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3.71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傷寒論》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傷寒論》的讀後感

《傷寒論》的讀後感1

在這春雨紛紛的夜晚,窗外寂靜無聲,我獨自坐在窗邊,看着窗外的行人紛紛,不經意看到桌上的《傷寒論》,手不由地打開台燈,細細讀起了起來。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翻閲它,但每一次翻閲它,都帶給我一種新的感悟體會。它不僅讓我驚喜,也讓我困惑。但卻又讓我忍不住去思考、鑽研,這一次次的思考、鑽研都化作無數的對《傷寒論》以及中醫的深情。

説道《傷寒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張仲景,張仲景先生在歷史上的主要貢獻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卻願意造福百姓,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而其著作《傷寒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留下了幾百個經方,更在於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後,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由此觀之,張仲景之於中醫猶如門捷列夫之於化學,稱其為“醫中之聖”一點也不為過。

然後在多次閲讀《傷寒論》後我卻發現想要真正讀懂它並不是件易事,不僅需要知識積累更需要一顆探求的.心。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最後在知識與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對《傷寒論》提出質疑,在疑問的過程中不僅是自身領悟的更高層次發展,更是醫學造詣的昇華。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藴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閲讀過程中得到收穫。

《傷寒論》的讀後感2

每次讀到《傷寒論》的序,都很慨歎古人的品質。醫道能夠傳世,不但僅是因為能夠治病,更不是因為能夠賺錢,而是因為醫道中包羅的修身齊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傷寒論》序最開端寫道:“怪現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十分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賚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以斃,神明消亡,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弛競浮華,不固基本,忘驅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這真是如今羣眾的寫照,現在的人把錢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錢看”,從不關懷自己的品質,更不會琢磨醫術,當自己身軀展現問題的時候,憶草好嗎,只能去找同樣只關懷錢而不關懷醫術的`醫生,結局顯而易見。

目前許多人從不曾學習過中醫或西醫,就對中西醫妄加評價,誠實好笑。許多人不懂中醫,不懂西醫,而説道中西醫聯結卻能大談特談,真實荒誕。更有一些自認孝敬的兒女,未曾真實想過怎樣對父母的身軀利於,只是遵從廣告,的確讓人啼笑皆非。

《傷寒論》序的後半段是寫給現在的醫生的:“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似乎,明堂厥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罷了。夫欲視死別生,實刁難矣。”

中醫和西醫説究竟只是兩門學識,學識本無對錯,對錯取決於利用這兩門學識的醫生。當醫生學藝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時候,中醫、西醫都是不合算信賴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曉自己不曾功德。

《傷寒論》的讀後感3

冬天容易感冒,為什麼?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藥不掛吊瓶,過一段時間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藥掛水,不小心還弄個肺炎出來,為什麼現在醫療條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類的器官病變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們小時候怎麼沒有打那麼多針,吃那麼多藥反而體質比現在的孩子要好?……當時處在冬天,對感冒發生了興趣,我在網上發現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從對人體遭遇寒氣開始,描繪了我們所説的“感冒”在人體內的一步一步的變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書中所寫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趕緊跑到新華書店去買,誰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傷寒論》就是學生時代用的教科書,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遠比中文譯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譯後的我們的古詩就象喝白開水一樣,永遠沒有我們讀古詩時所能體味的那種意境。雖然我臨時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時間長了我會知道的越來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書倒是懂了,還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呢,誰知道翻譯成白話文的那個人自己水平任何?

終於在一次圖書展覽會上我找到了一套中醫書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註釋,而且還有京城名醫之後寫的譯文,我真是心裏樂開了花,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套。儘管有思想準備,我還是比較暈,看不懂原文且不説,看了譯文我都暈暈乎乎,好在不要考試,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沒精力對照着看,要不乾脆看譯文。時間過去了半年,一本書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麼收穫都沒有,不懂的東西太多了。不過我還在看,同時通過其他方式,或者是中醫名家的講解,或者對一些我們見到病症的'討論,我發現我瞭解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同時我也發現了我的無知,因為一個好的中醫應該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從原來的碰到誰感冒了喜歡買弄一點醫學知識到現在閉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話説,你們家淨是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平時不常見到的書,別人不常常吃的東西。但我相信,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東西比美國200年左右的東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熱門標籤