者無敵,好多人都説年紀越大膽子越小啦。還是懵懂的小孩的時候,心懷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説青春期叛逆,但是隻有在青春期我們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陽光青春然後無畏。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面對問題,並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着於痛苦,而是微笑,面對然後接受,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觀後感)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並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温暖的名字,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塗上幸福的顏色,面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面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温暖的陽光下。

書中反覆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瞭解愛,有過執着才能放下執着,有過面對,才可以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並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快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