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04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文字在龍應台的散文集《目送》中出現了兩次,開頭和結尾。

目送既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也是一本書的名字。

小時候,我們是多麼依賴爸爸媽媽啊,他們就是我們的天下,他們那裏有温暖的懷抱,甜蜜的乳汁,但這些隨着時光漸漸地被拋在了風中。

我們認為自己長大了,當媽媽再次為我們遞上毛巾,叮囑我們記得帶飯盒的時候,爸爸給我們講三個小仙女的`故事的時候,我們會不耐煩地説:“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媽媽!”“別再講那些騙人的故事啦,爸爸!”

他們會默默地點頭,一言不發。

有時候,他們硬要把我們送到校門口,我們會迫不及待地早早掙脱他們的懷抱,跑向校門,絲毫不去想背後那雙疲憊的眼睛

再大一點,我們着急地想拍着自己剛剛長好的翅膀去飛翔,我們和朋友單獨逛街,我們與朋友偷偷地聊一些敏感的話題,因為我們認為自己長大了。

我們覺得父母落後了,不知道最紅的明星,不知道最火的遊戲,不知道最時尚的品牌。

我們想飛,但我們不知道,每次我們給爸爸媽媽留下一個背影的時候,他們是多麼的憂傷。

我們想飛,但我們不知道,背後有一雙眼睛,一雙温柔地注視着我們的眼睛,一雙飽經風霜的眼睛。

我們遠沒有長大,我們還很小,我們何曾知道,他們目送我們離去,一直滿心希望着我們回頭,滿心希望着我們給他們一個微笑,以此證明自己付出的愛是有回報的。

但我們匆匆忙忙,只給他們留下一個草率的背影。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2

人生三書之三“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讀完這本時,心中甚是感動,也有幾分悲傷。讀完別人年逾半百的感悟,不禁想起已是古稀之年的阿公。感歎時間的老去,埋怨自己過慢的成功速度。至今都沒敢打一通電話,不孝子孫形容自己都不為過。並非不想念,只因為每天只關心他寶貝孫女工作,害怕他過多的期待會讓他更加失望。於是在承受無形的壓力的同時也只好選擇逃避。所以慢慢的失去了交流,缺少了陪伴。

世界上只有父母才會對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對於阿爸爸阿媽媽也是同樣害怕自己無法完成他們的期待。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所以希望努力變成你餘生的代名詞。

對於“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倒是沒有太多感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習慣了一個人做決定,一個人拿主意,所以,所以覺得自己的獨立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偶爾也會獨立到心疼自己,獨立到孤獨。

可是阿,社會在一步步逼你快速成長,所以就算是一個人也得學會茁壯成長呀!

人生三書,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從前往後。從前,無畏成長。往後,也希望帶着善良勇往直前。麪包和愛情都會有!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3

龍應台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在她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什麼叫孝敬。

這世上總有一羣人:當我們披着霞光呱呱墜地時,他們喜悦而泣;當我們學步不穩摔倒在地上時,他們急切心疼;當我們背起書包憧憬未來時,他們日夜操勞;當我們躊躇滿至打拼事業時,他們獨守空巢或孤老而終。目送了時間,語言和生命,讓我知道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長大後我們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盡絕時默默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總覺得如此衰老,為何父母總是如此的漸漸離去,總是在告別式微笑的説一聲再見,在上車時獨自的在心中流淚

很多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只要給予長輩足夠的物資,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實只是一種陪伴;又有多少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動作,只要今天孝敬了這份温馨就能在長輩心裏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還是一種延續的狀態,長輩們需要的不只是隻言片語的零碎的關懷,而是呢喃細語的嘮叨與問候。孝敬不是絕對的服從,它是一種心,一種情,一種內心的思念。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業。時間,永恆得把一些東西帶走,帶不走的,隨着時間,也便成了永恆。然而,這種永恆到底是兩個人的不悔的歡笑,還是兩個人遺憾的淚水,完全取決於你對孝敬的態度!現在的.我常常看到爺爺奶奶衰老的痕跡,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們就不見了。任憑我怎麼呼喊,他們都不會回來了。而有過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媽媽也將步入風殘燭年,也將從此消失,無處尋覓呢?

愛父母,孝敬他們,就是愛30年後的自己;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愛五十年後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4

《目送》裏包羅萬象,龍應台女士用她温婉細膩的筆觸將每一篇文章刻畫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會面臨各種各樣這樣年齡段所要觸碰的事情。 《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龍應台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十分的細膩的。其中《目送》這篇文章帶給我很深的觸感。

《目送》講述的是讀後感目送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目送父親的背影漸漸遠去。當我們長大後,對子女的關切可能會勝於對父母的,而當子女長大後,他們也依然會對自己的子女的關切勝於父母。這種愛會一代一代的延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不斷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時會體會到很多。

當我們的父母也漸漸變老的時候,變成一個雙目渾濁,滿頭銀絲,全身佈滿老人斑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像父母對待年幼的我們一樣去細心照顧他們呢。

當我們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那就去父母吧。因為孝順父母永遠不是壞事。

龍應台説父母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但我認為應該拼命的追,用自己的愛使他們的心温暖,像小時候那樣整天黏在他們身邊也許就是每個作為父母最大的願望。孝順並不一定是讓父母過上特別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顧父母,多與父母聊天。因為有你時候他們會覺得很開心。所以請不要説自己今生來不及孝順父母,想孝順父母什麼時候都行。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無法言喻那種情感。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5

她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當初上學時學《背影》,一點都不感動,後來上了大學,我慢慢的體會漸深,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2008年奧運前夕,父親和母親來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時父親看起來還是那樣高大強健,下飛機時那麼健步如飛。2010年端午,感覺兩年恍然間父親老了,滿頭白髮,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親來北京看病,看到父親我説不出太多的話,心酸徹夜難眠。喚起了我太多的回憶,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親是我們寬大的遮護傘,我想起來了讀九年級時,下晚上自習時,父親在鄉政府宿舍裏給我留的一塊西瓜。

長大的時候父母親卻漸漸成為我們極欲擺脱的枷鎖,那個十八九歲年紀的我們充滿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儘快地離開父母的庇護,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我想起來98年我上大學時,關於送我去長沙,我和父親還辯過嘴,而那年我們家裏讀書買房,經濟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單流浪,跌得滿身是傷的時候,最懷念的還是父母親的鼓勵,因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來了這次父親來北京看病時仍然清晰地講到那些道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親人在的'時候總是不夠珍惜,而在她們忽然離去之後,我們才明白,這個世界上也許再也沒有人像家人一樣無私無悔地愛着我們,那份入骨的血緣和温暖的失去足於使整個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緣分要幾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緣分,生離死別之間,唯有親情的思念仍然是不變的。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6

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書是連續着看完的,所以書評就在一塊寫吧。

這三本書被稱為是龍應台的“人生三書”,也確實是這樣。

《孩子……》中華飛、華安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母親眼裏都透露着殷切的'愛意,無限寵溺。就像龍自己説:“你們兩個本來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看完後覺得很温暖,整本書中有着濃濃的“愛”,深深的“情”。

而《親愛的安德烈》全書是由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的互通書信集結而成,曾經蹣跚學步的孩童卻已成長為風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卻是母子之間思想上的碰撞,一邊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開放、自由不羈;另一邊是有名的作家母親,重視家庭親情、倫理觀念。雖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卻是很陌生。為了重新認識彼此,才有了這本書,只為了在母子之間的鴻溝上搭建一座橋樑。

至於《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認自己真沒大讀懂。文章很散,記錄了很多東西,但大多都是關乎親情。印象最深的是龍父的病故,那種悲痛和感悟都能透過文字摻滲出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在這裏,你會突然發現是如此的切合實景實情。

“人生三書”——這三本散文書籍,細膩而温柔,看似淡淡的,實際上卻是深刻又真實。還是那句話,在別人的故事裏,過好自己的生活。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7

《目送》中的龍應台在步入了中年之後,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後才發現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着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親的逝去,她目送着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麼。她目送着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後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台。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後悔遺憾的事。

對於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脱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後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裏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